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论述文阅读之论述角度与论述侧重点 课件(22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论述文阅读之论述角度与论述侧重点 课件(22张PPT)

ID:685379

大小:78.6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述文阅读 论述角度与论述侧重点 先来看几道来自不同阅读文本的题目: 2.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 同。(4分) 2、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4分) 这两道题来自不同的阅读文本,分别出现了“论述角度”“侧重点”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当时是分开来考,所以不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摸不清头脑,也容易混淆,以为是同一 个概念。然后来到汕头一模这道题目—— 5.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崇高体验的论述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在这道题目中,“论述角度”“侧重点”同时出现,意味着其应该是不同的概念,学 生就有点为难了。 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他是否做好了自己的角色 从“父亲”的角色来看,他陪伴孩子的时间 很少,让孩子觉得不快,的确不合格。 从“医生”的角色来看,他兢兢业业、救死 扶伤,却又是非常优秀的。 从这个例子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出,“父亲”“医生”就是话题的论述角度,而 作为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和作为医生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 则是在两个角度观照之下的论述侧重点。 由特殊到一般,我们可以归结: 论述角度就是观察事物的视角、方式;而论述的侧重点则是论述对象的不同论述 内容。 一般来说,寻找论述角度,要关注文中出现的相关介词短语表述,如: 从宏观/微观上看 就近处来说/从长远来看 从学生的角度看/从老师的角度看 换句话说,也就是论述角度是可以用介词短语来进行表述的,而如果要把论述 的侧重点跟论述角度发生关联,那么论述侧重点就是通过论述角度得出的论述对象在 某个方面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题目(或文本)同时出现了论述角度和论述侧重点的, 那么在表述论述侧重点时,是一定与论述角度有联系的。如汕头一模的答案: 材料一从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艺术家崇高体验的产生 及其特征;材料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摄影、绘 画等现代艺术应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 例题讲解: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 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 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 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 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 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 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 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 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 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 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 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 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 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 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 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 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 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 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 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 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 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 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 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 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 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 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 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 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 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 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 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 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2.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 不同。(4分) 2.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 不同。(4分) 同一话题:人与自 然关系的重要性 材料二:从正面的角度,认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材料三:从反面的角度,论述人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 系,导致危机 参考答案: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 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 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思考:如果题目改成“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又该如何回答?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 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 养分。……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 ①从微观的角度,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为一体; ②从宏阔的角度,论述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这道题中可得到启示:所谓的观察角度是相对的,用不同的参照物,就会得 到不同的角度,材料二和三是正反关系,那么就是正反的角度;材料二内部是微观 和宏观的关系,所以角度也就随即改变。 练习1: 材料一: 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 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浩瀚星空,想到物质不灭,人类渺小,产生透 心的自卑,在大痛中奋发,以昂扬斗志投入生活时;登临山水眺望长河落日,大漠惊 沙,觉得逝者如斯,个体如流星划过天幕,产生莫名的悲哀,进而振作,把有限之我 汇入无限之彼,力争发一星微光时;遭遇狂暴风雨、翻滚怒涛、澎湃火山侵袭,初恐 惧,继镇定,蓦然发现“你伟大,但我能观照、超越你,因而更伟大”,进入狂喜时; 面对专制高压袭来,非人制度桎梏,觉得生不如死,但不消沉,而以坚定信念与之抗 衡时……都可视为崇高体验。 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说它是高尚的, 因为其中渗透着深沉的道徳律令。不管是大自然激起的慨叹和抗争,还是专制制度引 发的愤怒和献身,都有利于公理、正义的树立。崇高体验有一缕维护人类社会正常发 展和人类物种不致毁灭的健康向上的正气.关于道德律令、正义激情的地位和功能,西 方的朗吉弩斯、荷迦兹、康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黄宗義、李大钊等 人都有让人倾倒的论述。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 有光辉的“大美”。 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高, 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 其存在是否太可笑、不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 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 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独 怆然而涕下,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艺术家似平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高体验 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狞、 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体验 到一阵难以言说的欢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忽然看到事物按 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老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悟 的狂喜时刻。 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 高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高速旋转、扶 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 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高,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对案不能 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 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 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也都有外在触媒和机 缘。所不同的是,高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 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高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 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 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教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 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高体验是蕴藏着丰富 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 (摘编自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材料二: 崇高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 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 习惯相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美国艺术评论 家苏珊·桑塔格都认为,“震惊”是摄影等高度还原现实的技术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 此精确透明的现实呈现,几乎无需观众的任何联想与想象。随后百年里,摄影技术深深影 响了美术创作,更直接改变着“现实主义”的使命与意义: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 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 观众的“震惊”,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 与释放,总之是客观世界不轻易示人的美学向度,是对现实的指引与凝练,使观者触摸到 精神,并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 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高体验的叙事形式.创作者们将战争的冷酷、悲壮与人性的脆弱,温 暖相碰撞,艺术以生命的“痛感”,构建起国家与个人的联系,一种血肉相连的崇高情感, 充实了现实主义的米高精神内涵。 (摘编自张睛《形显现实主义的蒙高精神》) 5.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崇高体验的论述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从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艺术家 崇高体验的产生及其特征;材料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 侧重论述摄影、绘画等现代艺术应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 练习2——论述侧重点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 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 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 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 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 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 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 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 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 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 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 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 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 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 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 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 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 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 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 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 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 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 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 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具体描 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 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高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 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 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代表,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 目的,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合无垠的中国古代 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 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 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 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 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选自《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2期)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 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 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 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 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 (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 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 义。 (2)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思考:如果题目改为“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是什么?”答案该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材料二围绕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展开论述,其中侧 重论述了盛唐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和审美追求。 启示:论述的侧重点,既有不同角度下(不同材料间比较得出)的论述侧重点,也有 同一论述角度下(同一篇文章)的侧重点。 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能使论述角度集中,论述深刻,也可以多角度 还原论述对象,使论述更全面、客观。 论述有侧重点,可以使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搞清楚论述角度和侧重点,无论对于我们阅读论述文还是自身的议论 文写作都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八省联考的这道题也是考查论证角度: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不妨从这一角度重新做一做: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 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 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 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 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 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 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 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 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 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 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 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 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 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 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 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 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 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 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 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 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 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 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 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 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 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 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 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 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 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 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 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 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 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 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 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 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 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5.(6分) 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 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 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从科技发展领 域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从文学创作领域 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 相反的关系。 评分参考: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 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