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高考冲刺试卷(三)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张四文 审稿:长沙市一中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最近,很多人都被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一段视频刷屏了,视频的标题是《63%的
中国农村孩子没上高中》。即便只看标题,都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农村小孩占了中
国小孩数量的一大半。当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孩子与高中无缘时,势必会影响中国教育未来的整体前景。
罗斯高教授是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经济学家,40 多年前就来到中国专门研究农村问题。他于十年前开
始了 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奔走,开展田野调查,通过第一手
的数据研究中国农村教育。毫不夸张地说,他对中国农村教育的了解深入程度,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中
国学者。
他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这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高中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认知能力从一开始就远远
落后。
全面测试几千名农村孩子的数据显示,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农村孩子的平均认知能力要比城市孩子
低半个标准差。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孩子中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往往由教育水平非常低的爷爷奶奶带大。
即便是一小部分孩子的父母留在了农村,他们往往也很难像城市父母一样和小孩做游戏,玩玩具,讲故事,
听音乐。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Heckman)早就发现对于六岁以前的幼儿,看护者的交流、
互动、陪伴与玩耍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这种早期的认知差距不但不会随年龄缩小,反而会演
变成后来的巨大教育差距。所以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到了三岁就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孩子,最终导致大部分
孩子无法完成高中。
那么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呢?这似乎是个老大难问题。农村教育什么都缺,缺钱,缺老师,
缺学生,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最好尽量让农村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农村父
母基本无法在农村找到工作,要维持生计就必须前往城市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罗斯高教授对此
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农村建立早教中心,帮助和辅导农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实际承担监护职责的人们,
教会他们如何给小孩做游戏,玩玩具,讲故事等。罗教授已经在陕西等地建立了多个早教中心,初步的实
验结果证明,这些早教中心可以明显提高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
问题在于,这些早教中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罗斯高教授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民间尤其是企
业家的关注,笔者之一(梁建章)和其他几个企业家正在帮助罗斯高教授建设更多的早教中心。当然仅仅依
靠社会的力量只是杯水车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另外,不光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存
在忧患,随迁的农民工小孩也有类似问题。所以不仅是农村需要,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社区同样也非常需
要这类早教中心。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让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有机会进城接受教育。因为中国未来的工作机会将主要
集中在城市,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 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下降。所以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可能
都回到农村,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早晚也将成为城市人口。当务之急,是要在城市中建设更多的小学,让
这些孩子能够在城市上学。
(摘编自梁建章《如何破解农村教育的“罗斯高难题”》)
材料二: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是个国家战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持续推进孩子与父母进城,并接受教育。
孩子进城接受教育意义尤其重大。一方面,教育质量与学校的投入有关,而学校的投入又是有经济规模的,
这就决定了域市里的教育质量比农村地区更好。农村地区的教育当然也需要投入,但是这只能是出于公平
性的考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质量低于城市的现实。这一点孩子家长都知道,虽然国家早就已经
在农村地区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今天在农村地区生活的父母都在尽力把孩子送到县域里的学校去读
书。
另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是,孩子进城读书,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校里的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如何
在城里生活。我和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魏东霞两人最近的研究发现,农村居民进城越早,越有可能在当下
获得更高的收入,并且有更高的概率进入到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工作,还有更高的概率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进城即学习”。未来的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一定会越来越高,而服务业对于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地区的孩子尽早进城,就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反过来说.如果因为制度
的原因,使得农村地区的孩子不能早进城的话,越往后拖,他们的损失越大,而个体的损失加在一起就是
整个国家的损失。
不能再以教育资源有限来拒绝农村孩子进城接受教育。教育资源是可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过加
大投资来增加的。政府的公共财政不能只是短视地把钱用在硬件的投资上,而是要把钱花在长期的人力资
本投资上,获取长远的回报。即使地方政府的资源有限,中央政府也应该给予人口流入地更大的财政支持,
用于发展教育。要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共同努力,加大教育投资。特别是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
育行业,来缓解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有限的问题。
(摘编自陆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让他们进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罗斯高教授于十年前开始了 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奔走,开
展田野调查,他对中国农村教育的了解深入程度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中国学者。
B.农村孩子中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全面测试几千名农村孩子的数据显示,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农村
孩子的认知能力要比城市孩子低半个标准差。
C.农村地区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今天在农村地区生活的父母都在尽力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去读
书,因为这样能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D.“进城即学习”是指农村居民进城越早,越有可能在当下获得更高的收入,并且有更高的概率进入到生
产性服务业进行工作,还有更高的概率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视频标题来看,占了中国小孩数量一大半的农村小孩大多数与高中无缘,这势必
会影响中国教育未来的整体前景。
B.罗斯高教授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民间企业家的关注,早教中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目前社会力
量投入较大,政府力量投入不足。
C.对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需要有所投入,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质量低于城市的现实,这只能是出
于公平性的考虑。
D.政府的公共财政要把钱花在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上,获取长远的回报,应该给予人口流入地更大的财政
支持,用于发展教育。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六岁以前是培养孩子早期的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的认知差距会随年龄的增大而演变成巨大的教育
差距。
B.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最好尽量让农村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如果难以达成就在农村建立早教中心,
帮助和辅导农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实际承担监护职责的人们,帮助提高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
C.孩子进城读书,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校里的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在城里生活,因此农村居民进城越早,
越有益无害。
D.未来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一定会越来越高,农村地区的孩子尽早进城,就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促进自我、
城市和国家的发展。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
关联。(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橘 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
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
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将双手揣
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
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履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
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
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
子的搬运工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
去。我好不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
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牵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
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
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
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
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
渎职事件啦、讣闻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
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
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
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
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
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
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
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了。暮色苍茫之
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
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
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
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砰地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
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
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
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
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
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
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
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
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
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
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
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
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
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
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
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
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六次写到晚报,晚报看了又放,放了又看,最终被撇在一边,暗指令人烦闷的庸碌无为的人生即将
发生改变。
B.“我”不明白姑娘特地打开车窗的原因,姑娘开窗后浓重的烟气让我窒息咳嗽“我”出于绅士风度选择
默默忍受。
C.阴独把天空笼罩,“我”心中的灰色被橘子的鲜艳和姐弟之间的亲情和爱意所冲破,阴霾的天空中露出了
曙光。
D.姑娘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是小说的重要情节,姑娘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散发出精神
的光芒。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火车鸣笛发动,“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休息之时,姑娘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出
场,打破了环境的沉寂。
B 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对姑娘的不满,认为姑娘是现
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C.姑娘出场时的外貌描写突显出姑娘的家境贫寒,为后文“我”有感于姑娘打开窗户扔橘子的意外之举做
铺垫,体现了普通人的温暖与爱。
D.这篇小说人物描写先抑后扬,“我”对姑娘的看法由厌恶到欣赏,小说的结尾清晰地表明“我”已看到希
望之光,人生已发生改变。
8.文章开头写自己在车站发车时的情形﹑有什么作用?(4 分)
9.这篇小说是采用哪种叙述视角叙事的?这么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
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
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
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
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
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教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
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
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
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
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
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
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
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魏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B 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C 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D.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C.给事中,官名,唐代时主要负责起草诏令,侍从、宜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
D.嫡嗣,此处指皇位继承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所生的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杀害无辜的董昌龄、偏袒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等事,魏谟都
敢于直谏,颇有成效。
B.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积极劝谏,他直言拒绝了
该要求。
C.魏谟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因此被贬出京
城任汾州刺史。
D.魏谟忧思社稷,一片赤诚。他为尽早确立太子、任用正直之士教导太子之事进言并留下热泪,感动了皇
帝,也因此为大臣所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
(2)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
14.当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时,魏谟态度如何?这体现了魏谟怎样的品质?(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访益上人①兰若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僧人的尊称。②兰若: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
B.颔联用一“人”字说明路的窄小,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C.颈联写诗人到后,山僧欣然与诗人出游吟赏冬景,将寺中山林楼阁交给专人看管。
D.尾联写诗人游兴已尽,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唯余钟声回响。
16.诗评家认为严羽写诗“专宗王孟”。颔联是如何表达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静谧的意境的?请从艺术
手法的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诗词常以“月”这一意象来烘托意境,表达愁思。如“ , ”等都是诗
中的明证;而“ , ”等则可作为词中的例证。
(2) 《 红 楼 梦 》 中 的 “ 阿 房 宫 , 三 百 里 , 住 不 下 金 陵 一 个 史 ” 出 自 《 阿 房 宫 赋 》 中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展现文字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蜀素帖》、
赵孟頫的《胆巴碑》等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凡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而获得
成功的。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
与毛笔字相比, 从广义来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
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
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 );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
气;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18.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B.也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致一样。
C.既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D.也不是完全不同, 但是大致一样。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点画以字立形,相安呼应;结构意到笔随,润峭相同
B.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
C.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
D.结构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点画以字立形,相安呼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
根本利益。
第一,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 ① 。同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让
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第二,( )。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没有和平, ② 。各国交
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
发展大局。
第三,( )。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加强南南
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要积极创造
更多合作机遇,提高合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第四,( )。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
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要秉持开放精神,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共享
发展资源,推进区域合作。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6 分)
22.请模仿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围绕各段侧重点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将括号内的段落中心句填写完整。
(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德国警方近日发布消息称,一只天鹅因同伴死亡而“悲伤过度”导致 23 列火车被迫延误。这起事件发
生在连接黑森州卡塞尔市和下萨克森州哥廷根市的铁路上。当时,两只天鹅在这段高速铁路上徘徊,其中
一只天鹅可能由于触碰高铁的接触网而死亡。幸存的天鹅不愿离开事发地,人们多次尝试将这只天鹅引诱
离开铁路线,但都没有成功。随后,专业人士来到现场,使用设备成功捕获这只天鹅。整个过程大约耗时
50 分钟,其间共造成 23 列火车延误。这只幸存的天鹅后来被放生。
请结合上述材料,给报社写一篇评论文章,负责任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语文冲刺试卷(三)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由原文“但是这只能是出于公平性的考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质量低于城市的现实。这一点孩子
家长都知道,虽然国家早就已经在农村地区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今天在农村地区生活的父母都在尽
力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去读书”可知,家长的这一做法是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享受更高的教学质量,与
“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无关。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字面意义深层理解的能力。
“社会力量投入较大,政府力量投入不足”错误。材料一第 6 段中的原文表述是:“当然仅仅依靠社会的力
量只是杯水车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前文虽提到“引起了民间企业家的关注”“几个企业
家正在帮助罗斯高教授建设更多的早教中心”,这里仅强调民间已对这一问题有所重视,以呼吁政府加大投
入,但不能片面地说“政府力量投入不足”。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农村居民进城越早,越有益无害”错误。原文为“农村居民进城越早,越有可能在当下获得更高的收入,
并且有更高的概率进入到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工作,还有更高的概率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由“有可能”“更
高的概率”可知,这是一个概率事件,选项以偏概全。
4.①用视频材料引出“中国农村教育”的话题和研究者罗斯高教授。
②介绍罗斯高教授研究发现孩子认知能力落后所带来的问题。
③提出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建立早教中心,让农村孩子进城接受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分析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作答本题要理清段间关系,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
材料一第一段:“最近,很多人都被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一段视频刷屏了”是视频材
料引出话题和研究者。
第三段:“他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这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高中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认知能力从一开始就
远远落后”介绍罗斯高教授的研究内容。
第五段:“那么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呢”用一个问句引出对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5.①材料一围绕“罗斯高难题”,从而寻求破解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方法。
②材料二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孩子跟随父母进城读书。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农村教育问题”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
论述。材料一由研究者的个体研究视野出发,着眼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解决措施。材料二从国家战略
的大方向入手,从政策层面来指导和呼吁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村教育问题发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则材料的主要内,然后再说明二者之间的关联。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绅士风度”错误,我是因为止咳了,所以才没有咒骂的。
7.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清晰地表明”错误,“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
的人生。”这是含蓄而朦胧的。另外,“人生已发生改变”无中生有。
8.①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勾勒了灰暗压抑的环境,渲染了冬日寒夜的冷寂。
②刻画了车厢里孤独的“我”的形象,表现了“我”的疲劳倦怠的冷漠情绪。
③表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为后文写姑娘抛橘子的细节能让我的心情云开雾散作了铺垫。(每点 2 分,任答
两点给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开篇是环境描写。开头语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从内容上看,作用是渲染气氛,刻
画人物形象等。
9.(1)有限视角(限知视角)。(2 分)
(2)好处: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②便于抒发情感,使文末“我”的情感转折更加合情合理。
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每点 2 分,任答两点给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视角的能力。有限视角(限知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
限制,但它能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教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州司
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中,“善为新声者”
作后置定语修饰“工”,故正确断句应为“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中,
“品高”作“司马”的补语,故应在其后断开。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给事中,唐代时属门下省,主要负责审议封驳诏敕,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唐代时负责起草诏令、
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的是中书舍人,属中书省。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继位,魏谟
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
13.(1)(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
(2)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授:授予。紊:使……混乱。乖:背离。(以上每点 1 分,句意 1 分)
(2)顷;以前。言动:言行。侵官:超越职分。(以上每点 1 分,句意 1 分)14.魏谟坚决辞让。这体现了魏谟
一心为国、不求拔擢的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
原文为“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由此可知: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
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由此可见:魏谟一心为国、
不求拔擢。
【参考译文】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科,同州刺史杨汝出(向朝廷)举荐(魏谟)担任长春宫巡
官。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良,下诏寻访他的后代。魏谟身材魁梧,容貌清秀,皇帝
认为他不寻常。经略使董昌龄诬陷并杀害了参军衡方厚,被贬为淑州司户,不久改任峡州刺史。魏谟上奏
章进谏说:“帝王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赦免。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
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
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最终)皇帝
下诏(让董昌龄)改任洪州别驾。在此之前,皇帝对宰相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弥补缺失。我如今得
到魏谟,(他)必定能极力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没有过失的地步了。”教
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州司马官品很高,
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宰相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劝谏说不能
这样做,(最终)乐工被降格任润州司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给魏谟下诏令说:“我行事有不
正确的,(你)不要犹豫只管上奏,论述自己意见。”魏谟说:"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
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皇帝索要起居注,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
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
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魏谟说:“从前您
索取观看,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那么后来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会有避忌,好坏失真,不可以作为历史,
况且后代怎么能相信呢?”皇帝于是停止索看起居注。(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
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
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
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
的皇亲国戚收敛了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确
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并且
留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唐宣
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
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
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15.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山僧欣然与诗人出游吟赏冬景,将寺中山林楼阁交给专人看管”错。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
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颈联写诗人来到后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
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
16.①化静为动。“一径入松雪”本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一“人”字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情感,
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格调清雅。(3 分)
②虚实结合。“数峰生暮寒”中“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形的,
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写出了静谧深僻的意境。(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般诗评家都以为严羽“论诗甚高”而写诗却“专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这首诗亦是学习了王、
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冷寂的气氛、静谧的意境,以及化静为动、以虚衬实等表现手法。从字面看,“独”
“青”“白”“寒”“暮”“残”等都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青莲”“白沙”“松雪”“山僧”“林阁”“钟声”
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整体。“一径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本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一“入”
字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情感。“数峰生暮寒”写出了静谧深僻的环境,诗人感受到寒冷,本是来无影、
去无踪的,而此刻仿佛正从斜阳照射下白雪覆盖着的山峰顶上升腾而起,若在热闹场合,能产生这种细微
的感觉吗?结尾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认为,诗的最高妙之处,在于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
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不应该太实、太切,应该给人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
给人回味无穷的余地。从这首诗,特别是结句来看,作者是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论的。
17.(1)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其他合理答案亦可。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鬓”“覆”。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使用书面语,故排除 B、D 两项。“既非……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故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文中“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先写点画,后写结构。
而“意到笔随”指点画,“以字立形”指结构。故选 B 项。
20.“不少是”改为“都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句不合逻辑,“凡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人”与“不少”前后矛盾,应将“不少是”改为“都是”。
21.①要继续发扬光大(3 分)
②发展就无从谈起(3 分)(超过字数则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和后文“同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可知,此空应
为继续发扬光大好经验好做法。
第二空,根据前文语境“没有和平”和后文“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
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可知,此空应陈述“没有和平”的前提下,“发展”的情况,故不难得出答案。
22.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坚持开
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关键要素为“为和平提供安全保障”“为
合作提供有效途径”“为开放提供广阔空间”。解答此题也需要正确、灵活仿写句式,应符合“×××,为
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式。
23.【审题指导】
限定情境:时事评论。以学生身份给报社写评论文章,要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上对整个事件加以审视、思考、
总结,并对公众起到理性引导的作用。所以要求考生思考更全面、深入,长远、公允。
作文题对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包括自选任务,自选立意角
度,自拟标题等;“符合文体特征”,指符合评论文章的格式.行文等特点和要求;“不要套作”,除了套用旧
作、牵强附会之作外,还包括以传统材料作文的写法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如开篇由材料提炼出关键词,
全文围绕关键词展开议论,主体部分不涉及材料等),忽视围绕“任务”写作的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信息”指真实姓名、学校等。
【立意角度】
角度一:情感超越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但是规则的制定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倘若为了死守规则
而破坏这份美好,那么规则存在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了。
的确,规则的生命力取决于所有人的敬畏程度,也取决于规则制定者的维护力度。规则不是弹簧,绝不能
松一阵紧一阵,绝不能于我有利就遵守,于我不利就变通。如果任由行人在高速铁路上徘徊,铁路规则就
会被破坏,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如果任由规则出现缝隙,只会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应当说,规
则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可言。
孟德斯鸠说过,凡法皆有例外。规则的制定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情况。但是,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毕竟
只存在规则而不包含情感的社会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那只天鹅对爱情的坚守尽管导致了 23 列火车被迫延
误,可是无论是天鹅的举动还是德国警方的做法,不正具有着这种情感的温暖力量吗?规则是冷冰冰的条
例,但也能因人的执行而有情有义。
我们要坚持以规为据、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词严强调规则,又要感同身受体味情理。规则遇上感情,其实
并不是一个死结。方中可以有圆,圆亦可容方。方圆之中才是真实的世界,美好的世界。
角度二:善待动物,敬畏生命。
德国一只天鹅因同伴死亡而“悲伤过度”,不愿离开事发地,导致 23 列火车被迫延误。德国警方对动物生
命的尊重正如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我们要将一切事物当作自己的同胞一样去爱。的确,
要达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取决于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人要和谐居住在城市里,就需要依附自身的社
会属性,但这里面更大的前提是敬畏自然,顺应环境,以慈悲心对待生灵。
善待动物,是基于对自然界里的动物发出朋友式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可。人们常说,
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诚然,人们如何对待动物体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而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需要我们从心开始,从点滴做起,切实保护动物的基
本权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角度三:不能不算经济账。
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的确重要,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因为这只因同伴死亡而“悲伤过度”的天鹅,导致
了 23 列火车被迫延误,随之造成的是这 23 列火车上的旅客旅程的延误、这 23 列火车上的货物运输过程的
延误,还进一步影响到了相关货物接收人员和接收单位的工作。在各类舆论对此次保护动物义举的一片赞
誉声背后,隐藏着这次列车延误导致的运输过程中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无端提高和公共财产损失。
其实,天鹅的悲伤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抚平,延误列车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若在当时尽快将这只天
鹅捕捉,然后为它找到新的配偶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或许更有利于它早日从悲伤中走出来。
其他角度:忠于爱情;众生平等;动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