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86100

大小:279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广东省梅州市 2021 届高三 5 月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蟋蟀葫芦① 水上勉②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 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③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 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 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④。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 临门,顿时紧张起来。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 我乍一看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 也许是旅途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 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 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 经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 说实在的,和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 货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 “那么,今天……民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 啦,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 “用什么方式斗呢?”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 树枝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 来吗?” “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 就想去。” “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 蟋蟀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 呢?”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 庙还在吧?”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 您为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曾在那里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 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地看着我。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 的羊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 把慧能的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 这才意识到老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 “来吧……我恭候您。”先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 过翻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 先生了。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 身穿深蓝色西服,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珊,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 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 里。裸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 籽儿的冬青。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 门。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1967 年) (有删改)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 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 ③1965 年 3 月至 4 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 ④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初见老舍先生时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作为中国文坛泰斗的老舍先生竟是如此质朴。在 茨威格笔下,初见托尔斯泰的人也因他外表的普通而吃惊。 B.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蟀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 统治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C.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 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D.在作者梦境中,有高峰、古刹、石阶、古松等景物,风景清新幽美,既表达了作者对与老 舍先生同游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 对比,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B.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 织松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C.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 号的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D.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生动地 描绘了老舍先生的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8.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4 分) 9.水上勉深受中国禅宗慧能思想的影响,且深得慧能模糊思想的精髓,其主要表现为虚中带实, 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禅意无穷。文中的梦境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6.D(通过美好的梦境表达对老舍先生的缅怀及哀悼之情) 7.C(A 项,老舍与作者的叔父不是对比。B 项,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错误。散文在选材方 面选的是与老舍的会面,不是广泛的,散文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不是松散的。D 项,描写老 舍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8.①老舍先生多次真诚地邀请水上勉到中国来,向水上勉传递了中国人民友善和热情。②老舍 先生向水上勉介绍蟋蟀葫芦和六祖慧能,激起了水上勉对两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的向往之 情。③老舍先生质朴亲切,真诚友好,其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水上勉。④老舍先生博学多才, 用中国文化搭起了交流的桥梁。 (评分细则:1 点 1 分,答发出邀请或传递友善均可得 1 分;介绍蟋蟀葫芦和六祖慧能或激起 水上勉的向往之情 1 分;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答到任何一个方面给 1 分;老舍的博学或对中国 文化的深厚了解 1 分。) 9.①梦中的春霞、高峰、古刹等是梦中之景,是虚幻的;(1 分)虚幻的景物营造了中国山水画、 山水诗中典型意境,是艺术的真实。(1 分) ②梦中“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始终走不到寺庙的大门,是虚幻的梦境(1 分), 梦境隐喻与老舍先生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的事实(或老舍先生去世的事实)。(1 分) ③通过描绘与老舍同游的梦境,抒发了对老舍先生的缅怀和哀悼之情,虚幻的梦境与真实的情 感融汇在一起,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意蕴丰富。(2 分) (评分细则:总分 6 分,得分点 “梦境是虚的 1 分,梦境中的情感是真实的 1 分,通过虚幻的 梦境表达了对老舍先生的深切怀念 1 分,“艺术的真实”1 分,“老舍先生去世的事实”1 分,酌 情给分) 广东省汕头市 2021 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望水 蔡楠 舅妈风风火火地跑进了水文站,气喘吁吁地对我说,你大舅的老毛病又犯了,你快去看看 吧!我那时正写水情汇报,就不在意地说,不就是在大桥上望水吗?你让他望去,反正他也快 望到头了!舅妈从椅子上一下子把我拉起来,这次不一样,他都爬到桥栏杆上了,你再不去劝 他,他就跳下去了。 我赶紧随舅妈出了水文站。在枣林庄大桥上,我看到了大舅笔直地立在桥中间的栏杆上, 消瘦的身体立成了一株风中芦苇。春天的阳光已经膨胀出干旱的气息,像夏天一样炎热。大舅 那一头从年轻就花白的短发,在阳光下放射着炫目的光芒。他一动不动地望着远方,把自己望 成了一尊神。桥上桥下占满了看热闹的人。 我知道大舅的犟脾气。白洋淀水势浩大的年代,他辞了公职,从城里回到了老家。大舅说, 他喜欢水乡的长堤烟柳,水月桃花;他喜欢淀里的苇绿荷红,鸟飞鱼跃;他还喜欢船上的渔歌 互答,炊烟袅袅……大舅就傍水而居,一屋一船一妻,后又有一儿一女一孙。水乡成了大舅的 栖息地。水成了大舅的魂儿。 可是后来白洋淀说干就干了。水干了,鱼净了,鸟飞走了,荷花开败了,芦苇干枯成了麦 苗。大舅的船就翻扣在了干裂的淀底。许多人都刨了芦苇,种上了玉米大豆和高粱。大舅却立 在千里堤上,立在枣林庄大桥上,透过绿油油的庄稼地眺望远方。舅妈看着别人的收成眼馋得 不行,整天不停地嘟囔,我看你别叫旺水,干脆叫望水得了!大舅摸摸一头花白的短发,瞪瞪 眼说,望水就望水。望水有什么不好? 好是好,可水终究没有望来。大舅不是老天爷,也不是龙王爷。更不能让黄河之水流到白 洋淀来。可大舅能在白洋淀挖出水来。他请来了城里的打井队,在自家承包的苇田里挖了一口 池塘,用井水养起了鱼。大舅对舅妈说,有水的时候粮食比鱼贵,没水的时候鱼比粮食贵,八 月里卖了这一池塘鱼,就够咱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了!大舅和舅妈就整天守在鱼塘边,像守护着 儿子一样。 一天早上醒来,大舅却看见鱼塘里的鱼都浮上来了,而且还把白花花的肚皮翻给他和舅妈 看。大舅很纳闷,心说这鱼也通人性,是不是想上岸和我说说话啊?等他用抄网捞上两条鱼一 看,他惊叫一声,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那是一池白花花的死鱼。 还是舅妈心细,她沿着鱼塘转了一圈儿,发现在靠近一片玉米地的边缘,有一股污黄的水 流进了鱼塘。顺流而上,舅妈穿过枯萎的玉米地,走了不远的一段路,就看见了堤坡上冒着黑 烟的造纸厂。 大舅一纸诉状把造纸厂告上了法庭。就是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大舅望水的瘾头越来越大 了。后来严重到几年不吃不喝,也不说话,不上家,一年四季没日没夜地围着白洋淀转悠。转 悠累了,就定定地望着远方。望了西边望东边,望了天上望地下。望得日沉红影无,望得风定 绿无波。舅妈就长叹一声,这老头子已经不是人了,他早就丢了魂儿了! 只有我知道大舅的魂儿丢在了哪里。 水利大学毕业以后,我分到了白洋淀枣林庄水文站。我开始一步一步走进我大舅的世界。 我发现大舅也不是天天那么面无表情地瞎转悠。只要一提到水,甚至只要阴天下雨,大舅的魂 儿就暂时回来。在大舅丢魂儿的那些年里,白洋淀也时不时有过水,有的是上游水库放的,有 的是从外地买来的。但终究没能找回往昔水天一色的浩渺。我把这水信息在报给上级的同时, 也报给大舅一份。大舅听完我的汇报,总是领导一样点点头,眼睛放射出仍然有魂儿的光芒。 然后就来到他的船前,刷油漆。大舅刷完船,又刷自己。大舅就成了一个漆人。 直到如今,水没有托起大舅翻扣在淀底的船,白洋淀边的这个漆人,也没能再度扯起白帆。 他仍然痴迷在望水的境界里。 不过今天,我想我能唤回大舅的魂儿。我挤过看热闹的人群,来到大舅的近前。我把手里 的一份红头文件举过头顶,大声喊道,大舅,来水了,来水了,黄河水马上就要引来了!水量 入淀高程今年会达到七米呢! 大舅没有回头,却说了话,我知道,那是我望来的天上之水。看,她已经来到我的船前了, 我要去开船了! 咚的一声,大舅从桥栏杆上跳了下来。桥上那株风中芦苇,又变成了活生生的男人。 我知道,大舅的魂儿又回来了。 (选自蔡楠《芦苇花开》有删改) 文本二: 舒晋瑜:小小说篇幅虽短,但是正因其短,很难藏拙。你在写作小小说上,有怎样的追求? 蔡楠:我在小小说写作上是有对自己比较苛刻的追求的。首先,我追求有难度的小小说。 小小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写出来,能发表,我想让小小说有更多的觉悟和广度。其次,我追求锐 利,单一的角色、漫画式的、概括式的描述已很难再吸引阅读者和批评者的眼光。小小说不能 太光滑,小小说要发出自己独特且尖锐的声音。第三,我追求陡峭的小小说。从头写到尾,一 二三四五,甲乙丙丁戊,此处到彼处,固然是一种写法。从坦途到悬崖,从未实现、半实现到 实现,从结果到原因之一种、两种,甚或三种可能……这样会形成一种陡峭的峻拔的惊奇感和 震撼力。 舒晋瑜:荷花淀派文学主将韩映山称你是“荷花淀派”的新传人。 蔡楠:我的出生地离白洋淀不远,很早便与“荷花淀派”文学结缘。从课堂上学习孙犁先 生的《荷花淀》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位语言的大师。……任何流派、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发展变 化、不断创新开拓的。就像白洋淀的荷花,在新的土壤、新的水分、新的环境下,会开出姹紫 嫣红、新颖别致的鲜艳来的。 (摘编自《师承荷花淀 情系水家乡——访作家蔡楠》)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中“苇绿荷红”、“鸟飞鱼跃”、“渔歌互答”、“炊烟袅袅”等语言声色结合,极富 节奏感和韵律感。 B 文章中一株风中的“芦苇”成了大舅的真实写照,芦苇的“瘦弱”、“干枯”、“坚韧”等都 是其形象特点。 C 文章采用双线叙述方式,白洋淀从无水到有水的过程,也是大舅从失魂到还魂的过程,结构灵活, 内容丰满。 D 文章通过对“大舅”养鱼,鱼塘死鱼,“大舅”告状这一系列情节的插叙,突出了“大舅之善与 工厂之恶。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本一叙事视角较灵活,运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入“大舅”的心灵深处,又运用第三人称内 视角,以“我”的感觉和视角来叙述故事。 B 文本一的“白洋淀”不只是一个地域意义上的白洋淀,他是现实的湖泊与自我精神家园的结合 体,在这里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C.《荷花淀》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内容富有柔中带刚的美学趣味, 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追求与之东趋西步。 D 文本一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图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尽管大舅没说 一句话,但我们也能察觉到他对美的渴求。 8.文本一为什么以“望水”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 分) 9 请从文本二蔡楠的创作观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其创作主张的。(6 分) 6.【答案】D 【解析】“大舅”养鱼,鱼塘死鱼,“大舅”告状的情节不是插叙。 7.【答案】B 【解析】A 项,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一人称内视角:C 项,文本二可看出两者创作风格是一脉相承 的:D 项,“江南水乡图景”错误,从文本内容看,小说写作的环境是“白洋淀”属于河北地域,非 “江南水乡”,且“尽管大勇没说一句话”也有误,文章最后大勇说话了。 8【参考答案】①望水,既指大另在大桥上“望水”的动作,也指大舅对“水”的渴望。 ②以《望水》为标题,揭示了主题,“望水”暗示了白洋淀水污染和缺水的严峻现实,表达了 白洋淀当地百姓对水资源的渴望,以及问题得到政府重视终将得到解决。 9.【参考答案】 第一个角度:小说创作要有深入的觉悟和思维的广度。 文本一在主题创作上体现了作者对人情、对社会的深刻觉悟和思维广度,小说既有在面对白 洋淀这大自然对人类丰厚的赐予,充满着赞美和无限神往,也有对白洋淀的自然风物与人文之景 有着眷恋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以家乡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故乡情结:还渗透着对人类生存环 境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忧忠意识,思想 深刻。 第二个角度:小说创作要发出自己独特且尖锐的声音。 文本一处处渗透作者对家乡白洋淀的热爱,如对其唯美画面的描绘就展示了白洋淀独特的 人情风貌,但作者也在文本中尖锐地提出白洋淀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环境受到污染的现实,勾勒 囚坚守白洋淀而失了魂的大刃形象,唤起了读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尖锐地揭露了人类 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个角度:小说的创作要有多样化的叙述笔法,给读者以惊奇感和震撼力。 ①文本一在叙述上采用采用逆时序的叙述方式,在叙述中变化时序。开头写大舅的现状,行 文中大量笔墨倒叙大勇在白洋淀的经历,结尾回到现实,开篇悬念的设置让读者密切关注故事发 展的过程。 ②文本一的叙述视角也富于变化。由“我”第一人称讲述大舅在白洋淀的人生经历,具体可 感。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大舅在白洋淀望水、自挖井水办鱼瑭、状告造纸厂等情节,显得更为 客观真实。叙述视角的变换使得叙事的节奏富于变化,不断引起了读者的眼球,激起了读者强烈 的共鸣。 第四个角度:小说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本一在继承“荷花淀派”创作主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文本以“长堤烟柳”、 “水月桃花”等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了白洋淀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白洋淀 的深深眷恋,这与“荷花淀派”强调的清新朴素的语言和乡土情结一脉同宗,是对“荷花淀派” 文学主张的继承,但作者又在文本中加入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 谐共处的反思,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现实意义,发展了“荷花淀派”的主题表达。 【评分标准】以上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即可。能准确写出创作主张 2 分,结合文本分析 4 分 广东省潮州市 2021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 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返。“大雅大雅!” 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 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 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 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 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 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 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 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 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 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 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鹜,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 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 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 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 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 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 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 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 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 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 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 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 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 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 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 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 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 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 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 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 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 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 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 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短褐穿结的客人们,也争先恐 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 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 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 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中详细地介绍了六必居商铺内的陈设和商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B.相比较风格华丽俗艳的内联升鞋店,父亲更喜欢典雅素净的六必居酱菜店。 C.“我”更喜欢香甜可口且红白相间的杏仁茶,这是孩子视角里的北京文化。 D.第⑦段中作者说再也没有吃到那种麻花,表达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和怀念。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知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走马观花:见唐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说走马看花。孟 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B.爱不释手:见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C.不亦乐乎: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 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短褐穿结:见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潜,自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 8.作者在素材的组织和剪裁方面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 文章开头说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6 分)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 项,对于六必居和内联升的感情,都是通过父亲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从谈话 来看,父亲对这两种美都是肯定的,在父亲看来没有优劣之分。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安贫乐道”错,“短褐穿结”形容衣衫褴褛。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散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从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一 直到小吃摊,脉络消晰 ②点面结合。文中作者选取六必居、内联升和瑞蚨祥具有代表性的三处老字号,以点带面, 展现了大栅栏以至整个古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③详略得当。作者详写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而对劝业场、张一元等一带而过。(每点 两分,答对任意两点得 4 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素材的组织剪裁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时把握散文 “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散文而言,材料的组织剪裁即是“形散”的表现,要准确的把握其“形 散”的特点,还需从宏观上把握散文的“神”。同时,学生也应该意识到,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 含选择取舍、详略、组织(包含顺序、线索)等基本环节。 就本次考查的文本而言,展现大栅栏以至整个古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表达作者对老北京 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的喜爱,这是本文的“神”。为了突出这个“神”,作者选取必居、内联升 和瑞蚨祥具有代表性的三处老字号,这便是以点带面了;在点的选择处理上作者详略有别,以行 踪为序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概括了老北京的传统陈设、历史文化故事和美味食品等给作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2 分) ②主旨上,突出这些经历给作者带来美好的享受。(1 分)作者感受到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 和魅力。(或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的喜爱。)(1 分) ③结构上,总领全文。(1 分) ④阅读效果上,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世般而言,句子的作用在文章中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表情达意,三是表达效果。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在文中的 位置。此次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表情达意方面,要理解其中所达之意,应紧扣“清 晰”和“快乐”两个词,“清晰”指老北京的传统陈设、历史文化故事和美味食品等细节给作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快乐”指突出这些经历给作者带来美好的享受;至于其中所表之情,即作者 感受到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或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的喜爱这 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表达效果方面,这里没有特殊修辞手法丰要从阅读效果方面考虑即可。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中校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 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 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 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 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 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 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 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 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 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 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 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 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 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 的车费比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 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 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 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 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 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 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 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 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 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 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 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 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 /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 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 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 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 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 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 人物形象。 B. 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 紧凑。 C. 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 强的纪实色彩。 D. 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 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8. 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 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 分) 【答案】6. C 7. B 8. 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 撤回道歉。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 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 9. 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 人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 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 的伤痛”的思考。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错误。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 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 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错误。作者是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 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 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 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 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 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所以作者感到气愤。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 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 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所以作者感到羞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 费比平时高出 3 万韩元。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 道。引用歌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 铺垫。 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 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 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 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 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表现了人物形 象。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 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 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暗示了主题意蕴。 广东省 2021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交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 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的画案上,四角各压一块青石片。他没有镇尺,前年去 蓟县盘山写生拾来的这几块石片反倒自然,也更天然。只要把纸铺开,他就是即将出现的一 片崭新天地的造物者。 他先用羊毫抓笔蘸足了清水与淡墨,一笔笔生气十足地横涂在纸的上方,于是一片寥廓 万里,云烟滚动的天空立时呈现。一条条长长的乌云游龙一般,扶风裹雨地在天上奔跑。他 没有忘记,在浓淡相间的水墨中特意留出一块空白。这块白便是最后一块没有被乌云吞噬的 天空,熠熠发光,分外明亮。跟着,他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长锋大笔,散开锋毫,在墨池里一 滚,跟着由纸的下端,逆锋斜刺而上。一片风中摇曳的苇荡,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本能与力量, 这力量把他自己都感动起来。他不觉地喊了一声:“呵——!” 跟着,他又换了一支长杆的兼毫笔,藤了浓墨,把苇荡前几根长长的茎叶画出来。不自 觉间,他那种早年从研习宋画积累下的功力显示出来,运笔时他感到全身的力量都在经由手 腕传递到笔端,如锥画沙,力透纸背。他感到一种长久压抑在心底的东西一下子抒发出来, 无限的畅快!于是他情不自禁,把一只孤雁画在那块空白的地方,那里是整幅画面唯一透出 光亮之地。这孤雁在那里独自徘徊与游荡。他情不自禁地低声背诵起菜蒙托夫在《帆》中的 两句诗: “你期待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你抛下什么,在你自己的故乡?” …… 黄河真像由天而降,然后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它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 冷风,喷发着飞溅的浪沫,直扑眼前。洪流、巨浪、险滩、乱石、漩涡……在那波涛的滚动 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的绞斗中,他仿佛看到一些灾难的黑洞,苦难的景象,重重叠叠的 压抑与负载。 为什么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总会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为什么密西西比河不 是这样?伏尔加河不让这样?多增河、菜茵河、泰晤士河不是这样?他想。他忽然有了画这 条河的涡望与激情! 回到学校的第三天是周日,技室没人,他把四张学生用的画案拼成一张,铺上一张八尺的 宣纸。他急不可待,将蔽足水墨的长锋大笔落在纸上,随即腕子向上一扬,一股激荡在心中 的情感随之进发,一股巨浪在大河中流冲天而起,紧跟着,从身心暴发出的波浪层层叠叠落 在纸上。 他尽情挥洒,颤动的笔杆不断控在水盂上当当作响,四处飞溅的水墨溅在他的衣衫与脸 上。等到他画到心中坚持的那片崇高的精神情感时,他看到画中大河偏远地方,出现一片迷 离、灿烂、漾漾不已的波光。他被自己这片波光述住了。 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子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 动的社会大潮融为了一体。 …… 车子一进入太行山,就进入另一样的天地里。这支纵跨冀、晋、豫的山脉,全是崇山峻 岭,巉岩绝壁,而且与任何大山都绝不一样。岩石全都裸露着,崚嶒粗粝,气象凶烈。每一 座山峰,每一块巨岩,都像一张巨大的历经磨难的老农的脸,显得苍老、苦楚和沉雄。 ·古师傅把车子停在一个光秃秃的断崖顶上,这崖顶好像用巨刃削出的一个平台,十分奇 妙,四边层层叠叠的大山,宛如一片浩瀚的向上翻滚的云团。此时,晚霞斜照;大山的岩石 梨纹沟壑,其影如墨,凹凸分明。石头上染着赤红的霞光;雄劲,强健,坚韧;粗野。这片 无边的、雄壮的、峻拔的、豪气冲天的景象,一下子把云天感染了。 他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恨不得马上回家,冲进他的画室。 回去之后,很短的时间,他笔下出现许多近十年来少有的力作。他感觉他和一千年前画 过太行的荆浩、范宽、郭熙等大师们的精魂遥遥相通了。 楚云天把自己一生的代表作捐给了艺术博物馆。他知道这些作品应该由公共博物馆收藏, 才不会被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弄去谋财图利。 每天早晨起来,他还是感觉身体里充满阳光与氧气,是灵感降临的时候。近来一段时间, 他受柴可夫斯基《四季·性格描绘十二幅》的感动,不由自主写了十二篇散文,每篇写一年 中一个月的风情与滋味。表面是写对大自然的感受,潜在文字里边的是人生的况味。他把文 字转化为丹青,从一月到十二月,每幅一月,称为《心中十二月》。这样画起来,大自然的 兴衰变幻便和人生种种况味与滋味融为一体。他忽想,这样的画不正是他当年在东京艺术大 学和平山郁夫先生所谈的现代文人画吗?《解冻》和《永远的太行》何尝不是现代的文人画? 现代的文人既有小我,也有大我;既有一弦清音,也有黄钟大吕。二者兼有,才是当代艺术 家全部的生命与艺术。 (摘编自《艺术家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使第一部分写地云天早期作面的物形,而为四月物的大好的况,大 B.小说第二部分写楚云天画黄河的由来和过程,因为联想到民族多难的历史,又 身处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中,楚云天境界一新,画面和画风也完全不同于早期。 C.小说第三部分写太行山雄奇现伟的景象及其带给楚云天的创作灵感,相关作品 让他超越了对宋人画作技法的研习和传承,而是在精神气象上和古人相应相通。 D.小说第四部分写楚云天晚年的艺术创作,无论作文作画,他都在大自然的变幻 与人生况味的相交相融中进行表达,从而为当代艺术家的生命与艺术做了注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句,提及多位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和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 夫斯基,既巧妙展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间接表现其艺术修养的深厚。 B.在文中对主人公画黄河的一段精彩描写中,作者用笔杆撞击水盂来以声写静、用水墨四处 飞溅来以动衬动,和主人公心中进发出的情感、笔下层叠的巨浪相呼应。 C.作者把太行山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块巨岩都比喻成老农的脸,又把它放置在晚霞的映照下 进行描写,写出了太行山的典型特征,也暗示了主人公艺术风格的成熟。 D.本文截取了主人公四个人生阶段作画的场景,高度浓缩地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历程, 并通过其感悟和思考把个人与民族、与历史、与社会、与时代关联起来。 8.请根据文中对楚云天的描写,说一说艺术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4 分) 9.李白有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请据此分析和鉴赏文中画线部分写 黄河的一段文字。(6分)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 2021 年招生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 [注 ]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 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 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 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 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 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 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 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 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 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 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 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 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 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 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 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 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 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 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 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 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 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 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 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 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 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 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 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 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 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 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 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 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 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 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 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 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 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 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 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 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 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 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 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 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 残影”自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 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 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 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 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第 6 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 D。 【参考答案】 6.(3 分)A 【解题说明】 A 项,是对国文教员的概括性介绍,自编讲义、随意谈话这些都是有根据的。关键是 要对这个定性“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作出分析。“潇洒率 性”联系国文教员的一些行为表现,作出这个判断是可以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这 个判断,并没有根据。文末“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表明了作者对 如何评价国文教员还是有犹豫的,侧面也反映了这个“先进知识分子形象”的判断还不 充分。该项不正确,作为答案选项。 B 项,判断的重点在于他有什么样的“发挥”,这些发挥是否反映了他对诗文有独到 见解,而且可以指导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发挥”,对应文本一第五自然段,他的发 挥,就是“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 “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 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另外, 就是第六自然段教《史记》“鸿门宴”的发挥。这些反映了国文教员对诗词独到的见解。 练字、细节等内容,会对学生读书作文有指导作用。该项表述是正确的,不能作为答案 选项。 C 项,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 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文中描述了国文教员在上课时候的一些言行,值得作者多年后 仍然品味,说是“清淡中有深意”是不为过的。文中一句话:“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 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表明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该项表述是正确的,不能作为 答案选项。 D 项,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 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关键在是否有“心存感念”,“心 存感念”是有的,多年来对国文教员的记忆仍很清晰,也不否定对自己的影响,这用“心 存感念”来表述是可以的。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 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 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 “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 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第 7 题 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 B。 【参考答案】 7.(3 分)D 【解题说明】 A 项,对应文本一的第三自然段,过度解读。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 轲”,文中主要是表达其平等的理念。五四运动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这些都是过度解读了。 B 项,对应的是文本一的第四自然段,无中生有。《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 在文中主要是表达其篇幅长,文言多,白话少,其余说法并无根据。 C 项,对应的是文本一的第六自然段。“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 羽的糊涂”这个是符合文意的。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 刘的态度。这句是没有根据的,文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述。 D 项,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 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正确,都是追溯往事,这个从内容上就可以做出正确 的判断,异曲同工,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都用意向,一个用“花”,一个用“尘”,另 外都暗示点滴收获、感受。 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 小说的特点。(4 分) 第 8 题 考查概括分析综合小说特点,能力层级 C。 【参考答案】 8.(4 分)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 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题说明】 这句话出现在文本二中。概括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主要就是紧扣文本二的内容。 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 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 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 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 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 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 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 这一段话,作者通过《汉书·艺文志》、《世说新语》、《汉书》、清末民初所谓 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来发表对传统小说特点的看法。我们需要 分析其表达的角度。《汉书·艺文志》的内容主要是谈小说家的出身,是表述小说家群 体的身份问题。《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谈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人物有名有姓,但是 传闻居多。《汉书》的内容主要是表达小说内容的特点,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 初各类小说,主要表达的是小说故事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真真假假混杂。人物、内容方 面我们合并一起来表述,就可以得到答案相关的信息。 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 论要点。(6 分) 第 9 题 考查对文章的评价,能力层级 D。 【参考答案】 9.(6 分)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 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 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题说明】 这道题是一道情景任务型的阅读题,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按照指定的题目对作品进行评 论,写出评论的要点。很明确,答题是要答评论的内容要点,不是概括文章的内容与艺 术特色。考查的角度,是从阅读者的角度切入的,不是从作者角度切入的。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标题“一则‘新世说’”起到的是限制性的 作用,评论的要点要突出“新世说”这个观点。什么是“新世说”?“世说”在文本二中 很明确就是小说,如作者所言的那一类小说。上一道题考生已经概括过这种小说的特点。 “新”在哪里?新在有反应新的时代的内容。这个是作者金克木对小说独特的观念,他 的创作也是按照这样的观念来进行的。 然后按照这样对“新世说”的理解对《国文教员》一文进行分析评论。 大致的思路就是:为什么说这是“新世说”类的小说;评论一篇小说,要从哪些角度 去评论?什么是要点? 如何去评论一篇小说,个人的方法不同,但会从人物形象、时代内容、语言文体、 或者小说观念等角度去评论就可以了。 (1)人物。能够答出国文教员的教学方法,或能够答出国文教员的教学特色,或能 够评价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或风格特征,或能够记录或评价人物的言行。 (2)时代内容。能够答出文章的时代内容,或反映时代内容、社会环境、价值取向 等,或具体写出时代内容。 (3)语言、文体或小说观念。能够答出“世说”的语言等方面的文体特征,或能够 比较“世说”和稗官小说的文体或观念的某些不同,或能够答出作者对世说文体或小说 观念的选择,或答出文体的风格特征,或者“世说”类小说的独特性,或者“世说”类 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广东省 2021 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商鞅变法 (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卫鞅 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 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翟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 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 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竞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 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甘龙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赵良 臣在,嗯,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昊起之术,定有趣群之计策, 卓越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景监 请卫鞅客卿论法。 卫鞅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 夺占的西河之地,以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 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官,民不民,为官者对上曲意 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怠于作战。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 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 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 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 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封。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条法令,有不从王令、 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行 一百年,千岁王者旺!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 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 卫鞅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卫鞅 遵命。 【卫客卿发简,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 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政国家;这才国治理,立法度而分上下。 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 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 卫鞅 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二皇五帝、 夏禹殷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 公孙贾…… 卫鞅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卫鞅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 成不变的? 公子虔 是啊,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卫鞅 公孙大人,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祝欢 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实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 秦孝公 嗯! 卫鞅 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卫客卿能担保你的变法之举一定成功? 卫鞅 呵,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 祝欢 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 道他的学 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 卫鞅 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因为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请 问太祝官, 难道对此缘由你竞一无所知? 甘龙 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 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内! 卫鞅 国君…… 众臣 国君…… 祝欢 国君…… 秦孝公 太祝官,讲! 祝欢 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 秦孝公 什么征兆? 祝欢 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 秦孝公 此作何解? 祝欢 天意难违。 公孙贾 天意难违。 甘龙 天意难违。(跪下) 卫鞅 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 秦孝公 太傅! 公子虔 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 秦孝公 赵博士! 赵 良 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 众臣 国君。 秦孝公……我意已决,景监宣诏!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秦王变法的决心,指出变法势在必行,为 引出商鞅和群臣的交锋做了铺垫。 B.文本中公子虔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客观理性地对待变法、坚 决拥护秦王的忠贞不二的态度。 C.商鞅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祝欢便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结果遭到了商 鞅的有力 反驳。 D.文本中赵良认为明智者有先见之明,平庸者则人云亦云,国君须采纳智者之言。秦孝公听 从了他的意见,才决定推行变法。 解析:“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才决定推行变法”错误。秦孝公在问群臣时说:“列位都 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这句话已经表明他早已决定推行变 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中秦孝公将穆公在位时取得的政绩和如今大片国土却落入魏国手中进行对比,通过反 问表达对秦国地位低微的不满和想要变法的意图。 B.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无人肯表明意见,引起了秦王的不悦,暗示了群臣反 对变法的态度,为商鞅的出场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C.人物台词简练有内涵。面对祝欢对星象的解析,商鞅感叹“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侧面 衬托出变法推行的难度和他对变法成败的担心。 D.文本详略分明,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从而营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突出重点人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8、选文是如何塑造商鞅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4 分) 9、选文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并指出其作用。(6 分) 6、答案:D 解析:“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才决定推行变法”错误。秦孝公在问群臣时说:“列位都是 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这句话已经表明他早已决定推行变法。 7、答案:C 解析:“侧面衬托”错误,应为正面描写。另外,“他对变法成败的担心”也不对,商鞅的话 表现了他对祝欢说法的不认同,是暗讽。 8、 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 道。通过和大臣的辩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侧面描写。从 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对比衬托。大臣们的言论和商 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④在矛 盾冲突中塑造了商鞅的人物形象。(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给 4 分) 9、答案: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 大臣之间的矛盾: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 群臣以“天意难 违”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3 分) 作用: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推行变法面临的困难,从而突出商鞅 非凡的才能和勇气。(3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