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专项训练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 以欧洲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 年开始)
“二战”后 以美苏为两极 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955 年华约成立——1
991 年苏联解体)
“冷战”后至今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
991 年以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原
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
4.经济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
双
方
1.三国同盟(同盟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2.三国协约(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
过
程
1.爆发: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转折性战役:1916 年,凡尔登战役。
3.结果:1918 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战败告终
性
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影
响
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2) 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俄国提前退出,爆发十月
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1)
时
间
巴黎和会(1919 年 1—6 月) 华盛顿会议(1921 年 11—1922 年 2 月)
地
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美国华盛顿
议 讨论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 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地区问题
题
条
约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作
用
建立起凡尔赛体系,确立战后帝国主义
在西亚、非洲、欧洲的新秩序。
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建立起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新秩序。
有
关
中
国
《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
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
《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
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评
价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帝
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崩溃(瓦解):1939 年 9 月,德国闪击波兰,凡尔赛体系瓦解;
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瓦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1945.9.2)
原
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经济大危机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催化剂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是催化剂(该政策的顶峰是慕尼黑,该政策的实质是牺
牲弱小国家利益,维护自身利益)
双
方
轴心国集团(战前形成) VS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战争中形成)
过
程
全面爆发 1
939
欧洲战场: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亚洲战场: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战争扩大
1941
扩大:1941 年 6 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
的第一次重大失败。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
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国际反法
西斯同盟
建立
建立标志: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国签署了《联合国家
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影响: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是加
(1942 年) 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战争转折
点
欧洲战场: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后期形势
军事合作
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 年 6 月 6 日,英美盟军诺曼底登
陆
②1945 年 8 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政治合作
开罗会议(英、美、中)
雅尔塔会议(英、美、苏)
正式结束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投降,二战结束。
(五)两极格局
“冷战”政策与
两极格局的形成
过程
1. 发出冷战信号: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政策”在
政治上的表现)(也标志着美苏由盟友走向敌对)
3. 冷战的重要步骤: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冷战政
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4. 冷战的高潮:北约(1949)、华约(1955)的建立。(“冷战政策”在军
事上的表现)表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同时也把“冷
战”推向高潮。
5. 崩溃:1991 年 12 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
(六)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时间、背
景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基本格局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呈现多极化趋势
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影响和平
的因素
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例子: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②
地区冲突③宗教纠纷④民族矛盾⑤恐怖主义(新型因素)⑥核扩散等
何如维护 (1)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2)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世界和平 治,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3)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4)发挥联合国在国际
事务中的作用。
专题拓展训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2 分)
1.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贫穷与经济不
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说此话的美国总统是
( )
A. 华盛顿 B. 林肯 C. 罗斯福 D. 杜鲁门
2.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100 个水电站、20 万亩国家公园、种树 2 亿棵……”对政府
这些行为理解错误的是( )
A. 目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B. 增加就业机会的发展
C. 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D.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3. 20 世纪 30 年代,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点的某一改革的中心措施是
( )
A.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B. 加强对工业控制和调节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发展“新经济”
4. 罗斯福说,单纯的施舍对具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而言,将会伤害要求保
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在新政
中,罗斯福推行的哪一政策与此相关( )
A.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B. 整顿金融业
C. 调整农业
D. 兴办公共工程
5. “在 30 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中‘看得见的手’和‘看
不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的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
A. “科技立国”的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斯大林模式 D. 改革开放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
相助、共同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二战胜利的原因不包括( )
A. 成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B. 召开雅尔塔会议
C.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形成
7. 1942 年初,中国组编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出发,开始第一次跨出国境协助
英国等盟国作战的行动。如果为他们配备一张地图,最应该是 ( )
A. 缅甸地图 B. 英国地图
C. 苏联地图 D. 日本地图
8.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不能成立的
是( )
A. 史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结论: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维护战后和平的
体系
B. 史实:希特勒上台扩军备战; 结论: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史实:罗斯福新政; 结论: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 史实:雅尔塔会议; 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9. 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
法兑现。他从整顿金融入手。再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定的 15 项重要立法
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 1/3.这表明( )
A. 整顿金融是新政的核心措施
B.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金融问题
C. 金融整顿是经济恢复的前提
D. 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的干预
10. 面对 1929 年一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纷纷寻找对策,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这次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
是( )
A.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B. 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发展经济
C.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 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1. 美国南北战争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 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C.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消除了国内种族歧视
12. 下列事件与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无关的是( )
A.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 罗斯福新政
C.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D.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3. 二战后的世界走向全球性竞争,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新变化
C.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演变
D. 亚非拉的振兴
14. 1946 年,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只有美国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
世界。”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
倾听西欧伙伴的声音。”促使美国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朝鲜战争爆发
B. 美苏冷战爆发
C. 欧洲经济的崛起
D. 中美关系的改善
15. 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
队所到之处。”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是 ( )
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②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③民主德国的成立④东欧剧
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
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将苏联“改死了”的
( )
A. 戈尔巴乔夫改革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工业化运动
D. 新经济政策
17. 20 世纪 50—70 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美国、西欧、日本等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整③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
④形成经济共同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8.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 1000 多年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
货币开始流行,纸币的使用率逐步降低。从网络货币和纸币产生的原因看,其
共同点之一是( )
A.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
B.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便携带
C.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19. 1963 年第 18 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 75 个发展中国
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 年,75 国集团扩大为 77 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
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 年该集团成员国达
119 个。这主要反映了( )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20.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
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
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支持他的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非洲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1.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的联合”、“日本崛起”、“中国振兴”、
“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 从经济区域化到经济全球化
C.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2. 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解体②纳米比亚独立③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④欧洲联盟的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③④
23. 二战后,非洲的知识分子,发起了“黑人特色”运动。在复兴非洲伟大传统
和文化的过程中,诗人和作家们表达了共同的对非洲的自豪感。这种现象体现
了非洲 ( )
A. 摆脱殖民的诉求 B. 地域文化的发达
C. 对非洲年的重视 D. 受二战影响巨大
24. 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
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二、材料解析题(28 分)
25.(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的 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
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
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材料三: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
这是 20 年的休战!
材料四 :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
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如下表:
材料五: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
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材料一中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 (2 分)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之后形成的?(2 分)结合材料一、
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2 分)
(3)材料三为什么福煦认为并没有和平,而仅仅是休战呢? (2 分)
(4)根据材料四,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4 分)
为了挽救危机,美国采取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此措施的“核心”是什么?(2 分)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45.2% 28.4% 40.6% 16.5% 8.4%
26.(14 分)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瞬息万变,回忆往昔,历历在目。阅读
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 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二:昨天,1941 年 12 月 7 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
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 1941 年 12 月
7 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
战争状态。 --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材料三:鉴于美国所处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美国的势力在 1945 年
后便向外迅猛发展……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
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
系,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由古希腊历史
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他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的
大国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比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
“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摘自《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
的反差带来的后果是什么?(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说的遗臭万年的日子指的是什么?
(2 分)为此,1942 年 1 月,反法西斯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2 分)
(3). 材料三中,“利益的严重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 分)美国为了
赢得这场冲突,在军事方面推行了哪一政策?(2 分)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世界近现代史当中符合“修昔底德陷阱”的
史实,你认为正在崛起当中的中国如何才能避免与美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4 分)
参考答案:
1、CABDB 6、AADDB
11、CAACC 16、ADBDD 21、DBAB
25.
(1)巴黎和会。
(2)《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埋下了再次发生战争的
隐患。(意思相近即可)
(4)美国和德国;核心:恢复工业,或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26.
【小题 1】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不平衡,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升级,形
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题 2】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
【小题 3】冷战;1949 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小题 4】史实: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形成苏联模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
国,二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来对抗苏联;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