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文言文专项训练
新高考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佛山二模】
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黑官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年,命督河道。三年七
月,河大决沛县,漕艘阻不进。帝从大立请,大行振贷。 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栗徐州仓
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主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且言:
“时事可忧,更不止此。东南财贼区,而江海泛溢, 粒米不登,京储可虑一也。 边关千里,
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畿辅、山东、河南,霪雨既久,城郭不完,寇
盗无备,可虑三也。江海间飓风鼓浪,舟舰战卒,悉入波流,海防可虑四也。淮、浙盐场咸
泥尽没,灶户流移,商贾不至,国课可虑五也。望陛下以五患十二图付公卿博议,速求拯济
之策。”帝留图备览,下其奏于所司。
当是时,黄河既决,淮水复涨。平地水深丈余,人民多溺死。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
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帝喜,锡赉有差,时大立已升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为
左。会代者陈大宾未至,而山东沙、薛、汶、泗诸水骤涨,黄河又暴至,巳而淮自泰山庙至
七里沟淤十余里。其明年,遂为给事中宋良佐劾罢。万历二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就改吏
部。明年入为刑部右侍郎,再迁南京兵部尚书。六年,致仕归。
先是,隆庆末,有锦衣指挥周世臣者,外戚庆云侯裔也。盗入其室,杀世臣去。把总张
国维入捕盗,惟婢荷花儿及仆王奎在,遂谓二人奸弑其主。刑部郎中潘志伊疑之,久不决。
及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荷花儿弑主,趣志伊速决,置极刑。逾数年,获真盗。都人竞称荷
花儿冤,流闻禁中。帝大怒,欲重谴大立等,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大立职,
志伊亦谪知陈州。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一七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
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B.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
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C.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
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D.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
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漕艘,指运送粮食的船只,古时朝廷利用水道运送粮食,以供应京城、保障军需或民食调
剂。
B.畿辅,汉代把长安周边三郡合称“三辅”,简称“辅”,后与“畿”合用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C.国课,国家赋税之意,盐是古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如果淮、浙盐场受损会导致税收减
少。
D 追夺,指宫员去世后被剥夺生前的官职待遇,“追赠”“追认”则是指死后被授予官爵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翁大立爱护百姓,想方设法救灾。当水患来临时,他先向皇帝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并向皇
帝提出各种赈灾的办法,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回应。
B.翁大立目光长远,考虑问题周到。他由水患联系到边防、农业、治安等诸多国家重大问题,
分析水患带来的种种危害,引起皇帝对治水的重视。
C.翁大立勤于政务,仕途却很坎坷。他治理黄淮水患有功,可皇帝封赏并不丰厚,只任命他
为兵部左侍郎,后来更因水患再起遭到弹劾而被罢免。
D.翁大立虽嫉恶如仇,但行事过于鲁莽。周世臣案,他干扰刑部郎中潘志伊判案,导致错杀
无辜,后真凶落网,他因此受到朝臣弹劾和皇帝重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
(2)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
14.沛县决堤后,为了救助百姓,翁大立做了哪些事情?(3 分)
答案:
10、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于)徐州仓”,“徐州仓”
是“贮粟”的地点,属于状语后置,故中间不应该断开,故排除 AC。“周知”指完全知晓、
详尽了解,不应与前文“帝”断开,排除 B,得出答案是 D。
11、D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官员去世后”错。“追夺”的“追”指事后被追究;“追,
赠”“追认”的“追”指人死后授予官爵或称号。
12、C
此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的能力。锡赉有差,“有差”的意思是不只有区别,而非封赏不丰
厚。
13、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千里长的边境和关隘,全都遭遇洪水,报警台和堡垒坍塌,依仗什么来驻守?这是需要
忧虑的第二件事。
“可”1 分,宾语前置于分,判断句 1 分,大意 1 分
(2)翁大立四处奔波筹划治理,鸿沟、境山各项工程,以及淮河流域的疏浚工程,先后完
成。写 4。“经营”1 分,“诸工”1 分,“次第”1 分,大意 1 分。
14、
①请求皇帝进行赈灾。
②请求皇帝平价出售徐州仓的粮食。
③将水患中百姓的困苦画成十二幅图,并总结五患,献给皇帝。
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考上进士。积功升官至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年,(朝廷)命令
他去督促治理河道。隆庆三年七月,黄河在沛县严重溃决,运粮的船只受阻无法前进。皇帝
听从翁大立的请求,大举赈灾。翁大立又建议后到的运粮船只将谷子贮存在徐州仓内,平价
出卖。皇帝下诏允许拿出其中三万石粮食赏赐给百姓。翁大立认为底层百姓困于水灾、村里
穷困愁苦的状况,皇帝不能够完全知晓,于是绘制了十二幅图献上去。并且进言:“时事可
以担忧的,还不止这些。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区域,却江海泛滥,颗粒无收,京城的储备是
需要忧虑的第一件事。千里长的边境和关隘,全都遭遇洪水,报警台和堡垒坍塌,依仗什么
来驻守?这是需要忧虑的第二件事。国都附近、山东、河南,下了很久的雨,内外城墙不完
整,贼人强盗来了无法防备,这是需要忧虑的第三件事。江海之间飓风掀起大浪,船舰上的
战士,全部卷入波涛,海防是需要忧虑的第四件事。淮、浙盐场的咸泥全部被冲没了,煮盐
为生的人口流失搬走,商贩们不来,国家税收是需要忧虑的第五件事。希望陛下将这五点忧
虑和十二幅图交给公卿们广泛地评议,迅速地探求解救的计策。”皇帝留下图画观览,将他
的奏折下发给了有关部门。
就在这个时候,黄河已经决堤,淮水又上涨。平地上水深十文多,许多百姓被淹死了。翁大
立四处奔波筹划治理,鸿沟、境山各项工程,以及淮河流域的疏浚工程,先后完成。皇帝大
喜,分别给以赏赐。当时翁大立已经升任工部右侍郎,马上改任兵部,担任左侍郎。适逄代
替他职位的陈大宾还没有到任,而山东沙、薛、汶、泗几条河河水突然上涨,黄河水又突然
来了,不久淮河从泰山庙到七里沟淤积了十几里。第二年,就被给事中宋良佐弹劾而罢官。
万历二年,重新起用担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到任时又调到吏部。第二年调入北京担任刑部右
侍郎,又升任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六年,退休回乡。
在这之前,隆庆末年,有个锦衣正指挥使周世臣,是外戚庆云侯的后代。强盗进入他家,杀
死世臣后离开。把总张国维进去抓捕强盗,只有婢女荷花儿和仆人王奎在,就认为二人通好
而杀害了主人。刑部郎中潘志伊怀疑这个结论,长时间没有裁决。等到翁大立以侍郎的身份
代管部里的事务,愤恨荷花儿杀了主人,就催促潘志伊迅速裁决,处以死刑。过了几年,捕
获到真正的强盗。都城里的人竞相说荷花儿冤枉,传闻流入了宫中。皇帝大怒,打算重重地
申斥翁大立等人,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又弹劾他,于是追削了翁大立的官职,潘志伊也被贬
谪为陈州知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湛江一模】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
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太祖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
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
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太
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闻之嘉叹。”荆蛮旧
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
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
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
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
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
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进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竞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
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高祖,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
之宅还官。
(选自《周书·长孙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
非公莫可/
B.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
非公莫可/
C.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
非公莫可/
D.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
非公莫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祖,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
B.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由年纪最长的儿子来继承君位。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孙俭勇于揽责,肉坦自罚。百姓状告长孙俭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长孙俭
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职,肉袒自罚,并惩罚了泉璨,从此没有谁敢犯法。
B.长孙俭精于吏治,移风易俗。荆州之地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之辈,长孙俭殷勤地加以劝导,
同时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并习练武事,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C.长孙俭积极建言,受到奖赏。长孙俭认为江陵梁元帝心怀异谋,于是写信禀告太祖,陈
述攻取梁朝的计谋,后来太祖平定江陵,并因此赏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
D.长孙俭非常敬业,忠心可鉴。长孙俭有一次去朝廷奏事,遇上大雪,于是在大雪中从早上
一直等到晚上,面无倦色;他还在遗书中请求将自己葬在太祖皇帝陵墓之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4 分)
(2)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4 分)
14.长孙俭为什么认为可以攻取江陵?(3 分)
答案: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
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通常由年纪最长的儿子来
继承君位”说法错误,我国封建王朝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君位,而不是年纪最长的儿子。
12.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并惩罚了泉璨”与原文不符,
原文“舍璨不问”,放过泉璨不加责问。
13.(1)生性不乱交往,倘若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王公贵族上门拜访,长孙俭也不与他们
相见。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 分:“同志”“虽”“造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官吏百姓们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筑--座清德楼,树碑立传,朝廷议论允许了的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 分;“表”“构”“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
解又取决于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包含虚词与实词,考生应逐字对应翻译,这
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等现象。复杂句子还要分析句子成分,
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需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
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江陵处于江北,离我们不远。荆州军用物资充足,没有匮乏的忧虑。兼并弱小,攻伐昏
昧之敌是军事上良好的原则。(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
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
[参考译文]
长孙俭,是河南洛阳人。本来名叫庆明。长孙俭年少正直,有操守德行,生性不乱交往,倘
若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王公贵族.上门拜访,长孙俭也不与他们相见。孝昌年间,从家
中征召出来,授任员外散骑侍郎。太祖莅临夏州,用长孙俭做录事,很赏识、敬重他。
当时荆、襄刚刚归附,太祖表扬长孙俭功绩显著,应该委派他到东南任职,授任他为荆州刺
史。他所管辖的郑县县令泉璨被百姓起诉,推究调查获悉实情。长孙俭便将僚属都召集在一
起对他们说:“这是由于刺史教诲不够明确,诚信不能覆盖万物,这是我的罪过,不是泉璨
的罪过。”于是就在官署的大厅前面袒露身体责罚自己,放过泉璨不加责问。从此他属下的
城市官员都肃然起敬励精图治,没有谁敢犯法。魏文帝下诏书去慰劳他。太祖又寄书信给长
孙俭说:“近来路人传颂你属下的县令有罪,你自我杖责三十下,用来使属下肃然生畏。我
听闻此事后不由嘉许感叹。”荆蛮的旧风俗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之辈。长孙俭对此殷勤地加
以劝勉诱导,风俗大为改观。长孙俭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同时习练武事,所以边境能够
没有忧虑,百姓安居乐业。官吏百姓们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筑一座清德楼,树碑立传,朝廷
议论允许了。他在荆州共待了七年。
等到梁元帝在江陵继承皇位,表面上与邻国和睦友好,内心却怀有其他打算。长孙俭秘密写
信禀告太祖,陈述攻取梁朝的计谋。于是太祖征召长孙俭入朝,向他询问谋略。长孙俭答道:
“现在江陵处于江北,离我们不远。荆州的军用物资器械,储藏蓄积已经很久了,如果大军
向西征讨,一定不会有匮乏的忧虑。况且兼并弱小,攻伐昏昧之敌,这是军事上良好的原则。”
太祖认为他说得很正确,于是对长孙俭说“按照你所说的,我攻取江陵已算晚了。”就命令
长孙俭回到荆州,秘密做好准备。不久,太祖命令柱国、燕公于谨统率军队讨伐江陵。平定
了江陵,因为长孙俭最先谋划此事,赏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太祖写信给长孙俭说:“本
来图谋江陵,是由你出谋划策的,如今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有智谋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发
时就有所发现,这是多么妙啊!但是吴民离散,这事要靠招抚慰安,使南方重镇顺服,非你
不可。”于是就命令长孙俭去镇守江陵,晋爵为昌宁公,升任大将军,移调镇守荆州,总管
五十二州。
长孙俭旧日曾去朝廷奏事,当时遇上大雪于是站在大雪中等待报告,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
竟然没有倦怠的面容。他奉行公事勤勤恳恳,都与此相似。天和三年,因为疾病回到京城。
担任夏州总管,死后,留下遗表给高祖,请求把自已葬在太祖陵墓的旁边,并把官府所赐的
住宅退还给官府。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考试】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
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调隆
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
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
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
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
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
之。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
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
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绍熙三
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
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
隐微深之病。(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
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
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
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
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
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
讲义》)[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②少闻靖康间事 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
③因轮对,遂陈五论 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 为:因为
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怛:忧伤
⑥而不诡于圣人 诡:怪异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
多所劝释 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
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
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
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
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
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
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税额,
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
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
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14.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
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
答案【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至行在,士争
从之游,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意思是“被给事中王信驳斥”。为:被。⑥而不诡于圣人,意思是“而
不会违背圣人之道”。诡:违背。排除有这三个句子的选项。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
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
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
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
“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
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
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其中,“皆得造于庭”,状语后置句,后面断开;“其
自持状以追”是“复令”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C 项。故选 D。
1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
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意思是“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
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不是“关
闭集市”。故选 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
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怀”,想法、困惑;“晓”,明白;“条析”,逐条分析;“悉”,
完全、全部。(2)“为”,是,表判断;“固”,巩固;“恃”,依靠;“虞”,忧患。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对应答
题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条概括。首先找到原文,逐条概括。“人
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这就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
善于反省,时时勉励;“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在志向高
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这样就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
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
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1172) ,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
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
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
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
任建宁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
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
陈述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
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
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
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
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
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
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
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
姓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
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丞相周必大曾
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绍熙三年去世,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
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知
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
中了学者隐深的顽疾。(选自宋史《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
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
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
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
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
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
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
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
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
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