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高考试题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7 全国 3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
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
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
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
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
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
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
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
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
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
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A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以人为
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兼顾人文保护,否则仍然会留下“乡痛”,故 A 项不正确。
B 项是对文中大部分信息的整合,原文也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说“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
消亡”,可见“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不合文意,故 B 项不正确。C 项来源于第三段,原文列
举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多种方式,包括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故 C 项为正确答案。D
项来源于第四段,原文说对乡村记忆进行升级等以活化乡村记忆,会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
化内涵,但原文是要求相关产业成为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故 D 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
提。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 C。A 项是对原
文主要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从留住、呵护和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有一个明显
的递进过程,故 A 项正确。B 项是对文中一个重要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将乡村记忆分类
之后说“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
就论及了有机联系,故 B 项正确。C 项是对文中另一个细部论述的分析,原文说哪些乡村
记忆值得保留.可借助科科学评价体系,也可听取民意,这都是甄选方式,并未举倒说明具
体的甄选标准,故 C 项错误,为本题答案。D 项是对原文立论前提的分析,文中将乡村的
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都理解为乡村记忆的对象,注重其中蕴含的人的情感,又明确强调“乡
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这都证实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的关系,并构成文章论述城镇化
与乡愁关系不言自明的前提,故 D 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 B。A 项是根据原文立论前提即第一段
做出的推断。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就能避免乡愁变“乡痛”,这意味着留住乡愁就能避免物
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故 A 项正确。B 项是根据原文关于活化乡村记忆的观点
与具体论述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推断。从原文看,游子能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乡村记忆得
到呵护的具体表现,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结论。故 B 项错误,
为本题正确答案。C 项是根据原文一个细节做出的推断,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以广泛
听取民意”意味着“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故 C 项正确。D 项是根据最后一段
论述做出的推断。原文强调活化乡村记忆是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可以对乡村记忆进行产业化
升级,而且要通过发展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加以强化,这都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会被有意
改变,可见推断成立。故 D 项正确。
(二)(2018 年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
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
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
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
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
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
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
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
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
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
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
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
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
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
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
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
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
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
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
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原
文说“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原文说“这
一过程至今没有终结”,即“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故 A 项正确。B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
段,“‘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
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
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选项 B 是对这段话内容的概括,
正确。C 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是要形成“创造性的思想系统”,选项 C 是对这
段话信息的概括,正确。D 项涉及对原文第二段至第四段的理解和分析,原文说“‘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又说“‘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
讲’的统一”,这表明“新子学”依然延续了诸子之学,是对既有思想过程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段提出中西思想传统都构成思想资源,显然,“新子学”并未外在于中国思想,因此,
不能说“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故 D 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A。A 项
是对文章整体论证手法的分析。原文论证“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关系,为了突
出二者深层的相似和相通性,使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作为一种推理和论证的手法,类比是根
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特征、属性上的相似,得出他们在其他特征、属性上也可能相似
的结论,强调的是相似性。而对比则强调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相对照,强调的是对立和差
异性。故 A 项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B 项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文章第二段先
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内在品格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入手,第二段、第三
段分别界定“照着讲”和“接着讲”,第四段对两者关系进行论证,故 B 项正确。C 项涉及
第三段,文章强调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和交融是“接着讲”无法回避的“背景”,论
证“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正是基于此前提之下的,故 C 项正确。D 项分析第四段的论证顺
序,文章有明确的表述,“从逻辑上说”“从现实的过程看”,二者之间以“进而言之”连
接,表明其递进关系,故 D 项正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A 项是对原文观点的错误推断。
根据第二、三段,“文本校勘”“文献编纂”属于“照着讲”,“进一步阐发”属于“接着
讲”;根据第四段,二者之间是无法分离的,从现实过程看,二者总是互相渗入、互相内含
的,不能说二者“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故 A 项不正确。B 项是在原文第三、四段基础上
的推断。原文说“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
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
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这意味着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同时,“新子学”还应
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建构。而原文第四段说“‘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
一”,也再次证明“新子学”这种创造性思想建构应该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故 B 项正
确,是本题答案。C 项主要涉及原文第四段。原文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可能无
助于思想的创新”。C 选项删去了“仅仅停留在”的限定,又把或然的情况变成了一个绝对
判断,这就错了。另外,C 选项陈述本身也有矛盾。既然承认“照着讲”已“内含”“接着
讲”,而“接着讲”会促进新思想生成,那么,就不能说“照着讲”“无法促进”新思想生
成了。故 C 项不正确。D 项属于对全文整体意思的错误推断。原文强调“照着讲"和“接着
讲"都有重要意义,今天的“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没有厚此薄
彼或者阶段性过渡的意思。故 D 项不正确
(三)(2019 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
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
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
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
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
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
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
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
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
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
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
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
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
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
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
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
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
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
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
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
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
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A 项涉及原文第二段,原文指出,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
艺术创作的生机;并没有说作家在实践中已经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积极互动并不意
味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原文“然而”后的语句,指出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作家、艺术家还
存在一些困惑。A 项把与时代互动的理念作为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条件,这是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故A项不正确。B 项来源于原文第四段,原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一
些现代作家,还是一些当代作家,他们创作的成功都与他们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有关,与人民
相联系,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艺的一个宝贵传统。B 项是对这段信息的概括,故B项正
确,是本题答案。C 项涉及对原文第四段的理解,原文强调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许并不是
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将普通劳动者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认识现实、理
解时代的依据”。原文既没有说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也没有说读者对象
是人民的直接原因。故 C 项不正确。D 项涉及原文第五段的理解,原文既承认“娱乐和消费
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艺术家应该考虑到这些需要;又强调“通
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是新时代艺术家重要的责任,这意味着艺术家应该意识
到文艺在推动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上的重要任务。D 项说“无须考虑”片面理解了原文的意
思,故 D 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是对文章整体论证结构的分
析。文章第一段是提出问题,后面是分析问题;从前面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论题,
到中间论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到最后强调“以精品奉
献人民”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举措,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故 A 项正确。B 项是
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内容的分析。文章兼顾现实与历史,第二、第五段主要是对当下创作
的分析,第四段主要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故B项正确。C 项是对局部论证
方法和论证作用的分析,文章第三段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属于引用论证,一方面衔接
了上下文,既呼应上文提出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又引出下文关于人民的主体地位的论述,
另一方面在主题上进一步支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故 C 项正确。D 项是对局
部论证主题的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论证的是在今天作家、艺术家怎样“以精品奉献人民”,
强调“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D项不仅置换了论题,而且把“形象的塑造”
说成是“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范围。故 D 项的分析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
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
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
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
少而精,凝聚共识。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是对原文第二段观
点的推断。作者引述一些作家、艺术家关于现实走到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说法,是要指明这
些作家、艺术家遇到了如何透过表象理解和把握本质的困难。今天的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需要在纷乱的表象之下,理解和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故A项正确。B 项是
在原文第二、第三、第五段基础上的推断。第二段强调了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给作家、艺术
家带来的挑战,第三段强调了作家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的
力量,才能投身沸腾生活,第五段强调了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具有人民意识后会激发起创作热
情,故 B 项正确。C 项主要涉及对原文第四段“情感共同体”的理解,要求在理解原文中关
键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做出推断。C 项老舍的话出自他的《生活与读书》,原文是;“光
有写作热情,而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强调深入
生活,与人民相结合的重要性,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完全相通,故 C 项正确。D 项涉及
对原文第五段观点的推断。原文认为,“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
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的确强调由数量转向质量,但原文并没有提出
艺术家的创作数量要减少,“少而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鼓励的是“好而精”。而
且,原文强调“凝聚认同”,也不等于选项中的“凝聚共识”。故D项的说法不正确,是本题
答案。
(四)(2019 全国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
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
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
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
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
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
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
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
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
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
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
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
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
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
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
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
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
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
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
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
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
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
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
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
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A 项涉及原文第一段。原文指
出,杜甫有健全的才性,“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
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
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A
项是对这段意思的概括。故 A 项正确,不是本题答案。B 项涉及原文第二段。原文说:“我
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
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杜甫对各种体
式风格有广泛评价,但“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并不意味着“都有正面评价”,有所采择
本身就表明有所挑选。事实上,杜甫对一些诗体明确提出过批评意见,他很注意“别裁伪体”,
对之前的文学传统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反思。故B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C 项涉及原文第
二段。原文说在诗歌内容上,“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
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C 项是对这段意思的概括。故C项正确,
不是本题答案。D 项涉及原文第三段。原文指出,杜甫诗作对天宝的乱离表现尤多,“他一
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D 项“既有主观感情的投
人,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符合原文意思。故 D 项正确,不是本题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是对文章整体论证结构的
分析。文章第一段是总论,第二、三段是两段分论,论证的论题正是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
大成之成就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B 项是对文章第二段的论证结构的分析。第二段论证
杜甫诗歌创作“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的成就,是从两方面展开的,“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
而言”“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这两句话是表明“两方面”论述的明显标志。故B项正确。
C 项是对局部论证方法的分析。文章第三段谈到“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
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以及“灵均之怀沙自沉”,都是为了和杜甫进行对
比,证明诗人对待悲苦大致会有三种态度——对悲苦的消融与逃避,被悲苦击败,对悲苦的
正视与担荷。C 项中的“渊明”是陶渊明,“灵均”是屈原,这些都是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
文学常识。故 C 项正确。D 项是对论证逻辑的分析。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了杜甫对前人传
统的广泛汲取,第三段主要论证了杜甫对时代苦难的承担,这二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共同
构成了杜甫取得集大成之成就的因素。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 项“是因为”指明二者之
间有因果关系,这是错误的。故 D 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做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涉及原文第一段。原文
只强调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但并没有提到杜甫之前的诗人在感性或
理性上都各执一端,也没有提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性和理性兼备的诗人。我们可以
举出很多在杜甫之前的、感性和理性兼备的诗人。A 项是对原文意思的过度推断,产生了偏
差。故 A 项不正确。B 项涉及原文第二段。原文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
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这就表明
杜甫在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上都是既吸收传统,又开拓创新的。后文明确指出他的五言古诗呈
现“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这只是举例,并不是说杜甫只在五言古诗上
做出革新,更不能由此推出杜甫在其他诗体上只是谨守传统的法度和风格。这种推断在逻辑
上并不成立。事实上,杜甫在七言律诗上的创新最为显著。本文是叶嘉莹先生文章的部分节
选,原来的整篇长文主要就是论述杜甫在七律上是如何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做到承前启后的。
学生即使不熟悉杜甫诗歌成就,只要他们根据原文第二段,并且注意到文末所注明叶先生
文章的标题,就能做出合理推断,不会误认为杜甫七律上只是“谨守传统”。故 B 项不正确。
C 项涉及原文第三段,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第三段中谈到了三种回应时
代危机的方式,分别举出了一些诗人作为代表,作者对这些诗人的态度倾向是有差异的。原
文中作者一直强调杜甫的“集大成”之伟大,并且反复强调杜甫的健全才性是极为难得的,
都暗示杜甫是她最为欣赏、评价最高的诗人。作者还特意用“然而”“独能”“独多”“独具”
等词语,凸显杜甫回应时代悲苦时的特别。这更表明作者在情感倾向上对杜甫的高度认可。
所以,尽管作者对那些列举出的诗人在不同方面或有欣赏,但就回应危机的方式而言,她显
然更欣赏和认可杜甫,并不是“一视同仁”。故 C 项不正确。D 项涉及原文第三段观点的推
断。原文说,“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第三段不仅把杜
甫与其他诗人对比;而且以《北征》中的具体描写和杜甫一些“戏为”“戏赠”的诗题为例,
分析指出杜甫能有“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相反相成的表现。“严
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综合和平衡,是杜甫禀赋之“博大、均衡
与正常”的证明之一,也是杜甫诗歌魅力的来源之一。故D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五)(2020 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
“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
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
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
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
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
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
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
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
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
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
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
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
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
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
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
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
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
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
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
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
范之上。
B 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
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
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
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
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
‘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
C 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
的过程”;
D 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
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
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
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
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
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
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 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
‘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
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
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18 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
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
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
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
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 运算速
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
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
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
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
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
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
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
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
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
2017 年 12 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
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
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
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学科@网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
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
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 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
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
“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
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
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 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
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
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C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项“量子通信把量子物
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
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是对材料一第二段中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B 项“潘建伟研
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
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是对材料二第一段相关信息的归纳概括,C 项“中国
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
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是对材料三第一段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A、B、
C 三项均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正确理解,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而已。D 项是对材料三最后
一段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原文只是说“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人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并没有说欧洲
和日本“尚未涉足”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因而 D 项是不正确的一顶。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
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 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
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 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
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
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区分事实和观点”“评价文本的
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能力。能力层级为 C、D。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
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
活具有重要意义”,是对材料一第一、二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 项“量子密钥分发是
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是对材料一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 项是对材料二
和材料三“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揭示了两段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非连
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是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可以帮助考生加深对新
闻类文本文体特征及相关常识的认识和了解。A、B、D 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C 项中“千百
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出自材料一第二段,“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
出自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可以是目的之一,但显然不是“投入
巨额资金”的“首要目的”,因而 C 项为不正确的一项。
9.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
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
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文本的文
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有助于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对文本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做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
为 C、D。
【试题分析】本题为非选择性题,要求对“《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
重点有什么不同”进行“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原因。题干中“结合材料”,显然应包括全部
三则阅读材料。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如果考
生能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就不难发现:材料一《“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
新制高点》提到“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显然在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材料二《自然》杂志引述潘建伟导师的评价,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
献;文中他“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显然强调
的是“个人能力”;中国政府投人 20 亿美元与欧洲投人 12 亿美元进行对照,更强调“经费
投入”。材料三《读卖新闻》报道“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
国家”照应“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散裂中子源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
民币”“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照应中国“投入之大”;“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
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照应中国“发
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三家媒体报道侧重点不同,是因为各自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
导致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这既是新闻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即所谓“新闻立场”,
也是考生阅读这种实用类文本所应特别注意的。考虑到考生的答案可能与参考答案有出入,
试题在“评分参考”中特别强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给阅卷老师留有余地,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二)(2019 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
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
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
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
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
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
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 1.00),计算在温度 15℃、35℃
和湿度 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2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
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 18 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
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
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
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
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
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
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
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
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
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
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
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
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
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试题分析】A 项的相关内容来自材料一“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
型”的表述,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属于“脱水”的“治理”方法,它不
属于“修复”的方法。因此 A 项是选项。 B 项的“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与材料一中“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的内容吻合,因此它属于“修复”的方法。 C
项的“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与材料三的“修复方案”不谋而合,因此它也
属于“修复”的方法。 D 项的“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可以从材料一“修复是
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的表述中分析出来,
因此它也属于“修复”的方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 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 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
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 18 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
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 项来自材料一:“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
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因此 A 项正确。 B 项来自
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细心观察便可推出 B 项的正确性。 C 项来自材料三。依据“去酸方案”
可知“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这与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
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的表述不符,而且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属于“修复”层面,去酸属于“治
理”层面,因此C项不正确。 D 项是综合整体材料得出的结论,其表述正确。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参考答案】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
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第一个答案来自材料三:“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 18 世纪”,
此答案针对档案文件的产生时间。第二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的制作材料,材料三中说:
“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这让纸张酸化严重,最
终导致文件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第三个答案针对的是档案文件保存的外部环境。此答
案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温度为 15℃时,一年平均湿度每降低 20
个百分点,纸张寿命倍数就增加 1 倍左右。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湿度越低,纸张的寿
命越长。由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可以分析出毛里求斯的外部环境显然不太适合保存档案文件。
(三)(2019 全国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
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
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
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
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
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
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
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
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
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
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
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
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
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
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
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
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
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
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
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
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
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
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
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C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提取材料三中的相关重要信息,以图标的形式呈现其顺
承关系,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是对原文“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
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
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梳理,B 项是对“将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相关
信息的提取与梳理,C 项是对“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
息传输至数据层”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梳理。A、B、C 三项均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正确梳理,
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D 项源于“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
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
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
储和共享”,而不能实现“数据融合”,因为“数据融合”属于应用支撑层,因而D是不正确
的一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详
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
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
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
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区分事实和观点”“评价文本的
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能力。能力层级为 C、D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D 两项是对材料的整体概
括,C、D 两项是对材料的局部分析。A 项“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
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详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意在引导考生区分社论和报道这两种新闻文体的不同,注
意到社论的风格是“沉雄庄重”,代表报社发声,观点鲜明,具有权威性、导向性;报道重
在用“确凿事实”和“详实数据”说话的文体特征。B 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
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
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是对材料一后半部分相关内容的正确概括和分析。D 项“综合三个
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
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既是对三个材料的综合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体现非
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同时也呼应了选材主题,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做出评
价。A、B、D 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C 项中多数内容是对原文的正确分析,如“世界上最
长的总体跨度”源于“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进海最深的沉管隧
道”源于“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
道对接沉管”源于“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首创的……
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源于“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但该项有两处
与原文意思明显不符,一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与原文“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
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不符(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为英吉利海峡隧道,总
长度 153 千米);二是“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也缺乏原文依据。因而C项为不正确的一项,
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
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文本的文体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有助于考生“对文本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做批判性思考,并
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 C、
D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非选择题,要求对“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
片”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
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评分参考中①源于材料二“港珠澳大桥
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
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等信息;②源于“7 项创世界之最,整
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
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以信息化为基础,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人机一体化的智能建造系统”等相关信
息;③则是对三则材料的整体理解和综合概括。考虑到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可能有出入,
同时也为了鼓励考生独立思考,试题在“评分参考”中特别强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一方面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大的伸缩余地和灵活处理
空间,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难度,让考生更有成就感。
(四)(2020 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
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
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
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
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7 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
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
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
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
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
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
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
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8 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000 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
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
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
从 2008 年到 2009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
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
代信息网络、5G 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
向“工业革命 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 4.0”》,《参考消息》2020 年 6
月 6 日)
4.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
三个方面,是 202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
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
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
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
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
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
因为从 2008 年到 2009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2020 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
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 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
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
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
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B 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原文“5G、数据中心、
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
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数字动
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并未提及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 项,“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原文“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
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
可知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并非改变世界
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
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原文“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
效方法”,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原文
“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
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
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原文“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
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
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
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五)(2020 全国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
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
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
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
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
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
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
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
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
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
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
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
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
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
2019 年 5 月 8 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
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 1200 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
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
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
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
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
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
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
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21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
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
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
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 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
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 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
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 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
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 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
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
说明。
【答案】4. C 5. B
6.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
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今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
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
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
1200 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分析可知,原文只介
绍了云南的生态资源、地理资源的优势,并未涉及“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表述。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
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 的新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贵州省江口县
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
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分析可知,选项缩小的范围。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由哪些
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扶贫工作”“共通之
处”。结合材料三、四“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
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
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
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
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
环”“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
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分析可知,两个省都以“茶”为主要产业,可见兼
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结合材料三、四“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
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净山
地理标识”“(云南)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
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城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
茶三个品牌”“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
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
环”“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
成长壮大”分析可知,两个省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
发展,实现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