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ID:686095

大小:40.3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页,总 6页 2021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稞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片。无数的刺猬、 兔子、黄狼、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乌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乱舞,大玉米 穗子乱悠晃。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 以明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也能招引来各 种东西,更能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瓜儿多极了,但 你得用心找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 噜拱着,不知寻到了多少好东西。他还找到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我的猫呀! 我 的猫呀!”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奶奶说:“胡诌! 地里什么都有呀?” 小炕理就弄了一个暗扣绳下在地里,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厉。他一 下跳了起来,跑近一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 一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活久了的东西。小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 硬饿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喂一点点东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 老人可以一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他脸色发黄,不 愿洗澡,身上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蹿。大家说,他是 想在里面找个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娘。姑娘除 了两眼有光,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天见一条长虫爬 近了睡着的土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 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洗澡,过节时还 要穿袜子,冬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古过日子。可 是她越来越想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 节孩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 有人听了就说:“你老糊涂了, 人死如灯灭,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玉米棵茂盛的时 候。 小古妈妈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细碎而且渺远, 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 你不来家,哎呀,还 笑,笑什么?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试卷第 2页,总 6页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跑。我知道你是馋个 秋天,馋又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这回可瞒不过 俺的眼去!我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着,走着,一 直忙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了。”七姑反驳说:“谁 的事情谁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么?你只管跟它 说,不用不好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人。就是这样,嗯。 (有删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 宕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 听下回分解”,什么“看官你道怎地”,都是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 其称之为文学作品,不如称之为曲艺作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 就低于文学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 样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 剧、诗、散文、报告文学等等,都可沿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 法。这样既名副其实,又清晰明了,有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 类,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A.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 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活力,为故 事的上演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B.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精神困顿的人 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慰藉。 C.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 作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 D.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笔法,渲染了 乡村大地上的和谐与希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 而本文则凸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 荒野,充满活力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 C.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捡麦穗》有异曲 同工之妙,天真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小古妈妈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 的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3.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 第 3页,总 6页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 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 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 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 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 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 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 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 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 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已之悲欢。退居边缘, 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 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 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 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 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 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 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 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 “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 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 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革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 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 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散散文,却 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 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 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 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 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 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 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 试卷第 4页,总 6页 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 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 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漂浮游牧的都市生活 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 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 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述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 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 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 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 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 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 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 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 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 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中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能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 揭示人生百态。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的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是 散文的理性思辨。 B.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 异的结构状态,体现了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C.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 统。 7.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把栏杆拍遍》 C.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8.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9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根据“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第 5页,总 6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 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 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 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 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 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 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 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 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 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 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 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 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 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 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 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 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 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 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 个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 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 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 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 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 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 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 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 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 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 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 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 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 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 试卷第 6页,总 6页 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 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 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 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 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 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 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 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 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 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 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 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 中国”。 (摘自《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0.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 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 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 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 助数字技术。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 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指出“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 战”,可见中国文化要想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困难比较大。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 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优势研究 B.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遗产关系研究 C.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结合方式研究 D.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国际化研究 13.结合材料内容,给“盗火者”下一个简要定义。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答案第 1页,总 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全文笔调是一种舒缓的叙述,并非“炽热高昂”。 2、C [解析] A 项“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分析有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 的哲学,陶渊明建构的桃花源社会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而本文作者也继承了 这种文化基因。 B 项“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分析有误,梭罗的《瓦尔登湖》呼吁 人类回归自然,而非开辟荒野。 D 项两者所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小古妈妈的呼喊念叨满是思念与深情,而夏瑜母亲的 呼告却充满不平与悲愤。 3、①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钻玉米地(1 分),对玉米地有所依恋和信任(1 分); ②他们都是有善意、有耐心、有诚心的人; (2 分)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即可酌情给分 4、 《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是“叶”。(1 分) 理由: ①根据文本二:在传统“小说"中,情节是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根”。 而在张炜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品的内容增加了,情节并非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 的作用是作品的“叶”。(2 分) ②根据文本一:《钻玉米地》中的相关情节:小炕理钻玉米地为奶奶找猫;王成钻玉米地 找到了媳妇;小古妈在玉米地呼告丈夫。(1 分)这些情节并非是紧密的链条,而是相对独立, 因玉米地而联结在一起,就如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玉米地”文学世界。 (2 分) 5.D 6.C 7.C 8.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 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②接着分别从“小美”到“大品” 的文体变化、思维艺术多元化和文体解放两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创作的特点。③最 后总结散文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9.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②散文逐渐 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③“五四”时期 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 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文中说的 是“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选项曲解文意。 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2页,总 3页 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 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 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由此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不 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 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文中说的是“对‘五四’新文化 现代散文的延伸”。 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和‘小品’”错误。原文说“但改革开放,特别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 被‘大品’的散文取替”,并没有论述“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 和“小品”。 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大品”散文的特点,然后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中的作品不符合这一特点。 从文中来看,材料二中说“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 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 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 辨的精神”。 A.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属于大品 散文; B.梁衡《把栏杆拍遍》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作品 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属于大品散文;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由故乡面貌的变化引发对生命价值的疑惑,属于大品散文。 C.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江南冬景之美,属于“以小为美”, 是美文、小品。 故选 C。 10.D 11.D 12.A 13.“盗火者”是“五四”时期中国的一批为了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的思想先锋。 14.首先总括指出,为了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为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 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活化、创新。然后论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法,一是 运用数字技术,二是将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最后总结收束。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曲解文意,“进而”表递进关系, 由原文“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 文化形象”可知,“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为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B.“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 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 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只要……就……”表示 充分条件,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 标准:……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 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 答案第 3页,总 3页 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 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材料 二是将两者作以区分,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推论错误。 故选 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一要符合“传统文化”,二要符合“传播”。该 项符合“传统文化”,不符合“传播”,所以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 B.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 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和“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 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等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 “传播”的要求。 C.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 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 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传播”的特点。 D.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和“把 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 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 “传播”的特点。 故选 A。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可知,第一段总括指出,为了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 承民族文化,为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活化、创新。 由文本“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 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可知,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的两个方法:一是运用数字技术,二是将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 由文本“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国 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 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最后总结收束,要实现传统 文化资源的“活化”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 突破,以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综上可知,材料一的四个段落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