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二中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却将解牛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
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
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
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观察、极忘我的投入,即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
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
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入“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
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文化传统里的儒、道、
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
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
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
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中华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
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要深入
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
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
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
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
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
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
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我们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
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
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
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 年 12 月 1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B.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C.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就需要创作者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D.要体察、感悟艺术创作之“道”,只需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引出“技”与“道”,并提出重“技”还是重“道”
与文艺创作境界密切相关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 “技”与“道”的区别。
C.文章多处运用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与表现、实现“道”的路径、如何
体察、感悟“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
则入“道”。
B.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C.我国文化传统里的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就能成为时
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
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D 项,以偏概全。文章第四、五段都在论述如何体察、感悟艺术创作之“道”,即要深
人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并且多读多学,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厚营养。
2.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选项分析] B 项,“从理论上详细
地分析了……”错误,第二段选用具体诗句,只是举例说明“技”与“道”在表现上的不同,没有
从理论上详细地进行分析。
3.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分析】B 项,“创作者
只能从‘道’上下功夫”错,原文最后一段说“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
的体悟”。C 项,“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说法错。D 项,“……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早在 2003 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
便鲜有人提及。
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
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
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
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还有比如感冒、
肝炎、痢疾等疾病,都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传播。
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专家表示,很多
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
(摘编自新华社新媒体 2020 年 3 月 24 日,《分餐制,落实真那么难吗?》)
材料二:
根据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数据,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
断上升,全国范围内信息量累计达到 1039539 条。其中,3 月 14 日的单日信息量高达 30183
条。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
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
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
(摘编自新华网 2020 年 4 月 6 日,《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材料三: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
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
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
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
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
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
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 1 米,宽 30 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
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
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2020 年 2 月 29 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
在眉睫》)
材料四: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
类”。新华网对近 2 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 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 3 成网友则表
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
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
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
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
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
“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
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
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
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
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
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 2020 年 3 月 25 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
方同筑》)
4.下列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多种病毒、细菌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在就餐者之间传播。
疫情之下,易发生家庭聚集性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
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
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D.“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
显得“高冷”“不合群”“见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 1:“分餐制”话题信息量趋势演变图显示,疫情爆发以来,“分餐制”话题信息量
在 3 月 14 日达到舆论热度的峰值。
B.图表 2 显示,有近 4 成的网友认同“分餐制”,超过一半的网友倾向于“公筷公勺”制,
仅有一成左右的网友存在抵触心理。
C.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筷公勺”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网民对
公筷公勺的认可度也更高。
D.“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
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
6.当前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 分)
〖答案〗4.D 5.D
6.①个体层面: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②餐饮企业层面:餐
厅成本、菜品样式的考虑。③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④文化层面:传
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走进腾格里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
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
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
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
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 烁。多少年不曾
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
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
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
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
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
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
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
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
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
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
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 自然的圣经。在这里,
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
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
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
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
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
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注】 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 4.27 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
沙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存在于吵闹
的城市中的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
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月亮表达对纯洁、
质朴精神的追求。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
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8.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9.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7.【答案 A】(A 项“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的说法绝对化。从本文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看,
作者倡导要抛弃的,不仅是物质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灵魂深处的欲望。)
8.【参考答案】 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
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
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画线句处于文章中间,是关联前后两个语段的过渡句,因
此可以推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是原文⑥⑦⑧段,考生应根据原文内容的不同,对这三段文字进
行分点概括。
9.【参考答案】 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
“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
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
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
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
“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应在综合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对第⑪段的内容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逐一概括层意,进而归纳作者的情感。从原文看,第⑪段可
分三层,第一、二句承前过渡;第三至五句为第二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批判;剩下的句子为
第三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渴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
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
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
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
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
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
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
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
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
“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
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
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
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
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
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万户
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
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
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
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
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
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答案:
10.B(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
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A(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
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D(“没费一兵一卒”错。)
13.(1)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项将军。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
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籍”、“所以”、“非常”、“出入”、判断句式
各 1 分)
(2) 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
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畔”“因”“解”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
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
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
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
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
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
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
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
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
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
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
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中,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15.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
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述。(3 分)
答案:
14. (3 分) C (“衬托....心情”有误)
15.(3 分)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 分)。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
学(1 分) ;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1 分)评分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
(2)杜甫《登高》开篇“ , ”描绘出一幅奇妙精美的
画面,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 , ”
不仅寄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还流露出了洒脱旷达之情。
16 答案: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
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B.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战争的血火考验,仍然葆有倚马可待....的战斗豪情,他们接到命令即可马上
出发,即使晓行夜宿也毫不在意。
C.2017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
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D.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史铁生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
获成功。
17.答案 C(解析:A 亦步亦趋: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贬义词 。 B 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
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此处误用对象。 C 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符合语境。 D“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
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整句话是对霍金经历人生苦难的肯定,显然是对“五风十雨”
的误用,可改为“风雨交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阅读一些好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培养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遇见更好
的自己,从而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B.据一位学者说,或许在未来五年,无现金支付将会成为中国首要支付方式。超过 70%以上的网
民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不需要现金了。
C.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
证。
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引发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而
且促进了货物、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
18.A(B“超过 70﹪以上”前后矛盾,应删去“超过”或“以上”;C 两面对一面;D 前后句语序
颠倒,应先有人员等的频繁流动,才会有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
1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 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
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 王先生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
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C.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
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19.B(A“微薄之力”是自谦之辞,用到别人身上不合适。 C“荣幸” 谦敬失当。 D“令爱”是
指别人的女儿,不能用来说自己的女儿。)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
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
太师壁等。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
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为防止木
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尤其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① ② ③ ④
答案 20.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超字
数不给分)
21.请将下面 3 个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1)新疆伊犁治蝗办在察布查尔县举办了一次草原生物灾害应急演练活动。
(2)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牧民参加了此次演练活动。
(3)活动展示了人工应急防治和大型机械应急防治演练过程。
【答案】新疆伊犁治蝗办在察布查尔县举办了一次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牧民参加的,展示
了人工应急防治和大型机械应急防治演练过程的草原生物灾害应急演练活动。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你用冷眼看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不是”;倘用热眼看生活,就会透过“不是”看出生
活的“是”。原来,用热爱的眼光可以看出生活原本就是青、蓝、红、白、黑,五彩纷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