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
在北京举行。
“从2009年开始,中国新闻周刊决定用一份推崇理性价值的榜单,来致敬那
些有影响力的人。”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在
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这份名单来自各行各业,也许会挂一漏万,但是他们
汇聚在一起,就是能够引领时代浪潮的中坚力量。”
李子柒
获2019年
度文化传
播人物
近日,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爆红海内
外网络。
央视热评:“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
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
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
多作品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
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
好了中国故事。”
很多人都想问,李子柒是谁?她为什么这么火?
李子柒,一个能在稻田里插秧,竹林里挖笋,荷塘里采莲,森林里纵马扬鞭
的美食全视频博主。
她的微博有2000多万粉丝,比她粉丝多的,是马云、雷军这种级别的大佬。
B站粉丝220万,抖音粉丝2249万,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篇篇10W+。
而她的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其中
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她的粉丝来自全国各地,尽管外网播
放的视频中没有配英文字幕,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们对她的喜爱。
这就是李子柒,一个不但在中国出名,也在国外硬实力圈粉的姑娘。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如何评价李子柒”,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李子柒
的海外文化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
无数人在她的视频里看到了中国隐士式的田园牧歌,从她的视频中得到安慰,
在纷杂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清凉。
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
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
为了给年迈的奶奶做一床蚕丝被过冬,她从养蚕开
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全过程。
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中
国传统技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利用应季蔬菜水果烹调美食,烹茶煮
酒……虽然她在视频中不怎么说话,但整个安安静静的过程就足
以圈粉千万。
但与此同时,无数质疑也纷至沓来:做秀,假,有替身,不是
真正的中国农村生活,有团队在运营……
也有许多人说,她不过是运气好,赶上了这个大家吃肉吃腻了,
就想吃几口小青菜的时代。发几个装模作样的视频,却抵得上别
人几十年的努力。
甚至有人在微博上大言不惭地说:李子柒就是靠团队炒作,换
我我也行。
直面磨难,才能赢得漂亮
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母便离婚了,父亲早逝,继母待她很不
好。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还没有灶台高,就要生火做饭。当她做不好
时,会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
爷爷奶奶看她过得太苦,实在不忍心,便把她从继母手中接过来抚养。她
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
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
14岁的她便辍学出去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先在餐馆做服务员,一
个月工资300块,偶尔打烂一个盘子、一个碗都得赔,很多时候到手就两百多
块钱。之后一段时间,她跟着师傅学了打碟,选择在酒吧驻唱。
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
仔、打工妹的其中一个。
但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视频意外地火了。
因为她做出了家乡的味道,做出了爱的味道。她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却也在
生活的泥泞中养出了坚韧、要强的性格。
不停地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也许有人会问,李子柒在农村生活,为什么却成了火遍全球的
“宝藏女孩”?
视频中的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不论制作食物,还是田园采摘,
李子柒都亲力亲为。一个如此娇小,看起来柔弱的弱女子,可以
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收获。她4月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
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苏式鲜肉月饼。她的第一支
视频,是用手机拍摄、手机剪辑的《桃花酒》,成品画质相当感
人,连个特写都拍不清楚。
每一个视频,从拍摄到剪辑,她都需要用上好几天的时间。
但她从没想着放弃。即使在拍视频时肠胃炎发作,疼到全身冒
冷汗,最后被朋友送去医院。
《秋千沙发床》的视频,点击量很高,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
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屡次造成伤
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
职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不顾伤口忍痛操作。由于素材过多,
手机总是卡住然后闪退,她前前后后剪了5次,用了整整3天的时
间。每次快要成功时的闪退都让她更接近崩溃。
每次剪好视频再上传后,她才有时间回复朋友们的消息,一开
口就把自己吓一跳。那时她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整整一天没说
话、没吃饭、没喝水了。
后来,为了拍摄得更清晰,她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对着说
明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这台单反陪着她上山下河,一言不合
还要上树。而遇到了特殊角度,三脚架搞不定的时候,她就把家
里的锅碗板凳都请出来帮忙。
那时她的视频,全部都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一个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她需
要拍几个小时。
而为了视频更好看,她经人指点,去学习好的美食片要如何拍摄,从头开始
研究构图、取景这些拍摄的基本技能。每做一个视频都虚心请教之后再一点一
点改正。
从惨不忍睹到看上去还行,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四川的夏天能把人热哭,那时李子柒拍的露天采摘的镜头,人都显得异常狼
狈。
就算出门的前几分钟才洗了头整理了妆容,但整个人暴露在太阳下,还没等
她调整好三脚架和镜头位置,整个头发就被汗水打湿了。
因此经常被网友喷:“你几天没洗头了?”“能不能洗完头再拍,头发那么
油,好恶心啊!”
但她没办法,自己扛架子调角度,还要实际操作,2-3秒的特写可能要拍2-3
小时的素材。
因为拍摄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问题的,只能看了回放找出问
题,再重来一次。
那个令她大火的《兰州拉面》视频,拍摄过程一样艰辛。她并不
会拉面,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位来自甘肃的拉面师傅,软磨硬泡地
求人家教她。
好容易师傅答应了,苦难还在更后面:每天有空就要揉面练习,
拉面拉到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历时近两个月,等到终于学会了,
发现拍摄更难:因为手里全是面粉,每拍一个镜头,都需要擦干净
一根手指去碰相机,以免进灰。
她一共拍了200多个镜头,整整拍了3天,每天只吃一顿饭,拍
废的面粉有20多斤,做成大馕吃了半个多月。
资料查阅、走访调研、深入学习加上独立拍摄、剪辑到最终呈
现,前后历时长达整整三个月之久。
有一次冬天拍雪景的时候,她一个人背着相
机、三脚架、斗篷去爬海拔2000多米的雪山顶。
手冻得没知觉了就放衣服里捂着,缓过来了接
着拍。那几十秒的雪景,是她在雪山上冻了7、
8个小时换来的。回到家后,她在高烧两天未退
的情况下把视频发了出去。
这一年里,光是来回按相机拍摄键所走的路,
就差不多有260公里。
她从未停止学习。八年的时间里,她学习了很
多技能,包括视频剪辑,她说,每一个场景、取景,
自己都要一一调整,镜头只要稍微有一点瑕疵,她
都要重拍好多遍甚至好几天,这样反复拍反复剪,
常常一整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某次采访中,李子柒也曾说过:“你眼中的生
活技能,或许只是别人的求生本能。”
她一直在学习,而且是毫不含糊地学,学不会
宁可不拍。没有人能凭天赋活一辈子,而是要靠不
断地学习,获得人生的真谛。
保持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她的视频中,许多镜头堪比电影画面。
很多人喜欢她的视频,不是因为她拍的是真实的纪录片,而是拍出了我
们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对生活热气腾腾的爱。
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
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静
水深流、沁人心脾。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儿童时代的不幸给她造成的消极影响,我们只看到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衷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好女子。
因为渴求上进、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只有一个观念,那就是:我要好好
地、快乐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价值。
也有很多人质疑,视频中如诗一般的乡村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它只
是满足了小资青年的田园幻想。
对此,李子柒表示,她从现实生活知识和古代技艺中汲取养分,只是想拍
出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坦言,原来在城里打工
只是为了生存,而现在才是真
正的生活。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
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
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
活。”
她努力地经营着视频,渐渐
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赏,
她的作品里不仅仅只是向我们
展示美好的田园风光和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更向我们传达出
一种积极向上和热爱生活的态
度。
自己的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
李子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有些视频一拍要拍八个月,中间许多技能
是她后来学的,比如她为了拍这个“活字印刷”,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
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
所以她的视频不会显得假,很多农活一看就是真的会做农活,她的手漂亮
但是放大了看很粗糙。
干活时受伤
更是家常便
饭。
搬砖功夫赛过小工
她切白菜就真的切白菜,种黄豆就真的用锄头翻地,做竹子床就真的用锯
子锯竹子,剁羊肉就真的拿起大刀大开大合的开始剁肉。
她一年大约要拍两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按动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
步来算,仅仅是开关机一项,她就走了260公里。
李子柒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演绎,将她对生活的拼劲全部融进视频拍摄中,没
有矫揉造作,也没有哗众取宠。
她曾在一则访谈中说过:“在大环境很好的情况下,想要把日子过成什么样
子,可能更多的是取决于你自己本身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为
之努力。”
为了内心的梦想而努力
褪去网红的标签,李子柒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插秧、种果、修剪花草、打虫……
日子平淡,质朴的食物,被这位90后的姑娘过成了诗画,成了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一片
难得的精神净土。
视频中,大多是李子柒一个人干活,但她做完饭之后总会叫奶奶吃饭。祖孙俩共同
在桌上吃饭,俨然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很多人说李子柒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许是因为她呈现了自己最美丽
的一面。
没有人规定,乡下田园生活一定是脏乱差,只要心中有那一份对美好的追求,都可以
像李子柒一样去创造精致的生活。
被吵上了热搜后,央视新闻关注此事,并给出评价:“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
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
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
事。”
子柒回应道:“不敢说我造了谁想象中的生活,我只是拍摄出自己的理想生活。”
而现在,她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也实现了同龄人没办法拥有的梦想。
李子柒凭借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个短视频的全新领域。看她的视频会让
你感到如同穿越一般,好像是古代一个充满才情的美丽女子来到了现代互联网世
界一样。她的视频也让观众们“梦回桃源”。
获选理由
她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
风秋凉的轮替之中,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
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
时节更叠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
岩松说
一个女子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中制作各种美食,以让人很羡慕的方式生
活着。她不仅吸引了中国网友的关注,甚至走向了世界。当然,人红是非多,各
种质疑也扑面而来。但稍微冷静想想,表扬是应该的。李子柒动用民间的一些资
源,不仅没赔钱,还能挣钱,多好啊!
在面向世界的传播中,她没什么口号,却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赢得了
一个又一个具体网民回馈回来的口碑,值得借鉴。
有人说“摆拍”“假”“净挑好的”,可除了纪录片,电影大多也是假的,
却不妨碍人们真的被触动和喜欢。难道你要求李子柒的小视频都完美到无瑕的地
步?因此,过高的评价或者过低的质疑都不一定对,微笑着鼓掌是最好的。
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如果我们来
自民间并真正走向世界的网红,由一个变成几十个,变成几百个、上千个,那中
国故事就真的有得讲了。
另一位中国大爷“阿木爷爷”的作品似乎更实用。比如这张老
手工工艺制作的鲁班凳,全程没有使用任何钉子或者胶水,单单凭
借对一块木头进行锯、刨、磨、凿、钻、抠等制作而成,可以打开
当小板凳,睡觉时可以当枕头。
“阿木爷爷”,本名叫王德文,现年63岁,山东聊城人,现在广西生活。自小学习
木匠活的他,一做就是50多年,善于打造“鲁班凳”、“鲁班锁”等各种木制工艺。
除了“鲁班凳”,“阿木爷爷”制作的微型世博会中国馆也令人拍案叫绝,它将
榫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
40多根榫卯、棱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互相紧密咬合,便搭成了一
个稳固的红木工艺品。
让网友倍感亲切的是,喜欢琢磨和创新的“阿木爷爷”还时常制作结合传统工艺和潮
流文化的工艺品。
“小猪佩奇”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原样重现,甚至还能“走路”。
也曾有外国人表示质疑,猜测“阿木爷爷”一定学习过“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先建模再进行的手工制作。
对此,老人家直言,这个技术他不会,就靠一把三角尺、一根
铅笔、一根当圆规的木条搞定。而他常用的榫卯技术是利用木材的
凹凸,勾连拼接而成,这是从老祖宗那沿袭下来的智慧。对于在海
外的“爆红”,“阿木爷爷”曾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也
没想到。在他心里,这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功夫”,其实都是木
匠们“吃饭的本事”。
但既然取得了那么多海外粉丝的关注,“阿木爷爷”决定要把
这事做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伟大。
李子柒
•李子柒的父母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一直由养母抚养。但命运多舛的她
并未受到养母的善待,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心疼孙女,最终决定将李子柒接
回家中生活。
•14岁时李子柒只身前往城市打拼,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漂泊生活。 最初的生
活并不宽裕,睡过公园椅子,连续啃过两个月馒头。要强、能吃苦的性格让
李子柒迅速在陌生的城市学得一技之长,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乡的奶奶。这
段工作经历也帮助了她能够将后期的视频效果呈现得尽善尽美。糊口之余她
还曾多次与朋友一起尝试创业,希望尽可能改善农村家中的生活条件。
李子柒
•2012年的一次变故,让李子柒决心回到了乡下陪伴老人共度余生。那年李子
柒的奶奶生了一场重病,她担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长期不在老人身边,
或许自己将来会背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念活一辈子。这也是她能成为
今天的李子柒最重要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2016年参加媒体采访时提起爷爷奶奶和奋斗经历时表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
无法留在奶奶身边尽孝一直是心中的遗憾。喧嚣嘈杂的工作环境也让她更加
想念曾经深山中的生活,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与奶奶一起过上
简简单单的农家生活。
拍摄过程
•李子柒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
选择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
•《兰州牛肉面》中记录的兰州牛肉面被誉为“中国面文化的活化石”,工序繁杂考究,
对于操作年限和技术要求极高。李子柒历时近两个月向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求教,终于
以“二细”的标准完成了视频录制。资料查阅、走访调研、深入学习加上独立拍摄、
剪辑到最终呈现,前后历时长达整整三个月之久。
•《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
动内容屡次造成伤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职
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不顾伤口忍痛操作。
•在2017年5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
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
体人最基本的尊重。”
人物评价
•“致敬每一名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致敬每一名兢兢业业不负时光的少年。祖国因你
的勤奋而自豪,奔跑吧。”(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评)
•“李子柒凭借品质过硬的视频作品、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正
能量的自媒体之光,不断扩大影响力。”(新浪娱乐评)
•“这些美食均还原古法工序,应用古朴炊具,散发着淡淡的田园气息,独特的视角配
以悠扬婉转的古调,凸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让人过目难忘”(凤凰资讯评)
•“不仅是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
(环球网评)
•“仿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
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中国日报评)
李子柒
•李子柒,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微博签约自媒体人。被誉为“东方美食生
活家”。
•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前期视频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
都由李子柒完成。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
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
•李子柒作品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及其内容中结合人生经历
传达出的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
发表扬。截止2018年1月,全网粉丝数量近2000万,累积播放量近30亿,被誉
为“2017第一网红”。
41
李子柒,两三年前
在微博、美拍、B站
收获了众多粉丝的90
后美食视频播主,她
的视频正在境外视频
网站飞速走红。
2019年12月12
日,李子柒在境外最
大的视频共享网站
YouTube上的粉丝量
达到749万。
从李子柒发布的视
频作品中可发现,
内容均侧重表现中
国传统文化和美食
魅力,如将蚕丝、
刺绣、竹艺、木工、
造纸等中华民族传
统手工工艺,以及
充满古典韵味的特
色美食小吃,结合
低沉悠扬的传统曲
风,把山居田园的
美好生活情境通过
网络呈现给世界。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
“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
子柒
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
子柒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
个奇妙旅程
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
值得被尊重
综上不难看出,视频作品表现出的种种美好受到了
外国网友的喜爱。如此一来,既然这种恬淡祥和的乡
村意境引发了世界共鸣,是否也可以认为这是对中国
文化输出的一种认同?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能反映真实中国?
首先是作品内容方面。李子柒以中国原始农耕生活为主题的视频受
到海外网友的关注,只是说明迎合了一些“歪果仁”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
这种单调的乡土生活,缺乏对科技、时尚等当今中国发展现实进行丰富的展
现,认为李子柒反而为文化输出起到了负面效果。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视
频中的乡村太过于“虚幻”和“理想化”,无法体现出大部分的真实农村风貌。
自媒体人如何扛起“文化输出”大旗?
其次是基于李子柒的影响力。如今已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时代,需要依靠
媒体、影视、文化传播的大力宣传和包装,而李子柒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尽
管有说背后存在专业团队加持,但对于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依然存在着质疑,
无法做到精准到位,自然难以担起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输出”的重任。
此外,尽管李子柒在YouTube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只是跟其他中国博主
做横向比较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目前她的频道离真正的一二线大博主在
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并且也远远没到国外普通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
因此打上“文化输出”的标签为时过早。综上,有关“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
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网络中引发舆论热议。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
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
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
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
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
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
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
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
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
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
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
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
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
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
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
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
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
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
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
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
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
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
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
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
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
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
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
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
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
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
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
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
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
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
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
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
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
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
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
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
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
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
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
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
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
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
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
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
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
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
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
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
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
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
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
实、立体的中国。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
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
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
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
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
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
国的乡村。
•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
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
老、落后的标签。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
成的偏见,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
•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
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
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
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
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
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
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
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
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
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
的传播。
•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
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
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片,这种理想
生活的呈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
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
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
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
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
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
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
•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捧。而关于这一
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引发了舆论热议。
•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
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那些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
短视频内容的留言中,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李子柒“破圈”,源于国外网友的惊诧
•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然是一位热门博主,但
更多时候还是活跃于固定的粉丝群当中,这个粉丝群虽然也足够庞大,但在传
播上还是有诸多的限制性。
•然而,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性,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
四川大山中的女孩,身上具备了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但需要特别观察到的一点是,李子柒是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才得
以拥有了“解读价值”。
•在此之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一名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
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
“文化输出”的符号之前,李子柒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
而非一位“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
李子柒造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
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
李子柒吸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
•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这种传奇色彩,
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李子柒是一个理想化的镜像
•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示结果,
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能人才”提
供了可能。
•无论是早期李子柒的单打独斗还是后期摄制团队的参与,都在使李子柒作为一个形象而
沾染了程度不同的创作性,网友喜欢看到这个形象与故事,是因为大家在李子柒那里找
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外在与内涵。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这个镜像中,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可以
居住在仙境一样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
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随心所
欲……
•但众所周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背后的生活真相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截然
相反的,仅仅凭借李子柒的视频,就将其理想化、完美化,是一厢情愿的。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同样,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
是,李子柒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得她并不能成为
人们身边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
心的出口,李子柒的出现,使得大家在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声音的时候,也可
以不是愤怒的,而是安静的、平和的。
•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被讥讽为东施效
颦。粉丝在捍卫李子柒的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这表达出一种隐秘
的担忧:事实上我们并不愿意李子柒普遍存在于每一个镇、每一个县、每一个
大中城市,当“李子柒”越多,就意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也
标志着人们主动或被动选取的生活方式的失败。只有一个李子柒就够了。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所以,“李子柒”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包装很好的“产品”。李子柒并不直
接推销以她名字命名的各类产品实物,而是“生活方式”先行,产品队列随后,
但显然前者更具“卖点”。
•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的确是赏心悦目的,但要清楚地知道,这种赏心
悦目价值的成立,建立在受众内心的某处空洞被填补的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
或者享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的希冀,
人们需要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
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李子柒。
•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 传统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在时尚
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近年轻
人、走进现代生活。
• 身穿华丽唐装、姿势优美、眼神温柔,如贵妃般高雅、又如仙女般轻盈—
—最近,“一眼万年”的不倒翁小姐姐走红,6000余条表演视频的总播放量超
过了15亿次,数据每天还在增长。虽然晚上7点才开始第一场表演,但是从下午
的三点钟开始,就有很多游客大排长龙。当地商户从中获益良多,感叹“生意
比以前好多了,网红不倒翁确实厉害”。
• 如今大众旅游迈向新常态,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
“好不好”转变,对目的地和旅游项目的要求更高也更苛刻。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 见惯了俗脂艳粉,突然冒出来一个清丽脱俗的项目,想不火都难。但在
“不倒翁小姐姐”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景区或目的地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沼里挣
扎。这些景区无论核心景点的打造还是包括旅游商品、体验活动在内的业态设
计都乏善可陈,“跟风”现象严重。
• 据报道,“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
可以预想到,未来类似的表演会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但影响力一定不复首
创者。
• 这些年,文旅产业走强,这原本是好事;但一些地方虽然古建筑盖得很恢
弘,却缺乏运营思维。将旅游产品开发解构为简单的符号化表达和商业的机械
化复制,结果往往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徒留一地鸡毛。旋生旋灭的各式旅
游小镇、似曾相识的“特色”旅游商品,都是如此。所谓文创产品也难见创意,
往往让游客感慨“去哪里都一样”,旅游的体验大打折扣。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 “不倒翁小姐姐”的爆红,当然一方面来自演员本身的才华,但同时也体
现出运营方难得的创意思维和细节把控,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
的样本。
• 这几年,诸如故宫等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靠博物馆里的玻璃
展台,更重要的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
人,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在个性表达和社交
平台上做足文章。
• 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追加投资不行,仅靠铺广告也不行,要真正摆脱传统
文化的“疏离感”,需要特别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用
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
• 无论是和观众牵手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受到海外网友热捧的“李子
柒”,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别有一份闲适自在。犹
如一种心灵按摩,抚慰着当下普遍的焦虑感和空洞感,他们的走红,并不侥幸。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IP,但更多的则是广
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可以是舌尖美食,可以是花鸟
鱼虫,可以是华美汉服,可以是小曲小调,承载着快乐和希望的点滴美好,其
实都是“网红”的潜在基础和素材。可以说,时下很多网红都循着这样的逻辑,
他们的走红,红在了细节上的巧思,而不是一味贪大求全的鸿篇巨制。
• 这也提醒很多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不只是招商引资、盖楼卖货,创意与
运营同样非常重要。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并
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 当然,“网红”是优势,也是责任。在捧“网红”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
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品质的监督,避免给游客带来负面印象。左手创新、右手服
务,旅游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作文模拟题
互联网时代,一个个网红争奇斗艳,令世界多姿多彩。李子柒,一个
聪明能干的90后四川女孩,桃花开了就酿桃花酒,枇杷熟了就做枇杷酥,
还能做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还会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从后院
挖个芋头,水里捞条鱼,就是一顿美食。她用朴素典雅的东方生活元素展
现出诗意田园的生活画卷,在YouTube拥有来自美国,俄罗斯,菲律宾,巴
西等各国粉丝735万。即使看不懂中文,他们依然不吝于在评论里表达对李
子柒的喜爱。有人说:“这是了不起的中国文化输出典范” 是典型的“墙
内开花墙外香”。也有人质疑,认为她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
中国人明明不这样生活,她这样做是中国人的罪人。对此,引发了你的哪
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标题,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李子柒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由内而外、让人感动的文化输出,她的
视频输出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曾经影响世界的那些文化,包含的是最精
华、最珍贵的精神内核,这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代表吗?而批判李
子柒的人,恰恰是一种狭隘的思想。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种植始终都是老
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现在城市里享受的一切便利,大家吃的每一口大
米饭,吃的每一颗新鲜蔬菜,不都是农民种出来的吗?李子柒展现出的农
业文化,源于生活却又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让我们明白了田园牧歌的
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够认同,这就是文化输出。
立意参考:
“文化输出”网红也需担当 用传统和自然影响全世界
给“文化输出”加注新解 文化输出需要百花齐放,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播,事半功倍!
中国的地气儿才是征服世界的利器
……
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