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押题写作指导:漫画作文“千篇一律”被“抢饭碗”(附审题立意及范文精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名校 2021 届高三三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 钟祥财 ①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一种是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是指人类为着知识自身而追求的 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等;另一种是实践知识,它是人类为着社会行为而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 政治学等;还有一种是创制知识,它是人类为着创建和制作而追求的知识,包括各种技术、工艺等。归结起来,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知识,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知识;前者是指工匠制造一件器物的 确定知识,可教可学,后者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 积累、感悟逐步掌握。 ②古希腊人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智力敏锐、生活从容,又如履如临、懂得自律。比如,他们对数学 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 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 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不轻 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希腊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③依据技术知识而运行,社会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可以有数据证明的增长,但其中掩盖的问题、隐藏的风险, 往往超出技术知识所能解决的范围。所以博尔丁警告说:“世界很复杂,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 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金融危机是经济学数理崇拜的代价,体制转型是对科学计划的 矫正,而所走弯路正是由于人们追求所谓“通天塔”的确定知识所造成的。 ④在环境方面,在怎样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各国的思路还是集中于替代能源和开征新税等,试图依靠技术 进步解决人类需求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显得不合时宜。在生活 方面,转基因技术等正不可阻挡地走上百姓的餐桌,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必要的,但生态学家、 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 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⑤100 年前,马克思·韦伯在回答什么原因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的问题时,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 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与上面划分的两种知识相对应。工具理性的表 现形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 它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 知识加以推理或证明。如果说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求利本性的承认和满足,那么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 精神引导和制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人类毕竟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非技术知识体现人的本 质、尊严和价值。今天,延续人类文明急迫地需要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发挥协同作用。知识不该仅仅能使人类 富裕,而且要能使人类智慧和快乐。 (2011 年 11 月 21 日《文汇报》,有改动) 1. 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知识划分为技术性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两种。 B. 技术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掌握,而非技术性知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 C. 在环境方面,人类应该尝试通过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 D. 工具理性就指技术性知识,价值理性就是指非技术性知识。 2. 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 A. 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 B. 第二段中提到的数学 C. 第三段中提到的数学模型 D. 第四段中提到的经验和理智 3. 请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 4. 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请作简述。 【答案】1. C 2. C 3. 不轻易把思辨知识(或“知识”)当作工具,用于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 4. ①是人类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追求和保守非技术性知识可以防止将人工具化。③非技术性知识可 以救技术性知识之失,有助于人类对技术性知识的不足和滥用保持警惕。④非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 导和制约,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种。B 项,“非技术性知 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依据不足。D 项,没有把握原文“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应”的分寸感。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文本的第三段 提到的“数学模型”,“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 所以第三段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属于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第二段中提 到的数学,“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 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这说在古希腊人眼里,“数 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不把它当成“技术性知识”。第四段“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 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这说揭示二者之间的矛盾。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侧重 “理解”能力的考查。作答时可以根据文本第二段的内容进行理解,第二段主要是讲古希腊人对知识的深深敬畏 之心,“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所以“不 轻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因为“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 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那就是不要把思辨知识降格 为创制知识,“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这是一道探究题。作答时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 去思考,但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如:非技术性知识“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 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积累、感悟逐步掌握”,是人类的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理性的表现形 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它 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知 识加以推理或证明”。相对于技术性知识,“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非技术知识体 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作答时需要结合文本提炼答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况叙述。 点睛: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 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 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 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给作品冠以随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 张海霞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 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 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 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 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 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 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 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 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 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5. 请留意小说每章第一段的句式和内容,简析这五个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6. 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第五章画线句子(“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的内涵。 7. 从自然顺序看,第三章画线句子应该放在第一章末尾。作者把它安排在第三章末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5. ①前四章第一段句式相似,使小说有一种排比(整齐)的美感(韵律感)。②五个段落都点明了“她” 的年龄,使全文时间线索分明。(构成时间线索,使全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③前四章第一段句式相似,使 第五章第一段的不同句式得以凸显,引人注目,从而使小说的高潮(第五章内容)更加突出,令人震撼。 6. ①他年轻时挽救战友的行为代表了英雄的精神境界。②他的高尚精神品质始终保持,没有改变。③英雄在生活 中很平凡,低调而不张扬。④人们只关注到英雄的壮举,而在平时则对其淡忘甚至漠视。 7. ①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令人难忘。(“她”始终珍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②高贵的精神会引起高贵心灵的 共鸣,并产生恒久的精神力量。③因女儿的反应而自然联想,意在映射、感喟时代变迁、普通人价值观的变化。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每章第一段都是相同句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他四十岁的时候, 她三十岁”“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用相似句式开头,显得整齐划 一,有韵律感。 从内容上看,这五段都是他和她的年龄,他从年轻到去世,她从年幼到年老,点明了时间线索,让文章浑然一体, 线索明晰。 第五章的开头是“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句式上虽然相似,然而“他”与“她”变换了位置,甚至 “他”也再无年龄增长,在一致的句式里显得特别不一样,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让他牺牲的事迹更震撼人心。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结合前文来看,英雄只有这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 片,是物质条件困乏所致。他是英雄,但他生活不但平凡,而且可以说是贫困,做过农民,卖过煎饼,申请过困 难补助,他的英雄精神仿佛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除了人们的惊叹和赞扬,他的实际生活情况是被忽视了的。 从作者的特意安排来看,这么写具有深意:尽管他如此贫困,过得不如人意,甚至比不过大部分的普通人,但他 的英雄精神依然没变,一如从前年轻的穿着军装的他,作者刻意安排这张年轻时的照片,更强调了他这种英雄精 神始终保持了下来。“唯一的一张”说明,年轻时救战友的英雄精神是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英雄 “唯 一”的精神象征。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按照自然发展顺序,这段话应该是她小时候听完英雄报告后;然而作者特意把这段话放在她成年后,带女儿看英 雄,女儿的反应与她截然不同时,她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这是自然联想,也通过女儿和她当初感受的不 一样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与人的价值观变化。 而她年到三十,依然铭记着当初对英雄的感受,足见她心中一直敬仰着英雄,才会介绍给女儿,也才会如此感喟。 “小小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可见,她被英雄精神感染,也想要理解英雄甚至 成为英雄。正因为她对英雄有着崇拜之情,才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处尊敬英雄、帮助英雄,最后再一次被英雄行 为感动,高贵的精神引起了高贵心灵的共鸣,并产生恒久的精神力量,影响了她的一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亨,字亨道,高阳新城人,晋征士询之六世孙也。曾祖珪,历给事中,委桂阳太守,高尚其志,居永兴之 究山,即询之所隐也。祖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父懋,梁始平、天门二郡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以学艺闻,撰《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述行记》四卷。亨少传家业,孤介有节行。博通群书,多识前代 旧事,名辈皆推许之,甚为南阳刘之遴所重,每相称述。解褐梁安东王行参军,兼太学博士,寻除平西府记室参 军。太清初,为征西中记室,兼太常丞。侯景之乱,避地郢州,会梁邵陵王自东道至,引为谘议参军。王僧辩之 袭郢州也,素闻其名,召为仪同从事中郎。迁太尉从事中郎,与吴兴沈炯对掌书记,府朝政务,一以委焉。晋安 王承制,授给事黄门侍郎,亨奉笺辞府,僧辩答曰:“省告,承有朝授,良为德举。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 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高祖受禅,授中散大夫,领羽林监,迁太 中大夫、知梁史事。初,僧辩之诛也,所司收僧辩及其子頠尸,于方山同坎埋瘗,至是无敢言者。亨以故吏,抗 表请葬之,乃与故义徐陵、张种、孔奂等,相率以家财营葬,凡七柩皆改窆焉。光大初,高宗入辅,以亨贞正有 古人之风,甚相钦重,常以师礼事之。及到仲举之谋出高宗也,毛喜知其诈,高宗问亨,亨劝勿奉诏。高宗即位, 拜卫尉卿。太建二年卒,时年五十四。初撰《齐书》并《志》五十卷,遇乱失亡。后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子善心,早知名,官至尚书度支侍郎。 (选自《陈书·许亨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B. 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C. 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D. 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士,这里指出征的士兵,如“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B. 解褐,脱去贫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一般指初次入仕,义同“释褐”。 C.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所佩绶带的颜色,借指高官显爵,也可指显贵的服饰。 D. 禅,指中国上古的禅让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亨出身名门,颇有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的父亲凭借学艺闻名,有所撰述;许亨 也撰写过《齐书》《梁史》。 B. 许亨性格耿直,有节操,有才干。无论是王僧辩还是陈高宗都非常信任他,都对他委以重任并经常用对待师 长的礼节侍奉他。 C. 许亨知恩图报,安葬昔日知音。他在避乱郢州时曾受到王僧辩的赏识和重用,后来王僧辩被杀,他上表请求 安葬,并与他人共同料理丧事。 D. 许亨很有见识。到仲举图谋将高宗赶出京师,面对高宗的询问,他劝说不要奉诏。高宗即位之后任命他为卫 尉卿。 11. 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祖珪,历给事中,委桂阳太守,高尚其志,居永兴之究山,即询之所隐也。 (2)博通群书,多识前代旧事,名辈皆推许之,甚为南阳刘之遴所重,每相称述。 【答案】8. B 9. A 10. B 11. (1)他的曾祖许珪,历任给事中,被委任为桂阳太守,他保持高尚志趣,居住在永兴的究山,究山就是许询 隐居的地方。 (2)许亨博览通晓各种书籍,广记前代旧事,当时的名流都推重赞许他,(许亨)很受南阳人刘之遴器重,(刘 之遴)常常称扬谈起他(的事情)。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您的德操志尚宽宏厚道,经术博通,学而优则仕,自能取得高官显爵。古人相互思念,于千里之外命 车夫驾车造访,初心不忘,难道还担心城池的阻隔?您对我的关心照顾如此深切,令我极为惭愧,情不能已。 “文艺”做“该洽”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C; “存顾”做主语,“深”做谓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为主谓句,其后应该断开,而且后面“荒惭……”的主语 应是“我”,两句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选项 D。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征士,这里指出征的士兵,……”错误。征士,此处指不出仕的隐士。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私谥即为“靖节 征士”。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无论是王僧辩还是陈高宗都非常信任他,都对他委以重任并经常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错误。根据文章 内容可知,对他委以重任的是王僧辩,经常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的是陈高宗。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历:历任。委:被委任。即询之所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博通:博览通晓。推许:推重赞许。甚为南阳刘之遴所重:被动句,很受南阳刘之遴器重。相:他(或他 的事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 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 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 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 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 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许亨,字亨道,高阳新城人,是晋朝征士许询第六代的孙子。他的曾祖许珪,历任给事中,被委任为桂阳太 守,他保持高尚志趣,居住在永兴的究山,究山就是许询隐居的地方。他的祖父许勇慧,担任过齐朝的太子家令、 冗从仆射。他的父亲许懋,担任过梁朝始平郡、天门郡这两个郡的太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凭借学问闻名, 撰写《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述行记》四卷。许亨年少之时继承了家门学业,品行清正不随流俗,有高 尚的节操和品行。许亨博览通晓各种书籍,广记前代旧事,当时的名流都推重赞许他,(许亨)很受南阳人刘之 遴器重,(刘之遴)常常称扬述说他(的事情)。初次入仕担任梁朝安东王行参军,兼任太学博士,不久被任命 为平西府记室参军。梁武帝太清初年,担任征西中记室,兼任太常丞。侯景之乱,因避乱而迁居郢州,恰逢梁朝 邵陵王从东边而来,被引荐担任谘议参军。王僧辩袭击郢州时,向来听说他的名声,征召他担任仪同从事中郎。 许亨升任(调任)太尉从事中郎,与吴兴沈炯共同掌管书记,官署政务,全都委托给他们。晋安王秉承皇帝旨意 便宜行事,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的官职,许亨写信辞去官署职务,王僧辩回复说:“来信收悉,您承担朝廷授予 的职务,确实是仁德之举。您的德操志尚宽宏厚道,经术博通,学而优则仕,自能取得高官显爵。古人相互思念, 于千里之外命车夫驾车造访,初心不忘,难道还担心城池的阻隔?您对我的关心照顾如此深切,令我极为惭愧, 情不能已。”陈高祖接受禅让,许亨被任命为中散大夫,兼管羽林监。调任太中大夫,主管修撰梁朝史事。当初, 王僧辩被杀的时候,有关部门为王僧辩和他的儿子王頠收尸,埋在方山同一个土坑中,到这时无人敢谈论此事。 许亨因为曾是王僧辩旧吏,上表请求安葬二人,于是与故交旧友徐陵、张种、孔奂等人,共同拿出家中财物料理 丧事,总共七具灵柩都加以改葬。光大初年,高宗入朝辅佐,认为许亨坚贞端方有古人的风范,非常钦佩敬重他, 常常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他。等到到仲举(“到”为姓氏)图谋将陈高宗赶出京师,毛喜知道这是骗局,陈高 宗向许亨咨询,许亨劝陈高宗不要奉诏。陈高宗即位,任命他为卫尉卿。太建二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当初许 亨撰写过《齐书》并《志》五十卷,遇到战乱丢失了。后来他又撰写《梁史》,写成的有五十八卷。他的儿子许 善心,早年知名,官至尚书度支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 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12. 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 “渐”一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词意由清秋渐渐过渡到了暮秋。 C. “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 “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13.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1)思想情感: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归(思乡思亲)之情。(2)如何抒发(考查抒情手法): ①直抒胸臆,“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归之情。②虚写(或对面落笔写法),“想佳人妆 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人想象故乡的闺中人也应该是每日登楼远望,企盼“我”归来,进一步深化 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错误,“红”代指花,“绿”代指叶,是运用借代手法。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人思想感情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思想感情根据“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可知,词人表达的正是思乡之情。 表达方式,“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一句,直接点出自己有“归思”,是直接抒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词人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 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灵动,可见佳人日日遥望期盼,更反映出思念之深。这种写法叫 做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推想是对方思念自己,从而让双方思念之情叠加,强化丰富 思归的情感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实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两句“______,_____”与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沉舟侧畔千 帆过 (6).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书写:蜉蝣、渺、粟、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校改名潮几乎每年都会__一次,据统计,过去 20 多年中,在 2000 多所公办高校中,有将近一半高校改 过名字。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让学校以及师生更有面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吸引优质的 生源,是一件___的事情。不过,改名也有改名的烦恼,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改 名,都能够得到社会以及校友的认同。更有些学校几经周折改名之后,___,影响力反而变弱了,甚至有的不 得不改回来。一所大学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早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密融合在一 起。更改校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使学校与其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形成___。按照有关规定,学院更名 为大学,要满足“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应拥有 3 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等要求。对于一些专业特色比较 鲜明的高校来说,这意味着要增设学科和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进而有可能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特色缺失。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涌现 求名求利 因小失大 分割 B. 出现 求名求利 得不偿失 割裂 C. 出现 名利双收 因小失大 分割 D. 涌现 名利双收 得不偿失 割裂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 B. 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是积极的。 C. 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社会以及校友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 D. 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B. 人们把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承受不了挫折的年轻一代称为“草莓族”。 C.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答案】15. D 16. D 17. A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涌现:意思是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出现。出现:显露出来;产生出来。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一种现象。 根据语境“改名潮”,可知,是指大量出现,故选“涌现”。 求名求利:追求名誉与财利。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根据前文“提高学校知名度”“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吸引优质的生源”可见,这是一件既获得名声,又 获得利益的事,故选“名利双收”。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根据后文“影响力反而变弱了”可知,得到了新名字或一些利益,却失去了原来名字的影响力,这里“影响力” 与得到的之间并未比较出大小,故选“得不偿失”。 割裂:从整体中分割出若干部分;割开。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相比撕裂侧重结果)。 分割:指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 此处对象是“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是抽象事物,故选“割裂”。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均为为语序不当,“不是……并不是”分句间语序不当,应该先说“认同”,再说“效果”, 据此排除 A。“社会以及校友”词语间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小范围再说大范围,改为“校友以及社会”,排除 C。 B 中“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的应该是“改名”,而不是“效果”,错误。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原文“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应拥有 3 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是直接引用要求原文。 A.表直接引用。 B.表特殊称谓。 C.表特殊含义。 D.表反讽,这几个老板实际上并不“慈祥”。 故选 A。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 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磷不但人需要,③ _____。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 提高了。 【答案】 (1). 只有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 (2). 整个机体就会衰弱下去(或:生命体就会衰弱下去) (3). 其他 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 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 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 的续写。 ①句依照后文,“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可见前提是“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 ②句依据前文“食物里缺乏磷”和后文“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可以推断 出结果应该是“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 ③句依据前文“不但人需要”,后文中提到的水藻和鱼等,可以补写的是“其他生物也需要”。 19.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中学生列出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 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高中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 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流程图,首先要把握其主要环节和箭头方向;此处“自学”的箭头所指是“问题”,即首先自学,接着提出 问题,问题后有两个箭头,学生可以在有疑问后进行“讨论”或通过“听课”来解答问题,接着是“规律”,即 要从以上学习中发现规律,然后再进行“练习”,如在练习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则再一次回到第二步,从而 巩固所学的规律。 四、写作(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学生,我们会收到这样的祝福:祝你学习进步!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没有进步呢? 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怎样判断自己语文学习是否进步的问题。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阅读是检验语文学习进步的好方法 要想检验语文学习是否进步,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你一定感到诧异:阅读不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之一吗?又怎么来检验语文学习的进步呢?其实,检验本来也是 一种促进学习进步的方法,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完全可以相通的。语文学习有无进步,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 检验。 第一种方法:达到一定阅读量了吗?说到阅读量,肯定又会有人“唱反调”:精读一篇胜过粗读百篇。在某 些情况下,这自然也是正确的。但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如果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硬要“精读一篇”, 只会造成眼界狭窄的问题。而“积累”所依靠的,不正是阅读量吗?所以,每周或每个月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一定 的阅读量,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简便方式。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些许浮光掠影,最后融 为你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第二种方法: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有价值”,指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对于精彩的语句表达、 语言的言外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拿考试时阅读题的提问方式来问问自己,并作出自己的 解答。当你发现自己也能成为“出题人”,还不会被自己的问题难到时,你的语文学习一定已有了不错的水平。 第三种方法:能掌握语言艺术手法吗?自然,这种检验方法也融合了来自平常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但 如果不经过大量阅读,在阅读中获取充足的演练,只有理论是无法真正品味到语言艺术的精彩的。“精彩”的语 句包括太多种类,无论是简洁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白描式,还是浓墨重彩式;无论是一个字的用法,还是一 个特殊的句式,都能构成精彩的语言。阅读中能否迅速抓住这些耀眼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是检验 方法之一。 第四种方法:能理解文章的深意吗?其实,我们阅读文章时不能理解的情节安排、细节描写,以及一些“荒 诞”的手法,大都是因为阅读能力还不够。我们既可以通过额外学习理论知识来引导自己阅读,也可以通过大量 阅读来总结概括出相关内容。当我们的阅读量充足,面对一篇陌生文章,能够在解读表面含义时触及到一些更深 层次的内涵,便是语文学习进步的标志。 当然,检验语文学习进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阅读是一切的基础。从阅读中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进步吧,因 为你会更有阅读的动力,进一步促进语文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只是引出“怎么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没有进步”的话题,要求“谈谈怎样判断自己语文学习是否 进步”。要谈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单从成绩来谈论,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本质,即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 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读和写。谈方法很容易,但按照方法做了,又怎么来判断自 己是否有进步呢?也可以从读、写两方面来判断,如阅读时感受更丰富敏锐了,能品味语言艺术了;比如写作时 能够驾驭自己从前难以驾驭的题材,能有更丰富的词汇,更精彩的句式;还应该从自己的思维上来思考,如是否 能透过表现看出本质,是否能从不同事物中“读”出道理等。而这一切其实都与“积累”有关, 文体:本文可以写成叙事散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注意文辞流畅,语言优美。 【立意】1.通过阅读水平是否提高来判断语文学习是否进步。 2.从写作能力是否提升来判断语文学习是否进步。 3.从思考深度是否增加来判断语文学习是否进步。 4.从对语言艺术的品读、掌握中判断语文学习是否进步。 5.从语文相关知识的积累中判断语文学习是否进步。 【素材】1.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 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 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语感”提升了,自然就知道语文 学习进步了。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 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如果你每天坚持阅读,写作时越来越得心应手,语文学习当然就进步了。 2.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如果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意思,或者能把想表达的意思用更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语文学习就进步了。当我们在写 作时能够掌握好语句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运用最恰当的艺术手法来写作,语文学习便进步了。 3.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 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 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 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 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如果我们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 惯,语文学习理所当然进步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