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精粹:照透生命 等 4 则(附:素材点拨及适用话题)
照透生命
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灵魂,都有这样一种渴望,即返回初始的样
子——洁白无瑕,透体透明,多好!这原因,一方面是世间的污浊太多,另一方面缘自我
们自身的人性弱点,于是我们的灵魂或肉体都不干净。
有一次,我在加拿大看到人们酷爱日光浴。加拿大的夏天短,所以夏天一来,他们常
常爬到屋顶上穿着泳装晒太阳。一晒就是几个小时,把身体晒得通体红红的。我问他们:
“你们这么喜欢日光浴,你们认为晒到什么时候才最美?”他们回答说:“晒透了最舒服!”
这话里的一种感觉真好。太阳创造了人类和大自然;阳光充满了生命的元素、生命的激素和
生命的能量。
我忽然想起来,小时候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把眼睛眯起来对着太阳。开始眼前是黑的,
我慢慢松开一点眼皮,眼前开始变成红的。这红色极美,任何色彩也表现不出来。它是血
液的颜色,也是我生命的颜色,被阳光照透的生命的颜色。
【素材点拨】
在世俗中呈现纯粹的自我是一种渴望,也是一种奢望,因为人有太多的羁绊,但“纯
粹”依然可以是人们对生命状态的极致追求。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活得通透,可以呈现本真
的自我。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着的,因此呈现纯粹的自我,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也
需要他人的包容、支持。正像夏天的加拿大人,彼此以真面目相对,人人得以享受阳光的
美好,晒到最美。
【适用话题】
展现自我;生命的意义;纯粹;通透……
袁凌,用一生记录“寂静的人们”
袁凌,46 岁,非虚构作家,记者出身,特稿成名。他写矿难、写地震、写 SARS 后遗
症、写尘肺病……他写所有应该被听到却被忽略的声音。从 2015 年春天开始,袁凌花了 4
年时间,跑遍全国 21 个省市和自治区,探访 140 多个孩子,他们中有贫困的大病儿童,失
学、随迁、留守儿童……他将孩子们的生存条件和心灵状态记录下来,写成了新书《寂静
的孩子》。
在浙江衢州的一间出租房里,袁凌接触到第一个孩子。他得了一种再生障碍性贫血,
比白血病还要难治。如果认真治疗,需要用到免疫球蛋白,每一支都得几百元钱,每天都
得打好几支。他们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靠爸爸打工。父母已经不想给他治病了,
孩子是知道的。“他那么小,却有种知天命和哀而不伤的态度。他的沉静中有一种让人感动,
又让人难过的东西,当时给了我强烈的印象。”
袁凌出生在陕南秦巴山区,父亲是第一代知识分子,但一辈子都在乡镇医院里打转,
母亲是文盲。哥哥一直在打工,姐姐只上了一年学,现在是家庭主妇。只有袁凌从小是个
学霸,“宁愿自己摔伤,也不愿意课本受损伤”。1996 年,袁凌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毕
业那年,《重庆晚报》发出工作邀请时,袁凌只问了一句:“你们那儿有没有农村?”对方
说:“我们这儿到处都是农村。”于是,袁凌在重庆正式入了行。
随后的 20 年里,他反复在出走与回归的折返跑里。他甚至在家乡买了个破旧的土房子,
一度打算不再出来了。“我有一种特别大的负疚感,我是那个地方出来的人,那儿是哺育我
的乡土,埋葬了我的亲人,我一定要把那个地方的事情写得差不多,我才能去寫外面的事
情。”2016 年,在家乡的土屋里袁凌写出了两本书。一本叫《我们的命是这么土》,有关当
下中国乡村的命运档案。还有一本叫《世界》,家乡的人是这本书的主角,有以哭死人为业
的“歌郎”,有同山林搏斗的伐木工……
问他:“这类报道做多了,会背负上原本不属于你的责任吗?”袁凌回答说:“人性这
个东西,很难说哪个责任是属于你,哪个责任是不属于你。有些事情天远地远的,但你做
了非虚构写作这一行,那它就会跟你有关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应如此寂
静。”
【素材点拨】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话是对袁凌真实的写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
感,“写所有应该被听到却被忽略的声音”。为苦难发声已成为刻在他血脉里的特质,他就
像落入麻木人群中的一粒火种,引燃了全社会倾听“被忽略的声音”的热情。
【适用话题】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责任与使命;为苦难发声;火种;倾听者……
什么是“自己”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什么是“自己”?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
的。当自己的人性撞上一些别的什么,被反弹回来,让我们感知到了,我们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要去找那些很强、很可怕、水准很高的东西相互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
是什么。你看,这就是我喜欢的行动者的生活态度。
我就存在于我的行动中,我的行动不断产生结果,我再从这些结果中感知自己的存在,
同时实现自我的提升。我和我的行动是一体的。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脚步不要太快,要经常停一停,等你的灵魂赶上来。”我特别想
反问:“如果你的脚步停下来,你和世界的关系停止了,你确信自己还有灵魂吗?”
所以,不管是慢还是快,闲散还是忙碌,我更看重的是,千万不要把所谓的灵魂活没
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素材点拨】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后,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与很强、
水准很高的东西碰撞以认识自己,实质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碰撞的过程正如人
照镜子,镜子会客观、公正反映出照镜人的优缺点。所以,要想了解自己,我们值得去大
胆地尝试和挑战新事物,比如与厉害的人共事,认识激发你新感受的朋友等,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发现你真正擅长做的,听见身体里那种声音,认识“真我”。
【适用话题】
寻找自我;什么是“自己”;勇于尝试;发现价值,成就真我……
拯救 2500 个孩子,她把秘密隐藏 50 年
1999 年,美国堪萨斯州一所乡村学校的 4 名中学生,在搜集资料参加学校的历史主题
活动时,在一篇名为“其他辛德勒”的简短报道中,发现了一个名字:艾琳娜·森德勒,
介绍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她救了 2500 多个孩子。
四个学生面面相觑:“这不太可能吧?我们怎么从没听说过她的名字?”接下来几个月,
她们不断往返于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最终在犹太正义基金会的帮助下,她们揭开了
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伟大历史。
艾琳娜·森德勒 1910 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在她 7 岁那年因为救治伤寒病人感染去
世。父亲生前曾告诉她: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使不会游泳,你也应该努力去救他。正是
这句话和父亲舍己救人的精神,影响了艾琳娜的一生。
1939 年 9 月,德国进攻波兰华沙,45 万犹太人被隔离在仅有纽约中央公园那么大的地
方。艾琳娜因为护士的身份,拥有进入犹太人隔离区的通行证,于是她利用职务掩护,不
断为犹太人提供帮助。3 年后情况恶化,每天有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艾
琳娜和同伴建立了一个帮助犹太儿童逃跑的“网络”,连续 18 个月,每天冒着生命危险,
来回集中营数次,将 2500 多名犹太儿童藏在担架下、手提箱里、棺材或尸体袋中,或伪装
成传染病人,用救护车运走,送往天主教会。
1943 年,艾琳娜被发现并逮捕,盖世太保打残了她的双腿。由于她拒绝说出所救儿童
的下落,最后被纳粹判处死刑。幸亏波兰地下组织花重金把她救了出来。
但艾琳娜并未就此罢手,她继续营救犹太人,还将救过的孩子情况详细记录,放在广
口瓶中埋于邻居家的苹果树底下。1945 年纳粹撤离波兰后,艾琳娜取出名单,并根据名单
将部分孩子还给了从纳粹集中营中幸存的他们的父母。
自那之后的 54 年间,她过着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从未对人讲起自己的英雄事迹。直
至 1999 年,这段往事才被揭开。
她超人的勇气和智慧,感动了所有人。2003 年 10 月,她被授予波兰最高荣誉白鹰奖,
她的形象还被印在了 2009 年波兰的纪念银币上。2006 年 7 月 30 日,96 岁高龄的艾琳娜在
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纪念仪式上接受荣誉勋章。2008 年 5 月 12 日,98 岁的艾琳娜·森德勒
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临终前的一段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从未将自己看成英雄,
那些被救出来的犹太孩子,已经证明了我在世上的价值,但这并不是值得赞扬的理由。相
反,我总是受到良心的谴责,我做得并不够,也许我可以救更多的人,这一遗憾伴随我终
生。”
【素材点拨】
英雄也许会被岁月蒙尘,但历史从不会忘记英雄。讲述艾琳娜伟大事迹的书籍《瓶中
的生命》,在全球出版;2019 年,由华纳出品的历史传记影片《艾琳娜·森德勒》开拍。相
信很快,英雄艾琳娜·森德勒的故事将被全世界知晓。
【适用话题】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勇气和智慧;舍己救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