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习质量检测(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习质量检测(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ID:686078

大小:10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 级高一下学期语文学科第一次学习质量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 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 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 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 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装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 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 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 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 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 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 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 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 是当代艺 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 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 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 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 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16 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 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 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 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 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 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 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 年的 5 月 18 日, 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 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 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 时代都不像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这 19 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 在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 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 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 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 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 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 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 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 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 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 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1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 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拉近他们与民族戏 曲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 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 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 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 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 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2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 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艺术创新的一项是(3 分)( ) A、抖音中的戏曲短视频 B、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交融的《牡丹亭》 C、具备古典美的《曹操与杨修》 D、融入了乡土歌谣的音乐剧《汉密尔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答: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 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 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 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 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 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 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 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 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 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3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 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 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 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 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 京剧《沙家浜》讲的是 1939 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 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 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 其司令。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寒暄地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意在查明 其回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草根出身的胡传魁,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轻轻带过自己的恩 惠,且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C.“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表明阿庆嫂作为一个外乡人,希望“树大根深”的参谋长刁德一 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照应一下。 D.题目“智斗”表明斗争的激烈:敌人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抓住漏洞;阿庆嫂则察 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部分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人物关系,为 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B.“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突出了阿庆嫂的敏锐 。 C.“垒起七星灶”至“人一走,茶就凉……”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齐,点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 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 分) 9.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 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 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 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4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把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 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 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 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 夫子房受书于把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 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 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 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 [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 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 1 至 3 时,与丑时相对应。 B.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C.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 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 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 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之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 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 分) (1)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4 分)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惟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 分)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 分) 14.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嗅梅 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中“尽日”交代了寻春心情的急切和行动的持久,“踏遍陇头云”用夸张手法表现 出寻春的艰辛。 B. 第一首诗“笑”字意味丰厚,既有对自己艰苦寻春而不见春的暗笑,也有对归来后感受到春 就在身边的自得。 C. 第二首诗情感富有变化:诗人因寻春不得而惋惜和遗憾,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异,因 发现春景尚在而欣喜。 D. 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含深刻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 觉耳目一新。 16. 两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 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 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 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 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1) ,而且 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 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 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 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 前,(2) ,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小说回目,还可 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请在文中(1)(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4 分) 21.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 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4 分)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答: 22.下图是某社区预防接种站的工作流程,请你介绍此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6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 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 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他们认为“标配 人生”目标很清晰,追求“标配人生”的人值得尊重。 材料二 大学毕业生顾亚毕业后来到海噶小学任教,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孩子内向自卑,整 个校园死气沉沉。顾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远的世界。顾亚拿 出自己的积蓄,买来乐器,成立校园乐队。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对未 来充满信心。 润德中学高三(1)班计划举行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润德中 学高三(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7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 A 项,“主要原因”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 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B 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 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 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C 项,“…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 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 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是并列 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2.D“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 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 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 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 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 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大体相同。 3、C 具备古典美的《曹操与杨修》没有现代元素不能说明其进行了戏曲创新。 4.答案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 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 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③最后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和戏曲美好的未来。(每点 1 分,三点 4 分) 解析 材料一出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所以这则材料应该是探讨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 的关系的,关键词就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材料一共有五段文字,第一段“现在一些年 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现实的原因有很多”等信息告诉我们,此 段指出了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第二段在第一段年轻人疏离戏曲的基础上提出观点“越是传 统的,就越是时尚的”;第三段“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 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 好分析了戏曲如何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第四段指出古典美和现代美都是年轻观众需要的;第五段 中的“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 来”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由此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即可。 5.答案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 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每点 2 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考生可以筛选出年轻人对待 戏曲的态度、年轻人这样对待戏曲的原因、年轻人的喜好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根据这些内容进 行 概括。如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材料一第三段指出 “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 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据此可以 概括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 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可以概括出第② 点;材料二第四段说“在全媒体时代…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 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 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 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据此可以概括出第 6.【解析】 C 项,“希望‘树大根深’的参谋长刁德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照应一下” 错误,“我借贵方一块宝地”只是句场面上的恭维话。 7.【解析】 D 项,“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 传魁与刁德一之间”错误,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 8.__[示例]①“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显示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 多疑。②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出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 敢。 【解析】 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是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时的表现。刁德一初次见 到阿庆嫂,就认为阿庆嫂不一般,对阿庆嫂起了怀疑之心,而“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正是刁德一 怀疑之心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刁德一的阴险、多疑,为下文的矛盾冲突作铺垫。文中第二处画 横线的舞台说明描写了阿庆嫂泼茶的动作,而这个泼茶动作发生在阿庆嫂唱词“人一走,茶就 凉……”之后,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泼茶动作,但是结合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人物语言,这一 个简单的泼茶动作就有了深意,这是对刁德一多次试探的有力回击,既表现了阿庆嫂对刁德一的 8 不满,也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果敢。 9.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 漏洞;阿庆嫂则巧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 (3 分)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11.(3 分)A(“它是平明以后的那一时段”说法错误) 12.(3 分)D(“其勇可嘉”错。苏轼认为张良刺杀秦始皇之举是匹夫之勇) 13.(1)第二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 习、诵读它。(4 分。“旦日”、判断句式、“异”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张良作虽有盖世之才,但不能忍受一时之愤,难成大事。②老人想让张良懂得,要成 就一番大事业必先学会隐忍。(3 分。张良自身特点 2 分,老人的目的 1 分) 参考译文: (甲) 张良曾经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短衣,走到张良(所在)的位置, 径直把他的鞋落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 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 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 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 天后的拂晓,张良到了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 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 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 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 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 我,榖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 第二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书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时, 果然见到了穀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与黄石一起安葬。 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赠书的故事,也 够神奇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 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以为此 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 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乙) 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太怪诞不经了;那又怎么能知道不是秦 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 互相警示提醒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桥上老人看做鬼神,又大错特错了。而且老人的 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 酷刑来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孟贲、夏育 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锋芒是不可以触碰的, 而当他处于强弩之末时则有可乘之机。然而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愤怒的情绪,想凭一人之力, 用大铁锤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 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贵族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这类事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体值 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 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 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来刺激他,张 良如果能够忍受的话,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15. D 16. 相同哲理: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却往往于不经意时能够获得。不同哲理:第一 首:美好的东西往往就在身边,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或:人们历经千辛万苦、 梦寐以求的东西往往是原本拥有而未加珍惜的)第二首: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只要理想信 9 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或:事物千差万别,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 一刀切)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两首诗语言华丽”错误,由第一首诗“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春在枝头已十分” 和第二首诗“芳菲尽”“桃花始盛开”“不知转入此中来”等语句可知,两首诗写“花”和人的 活动用语自然朴实,明白如话,所以应为“语言朴素”。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 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评价诗歌 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鉴赏 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两首诗蕴含的哲理的异同,作答时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加以对比,明确 异同之处。第一首诗“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 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盎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第二首 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思是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 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 这块地方来罢了。由“已十分”和“不知”等词可知,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苦苦追寻的东西却在不 经意间得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首诗写“归来”后发现,说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要善于发现 或应该倍加珍惜;第二首诗写“长恨”表明作者经历了很多痛苦、挫折,“不知转入”恰恰说明 没有放弃,只要不放弃美好的事物最终会得到。 17、(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 风乎舞雩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D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 成一家。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不一致。错落有致:参差交错,很有情趣。形容 东西布置得很巧妙。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不但:连词,表递进。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19.C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单句,宾语部分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逗号前的部分是主语。A、 B 两项残缺介词,不能体现施动者“明代小说家”。D 项“中国”是领属性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 定语“独特”之前,且残缺介词“中”。 20.答案(1)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2 分) (2)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2 分) 解析 (1)处横线前的语句谈到了回目形式和字数的“变化”,横线后的语句谈“变化”的好处; 由“而且”分析可知,这里应是递进关系,所填语句应含“不但”“不仅”之类的连词,内容上应 是与“形式”相对应的“内容”,结合“回目”的作用,可填写“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2)处根据横线前的“每回之前”和后面的“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可推断出要 填写的内容。 21 答案(示例 1)选择(1)。“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 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2 分)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 “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2 分)(示例 2)选择(2)。此回目分别写薛宝钗戏蝶 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2 分)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 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2 分)(示 例 3)选择(3)。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 “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2 分) 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2 分) 解析 本题明确了赏析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回目的内容往往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 10 件、环境、心情等,形式上要考虑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三个回目中,“良宵”“静 日”点明时间;“滴翠亭”“埋香冢”点明活动的地点;“戏彩蝶”“泣残红”“割腥啖膻”是说 主人公的活动,即事;情切切”意绵绵”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状态。还要注意形式特点。“花解语” “玉生香”都使用双关,既指自然界的花和玉,又指花袭人和林黛玉。“玉生香”一句化用李商隐 的名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意境很美。“杨妃”“飞燕”属于借代,杨贵妃雍容华贵,体态丰腴, 代指薛宝钗;赵飞燕体态轻盈,婀娜多姿,代指林黛玉。“割腥,,,啖膻”,指吃鹿肉,与前一句“白 雪红梅”相映相衬,构成雅俗共赏的画面,颇有情趣。 22、登记室医生核实接种对象,凡生病、过敏者,暂不接种;符合条件的接种对象到接种室 接种疫苗,医生做好接种记录;然后接种对象到留观室休息,以观察反应;最后医生完成整理、 消毒接种现场等后续工作。(6 分,内容要点齐全,4 分;逻辑关系逻辑通顺 2 分) 23、写作 【切题立意】 1、心系家国勇奉献,何须标配限人生 2、标配人生诚可贵,奉献爱心价更高 3、何必拘泥标配,心怀天下可贵 4、勇担时代责任,奉献胜过标配 5、少年当有家国志,纵不“标配”又何妨 【审题立意】 (一)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两则材料呈现出相反或互 补的关系。 相反关系:材料一关注个人小我,体现竞争激励时代中的物质倾向,材料二着眼于 奉献,彰显青年人对精神归属、美好境界的追求。据此可立意:少年当怀拿云心事,展国 家情怀;别为自己的人生设限;和平时代应兼济天下等。 互补关系:材料一过半受访者肯定“标配人生”,说明有其合理性,合理之处在于规划清 晰,目的明确,材料二中顾亚的一腔热血值得大书特书,“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 阳光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材料一目标具体却微小;材料二目标高远而实际,两者互 补,方可兼得。据此可立意:小目标与大理想,做好规划,不忘初心;物质并非洪水猛兽, 精神亦非空中楼阁。 注意此次作文场景是润德中学高三(1)班举行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问题是发 言稿,身份是润德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内容是阐述关于材料的思考,表明自己的观 点。 (二)立意: 1、“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2、“标配人生”不如“幸福人生”。 3、“标配人生”?认真你就输了! 4、“标配”不如“定制”。 【考场作文】 “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考生 润德中学高三(1)班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班举行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说说 我的观点:“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工作体面稳定、有房有车和婚姻幸福,确实是许多人认为的“人生标配”。在多数人 看来,拥有这三大要素的人生,夫复何求?在我们每个人周围也确实有许多人追求“标配 人生”。不追求“标配人生”,似乎也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基本抱负的表现。不过在我看 来,“标配人生”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我们不能认为实现了“标配人生”就等于 成功,甚至是人生赢家,也不必为达不到“标配人生”而焦虑不已,觉得自己是人生输家。 每个人起点不相同,这就决定每个人的人生“装配”会有所不同。比如从农村辛辛苦 苦走出来的“城一代”,靠自己寻找工作,靠自己攒钱买房,靠自己在城里经营婚姻与家 庭、教育下一代。仅拿攒钱买房来说,就要举全家之力,再加上四处举债,才付得起首付, 接下来便是漫漫还贷路。若要与“城二代”比较其他人生“配件”,更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不如脚踏实地,过一过低配生活,别因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比较与追求,而迷失了自我, 迷失了方向。 人们对待工作体面稳定、家庭婚姻幸福、有房有车等指标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如工 作体面,有人认为端一个稳稳的铁饭碗就叫体面;有人认为接触的圈子越大、社交越广泛、 含金量越高就叫体面……衡量标准不同,认识也就不同。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是“标配”, 在他人眼里却是“顶配”。所以不必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 我们可以追求“标配人生”,但这里所谓的“标配人生”并非指工作、车房等物质“配 件”,而是对生活、工作、家庭、人生拥有期许,并为之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回馈社 会、奉献力量。故有学者认为,自律、行动、努力才应该是人生的重要标配,“对人生来 说,更重要的是开始行动、保持行动,并持之以恒。”也有人说:“尽自己最大努力,慢 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才算没有辜负岁月。” 实际上,最好的人生不应该要“标配”,而是要“定制”。把过上“标配人生”当作 奋斗目标,虽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但也可能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 成为庸常的大多数。有网友就如此举例:马云没有追求稳定工作的“标配”,成了商业巨 头;马化腾没有追求有房有车的“标配”,成就了腾讯的传奇;刘强东没有追求拥有多少 存款的“标配”,让京东风光无限……如此看来,“标配人生”确实可能成为“庸常人生”, 这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