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研究:从敏感点出发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常常被戏称为“夺命九分”。首先,这个板块的文章多是选自学
术性专著或评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其次,选项中的信息庞杂,常常
令人茫然无措。如此背景下,需要学生找到敏感点,方可准确作答。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全国
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梳理与归纳,笔者发现,选项在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这些
共性规律就是我们做出判断的方向与依据,具体如下:
敏感点一:关联词
【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 1 题、第 2 题】
(第 1 题)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
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第 2 题)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
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020 年全国卷Ⅱ第 1 题】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2019 年全国卷Ⅱ第 2 题】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2018 年全国卷Ⅱ第 1 题】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18 年全国卷Ⅲ第 1 题】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2017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观察以上选项不难发现,选项中都包含了关联词。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很多时候一句
话可能表达不清楚观点,因而就会形成句群。句子与句子之间依靠关联词连接,因此关联词
就是句群逻辑思维的体现,对关联词的关注就是对逻辑思维的关注。首先,我们要明确关联
词体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这些逻辑关系有的从
常识上即可判断,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C 项(见前文),后面的语意显然不成立。有些
需要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如 2020 年全国卷Ⅱ第 1 题 B 项(见前文),对比原文:
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
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通过中官的表述可知神宗喜欢郭熙的作品,而徽宗更喜欢古画,因此将郭熙的作品“退
入库中”。当邓父请求赏赐那些“退画”时,徽宗答应了,这样才使郭熙的画流出皇宫成为可
能。选项中的逻辑关系与原文论述一致,所以该选项正确。除此之外还要警惕逻辑混淆,如
2017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A 项(见前文),对比原文: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
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单从内容上来看,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似乎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该项为错误选项。有些
学生认为错在选项中“非政府组织”扩大范围,因为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但是从概念的
外延来说,二者并没有差别。依据关联词的逻辑关系则很容易理解该选项为何错误。选项中
“为了”表示目的,而原文“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的表述并不存在这一目的,所以选项中“为了应对气
候变化”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基于关联词的逻辑判断,可以快速抓取选项观点,简化选项内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敏感点二:绝对化表述
【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 1 题】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
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
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2020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2020 年全国卷Ⅲ第 1 题、第 2 题】
(第 1 题)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
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第 2 题)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
开阔。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019 年全国卷Ⅱ第 1 题】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2019 年全国卷Ⅲ第 3 题】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2018 年全国卷Ⅱ第 1 题】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017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另 一 个 常 见 的 敏 感 点 则 为 绝 对 化 表 述 。 观 察 上 述 选 项 , 我 们 会 发 现 其 中 有
“都”“更”“均”“最”“就”“决定”等表示完全肯定的词语。也有一些选项中含有“无须”“没有”等表
示完全否定的词语。和关联词一样,此类选项也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但必须注意的是,不
是所有的绝对化表述都是错的,因此在做题时需要胆大心细,仔细对比原文。
与绝对化表述相对应的就是委婉化表述,如 2019 年全国卷Ⅱ第 3 题 D 项: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2020 年全国卷Ⅱ第 3 题 B 项: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
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2002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 2 题 D 项: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
划提供重要参考。
从上述选项中的“部分”“很可能”“未必”“可以”等表述不难看出选项表述委婉,留有余地,
逻辑严谨,这样的选项很可能就是正确选项。
敏感点三:限定语
【2018 年全国卷Ⅱ第 3 题】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对比原文: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
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
缚。
从内容上来看,学生很容易将该项误判为正确选项,但 B 项其实是错误的。原文“在某
种程度上”限定了遗忘的作用,选项摘除了这一限定语,夸大了遗忘的作用,与原文表述不
符。
敏感点四:顿号、“和”
【2020 年全国卷Ⅲ第 1 题、第 3 题】
(第 1 题)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
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第 3 题)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
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上述两个选项整体句意和逻辑没有问题,但细节与原文存在偏差。顿号、“和”都可表示
并列关系,但其连接的前后内容很容易被忽视,任何一处与原文不符的内容都属于曲解文意
或无中生有。如 2002 年全国卷Ⅲ第 1 题 B 项(见前文),通过对比原文可以发现,真德秀“用
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这才是«文章正宗»的弊病。因此 B 选项
错误。第 3 题 D 项(见前文),熟读原文可知,了解选文标准的变迁史这一论断并不成立。有
了对顿号的关注,对于该类题的判断就有了一个辨析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设错点不
仅出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中也常出现,值得我们关注。
敏感点五:论证过程
———论点、论据、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前四个敏感点主要的作答依据是选项的具体内容,那么第五个敏感点则是综合了
选项的表述与文章的整体论证过程,即需要学生明确文章的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第一是关于论点的把握。
以 2017 年全国卷Ⅰ第 3 题 D 项为例: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若单从原文来判断,该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但是如果注意到文章的出处:曹明德«中国
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则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该项表述正
确。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 2020 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
美术的“历史物质性”»,从标题很容易发现两个关键点:实物的回归、历史物质性。文本开宗
明义,批驳“实物等于原物”的固有观念,提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继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
了“历史物质性”。第二、三段即遵循这一思路展开叙述,可见论证过程紧扣标题,如此很容
易能够判断第 2 题 C 选项,第二段通过«画继»这个论据论证的分论点是“实物并不等于原物”,
但第三段分析论证的重点已转向“历史物质性”,所以 C 选项表述错误。
第二是对于论据的考查。
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2 题 C 项“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
也有力支撑了论点”和 2019 年全国卷Ⅲ第 2 题 C 项“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
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前者重在考查分析论据的作用,后者重在考查论
据和论点的结合,因此只需要判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即可。
第三是对论证结构的了解。
从整体来说,议论文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从段落之间的关系而言,
又可分为:并列式结构(横向议论),递进式结构(纵向议论),正反对比式、变式论述结构(横纵
结合,引议联结)。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2 题 A 项: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
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第四是关于论证方法的掌握。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如 2018 年全国卷Ⅰ
第 2 题 A 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从选
项中迅速捕捉敏感点:论证手法和论点。因此只要思考两个问题:论证方法总结是否恰当,论
点是否准确,就可确定该选项的正误。
第五是明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一篇论述文往往包含几个分论点,对于分论点的阐述往往存在共性与差异,分论点之间
的关系或彼此独立,或有交叉,而这些共性与差异、独立与联系就成了选项的考查内容。如
2018 年全国卷Ⅰ与全国卷Ⅲ都涉及这一考查点:
2018 年全国卷Ⅰ第 3 题 D 项:“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
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2018 年全国卷Ⅲ第 3 题 A 项: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2018 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文章在依次阐述“照着讲”与“接着讲”两个分论点
后,在最后一段中提出:“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
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见文章在结尾对于两个分论点的关系又
进行了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是并列且相互包含的关系,并非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所
以 D 项表述错误。2018 年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是“总—分”结构,并没有涉及分论点之间
的关系。对于 A 项来说,文章只是分别论述了三个层面的城市“文明弹性”问题,并没有涉及
三者之间的关系,选项牵强附会,表述错误。
敏感点的积累就好比用来解锁的多把钥匙,每一个敏感点代表的都是一种可能,而其中
的一把往往就是解锁的关键。唯有全面掌握,才能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