重温经典篇章 感悟人生智慧
微经典
与经典同行
国学经典名句段赏析
目录
《 道德经 》经典名段赏析 《 诗 经 》经典名段赏析
《 论 语 》经典名句赏析 《 周 易 》经典名句赏析
《 庄 子 》经典名句赏析 《 礼 记 》经典名段赏析
《 大 学 》经典名段赏析 《 中 庸 》经典名段赏析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赏析 《 列 子 》经典名句赏析
《 管 子 》经典名句赏析 《 战国策 》经典名句赏析
《 淮南子 》经典名句赏析 《 墨 子 》经典名句赏析
《 孟 子 》经典名段赏析 《 孟 子 》经典名句赏析
《 荀 子 》经典名句赏析 《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
《 楚 辞 》经典名句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段赏析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
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
哲学著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充满了古
代辩证思想,其对宇宙及人生奥秘的探索充满了审美情趣,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
道,回归自性的经典。《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
然为根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释】道,如果能用语言阐释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用词汇概括完整,也
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指天地初始;有,用以指万物本原。所以,要常从“无”中去
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有”和“无”这两
者同出一原,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得上玄妙、深远。但是它并非一般的玄妙、深奥、而
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这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奥妙的总门。
【读解】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
唯物论观点。道和名,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这与
今天人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人类在“道”
和“名”的征途上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一理论,但是不
敢发表;伽利略为推广这一理论,在铁窗里渡过了余生;布鲁诺用身上的烈火来捍卫。今
天的人们都知道,宇宙不是围绕太阳转的,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的铁窗和布鲁诺身上的烈
火,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宙观。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zhì]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释】如果不崇尚贤才异能,那么就会使人民免除功名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
认为珍贵,那么就会使人民免去偷窃;看不到能容易滋生欲望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
乱。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意志削弱,使
人民身体强健。永远使人民无知无欲,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
度治理天下,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读解】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有德能的
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确立正确的治
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要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正
有德能的人不去毁谤他人推崇自己,而是让天下百姓不自以为聪明,不去追名逐利被欲望
牵着走。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类终会走向最完美世界。人
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甚至战争?老子用区区
百来个字,道尽了天下祸乱之源及止祸之路。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释】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在久存,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运作生息的,
所以能长久。因此,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置于后,这样反而
能受到推崇和爱戴;总是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因
为他不自私,所以才能够成就他自己。
【读解】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
理想。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这说明对立着
的双方在互相转化。其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
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
“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
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文革”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当钳
工。身处逆境,他想的不是个人的遭际,而是国家的发展与未来。身材矮小的他就在上下
班的小路上完成了改革开放这一旷世宏伟蓝图的构想。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他的大公无私的宽阔胸怀,才成就了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
大。而今天,部分人往往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以功利心取代责任心,将来其必然自食其
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
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
而教人。
【译释】道唯“一”,唯“一”的道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和产生调和状态,阴阳二
气的调和状态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交冲涌荡而形成新的调和。人所厌恶
的就是“孤”、“寡”和“不毂”,而王公却以此来自称。所以有时减损它,它反而能有
所增益,有时增益它,它反而受到减损。所以别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
【读解】这里的“一”“二”“三”并不是具体数量,而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
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
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
“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
本、以下为基的。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所
以阴阳平衡之道才能顺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终极归宿。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
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释】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重大的灾难,像对身体的疾病一样。什么叫做“宠
辱若惊”呢?得宠是上好的事,受辱是卑下的事。得宠辱令人不安;失宠辱也令人不安。
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祸患,仍是由于我有自身,
如果没有这个自身我还有什么患祸呢?所以能以看重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
把天下寄付给他,能以爱自身的态度去管理国家的人,才可以把国家委托给他。
【读解】如果得失名利的心太重,受到宠爱和侮辱就惊恐害怕。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感到
惊慌失措呢?因为在常人的心目中,荣誉是高尚的,得到荣宠就觉得高兴,因而,怕失去
荣宠;你觉得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觉得丢人,所以害怕受到屈辱。有大的祸害那是
我们没有忘记自己,如果忘记了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
天下人服务,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把生死都置
之度外,那么,一切宠辱、祸患都不足以动摇其心志,还管它是宠是辱?依然故我,平常
心便是了!最大的祸患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的心胸也因此变得十分狭窄。无我才是
真我,无我才得自在,“自在”是克服一切“他在”的良方。忘掉自己的利害,忘掉自己
的面子,忘掉自己的身段,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释】大道泛溢啊,流遍左右。万物依靠它生存而不推辞,功成而不以为有功。滋养万
物却不主宰万物,却永无欲求,这可以称作“小”。万物归附于它,它却不主宰万物,这
可以称之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读解】大道从不推辞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的自然使命,使万物各得所需,各应其性。万
物虽然感念其伟大,而“道”却自认为这是自身应该做到的,所以才是真正的伟大。有道
德的人要学“水”的特性,“善利万物而不争”,你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就可以有包容
而宽阔的胸怀!拥有一颗谦卑之心,这才是你成功的根本。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像大道
那样无私无欲,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实现伟大梦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释】上善之人(圣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情愿处在大
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几乎接近于“道”。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性善于保持
深沉虚静;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谈善于真诚守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
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才能毫无怨咎。
【读解】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
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
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
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
涤污淖。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做人
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如“滴水穿石”,
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
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
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
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释】行“无为”之为,做“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
德报怨,解决困难的事从其容易处入手,做大事从其细微处做起。天下难事必然从容易开
始,天下大事必然从细微处开始,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因而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一
定很少守信,常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把一切都看得很难,所
以始终没有困难。
【读解】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静得住的人,成就了大事也感到是平淡的,与常事没有什么
不同。所以才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而有的人修为不够,一有成就便自以为是,凌
驾于人。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大事一定得格外重视,做小事也得仔细。一件小事是
小,但是众多的小事也会把人难倒,所以小事也不小。甚至有时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
小小的失误而一时失足以至于千古恨。做事得又重大体又重细节,大而小,小而大,那才
能完美。完美了也不能自以为是,所以才能一直的完美。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於
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lěi]土。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释】安稳时容易把持,没出现征兆时容易谋划。事物松脆容易散落,微小容易流散。
做事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治乱要赶在混乱发生之前。合抱粗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起于一筐一筐的土;千里之远的行程,始于脚下第一步。有为者招致失败,
执着者将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所以也没有失败,不执着什么,所以也不丢失。人们做
事,常常在几乎临近成功时失败。如果最后还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遭遇败事了。
所以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贵难得的财货,学人所不学的,从众人走过头的路上
回转过来,此辅助万物任顺自然,而不敢枉加干涉有所作为。
【读解】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起。处世的经验有些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获得,
而有些不用亲身经历也可以获得。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那待人生经验
丰富的那一天恐怕自己已是碰的头破血流,有心成事也无力回天了。那如何能尽量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就要达到“悟”的人生境界了。做事常要未雨绸缪,成功往
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大事的人先是从小事做起,然后成为一个事业者,最后成为
一个事业家。干事业一定得谨慎,讲究完美,那样才能经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释】诚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诚实。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知道的人并不渊博,
渊博的人不知道。圣人不积私,竭尽全力助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量多施与别人,自
己反而更丰富。上天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危害万物,人的法则也应是助人而不争。
【读解】道法自然,自然规律无穷无尽。天地是常向着完美的方向运作,天地不以自生而
存在,却以为众生提供生存之道而存在。万物之灵以人所现是因天地有大爱,道中有大爱。
精通处世之道,精明处世之理,以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
社会。使其事迹长久留于世,事业经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大自然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只讲
奉献,从不索取,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加害自然界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发展的所有生物。圣
人做事为人的原则,也像大自然为人处世一样,只是默默地奉献,从来都不与人争长短。
那么我们这些求道的人,该如何呢?惟不争尔!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
乐推而弗猒[yàn]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舆争。
【译释】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因而能成为百川之
最。所以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必须以言词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也必须把一己之身摆
在后面。因此,圣人在前领导而人民并不感到有妨害,处于统治地位而人民并不感觉受到
压迫。于是天下人乐于推崇他而不厌恶他。难道不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
他相争。
【读解】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
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
象征人的包容大度。老子是在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
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与孔孟和儒家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
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
损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
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译释】上天的法则,就像一张拉开的弓,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些。有富
余就把它减少些,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所以,上天的法则是减损富余的而补给不足;而
社会的法则那就不是这样了,剥削不足者用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
有有“道”的人吗?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自居。
【读解】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与“人之道”做对比,主张“人之道”应
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
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
“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
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道德经》
所有的人民性的一面,是其精粹所在。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释】不出门户,就知道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能明见天道。他出走极远,他知道的就
极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就能知道,不望察就能明了,不有所为就能成就。
【读解】“不出户,知天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和天道进化的规律,见微
知著,通晓天下之事。所谓一个人一个世界,人若能知道自己的世界,就能推断出整个世
界,认识自我其实也是认识世界。因此,认识自我的人,可以认识天下。推己及人,以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不窥牖,见天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认识天道,
理清社会发展规律,学会顺天道而行。若是你已经悟得天道,自然无需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了。做人最大的成功,便是能用一种至高的理性去判断你所见的事物,去指引你如何做
事。无为而无所不为,依着天道法则理性去做,这样似乎什么都没做,却能成就大业。当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进化发展的规律之后,他可以通过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知晓
天下事的走向,从而不出户而知天下,便是这个理了。老子给我们描述展示了圣人心境的
成就和生活状态!
《诗经》经典名段赏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
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 305 篇(《小雅》中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
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
反映了 2500 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
的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
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jiāng]。人之
好我,示我周行[háng]。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
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小雅·鹿鸣》
【注释】呦呦:鹿的鸣叫声;鹿见食而呼同伴。苹:艾草。嘉宾:指宴请的客人。承:奉,
指双手捧奉礼品。将:送,献。示:告诉,指示。周行:大路,大道。蒿:青蒿。德音:
符合道理的话。孔:很,甚。昭:明,透彻。视:与“示”同。恌:同“佻”,轻佻、轻
薄。则:法则、规则。效:仿效。旨:甘美。式:语助词。燕:同“宴”,欢宴。敖:同
“邀”,游乐、尽兴、舒畅快乐。
【译释】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
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
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解读】《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营造了一个
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主人若是君王
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同时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
的好官,以矫正偷薄(浇薄;不敦厚)的民风。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前四句,
表达其求贤若渴的心情。
□月出皎兮。佼人僚[liǎo]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líu]兮。舒
忧受兮。劳心慅[cǎo]兮。月出照兮。佼人燎[liǎo]兮。舒夭绍兮。劳心惨[cǎo]兮。——
《陈风·月出》
【注释】皎:洁白光明。佼人:美人。佼,美好。僚:通“嫽”。好貌。舒:舒缓;迟缓。
窈纠(yǎo jiǎo):妇女行步舒缓貌。劳心:费心。悄:忧愁貌。皓:义同“皎”。懰:
美好貌。忧受:舒徐、从容貌。慅:忧愁貌。燎:通“嫽”,好貌。夭绍:形容女子体态
轻盈。惨:通“懆”,忧愁貌。
【译释】明月高挂夜空啊,月色皎皎。月光下的美人啊,容颜姣好。她的步履舒缓,体态
窈窕。我眺望美人啊,忧心悄悄!明月高挂夜空啊,月色皓皓。月光下的美人啊,容颜妖
娆。她的步履舒缓,体态苗条。我眺望美人啊,忧心煎熬!明月高挂夜空啊,月色普照。
月光下的美人啊,容颜俊俏。她的步履舒缓,体态轻巧。我眺望美人啊,忧心懆懆!
【解读】《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
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全文共三章,每章第一句都是以月写起,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
背景。第二、三句写思念之人,末句写诗人不平静的心情。每层的前三句都是通过写月夜
表达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联想;而最后一句则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愁苦、
相思、哀怅。这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的,使整篇都洋溢在凄婉、哀伤的氛围里。这首
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
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
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
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
起。《月出》的作者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运用“明月寄相思”的人。望月怀人
的迷离的意境再加上整个伤感的情调,不禁让人联想到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时初照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
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注释】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琼琚(jū):
美玉,下“琼玖”、“琼瑶”同。报:回报,报答。匪:非。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
瓜小。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译释】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
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
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解读】《诗经》读来大部分是以情诗居首,这首《木瓜》其也是一首表达男女之间相互
爱慕的情诗。如若把这首诗比作同性、异性之间的一种情意,抛开爱情的成份,更是增添
了优美的程度。“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
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
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
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
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
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
感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
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注释】子:男子的美称。衿:衣领。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宁:难道。嗣(yí),
通“贻”,给、寄的意思。嗣音:传音讯。挑达(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城阙:城门
楼。
【译释】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
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解读】这首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
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
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
赴约,只好等恋人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
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
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
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
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
子。华:同“花”。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
故称“归”。于:去,往。宜:和顺、亲善。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蓁:草木繁密的
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释】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
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
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解读】古人把桃花喻指美貌少女,桃叶喻指幸福的家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
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
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
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
满幸福。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
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
体。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注释】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渊:深水,潭。渚:水中小洲,此
处当指水滩。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这里用来比喻贤人。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这里用来比喻小人。“他山”二句:
利用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攻,加工,雕刻。
【译释】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
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雕刻玉器。
【解读】这当属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
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
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
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
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穿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
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
无膏沐,谁适[dí]为容?其雨其雨,杲杲[gǎo]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
兮》
【注释】伯:弟兄排行中的老大,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朅(qiè):英武高大的样子。
兮:语气词,与“啊”相似。邦:国家。桀:同“杰”,杰出。殳(shū):古兵器,杖类,
长一丈二尺。前驱:先锋。之:往。首:头,这里指头发。蓬:多年生草本植物,枝叶蓬
松。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适(dí):喜悦,喜爱。容:容颜。其:这里表示祈求的语
气。杲杲(gǎo):明亮的样子。愿:思念。言:语助词,无实意。疾:疼痛。
【译释】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大哥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大
哥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难道没有膏脂?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
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
【解读】《伯兮》是一首相思诗,但不同于一般的男女相思,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写一位妻
子对从军丈夫的相思,其情有骄傲,有忠诚,有孤独,有恐惧,有痛苦。诗一开篇,我们
就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夸赞她的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她的丈夫在家
里排行老大,长得雄健英武,又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当战争来
临的时候,他的丈夫没有退缩,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冲锋在前。妻子以丈夫为荣,这是社会
赋予她的价值观。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首先破坏了军人家庭的正常生活,将军人及其
家属推向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
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零乱得像一蓬杂草。我们不难理解女主人公的难以排遣的痛苦。
她甚至甘愿自己头疼,使自己能够忘忧,从而摆脱孤独与恐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xū]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邶风·击鼓》
【注释】契阔:聚散。契,合;阔,离。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于嗟:即“吁嗟”,
犹言今之哎哟。活:借为“佸(huó)”,相会。洵(xún):远。信:一说古伸字,志不
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释】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可叹相
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解读】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
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边疆,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
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
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
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
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
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结末完全是
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远方的亲
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唐风·葛生》
【译释】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
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
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解读】语句复沓,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
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
识。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雅·十月之交》
【译释】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比喻世事变迁。
【解读】把高岸当作山谷,把深谷当作高岸。人在高处时,有低的想法,不要张狂;人在
低处时,有高的期望,不要沉沦。人生中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在面对纷
繁交错的情境时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在面对胜利时不要太过骄傲张
狂,低迷失败时也不要沮丧沉沦。因为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对福
对祸都有一颗平常心。胜而不骄要比败不馁更能考验人的心态,只有时刻保持低调谦和的
态度,不卑不亢的自信心,我们才能精彩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注释】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止”语气词。景行(háng),大路,比喻行为光
明正大。行(xíng)止。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译释】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译释】做人做事小心、谨慎,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
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注释】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
琢磨,本义是精细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钻研深究学问道德。
【译释】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注释】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
【译释】想当初,我出征日,柳枝摇曳。看今朝,我归来时,大雪纷飞。
【解读】诗句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
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这幅风景画,涵蕴着千丝万缕、回肠荡气的军人情怀:从从军时的
情意缠绵,依依惜别,到凯旋时的心情沉重,涕泪交加。军人,也只有军人,才能充分领
悟和体会到这种复杂心情。情感缠绵恻隐、含蓄隽永,自然流露,令人回味无穷。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周南·关雎·序》
【注释】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
【译释】尽管说话的人说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也是没有罪过的;听话的人仍然应该做
为鉴戒,引起警惕。
【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努力改进,
我们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国风·郑风·风雨》
【译释】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解读】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
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风雨如晦”,其
意即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这一章视觉、听觉一齐感受风雨之苦,渴盼
之苦。虽然丈夫清晨带进了一身寒气,但妻子还是抑制不住跃上眉稍的喜悦。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译释】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寓意是要知恩图报。比喻相互赠答,礼
尚往来。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注释】江:江水,即长江。永:水流长也。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
江。思:语助。
【译释】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解读】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
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
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通过反复的咏叹,将女子迷离恍惚的形象、江上浩渺
迷茫的景象,以及男子心中思慕痴迷的感情,都融于长歌浩叹之中。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
【注释】仪:威仪,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何为:为何,为什
么。
【译释】做人如果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去死!
【解读】这是一首讽刺诗,统治阶级用虚伪礼节欺骗人民,人民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
予辛辣的讽刺。《鄘风·相鼠》大约是《诗经》里骂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
汉儒们“嫌于虐且俚矣!”意思是其最粗鄙的语言暴力,为《诗》“三百篇所仅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译释】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解读】这四句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雎鸠,很自然地联想到
那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的佳偶。作者以“雎鸠”窕”“淑”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
善良,交代了男子追求他的根本原因。“君子好逑”显示了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
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注释】秩秩:涧水轻轻流淌的样子。斯:语助词,犹“之”,这个。干(jiàn):通“涧”。
山间流水。幽幽:深远的样子。南山:指终南山。终南山是历代文人墨客游玩隐居的佳地。
终南山还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
直到今日仍然是修行者的归隐之地。
【译释】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
【解读】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意思是落成的宫殿前有潺潺小溪
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驹》
【注释】皎皎:毛色洁白貌。空谷:深谷。生刍(chú):喂牲畜的青草。其人:亦即“伊
人”。如玉:品德美好如玉。
【译释】光亮皎洁小白马,空旷山谷留身影。一束青草作饲料,那人品德似琼英。
【解读】这是一首有关朋友离别的诗。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
诺,而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
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注释】倩:笑靥美好。盼:眼目黑白分明。
【译释】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眸分外娇。
【解读】这是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的诗,着力刻画了庄姜高贵、美丽的
形象。比较《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可以看出两句的关键都在于写出了佳人
的神韵与风度,而非仅仅是美貌。后人也多用这两句来形容女性的神态美,曾高度评价其
“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
【注释】靡(mǐ):无,没有;(和“不”构成双重否定)。初:开始。鲜:少。克:能,
够。
【译释】人们没有初心(或良好的开端)的话,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多用以告诫
人们为人要善始至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
【译释】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解读】诗句以秋景起兴,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朦胧淡雅、空寂悲凉,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
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实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
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
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
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
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国风·王风·黍
离》
【译释】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
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解读】这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
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
的,只能质问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
便又加深一层。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不能自已之情可以想见。其主要特点是
用重叠的字句,回环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
【注释】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三秋:
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说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
九个月。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岁:年。
【译释】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
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解读】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
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此诗直露地表白
自己思念的情绪无以复加,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此诗流传千古,
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论语》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 20 篇、492 章,首创“语录体”。与《大学》《中庸》《孟
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作为孔子
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
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
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
【译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
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汎[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学而篇》
【译释】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
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译释】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怕不了解别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
【译释】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
【译释】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释】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往。就像大车没有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yì]篇》
【译释】孔子说:“侍奉领导完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别人会以为那是谄媚。”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yì]篇》
【译释】鲁定公问:“君主(领导)使用臣子(下属),臣子(下属)侍奉君主(领导),
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领导)使用臣子(下属)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
(下属)侍奉君主(领导)要竭尽忠诚。”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yì]篇》
【译释】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所表现了欢乐但不过度,哀婉但不忧伤。”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yì]篇》
【译释】孔子说:“身居上位却不能宽以待人,行礼却不庄敬,参加丧事却不悲哀,我还
能看出他什么可取之处呢?”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
【译释】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
律制度,小人想的是实惠好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译释】孔子说:“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利益”。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篇》
【译释】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
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译释】孔子说:“看到别人身上优秀的方面就要想着向他这方面看齐,看到别人身上不
足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
【译释】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行。如果非要远游,就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
的去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译释】孔子说:“一个人的自然本性超过他的文化修养,就会表现粗野;一个人的外在
文化修养超过内在的质朴,就会表现矫揉造作。人的内在本性和外在的文化修养协调统一,
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篇》
【译释】孔子说:“人的生存是因为真实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是他侥幸地避免了
灾祸。”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篇》
【译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译释】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
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
【译释】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译释】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经常忧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
【译释】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译释】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译释】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篇》
【译释】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形容学习勤奋,
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篇》
【译释】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却不是自己去求来的。”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
语·子罕篇》
【译释】孔子想要搬到九夷之地隐居。有人说:“那个地方偏僻闭塞、穷困愚昧,怎么住
啊?”孔子说:“君子住到那里后,还会有什么愚陋呢?”(孔子认为君子居住的地方会
很快文明、发展起来,不会再荒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译释】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去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译释】孔子说:“三军的帅位可以改变,而男儿的志向却不可以被改变。”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
【译释】孔子说:“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
【译释】孔子说:“聪明的人没有困惑,仁厚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篇》
【译释】子张问孔子怎么做好人。孔子说:“不跟着前人的脚步走,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
界。”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颜渊篇》
【译释】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
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
做。”
□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颜渊篇》
【译释】子夏说:“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篇》
【译释】孔子说:“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译释】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人做坏事。小人正好相反。”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
【译释】曾子说:“君子以学问道德文章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阳货篇》
【译释】孔子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与人群相
处的本事,可以抒发内心的幽怨。近处讲能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处说可以用其中的
道理侍奉领导。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译释】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贤能?”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有
些不足。”子贡接着说:“那么说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
的。”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
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篇》
【译释】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
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
【译释】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
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
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
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
冶长篇》
【译释】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
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
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
人都能得到照顾。”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译释】孔子说:“领导人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领导人自身不端
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
路篇》
【译释】孔子说:“不要求立刻见成效,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很难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
不能成就大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译释】孔子说:“君子和谐共处但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但很难和谐相处。”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
【译释】孔子说:“真正的君子通达安泰而不骄横,小人骄横而不通达安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
【译释】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少言,这四种品德接近仁了。”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论语·宪问篇》
【译释】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
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
语·宪问篇》
【译释】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
的人未必具有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
语·宪问篇》
【译释】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该怎么报答恩德呢?还
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译释】孔子说:“有理想抱负的、有仁德的人,没有人为了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会献
出生命来成就仁德。”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
【译释】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篇》
【译释】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
【译释】孔子说:“追求仁德不必让着自己的老师。”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
【译释】孔子说:“追求和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划共同的事情。”
□(阳货)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
货篇》
【译释】阳货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
做官了。”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译释】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宰我曰:“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篇》
【译释】宰我说:“君子三年不习礼义,礼仪就会废弃掉;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毁
掉。”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篇》
【译释】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的命运这样不
济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篇》
【译释】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不断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提问,认真思考,‘仁’
就在这其中啊!”
《周易》经典名句赏析
《周易》又名《易》、《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在哲
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
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所以说,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分:天(乾 A)、地(坤
A)、雷(震 A)、风(巽 A)、水(坎 A)、火(离 A)、山(民 A)、泽(兑 A)。其本源是所谓“一”,
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
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
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
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易》除了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炉火炼丹
和医卜星相等内容,甚至现代的科学都有说起源于《易》的,如计算机采用的二进位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译释】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象》
【译释】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周易·坤·象》
【译释】为人要正直、立场坚定、宽宏大量,不要被周边的恶习所侵染,从而没有什么不
利的事情发生。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周易·坤·象》
【译释】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成功后不归功于自己。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周易·上经·乾》
【译释】君子把成就道德的实践当作行为,这种行为要体现在日常可见的行动中。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卦·第一》
【译释】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
行事。
□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文言·乾》
【译释】因所处的时势而警省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无咎害。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上经·坤》
【译释】天地交感,变生万物,那么草木茂盛;天地隔绝,阴阳不通,那么贤达人世隐蔽。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同人·彖
辞》
【译释】禀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持中正直而又互相应和,这就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
才能沟通天下人的意志。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周易·遁卦》
【译释】君子不以恶报恶的方法对付小人,而是采取威严的态度,远离小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象辞》
【译释】说话要言之有物,行动要持之以恒。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象辞》
【译释】君子见到行善的人就向他人学习,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刚决柔也。健而说[yuè],决而和。——《周易·夬卦》
【译释】强大者乘势出兵征服弱小者。刚健而又和悦,敢于决断而又能和睦相处。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周易·井卦·象辞》
【译释】水下浸而树木生长,君子取法与井水养人,应该为民操劳,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系辞下》
【译释】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而一个落得身败名裂、自我
毁灭的人,是他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译释】《易经》上说,事物到了尽头的时候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
之后才能长久。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乾》
【译释】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
行事。
《庄子》经典名句赏析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
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
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
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
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pìhé],仪态万方,晚
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
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
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译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解读】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释】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读】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
宗师》
【译释】泉水干了,鱼被困在陆地上,靠吐沫互相润湿,这还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读】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译释】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
不足。
【解读】这是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释】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
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解读】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zuò]。——
《庄子·让王》
【译释】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读】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释】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我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解读】“松柏之茂”喻艰难的环境中才愈见君子品德高尚。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
木》
【译释】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读】真朋友不言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释】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读】“白驹过隙”喻人生短促,切勿浪费。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
【译释】恬静淡然甘于寂寞,心中虚无不去强求。这是天地的平衡之道,也是道德之人的
气质。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译释】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庄子·知北游》
【译释】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释】不知道是庄周梦到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到变成了庄周呢?
【解读】“物我合一”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
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指[zhī]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译释】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解读】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
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礼记》经典名段赏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
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
思想。《礼记》的作者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
籍。内容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
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兌[yuè]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礼记·学礼》
【注释】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念终:始终想着。
【译释】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 ,就不懂得道理。因此,
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
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
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礼
记·乐记·乐施》
【注释】疾:指灾祸。事:指制度。象:吻合,符合。
【译释】依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天气的冷热不按时交替,就会发生灾祸;风雨不调和就会
出现饥荒。教化对于民众就像风雨的变化一样,不及时施教就会危害社会。制度对于民众
就像风雨的调和一样,没有节度就难见功效。因此,从前的君王创制乐,是当作治理民众
的一种方法,恰当地使用,就会使民众的行为与道德相吻合。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
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乐象》
【注释】端:正。华:光华。气:同“器”。英华:光华。这里指美好的神采。
【译释】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内心志意,
歌吟唱心中声音,舞表演内心姿态。诗、歌、舞都源本于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随。所以,
情感深厚就会文彩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
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乐才不可能伪装出来。
《大学》经典名段赏析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北
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并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注释】道,引申为规律、原则等,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定的思想体系等。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知止:知道
目标所在。得:收获。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
日上,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
究万事万物。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
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释】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
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
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
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
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
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
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
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中庸》经典名段赏析
《中庸》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
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中庸的
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
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
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
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
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
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
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
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
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
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豫:同“预”。跲:说话不通畅。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译释】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
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
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
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
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
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
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
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
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
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
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
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
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
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
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
【注释】自:从,由。明:明白。则:即,就。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赞:赞助。化育:
化生和养育。参天地:与天地并列为三。参,并列。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
意思。自道:自我。措:施行。
【译释】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
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
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
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
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
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真诚并不是自我完
善就够了,而是用来完善事物的。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
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赏析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
作,又名《吕览》。成书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
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
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是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全书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动也。——《季春纪•尽数》
【译释】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解读】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tì]。——《离俗览•聚难》
【译释】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节结,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瑕疵。
【解读】比喻选用人才只用全德之人是很难的。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季春纪•先己》
【译释】如果想胜过别人,就要先胜过自己;想评论别人,先评论一下自己;想知道别人,
就要先了解一下自己。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季春纪•诚廉》
【译释】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
赤红的颜色。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孟夏纪•用众》
【译释】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孝行览•义赏》
【译释】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
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解读】人类在开发资源时,不能只注重获得既得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协调好人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离俗览•离俗》
【译释】如果用墨绳严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解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活中应做到灵活运用变通。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
【译释】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
剑的欧治;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不苟论•自知》
【译释】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览•察今》
【译释】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吕氏春秋·首时》
【译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两方面都达到精巧,
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
秋·谕大》
【译释】整个天下大乱,就不会有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动乱,就不会有安稳的家庭。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译释】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ào]。——《吕氏春秋·察
今》
【译释】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莫邪)”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
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译释】治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
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解读】这里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时代不同了,事物变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应调
整变化,仍以故法治国,没有不失败的。
《列子》经典名句赏析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
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 8 篇,140 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
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 102 个。这
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
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
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
越二者。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译释】顺乎时代潮流的就会昌盛,背离时代潮流的就会走向灭亡。
【读解】多用于告诫人们要顺乎时代潮流而动。
□余音绕梁俪[lì],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译释】余音围着屋梁飘绕,三天仍不停息。
【读解】可赞美和形容某些人的歌声或演奏的乐曲声高亢激越,优美动听;也可形容某些
好诗、妙文读后令人难忘。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
【译释】言谈美好,那么反应也美好;言论恶劣,那么反响也恶劣。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说符》
【译释】形体弯,影子自然就曲;形体直,影子自然就正。
【解读】用以劝告人严于律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端直。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篇》
【译释】圣人不注重国家兴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考察研究所以兴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译释】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识别贤能,而不在于自己贤能。说明知贤择贤的重要性。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hú]高飞,不集污池。——《列子·杨朱》
【注释】吞舟之鱼:大鱼。枝流:分杈的小河、支流。鸿鹄:即天鹅。
【译释】大鱼不会在杈河支流中游泳,天鹅不会在污浊水池边栖息。
【解读】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不肯到不能拓展身手的地方去,也说明没有良好的环境,就
不能吸引有才干的人前来。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杨朱》
【译释】把天下之身视为己身,把天下之物看作己物,只有最完美的人才能做到。
【解读】为天下人献身,为天下人谋利益,这才是伟人。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歧路亡羊》
【译释】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
【解读】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
后果严重。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yāo]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列
子·杨朱》
【注释】逆:预测。矜贵:以地位高为荣。矜,珍爱。要:通“徼”,求。贷:财物。
【译释】不预测命运,还羡慕什么长寿?不以地位高为荣,还羡幕什么名望?不追求权势,
还羡慕什幺地位?不贪爱富贵,还羡慕什么财物!
【解读】其表现的是一种旷达、超凡脱俗的人格。
《管子》经典名句赏析
《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
言行事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史学
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
《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也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博。《管子》
一书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
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
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
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译释】天道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发展到鼎盛就会转向衰落。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译释】做事情,在具体操作之前,赏与罚的标准必须要先说清楚。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译释】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财富,关键是担心没有人经营管理。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注释】观: 观察。交游: 所交往的朋友。贤: 有才德。不肖: 不成器、没出息。察: 看
清楚。
【译释】观察他所交往的是些什么人, 他是个有才德的还是不成器的就可以看清楚了。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译释】各项事业都产生于谋划和周详的思虑,因为辛勤努力而成功,因骄奢淫逸而失败。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译释】凡进攻作战,攻打强敌或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则容易受挫,击敌方的弱处则容易
收得神效。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译释】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做人的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译释】起居有定时,饮食有定量,寒热得当,则身体好而寿命长。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译释】用良好的品性去面对人,可以像兄弟一样亲热;用卑劣的品行去面对人,必然将
来会兵戈相向。
□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译释】杂草不清除去,就损害庄稼的生长;强盗窃贼不消灭掉,就妨害良民的安生。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译释】君主的衣冠不端正,礼宾的官吏就不会严肃。君主的举动不合乎仪式,政策法令
就不容易贯彻。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
【译释】国家的政令重于物质财富,国家的利益要重于亲戚的利益;法令比个人重要,威
望权力要比贵族的爵位、俸禄更值得珍贵。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
【译释】听说贤人而不推举,危险;听说善事而不追索查访,危险;见到能人不使用,危
险。勘误:原句“健”应为“能”。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译释】凡是有利的地方,虽然是极高的山,没有不可以上去的;即使有极深的水,没有
不可以下去的。
【解读】常讽刺某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译释】如果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如果把财富贮
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注释】宪:根本法令。被:同“披”,指影响。百体:谓人体的四肢百骸各个部位。
【译释】命令下达就立即执行,禁令颁布就即刻停止,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风俗影响到的
地方,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从于意志一样,这是为政所期望的结果。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
立之谓贤。
【译释】长达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绳墨来拨直,大到万家的城市,不可能用准具来取平。
这说的是伟大人物的行动,不必拘守先例与常规,能立义就可以称贤。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
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译释】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够成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明智的君主
不嫌弃任何人,所以他的国民多。君子不厌弃学习,所以能成为圣贤。
《战国策》经典名句赏析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
亦为刘向所拟定。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
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译释】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
【解读】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释】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译释】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译释】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译释】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释】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译释】谋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译释】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译释】有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要成就大事,不会听从多数人的
意见或者建议。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译释】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国语》经典名句赏析
《国语》是关于西周、春秋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国语》是中国最早
的一部国别史,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周、鲁、齐等各国史料,共 21 卷。《国语》记录
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
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其内容上与《左传》互为表里,所以古人称《左传》为“春秋内
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
【译释】万众一心,可以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所毁,可以把金子熔化。
【读解】前句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后句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后“众心成城”
多写作“众志成城”。
□有过必悛[quān],有不善必惧。——《国语·楚语下》
【注释】悛(quān):悔改。
【译释】有了过错一定痛改前非,干了坏事一定觉得害怕。
【读解】犯了错误而能够改过,干了坏事而能够惧怕,这样的人就能改邪归正。
□华而不实,耻也。——《国语·晋语四》
【注释】华,即花;实,即果实。
【译释】只开花不结果(做事虚夸而不实在),是可耻的。
□兄弟谗阋[xì],侮人百里。——《国语·周语中》
【注释】阋(xì隙):争吵。
【译释】兄弟之间因误听谗言而争吵,但仍一致抵御欺侮自己的人于百里之外。
【读解】内部尽管会有误会,矛盾、争吵甚至仇隙,但在面临外侮、大敌当前时,则应捐
弃前嫌。一致对外。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
【译释】得到了机遇就不要懈怠,机遇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老天给予的机会,如
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惩戒。
【读解】劝戒人们抓紧时机,奋发有为。
□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国语·鲁语上》
【注释】章:彰。衅:事端。
【译释】有明显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奖赏;有罪恶的事端,即使是达官显
贵,也一定要惩罚。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chī],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
语上》
【注释】资:积蓄。置办絺(chī):细葛布。
【译释】商人夏天就收集、积蓄皮贷,冬天就采办、置备细葛布;旱时就准备舟船,涝时
就准备车辆,用来等待一旦这些东西缺乏时出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译释】堵塞民众的言论,比堵截河流还要危险。
【读解】重视民众舆论,反对高压手段。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弭谤》
【译释】(西周)国都中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时不敢交谈,只用眼睛互相示意。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
语·晋语一》
【译释】砍伐树木不从根本上砍,日后必然复生;堵塞水流不从源头上堵,日后必然重新
泛滥;消灭祸乱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铲除,必然再次产生祸乱。
【读解】多告诫人们消灭祸乱必须从铲除祸根着手。
《淮南子》经典名句赏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
一部道家名著。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
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淮南
子》一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
物、音律、神话等方面,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梁启超说:“《淮南
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
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淮南子•说山训》
【译释】积水成渊,鱼才会聚拢;树茂林密,鸟才会集栖。
【读解】比喻要罗致人才,就须先创造人才乐于荟萃的环境、条件。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
的车好把式。
【读解】情况危急的时候,真正有本事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但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读解】指某些人能够
看的很远,却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淮南子·说山洲》
【译释】要想招引游鱼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飞鸟就得先种树。
【读解】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先创造条件。
□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淮南子·修务训》
【译释】自己不发愤图强而取得成功的人,天底下从来没有出现过。
□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淮南子·齐俗训》
【译释】进入别国要随从别国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中要主动回避人家的家讳。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淮南子·缪称训》
【译释】三心二意得不到一个人的心,一心一意能得到百人的信任。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只看人下一步棋,不足以判断他的智慧;只听人弹一根弦不足以知道他的悲伤。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等到大寒到来的时候,冰霜寒雪从天而降,这样之后才会知道松柏长得繁茂的原
因(不惧严寒,傲然挺立)。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淮南子·主术训》
【译释】听一听音乐,便可知其民俗风尚;知其民俗风尚,就知道其教化的情况。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译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即使很强大也定会灭亡。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志向,
即使勇敢,也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淮南子·缪称训》
【译释】太阳不知道黑夜的情况,月亮不了解白昼的景象,太阳与月亮都有光亮可以照明,
却不能兼知黑夜与白昼的情景。
□槁竹有火,弗钻不然;土中有水,弗掘无泉。——《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干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钻它就不会燃烧;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开发就
流不出泉水来。
【读解】事业的成功,成就的取得,离不了付出劳动。
□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淮南子·主术训》
【译释】摆动的大鱼,一旦失去了水,就会被蝼蚁所制服,这是因为它离开了适于自己居
住的处所所致。
【读解】事物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就失掉了优势而濒临于死亡。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淮南子·说林训》
【译释】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对着它就看不见;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细审视就可以清楚地
看到。
【读解】这是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再好的愿望,如不付诸于行动,也终归是梦想。
《墨子》经典名句赏析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
言行的记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相
当。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
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
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
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
【译释】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读解】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所以应该要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注释】淫佚:也作“淫逸”,嗜欲过度,放纵恣肆。
【译释】生活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非命上》
【译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cù]。——《墨子·七患》
【注释】卒:同“猝”,指突然事变。
【译释】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埤雅》
【译释】甜瓜的蒂却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
【译释】(把丝)放于青色的染料中,丝就染成青色;(把丝)放于黄色的染料中,丝就染成
黄色。
【读解】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会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子不能治子之身,恶[wū]能治国政?——《墨子·公孟》
【注释】恶(wū屋):疑问代词。怎,如何。
【译释】你不能管理好自身,怎么能管理好国家的政事呢?
【读解】每个从政者,如果真想做出政绩来,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hào]。——《墨子·修身》
【注释】原:同“源”。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
【读解】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yì]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
【注释】镒:古作“溢”,古以二十或二十四两黄金为一溢。白:此指狐狸腋下纯白的皮
毛。
【译释】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镒的裘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纯
白皮毛做成的。
【读解】比喻治国需要众多人才的力量。
□言不信者,行不果。口言之,身必行之。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墨子·亲士》
【注释】招木:乔木,高大的树木。
【译释】说话不讲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结果。嘴上说的,一定要做到。甘甜的井水易于
枯竭,高大的树木易被砍伐。
《孟子》经典名段赏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所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
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
《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其对后
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zāi],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
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注解】菑:同“灾”。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流),或认为是地
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濯:洗。缨:系帽子的丝带。
【译释】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别人
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
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
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
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
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
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
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
强。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我故
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注释】慊:快,痛快。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译释】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
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
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
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
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
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读解】文天祥千古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
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是源于这种气。其实,无论知识积累、技艺学习,还
是进德修业、立身处世,都要注重日积月累,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
不正,则眸子眊[mào]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哉?”
【注释】存:察。瞭:明。眊(mào):不明。廋(sōu):藏匿。
【译释】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
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
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
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睟(suì)然:颜色润泽。盎:显露。
【译释】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但却不是他的快
乐所在;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不是他的本性所在。
君子的本性,纵使他的抱负实现也不会增加,纵使他穷困也不会减少,因为他的本分已经
固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
充实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读解】孟子所描述的,是一个胸怀高远,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
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释】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
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
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
来没有过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释】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
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让他所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
的心经受历练,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释】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
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释】不得志的时候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
好处。“达则兼善天下”后衍化为“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
上》
【译释】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
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如果做到这样,天下就容易治理
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释】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
娄下》
【译释】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尊敬别人
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译释】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
【读解】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释】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习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释】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
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译释】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所以,
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
所吸引了。
【读解】要立志高远,胸襟开阔。
《荀子》经典名句赏析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
学术思想而编写的。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 32 篇。《荀子》一书,既
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荀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是
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展示了他在哲学、逻辑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荀子》一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创
作的佼佼者。荀子的文章,浑厚严谨,说理透彻,且多用比喻、对比、排比、引用名言等
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特色。《荀子》与《孟子》、《庄子》、
《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译释】源头的水清澈,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澈;源头的水污浊,下游的水自然就污浊。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译释】蓬草生长在大麻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
起沾染黑了。
【解读】此句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道虽迩[ěr],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译释】近道路虽近,不走也不能达到;事情很小,不做也完不成。强调注重实际行动。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译释】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
论》
【译释】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桀的灭亡
而灭亡。用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
到凶灾。
【解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应自然规律。
□流丸止于瓯臾[ōu yú],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译释】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终止了。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译释】知识多而不能亲自践行,学问广博而没有常道,爱好众多而不能专精,这些都是
君子不赞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释】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
成广阔的江海。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译释】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
【解读】强调了自己实践的直接经验和前人教诲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130 篇。《孙
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
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
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 2500 年历
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
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计篇》
【注释】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
【译释】用兵作战,就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
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
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注释】势:方式,模式。
【译释】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
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篇》
【译释】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不能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译释】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计篇》
【译释】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
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
【译释】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
攻篇》。
【译释】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
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
就必败!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
【译释】把军队置于必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奋起抵抗,夺得生路。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译释】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
好。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
之。——《谋攻篇》
【译释】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
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
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楚辞》经典名句赏析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
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楚辞》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
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 16 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
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
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楚
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
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
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译释】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现
在一般写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译释】(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
探索。现在一般写作“路漫漫其修远兮”。
□世溷[hùn]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译释】世间的复杂我能看的清清楚楚,唯独人心猜不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译释】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译释】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常引用这一名句表达心志。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注释】王孙:隐居的人。山中:是指归隐避世的意思。
【译释】王孙啊,回来吧,山中险恶不可久留居!
【解读】整句诗有号召“出山入仕”的意思。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译释】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
【解读】后来人们在表达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时常引用这一名句表达心志。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译释】寿命和天地一样长,光华如同日月一样。
【解读】形容人非常伟大,万人景仰,青史留名,足以同天地日月相提并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译释】我常常长声叹息,还掩面哭泣, 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译释】乐曲格调越难,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解读】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
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注释】茝:香草名,即“白芷”。
【译释】沅水旁边有白芷,澧水旁边有泽兰,思念湘君啊却不敢明讲。
【解读】表达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之情。后世“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这个有异
曲同工之妙。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译释】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
【解读】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此句
比喻君子志行高洁。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注释】从俗:随从世俗。固:本来。终穷:终生穷困。
【译释】我不能改变我的心志去随从世俗啊,定将愁苦潦倒,终生穷困。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译释】伏,同“服”,引申为保持。清白,指高洁的节操。死直:为正直而死。前圣,
古代圣贤。厚,看重。
【译释】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这正是被古代圣贤所看重推崇的。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译释】如果我的心正直坦荡啊,即使居住在偏远之地对我又有什么损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译释】再悲伤啊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再快乐啊莫过于新相交的知己。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译释】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
头一定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
【解读】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译释】秋天的气息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戚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
衰败景象。
【解读】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写过很多赋。古人有悲秋的传统,大
都源于此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注释】沧浪之水是比喻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是比喻太平盛世,“水浊”是比喻动
乱之时。缨是帽子上的缨络,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
当然就是比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而与之相对的,“濯我足”就是指保全自身,不问世
事。
【译释】当水清澈的时候,就用来洗帽子,洗衣服。当水浑浊的时候,就只能用来洗脚。
【解读】用来隐喻一种既高尚狷介、不与时俗同流合污又能和光同尘、与世相容的一种旷
达心境。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
骚》
【译释】忽:速。淹:留。代序:时序轮流替换。惟:想。美人:屈原有时指国君,有时
自指,有时泛言贤士。这里指楚怀王。迟暮:年老。
【译释】日月飞驰不停留啊,春天刚刚过去就迎来秋天。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 唯
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miǎo]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
歌·湘夫人》
【译释】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满怀。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
波浪翻涌啊树叶降落飘旋。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jiān]。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
来兮,哀江南。—《招魂》
【注释】皋:水边高地。渐(jiān):遮没。湛湛:水深的样子。
【译释】水边高地的兰草长满路,这条道已遮没不可寻。清澈的江水潺潺流,岸上有成片
的枫树林。纵目望尽千里之地,春色多么引人伤心。魂啊回来吧,江南堪哀难以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