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冲刺 2021 高考备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试卷(七)
考试分数: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请在答题前填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
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
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
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
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
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
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
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
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
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
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
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
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
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
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
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
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
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
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
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
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
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
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
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
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
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
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
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
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
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
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
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
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
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
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
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
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
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
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 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普通
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A 2. B 3. D
4. 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
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5. 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
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
识,享受服务。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
付出费用”。
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
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
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
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错,由“如”“一旦这样”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假设了一种情况,故运
用的是假设论证。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
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
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
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
月入 10 万》《普通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
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
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
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
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
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
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
介提供的资讯。
(3)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
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
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
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
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
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
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
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
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捷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
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
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
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
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
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
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
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
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
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
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
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
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
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
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
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
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
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
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
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
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
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
们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
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
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
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
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
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
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
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
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
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词典释义入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
的厚重。
B. 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
相类比。
C. 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
巧妙,也发人深省。
D. 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
恨水的直言之勇。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辚辚,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 “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的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
的艰辛。
C.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
等名篇。
D. 张恨水的作品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左翼作家鲁迅也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作品,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 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
9. 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D 7. D
8. ①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②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③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
9. ①《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②《驿站》描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③《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高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确。文章以“驿站”为出发
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说法不正确。《兵车行》的开头并未写明此事发生
在驿站旁边,只是说明了行军的阵势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战况的激烈。
B.“用污溃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说法不正确。“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拂还来”的是月光,不是
污溃。
C.“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说法不正确。《咏怀古迹》(杜甫)是写庾信、
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关。且从怀古诗的写作内容上来说,
写唐代的事件对杜甫来说,也不是怀古。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可以将“大散文”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境界,二是关于题材,三是关于“艺术
抒情性”的讨论。
关于境界:根据文本二“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可知贾平凹
心目中“大散文”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根据文本二“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可
知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关于题材:根据文本二“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拒绝政治概
念性的作品;根据文本二“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
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
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
关于“艺术抒情性”的讨论:根据文本二“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
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
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
“大散文”不排斥艺术抒情性;根据文本二“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和“我们担
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
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
在不排斥艺术抒情性的同时,指出散文情感不能矫揉造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论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确定《驿站》的散文文体,再结合文本二,依次分析其作为散文的传统特点(艺术抒
情性)和新特点。
根据原文开头句“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
可得出《驿站》一文从驿站切入,根据文本一第 2 段“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
之中,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文本一第 3 段“若是在夜晚,
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
文本一第 6 段记叙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和第 7 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自由
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根据文本一第 2 段“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
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
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和第 3 段“西风初至,
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
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
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等内容,可得出《驿站》描
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根据第 3 段“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
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可知《驿站》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根据文本一第 5 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 6 段记
叙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第 7 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兼顾史实,境界高远,
文化意蕴深厚,有贾平凹“大散文”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
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
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
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
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
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
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
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
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
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
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
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
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
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
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
尚书/雪其诬/
B. 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
书/雪其诬/
C. 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
书/雪其诬/
D. 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
尚书/雪其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 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 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
D. 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
己的意愿行事。
B. 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
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 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
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
D. 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替蔡时鼎洗
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
(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14. 陆光祖练达朝章、不阿皇权,文中哪一件事能体现这一点?请予以简析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名)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
(2)(陆光祖)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
14. ①陆光祖对皇帝授旨起用申时行暗中推荐的赵志皋、张位这件事不认同。②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
不应当由宫内降旨,这是“朝章”规定;③不因皇帝“特旨”而迎合认同,这是“不阿”皇权。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蔡时鼎”“陈登云”是两个人,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顿号,由此排除 BC;
“时鼎”为人名,不可断开,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错误,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称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错误,由原文“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
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译为“等到严讷改任吏部尚书,就调陆光祖为验封郎中,不久
调任文选郎中。更加致力于荐举人才,升用了几乎所有年高而有德望的人”。也就是说陆光祖在担任吏部
文选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句中,“专擅”,独揽权势;“时已迁太常少卿”为省略句,主语为陆光祖;“迁”,调任。
(2)句中,“尝”,曾经;“迕”,抵触;“卒”,最终;“徇”,顺从。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的“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
后例。”译为“申时行辞职,神宗特意授旨起用赵志皋、张位,都是申时行暗中推荐的。陆光祖称,辅佐
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皇上这次的命令应下不为例。”可概括出前两点:陆光祖对皇
帝授旨起用申时行暗中推荐的赵志皋、张位这件事不认同;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
这是“朝章”规定。
从这里可看出陈光祖并没有因为是皇上的“特旨”而听从皇命,这就是“不阿”皇权的表现。
参考译文: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了举人。随即又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
进士,被授予河南濬县知县一职。兵部尚书赵锦,下令征召京都周围地区的百姓修筑边塞墙垣,光祖(因
浚县较远)说百姓去不方便。这就惹怒了赵锦,便上书要弹劾他。光祖将这些情况报告给巡抚,请求交纳
雇工的工钱,老百姓于是安定下来。郡王夺取百姓产业,光祖依法裁处了郡王。补任祠祭主事,历任仪制
郎中。严讷为礼部尚书,十分尊重光祖,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等到严讷改任吏部尚书,就调陆光祖为验
封郎中,不久调任文选郎中。更加致力于荐举人才,升用了几乎所有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破格提拔廉洁
而有能力的官吏,有的是由乡试举出的贡士,有的是由书吏中选拔上来。由此下面的僚属竞相勉励,严讷
也真心信任他,所以陆光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左侍郎朱衡忌恨陆光祖,在背后说陆光祖的坏话,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过)弹劾陆光祖。
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大学士高拱掌管吏部,谋划倾轧徐阶。徐阶的宾客都躲避
隐匿,只有陆光祖替他调解。等到高拱被罢职,杨博接替掌管吏部,赞许陆光祖讲正义,特别起用他为南
京太仆少卿。又升为大理卿。半路上遭遇父丧(就回家奔丧)。万历五年,被起用为原来的官。张居正因为
居丧未满出任官职,杖责议论的人,陆光祖写信(寄信)规劝他。等到王用汲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将要用
大罪加害他,陆光祖极力解救使他得以幸免。张居正与陆光祖同年考取进士,相互友好,想引荐他做助手,
陆光祖不曲意相随。万历十一年冬天,他被举荐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才过十天,就被征召担任吏部职。
他把张居正所摒弃的成熟稳重的人全部召回,安排在九卿各部中。李植、江东之极力请求治张居正的罪,
陆光祖称张居正辅佐的功绩不可抹杀,与舆论相反。吏部尚书宋纁去世,于是起用陆光祖代替。当时部中
的权力被内阁夺取了,宋纁极力矫正,遭受挫折,陆光祖不因此惊惧。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
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申时行辞职,神宗特意授旨起用赵志皋、张位,都是申时行暗中推
荐的。陆光祖称,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皇上这次的命令应下不为例。
陆光祖为人耿介有骨气,见识高明,通晓朝廷典制,每当议论大政方针,他一言确定要害。孙丕扬弹
劾罢免陆光祖,后来孙丕扬两次在吏部任职,陆光祖极力推荐支持他。御史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
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当时蔡时鼎到两淮视察盐政,因为提建议被罢免,商人到南方刑部攻击他,
陆光祖当时担任尚书,替蔡时鼎洗刷了被诬陷的罪名,惩处了胡乱诉讼的人,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田九判官
杜甫
崆峒使节①上青霄,河陇降王款②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③。
陈留阮瑀④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樵。
【注】①崆峒使节,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讨安禄山时,任命田九为御史中丞、行军司马。②款,
叩。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叩塞门来服从,明皇诏翰应接。③嫖姚,原指霍去病,此借指哥舒翰。④
阮瑀,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曾烧山请他效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势高远,“青霄”二字语义双关,既指崆峒山之高峻,也指哥舒翰之战功非凡。
B. 颔联表面以宛马食苜蓿而肥喻霍去病,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为后文张本。
C. 颈联与题目照应,“陈留阮瑀”这一典故,说明判官田九是一个能识才、能荐才的人。
D. 尾联承接颈联,在指出判官田九举荐之功之外,也非常明显地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D 16. 通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
对友人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赞许;通过写赠诗,表达自己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错,尾联明确地称赞田梁丘善于发现、推荐人才,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荐自己。
所以,尾联中诗人不是希望田九退隐,而是希望田九也能推荐自己。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赞美哥舒翰之战功非凡,颔联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诗的前四句暂不提田本人,而是通
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
颈联的意思是谁的水平能与高适争高低,田梁丘早早推荐了他。借用“陈留阮瑀”典故,称赞判官田九是
一个能识才、能荐才的人。尾联写哥舒翰部下靠您田梁丘的举荐而人才济济,我怎么能只想着退隐呢?诗
人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赞许,由此表达自己得到推荐任用
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_______”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
多,“_____”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
(2)诸葛亮作为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思。杜甫在《蜀相》里以“_____”,直抒
胸臆表达了对其的无限哀思;而陆游在《书愤》里以“_____”,把其放在历史长河里赞颂其无与伦比。
(3)古诗词中常化用水流之象,或比喻愁情,或感慨物是人非,词人李煜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词句,如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于在庾之粟粒 (2). 多于周身之帛缕 (3). 长使英雄泪满襟 (4). 千载谁堪伯仲
间 (5). 流水落花春去也 (6). 天上人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庾”“缕”“襟”“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虽然叫花,但是并不是植物的花,而是种子上的纤维附属物,就好像我们会长出头发一样,棉花
的种子会长出很多雪白的纤维。不过,表面上看这些棉花纤维是白色的,但是在显微镜下我们就会发现它
们的真身是透明的。只不过这些纤维是中空的,其中填充的空气让我们感觉棉花是白色的。也正是因为中
空的结构,棉花才有了很好的保暖和透气性能。
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是来自美洲的大陆棉和海岛棉。大陆棉出产于中美洲的大陆区域,而海岛棉
的“老家”则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来自美洲的“兄弟俩”棉纤维很长,很适合纺织,尤其..
是大陆棉栽种性能优良,占目前棉花产量的 90%以上;海岛棉的产量虽然只有 5%-8%,但是它的纤维是 4 种
棉花中最长的。所以海岛棉被用于高档面料的纺织,算得上是棉花中的贵族了。
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新疆长绒棉柔软度、光泽度、亲肤度、透气性、弹力等指标均远超普
通棉,这是因为新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是日照充足,最长可达 16 小时,植物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阳
光;二是昼夜温差大,植物白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又抑制生长,其作用于果实的能量就会比较多;
三是雨量稀少,气候干燥, ,棉花的棉纤维柔韧度好;四是无霜期长,给棉花生长提供了充足
的生长时间。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家”与“兄弟俩”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
B. 文中加点处的“尤其”可以替换为“特别”。
C. 文中画波浪线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 “得天独厚”的语境义与“独一无二”不同。
19. 在上文横线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植物可以蒸发掉大量的水分 B. 可以蒸发掉植物大量的水分
C. 可以大量蒸发掉植物的水分 D. 植物可以大量蒸发掉水分
20. 请用名词性短语分别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每个短语不超过 12 个字。
【答案】18. C 19. B
20. 棉花纤维结构的特点和性能,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不同,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C.句中把“海岛棉”比成了“贵族”,是比喻修辞,不是拟人。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气候干燥”句,主语为“气候”,本着主语一致原则,排除 AD 项;
“大量”是“水分”的定语,而不是“蒸发”的状语,排除 C 项。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总括句:“也正是因为中空的结构,棉花才有了很好的保暖和透气性能。”故本段可概
括为介绍棉花纤维结构的特点和性能。
第二段第一句话引出大陆棉和海岛棉,然后分别介绍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产地、产量和纤维长度的不同,故
本段可概括为大陆棉和海岛棉的不同。
第三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第二句先介绍新疆长绒棉优良品质,然后从
四各方面重点介绍优良的原因。故本段可概括为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努是一颗罕见的“活跃小行星”——轨道特征和小行星一样,但又会偶尔或长期表现出喷射粒子、
产生尾迹之类与彗星相似的活跃特征。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才让原本看起来老老实实的小行星“不安分”了
起来呢? ,冥王号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考查和论证。
通过分析冥王号拍摄照片中粒子的轨迹,可以回溯这三次大喷发的粒子可能的喷发点。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后两次大喷发时有更充足的观测数据,科学家可以有更精准的回溯结果。显然,贝努是一颗很小的小
行星,质量只有约 7800 万吨,平均直径不足 500 米,也就相当于 4.5 个土星五号摞起来那么高吧。 ,
自然引力就越小,这也就意味着:贝努上喷出的颗粒物,速度稍快一些的,可以轻轻松松摆脱贝努的引力,
进入太空。而速度不够快的粒子们在短暂地环绕贝努飞行数周后,屈服于引力这双"看不见的手",最终重
新落回贝努表面。
虽然贝努表面没发现水冰,但有其他形式的水!光谱观测表明,贝努表面富含一种叫作层状硅酸盐的
含水矿物,这种矿物就可能在贝努目前的温度条件下释放出“锁住”的水,产生气压,带动尘埃和砂粒的
喷发。天文学家认为,导致近地小行星“法厄同”喷发尘埃 ,就是含水矿物的分解。贝努也同样有这
种可能。被流星体不断撞击,是太阳系里每颗星球绝对不可能避免的日常。自然,撞击挖掘和溅射出的物
质也完全可能成为贝努喷射沙尘和砾石的来源——据推算,一颗质量 2.5 微克的星际尘埃以 15.5 公里/秒的
速度撞上贝努,就能带来 300 毫焦能量,产生一次大规模的喷发事件。在这样频繁的冷热交替之下,贝努
上的岩石很容易逐渐破碎,有些碎屑可能会在贝努上温度较高的时候被弹射离地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问句给第二、三两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 20 个字。
【答案】21. ①为了解开这个谜团;②质量越小;③可能的原因之一
22. ①三次大喷发的来源和归属是哪里呢? ②贝努大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的问句和后文“冥王号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考查和论证”的做法可知,此处应填“为了
解开这个谜团”。
第二空,根据前文强调的“质量”和后文“自然引力就越小”的结果,可知此处应填质量与引力的关系,
据此应填“质量越小”。
第三空,根据前文“导致近地小行星‘法厄同’喷发尘埃”说的是结果,后文“就是含水矿物的分解”说
的是原因,此处应推测可能的原因,据此应填“可能的原因之一”。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首先概括第二段,根据“通过分析冥王号拍摄照片中粒子的轨迹,可以回溯这三次大喷发的粒子可能的喷
发点”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三次大喷发的情况,“贝努上喷出的颗粒物,速度稍快一些的,可以轻轻松松
摆脱贝努的引力,进入太空”介绍了大喷发的“来源”;而速度不够快的粒子们在短暂地环绕贝努飞行数
周后,屈服于引力这双“看不见的手”,最终重新落回贝努表面,介绍了大喷发的归属地。根据以上信息,
按照问句的形式表述即可,如“三次大喷发的来源和归属是哪里呢”。
第三段,根据“贝努表面富含一种叫作层状硅酸盐的含水矿物,这种矿物就可能在贝努目前的温度条件下
释放出‘锁住’的水,产生气压,带动尘埃和砂粒的喷发”说的是贝努表明物质的特点,“天文学家认为,
导致近地小行星‘法厄同’喷发尘埃,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含水矿物的分解。贝努也同样有这种可能”在
分析原因,“在这样频繁的冷热交替之下,贝努上的岩石很容易逐渐破碎,有些碎屑可能会在贝努上温度
较高的时候被弹射离地表”在分析一种喷发的可能性。由此可知,本段主要围绕贝努大喷发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信息,按照问句的形式表述即可。
(三)写作(本题共 1 小题,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因阅读而出彩。善于读书学习,
便能从中获取从业所需的技能之学、为人做事的哲理之学、陶冶情操的审美之学、创新创造的启智之学。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知行合一,成就更美好的自我。读书、
明志、力行,才能读出如磐的理想信念,不畏浮云遮望眼,经受住各种斗争的考验;读出坚定的宗旨意识,
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读出昂扬的苦干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永葆披荆斩棘的斗志;
读出创新的品格,勇立潮头敢为先,争当自立自强者。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感受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
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们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
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
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读书增长我们的智慧。在语文的殿堂中游览,我们观赏陶渊明的朵朵菊花,龚自珍的点点落红;“天
生我材必有用”使我们明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催我们奋进。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发现
数字的奥秘,几何的趣味,掬取思维的浪花,谱写运算的旋律。在书山中攀登,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拓展
视野。
读书陶冶我们的情操。读《哲学辞典》,我们接触伟人的深邃思想,领悟世间百态的道理;读《沉思录》,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深深思考,用透彻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读《菜根谭》,我们学会做人,懂得修身养性,
做洁身自好的高尚者。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而死读书,作“书架”也会贻害无穷。读书的同时,还要做到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的书是知识,走过的路是经历。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
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
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
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看此间潜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
味的素养吗?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
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
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
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强调的是读书的作用,第二段强调的是读书要做到知行合
一。
关键句:“人生因阅读而出彩。善于读书学习,便能从中获取从业所需的技能之学、为人做事的哲理之学、
陶冶情操的审美之学、创新创造的启智之学”,本句所说的是,阅读可以让让人生更加精彩,善于读书,
能够从书本中学到技能、为人做事的哲学、陶冶情操,甚至会启发创新创造,强调人生中要不断读书,丰
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不断在读书中学会为人处世、创新创造。
“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知行合一,成就更美好的自我”,在第一段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只读书是
不行的,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我。如果只知道读书,就会成为书
呆子,成为两脚“书架”,只会把书本中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
材料目标:引导学生不断读书,在读书的同时关注读书与实践、社会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读书中形
成“理想信念”“定的宗旨意识”“昂扬的苦干精神”“创新的品格”。
【立意】1. 读书与实践;
2. 读与做;
3. 读书,也要知行合一;
4. 在读书中练就坚韧的品格;
5. 在读书中形成孺子牛的精神;
6. 读书与创造创新。
【素材】1. 曾经有人说过:“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就是一次旅
行,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令人流连
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
思乡之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动至深。
2. 《石钟山记》,大名鼎鼎,非是其文笔之深奥,乃其道理、精神之纯朴也。大文豪苏轼,读万卷书不在话
下,然亲自上石钟山,追寻真理,其精神可嘉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也,实践出真知。若非亲眼
一览大海之广阔,河伯岂知自身之狭小,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感悟到了旧社会的黑暗,祥子的努力,虽然祥子一直在与困难作斗争,但是
个人力量太弱,无法与被玷污了的社会相抗衡。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被保尔的
坚强而感动,又为当时俄国的黑暗势力而感到愤慨。保尔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
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那钢铁般的意志毫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