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4 月 26 日 9:00-11:30 试卷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 190 起,其中最多的一次死亡
人数为 2290 万,有 21 个年头发生旱灾,63 个年头发生水灾。旱灾多发生在河南、山东、
山西、四川 4 省,水灾主要发生在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 5 省。而 1912 年到 1949
年年年有灾,除 1920 年、1941 年仅发生旱灾外,其余各年均有水灾或水旱灾害发生。还有
10 年既有水灾,也有虫灾。中国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由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
导致粮食减产,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引发饥荒和死亡的情况也很多。但是饥荒灾难
的发生次数要远少于自然灾害。也就是说,自然灾害不会必然导致粮食不安全,甚至形成饥
荒灾难。
(摘编自张成志《反思历史上的饥荒事件》)
材料二:
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一个矛盾的局面交
织于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史中: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
的两极现象,使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挣扎在安全与危机之间。
在专家看来,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
业时代,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
续提高,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在中国近 2000 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技术
进展是宋代以后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础上确立的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中国农
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但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传统社
会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其被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在此阶段,中国传统农业单产水平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亩产量 90 多市斤,上升到仅江南地区稻谷亩产量就达 337 市斤的高水平。我
国粮食生产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
界领先地位。以 1950~1951 年的粮食生产水平计算,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谷物单产只
有当时中国的 52%。
因此,传统农业生产为古代社会提供的粮食数量在过去的 2000 年里不断增加。农业生
产不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
然而,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相反,中华民族
的持久性饥饿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纵观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进程,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饥荒,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大了饥荒的范围、加深了其
程度。
从气候条件上看,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我国粮食生产的
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时期是北方作物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
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秋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南方作
物需要充裕的水分,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旱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
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口往往会
随之增长。“人地矛盾”这个很现实的字眼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传统社会解决
粮食安全的主要着眼点。
为了适应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形势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
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发垦殖,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此前任何时期。
但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缓解饥荒的压力,相反,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
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
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汉代中后期,因
为大量森林被垦辟为农田,政府再也无力像汉朝中前期那样给无地流民发放公有林地和皇家
园林,此后的农业资源开发逐渐向边荒地带扩展。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异常
严酷的高寒地区和山谷地区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
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据统计,公元 1 世纪至 9 世纪,每百年旱灾的发
生频次都在 100 次以内徘徊,到了 17~19 世纪增加为 300~500 次。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材料三:
2020 年,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非常之年
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从生产方面看,农业的保障能
力处于历史高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5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从库存方面看,粮食库
存处于高位,2019 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 2.8 亿吨。以此计算,仅库存量
就可以确保全国人民一年的口粮消费。
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
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
保险系数提得再高些。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所以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
痹松懈。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一旦出了大问题,往后的许多年都会处于被动状态。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 190 起,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
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B.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从而影响到中国传
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C.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垦可能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
有一定关系。
D.2020 年疫情和汛情叠加,农业依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
的积极的制约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缓解饥荒,中华民族也没有因之摆
脱长久的饥饿。
B.饥荒和自然灾害频发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凸显了我国自然气候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
C.要想不因粮食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险
系数,不松懈,不侥幸。
D.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公
众不必因疫情而恐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证粮食安全应具备的要素的一项是( )(3 分)
A.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诗经》)
B.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论衡》)
C.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
D.《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春秋左传》)
4.为什么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制饥荒,甚至还会加大饥荒的范围、加深饥荒的程
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
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
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
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
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
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
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
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
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
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
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
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锄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
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
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
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
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 C 含量高,素有
维生素 C 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
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
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
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
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 年第 9 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
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
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
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D.老党的儿子最后留下来与父亲一起守护沙漠,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
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是环境描写,既写出沙棘
的勃勃生机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B.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
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C.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
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4 分)
9.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
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
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耗损国储,莫甚于此。而其间多老弱
不娴骑射之人。莫若简可者,补天下都司、卫所缺官,而悉汰其余。”议格不行。帝得疾,
适遇星变,诏罢明年元会,百官朝参如朔望..。宁言:“四方来觐,不得一睹天颜,疑似之际,
必至讹言相惊,愿勉循旧典,用慰人心。”帝疾不能从,而“夺门”之变作。天顺中,曹、
石①窃柄。事关礼科者,宁辄裁损,英宗以是知宁。朝鲜与邻部毛怜卫仇杀,诏宁同都指挥
武忠往解。宁辞义慷慨,而忠骁健,张两弓折之,射雁一发坠,朝鲜人大惊服,两人竟解其
仇而还。中官覃包邀与相见,不往。寻擢都给事中。宪宗初御经筵..,请日以《大学衍义》进
讲。是年十月,皇太后生辰,礼部尚书姚夔仍故事,设斋建醮,会百官赴坛行香。宁言无益,
徒伤大体,乞禁止。帝嘉纳之。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学士李贤,得罪。宁率六科
论救,由是浸与内阁..忤。会王竑等荐宁堪佥都御史,与岳正并举。得旨,会举多私,皆予外
任。宁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期年善政具举。宁才高负志节,善章奏,声称籍甚。英
宗尝欲重用之,不果。久居谏垣..,不为大臣所喜。既出守,益郁郁不得志,以病免归。家居
三十年,言者屡荐,终不复召。无子,有二妾。宁没,剪发誓死,楼居不下者四十年。诏旌
为“双节”。
(选自《明史・张宁传》)
(注)①曹、石:内廷司设监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
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
B.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
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
C.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
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
D.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
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朔望指朔日与望日,即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和十五,每月十六叫作既望。
B.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至宋代始称经筵。
C.内阁指官署名,明翰林院编修等官入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
D.谏垣指谏官官署,明朝以六科给事中掌管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宁忧心国事,建议裁减冗员。京卫武官每年费用动辄百万银两,张宁提议挑选可用之
人补任官职,多余人员一律淘汰,以免耗损国家储备。
B. 张宁见深识远,虑事细密周详。皇帝患病,仅仅因此便取消来年元旦朝会,张宁认
为朝觐臣子如不能见到皇帝,必会导致谣言。后来果然发生变故。
C.张宁恪尽职守,出使不辱使命。朝鲜与毛怜卫仇恨残杀,张宁与武忠奉命前往劝解,他
言辞意气慷慨,武忠骁勇强健,最终化解了双方仇怨。
D.张宁德才兼备,可惜怀オ不遇。他オ华很高,又有志向节操,但是不受大臣喜欢。因病
免官,居家三十年,屡次受到推荐,却不被朝廷征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张两弓折之,射雁一发坠,朝鲜人大惊服,两人竟解其仇而还。
(2)无子,有二妾。宁没,剪发誓死,楼居不下者四十年。诏旌为“双节”。
14.张宁出京外任汀州知府,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6.诗歌的尾联意蕴丰厚,写法巧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说明了六国获得珠宝玉石的方法,
“__________”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秦人对待珠宝玉石的态度。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在古诗文中多有提及,如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和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都有涉及。
三、语言文字应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
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
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
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
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
又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的小径,
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风韵 幽僻 斑驳 迁延顾望
B.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C.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D.风致 偏僻 斑斓 顾盼生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11 分)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
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
有人说,读书可让人享受诗意的生活,但若把书只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
擦肩而过。诗意人生,① ,而是要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内在,更要有“书
卷多情似故人” 的精神体验。② ?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
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③ 。
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
无声的日用品。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明中学坚持“阳光体育”,强化落实早操跑操制度,但就课间操开展的问题,意见不
一:
有人认为,体育锻炼贵在锤炼意志,增强集体意识,课间操应继续以跑操为主。
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增加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课间操可以做健身操、跳广场舞、
跳绳等。
还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更应融合传统文化,开发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资源。
假如你是该校学生李强,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课间操的开展给学校写一篇建议书。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C A.“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 190 起”错误,原文是
“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 190 起”。B.“从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
和变革”强加因果。“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
强调的是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进一步
受到影响是宋代以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确立的结果,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D.“农业依
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的积极的制约作用”曲解文意。材料
二说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
作用”,根据材料三,可知 2020 年农业有望丰收,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
2.D “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混淆时态。根据材料二,可知“我
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传统农业时代的粮食生产情况,而且根据材料三,
可知“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除了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关,还与粮食库存量有关。
3.C A.意思是“划定疆界,平整土地,宣泄雨水,开沟起垄”,描写的是农业生产技术,
属于应具备的要素。B.意思是“风和煦得不使树枝发出声音,雨不冲坏土地,五天刮一次风,
十天下一场雨”,此项强调合适的自然气候条件,属于应具备的要素。C.意思是“凡是足以
供给百姓使用了,就停止。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增加百姓利益的事情,英明的君王是不做的”,
强调厉行节俭,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点。D.意思是“尚书说:‘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
能有的危险。’想到了便有防备,有防备便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主劝谏”,此项强调要在思
想上重视,体现了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的弦,属于应具备的要素。
4.①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②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口日益增长,而我国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增长加剧了人
地矛盾;③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农民过度毁林垦荒,加剧了环境灾害,进一步对粮食安
全构成威胁。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通
读材料可知,此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二的第五到八段。根据“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
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可概括出①;根据“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
产中”“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可概括出②;
根据上一点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
日渐加剧”可概括出③。
5.①首先总说中国农业生产史存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矛盾局面。
②然后指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③接着又指出高水平农
业技术并不能遏制饥荒,并分析了原因。
【分析】材料二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挣扎在安全与危机间的原因,在梳理材料二的
行文脉络时应该抓住主要信息,逐段梳理材料中的关键内容。第一段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史存
在的矛盾局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第二段介绍了我
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发
展、传统社会转型和变革等方面的影响。第三段是第二段的总结。第四段指出高水平的农业
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第五段到第八段分析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
不能遏制饥荒的原因。据此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即可梳理出行文脉络。
6.D “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
益”对原文的而理解有误,老党的儿子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受父亲感召,懂得治沙守边的意义。
7.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表述错误,只是文章最后这句“远远望去,
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是含蓄隽永的风格,整体看是平实质朴通俗易懂的。
8.先是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种沙棘而气愤;后又以为儿子要离开而无奈;当看到儿子在种
沙棘转而欣喜;为误会儿子要离开而愧疚;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
很是感动。
【分析】“别叫爹,我是乡长”“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
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
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龟儿,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
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那儿,就说明这还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老党
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已种沙棘而气愤,老党想让儿子回来和他一起守护沙漠。
“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老党叹了口气”,老党以为儿子要
离开而无奈叹气。“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老党心里
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当看到儿子在种沙棘老党转而欣喜。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老党为误会儿子要离
开而愧疚。“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
地说”,老党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龟儿子,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
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老党很
是感动。
9.①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衬托
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
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③丰富升华小
说主题。老党种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
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分析】情节结构方面,“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
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
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文章以
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人物形象方面,“汗
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淋湿的衣服更像
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我
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 C 含量高,素有维生素 C 之王的
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
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
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可见标题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
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
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小说主题方面,“老党上前拍了拍儿子,眼里的泪水欢快地流
了出来”“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可知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种沙
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对祖国边境的奉献
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10.B “奏”是“从”的宾语中心语,不能断到下句开头。“宁言京师”语意不完整,“尤根
本地”是“京师”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人”是“二千余”的中心语,也不能断到下句
开头。句意:景泰七年夏季,皇上听从唐瑜等人的上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
都是最根本的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都官员的考核。”又说“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
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
11.A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不对。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日才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课文《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之句。
12.B“皇帝患病,仅仅因此便取消来年元旦朝会”归因不全。原文说“帝得疾,适遇星变,
诏罢明年元会”,可见取消元旦朝会有两个原因:一是皇帝生病,二是恰好碰到星象异常变
化。选项只说到其中一个原因,因此不对。
13.(1)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仅一发就射落大雁,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人最后化解了双
方的仇怨而返京。
(2)(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妾。张宁死后,(她们)剪下头发,发誓死不改节,住在
楼上,四十年不曾下楼。朝廷下诏表彰她们为“双节”。
得分点:(1)“张”,拉开;“惊服”,惊叹佩服;“竟”,最后,最终。
(2)“无子,有二妾”省略句,省略主语;“没”,通“殁”,死;“旌”,表彰。
14.①直接原因:受到王竑等人举荐不公的牵连。②间接原因: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发言救
王徽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
【分析】“宁出为汀州知府”在倒数第二行,原因在前文,由“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
劾大学士李贤,得罪”“会王竑等荐宁堪佥都御史,与岳正并举。得旨,会举多私,皆予外
任”可以概括出直接原因:受到王竑等人举荐不公的牵连。由“宁率六科论救,由是浸与内
阁忤”可以概括出间接原因: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发言救王徽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
【参考译文】
张宁,字晴之,是海盐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授官礼科给事中。景泰七年夏季,皇上听从
唐瑜等人的上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都是最根本的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
都官员的考核。”又说“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每年
需要花费银两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加上其他可以折算成俸禄的东西,动辄上百万。耗损
国家储备,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而这其中又有许多是老弱且不熟悉骑马射箭的人。不如挑
选出可用的人,让他们补任天下都司、卫所的缺官,而其余的人全淘汰掉。”但此倡议受到
阻碍而没有施行。皇上得了病,正巧又遇上星象变异,便下诏停止次年元旦例行的接见群臣
的仪式,让各级官员仍在每月初一与十五上朝参见。张宁说:“各地来觐见的官员,不能一睹天
子容颜,心存疑虑之际,一定会互传谣言而感到惊异,希望陛下勉强依循旧规,以抚慰人心。”皇
上因病不能位从张宁的建议,而“夺门”的政变便爆发了。天顺年间,曹吉祥、石亨窃取国家
大权。事情与礼科有关的,张宁就有所制约削减,英宗因此了解张宁。朝鲜与相邻部落毛怜卫
结仇相互残杀,皇上诏令张宁同都指挥武忠前往调停。张宁言辞意气慷慨,而武忠骁勇矫健,
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仅一发就射落大雁,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人最后化解了双方的仇
怨而返京。太监覃包约张宁相见,张宁不去。不久张宁被提升为都给事中。宪宗刚刚开始参
加经筵讲席,张宁就请求每天用《大学行义》进讲。这年十月,皇太后生日,礼部尚书姚夔照成
规,设斋建醮,召集各部官员前往斋坛进香。张宁说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白白地伤害大局,请求
禁止。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给事中王微因为牛玉的事情弹劾大学士李贤,而获
罪。(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们发言相救,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恰在此时王竑等推荐张
宁可以担任佥都御史,与岳正一同受推荐。结果得到圣旨,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受荐者都被
授予京都之外的职位。张宁出京外任为河州知府,用简单宁静作为治州方针,一年后优良的政
绩都显示了出来。张宁オ能很高,心怀志气节操,擅长写奏章,声誉很好。英宗曾经想要重用他,
没有成功。他久处谏议官衙,不受大臣的喜欢。外任后,更加郁郁不得志,因病免去官职回乡。
在家住了三十年,谏官多次推荐他,可皇上最后还是不再召他回京。(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
妾。张宁死后,(她们)剪下头发,发誓死不改节,住在楼上,四十年不曾下楼。朝廷下诏表彰她们
为“双节”。
15.D 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
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
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16.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②虚实结合。化上联“万里同舟宽
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③借景
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分析】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
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
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
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
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
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
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
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17(1)剽掠其人 弃掷逦迤(2)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18. C 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
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幽静而偏僻。重在强调地方偏远。偏
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侧重于色彩纷杂。斑
斓:灿烂多彩。侧重于色彩绚丽。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迁延顾望:表示心
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19.D 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2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分析】
前半句“《荷塘月色》是……景色”主宾搭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
的美感”“无上的哀愁”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淡淡哀愁”“无上美感”。
21.(1)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 (2)为什么要读书 (3)读过的书
【分析】①处上文说“但若把书只当成一种 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意思是
说不要只注重书的外表而忽视书的内容,再结合下文“而是要有……的内在,……精神体验”,
可知,此处应填“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一类的内容。②后面是问号,表明此处要提出一个
问题,下文网友的回答通过对比说出了读书的作用,据此可知,应填“为什么要读书”一类
的内容。③前面是顿号,表明所填内容与“走过的路”是并列关系,再结合下文“书籍……
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可确定应填“读过的书”一类内容。
22. (1)买书不等于看书 (2)不读书就不可能有诗意的生活 (3)不要把书当装饰品和
艺术品。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大意是:
提出观点买书的人并一定读书。第二段大意是:读书和诗意生活的关系。第三段大意是:如
何对待书籍。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
23.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