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86069

大小:39.7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检测 高二语文 2021.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日,浙江一女孩为外婆手绘微信说明书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为 这位姑娘点赞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求出书”“啥时候发行,我给我姥姥买一本” “能打印一份给我吗?”的呼声。这些呼声背后所承载的需求,又不免让笔者人联想到前 不久黑龙江一名老人因没有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导致乘公交受阻的新闻。不会使用智能手 机,无法掌握软件使用技能……在快步前进的数字时代,当“互联网原住民”们毫不费力 地享受着数字化红利时,却还有一群“慢行”的人,被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困 住。 这群“慢行”的人并非少数。比如,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当城市 的孩子带着智能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课时,不少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或拿着手机寻遍大山找 信号,或走两小时山路爬到高山上听课,“找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比如, 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老年人或外来务工者却很难掌握这些“技 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 2.55 亿,占网民整体的比重不足 30%。 更为深刻的“数字鸿沟”体现在老年群体,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 9.04 亿网民中,60 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 6.7%。 科技总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迭代,短短几年,不管是从短信到微信、从线下 购票到 App 订票、从现场挂号到微信小程序、软件挂号的变化,还是各种打车软件、外卖 软件的盛行,都昭示着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这也意味着,“数字鸿沟”现象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它不只是让一些人有被 时代抛下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的基本生活。 因此,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数字鸿沟”如何填平?以老 年群体为例,为外婆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的做法当然暖心,还有些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网 红的老年人也固然励志,但从更大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显然不能 只靠代际关怀和个人努力,而需要社会给出更多关照。 这份关照应该体现在社区或公益组织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软件 操作等服务讲座,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应该体现在智能应用提供者充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设计出对老年人更友好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界面;更应该体现在完备 的托底方案上,尤其是挂号、购票、政务服务等民生相关项目,除了互联网办理渠道,一 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线下传统渠道,不让“慢行”在数字化时代的人受阻于一块小小的屏 幕。站在城乡“数字鸿沟”的视角,这份关爱应该体现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 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大力解决农村地区网速慢、信号弱等问题, 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也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城市。数字技术带动社会飞速前进的过 程中,请给那些慢行的人多些关照,在硬件和软件上作出更多部署,以缩小填补“数字鸿 沟”,让科学技术每次向前跨步时,都能有更多人跟上脚步。 (摘编自陈晨《数字时代,让“慢行者”脚步亦从容》) 材料二: 老龄化社会遭遇“扫码时代”,如何找到办法让两者并行不悖,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正 常生活进而可以安享便利?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首先是“后浪”要帮。对于习惯扫码的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有些 匪夷所思,不就是点开支付宝里的健康码扫一扫吗?可是,手机功能过多,常用功能反而 难找,手机界面字体过小,手机软件操作系统相对复杂等“难题”,让很多老年人举步维 艰。在“扫码时代”,需要子女花费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教会老年人尽量掌握必要的应用 技能。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步入新生活,也是子女孝敬老人的一种新方式。 其次是“前浪”要赶。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尤 其高龄老人接受智能手机等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另外,一些老人担心上当受骗,对扫码支 付存有排斥心理,这也妨碍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从心理上接受 新事物,不能拒绝再学习,要不断练习以勤补“拙”,力争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 最重要的是社会要管。老年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多障碍,这已成为痛点问题,社会 必须要管。政府部门应精准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推动制定和完善法 律法规,满足老年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等公共场 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相关智能手机产业应及时捕 捉市场需求,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 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操作系统,让手机不仅智能而且体贴,帮助老年人打开通往数字时 代的“快捷之门”。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扫码时代”,帮助老年人追上移动互联的步伐, 学用智能手机、跨越数字门槛,是爱老助老的具体行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摘编自樊大彧《“后浪”要帮,“前浪”要赶,社会要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互联网原住民”毫不费力地享受数字化红利时,老年群体却受困于横亘在他们 面前的“数字鸿沟”。 B.当城市的孩子带着智能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课时,“找网”却成为摆在不少农村偏远 地区的孩子面前的难题。 C.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老年人或外来务工者却无论如何也 掌握不了这些“技能”。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D.科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不是无关 痛痒的纸上话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缩小填补“数字鸿沟”,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多做部署,给那些“慢行”者多些关 照。 B.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步入新生活,是“扫码时代”子女孝敬老人的一种新方式。 C.老年人在心理上接受新事物,不断练习,以勤补“拙”,就能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 能。 D.打开老年人通往数字时代的“快捷之门”,智能应用提供者需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数字鸿沟”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老人去中国银行排队存取钱款 B.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 C.老人不会用微信视频联系子女 D.老人不会使用快递柜取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 分) 5.结合两则材料,从社会方面谈谈新形势下如何让“慢行者”跨越“数字鸿沟”。(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 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 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 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 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 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 去医院就诊,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一个 偏方:芦根、柿蒂、竹茹各 10 克,丁香 6 克。服药后,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 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 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 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 庆之一。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也不容易。因芦叶窄, 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 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 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 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 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 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 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 高二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 了的。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 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 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春节回家,见 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 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 除了唱曲子、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 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乐器道具 因陋就简,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音色 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 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 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 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 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 河湾里才偶一可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 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 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 画杰作。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 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 《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 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 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 的飒爽、慷慨。 (摘自王巨才《光明日报 》,2014 年 02 月 07 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芦草之思”为题,统摄全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对芦苇的赞美之情, 进而生发出对人性的思索,耐人寻味。 B.文章第⑤段写年三十家乡人换上新炕席,使环境更添新貌,使人心情振奋,满怀 希望迎接新年,蕴含了作者对昔日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C.作者写“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表现了演奏 者精妙的技艺令“我”陶醉,陕北人苦中作乐的达观令我难以忘怀。 D.文章结尾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升华了主旨,最后一句作者加入自己的感悟,揭示 了人性的弱点,凸显了文章的批判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在秋季想起了家乡的芦草,既照应了题目,又总领全文对有关 家乡芦草的回忆,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情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用自己想各种“法子”治“打嗝”都不见效,和芦根药效显著作对比, 突出其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的功德。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C.作者抓住“叠、压、卷、充、折、捆”这些动词,又提到现在商店的粽子,目的 是表现母亲包粽子的娴熟,侧面凸显母亲的高超手艺。 D.文章第⑦段运用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海”的气势和场面的浩瀚、 壮观;同时,以动衬静突出“海”的静谧。 8.文中第②段为何要写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苇草,请简要分析。(4 分) 9. 作者为什么说“我是应该写写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个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材料一: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 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 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 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 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 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 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 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 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 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①,与参议。北单于 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 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②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 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此时,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的班固已五十八岁。②司马迁自称。《报任安书》是 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信中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表明了 自己决心放下个人得失而完成《史记》的想法。 高二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收固系.京兆狱 系:囚系 B. 设后北虏稍.强 稍:逐渐 C.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不同寻常 D.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丢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 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B.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 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C.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 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D.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 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班固才高识人。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成年后精通百家之言,却从不自傲;东平 王苍广纳人才时,班固推荐的贤士均被接纳。 B.班固极有担当。父亲刚去世时,他并非史官,却能承担起编写史书的重任,因此入 狱;后其弟班超当面向皇上解释,地方又呈上其书,班固终获救。 C.班固见解独到。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班固鞭辟入里, 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之弊来说明和亲之利。 D.班固建功未成。窦宪征讨匈奴的时候,已经年老的班固随其出征,但因某些客观原 因,他并没有完成迎接北单于的任务。 13. 同为坚持著书,班固和司马迁的意图却有所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 分) 14. 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 分) (2)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 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 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高二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起笔展示山间佳境,青翠枥林,潺潺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 从十四个字中绘出。 B.颈联写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不仅未令人感到吵闹,反而备感山村之宁静, 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C.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 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 D.整首诗观察入微,清新细腻,构思奇巧,移步换景中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 村外的见闻。 16.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7 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 , ” 的特点。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3)《五代史伶官传序》末段总结庄宗由盛至衰的遭遇,从而引出教训,得出 “ , ”的结论。 (4)周邦彦在《苏幕遮·燎沉香》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鸟雀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 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 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 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 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流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B.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 C.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D.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 由。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革命队伍里 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高二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8 页) B.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 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C.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 盛顿似的…… 20.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2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物故”与“不幸”皆指死亡,如“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太夫 人已不幸”;“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B.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 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C.“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古诗中常代指“中国”,陆 游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之句。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 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太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之地。 22.下图是某个小程序的登录流程图,请写一段文字指导用户登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 简洁连贯,语言得体,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话题。然而,善恶 或者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 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 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 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请写一篇不少于 是否成功 开始 首页 是否是新用户 注册 登录 成功 是 是 否 否 高二语文试题 第 9页(共 8 页)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0页(共 8 页)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1.(3 分)B 2.(3 分)C 3.(3 分)A 4.(4 分)①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主体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层层递进进行论述;②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个人、 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证结构各 1 分,分析各 1 分) 5.(6 分)①对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②举办公益讲座教老年人掌握信息技能; ③保留线下传统渠道。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6.(3 分)D 7.(3 分)C 8.(4 分)用芦草在骚人墨客心目中的诗意画面和家乡人对它的认识作对比,突出其 普通和“草”的特性;引出下文对芦苇的回忆与描写;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9.(6 分)①“芦草”生命力强,可供家乡的人们用来治病、换钱、包粽子、编席子、 做乐器,给家乡父老带来帮助、便利和乐趣。(3 分) ②通篇赞美芦草的奉献精神,是为抒发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感念之情,歌颂像芦草 一样普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勤劳质朴、乐观积极、充满生活创造力。(3 分)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10.(3 分)D 11.(3 分)A 12.(3 分)C 13. (4 分)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司 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一是借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研 究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并流传后世。 14. (8 分) (1) 汉武帝赞许他的正义行为,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 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厚礼给单于,以答谢他的好意。 (2) 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 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紧紧跟着他们。 (二)诗歌鉴赏(9 分) 15.(3 分)C 16.(6 分)“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 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 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 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填空(7 分) 17.(7 分) (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三、语言运用(18 分) 18.(3 分)D 19.(3 分)B 20.(4 分)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寥寥,却也值得记念与扩大。 21.(3 分)B 22. (5 分)请打开程序,进入首页;若非新用户,请直接登录;若是新用户请先注 册,注册成功后再登录,若注册失败,可重新注册。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1页(共 8 页) 四、作文(60 分) 23. 参照 2020 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