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升格之审题立意专题 讲义-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作文升格之审题立意专题 讲义-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ID:686526

大小:44.3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高考作文升格之审题立意专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练习及规律探究,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 及任务要求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含义,审准写作的具体 要求,明确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选好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写出 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考情、学情分析 2020 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 11 道,其中 5 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 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 1 道,北京命制 2 道。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 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 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面对正在形成的“中国特色命题”, 同学们应明了高考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则,把握写作态势与走向,进而扎实、灵活、 有效地备考。 “符合题意”是《考纲》对写作“基础等级”的第一点要求,也是作文评分标准的第 一条原则。审题立意其实是一条纽带,两端分别是命题人的初衷和写作者的智慧:命题 人提供一些点,写作者将其找出并发散。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写出一篇成功的 文章。但每年高考中都有一大批考生的作文因审题立意出现问题而被打入“冷宫”。在高 考场上,面对作文题中的陌生材料或特定要求,考生常会因心慌意乱而感觉“老虎吃天不 知从哪儿下口”。实际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把握好下面的七大 方法,你就能从“山重水复”中走向“柳暗花明”。 二、 真题探究,把握方法 (一)方法一 整体感知材料,理解意图明中心 针对如今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命题特点(任务驱动 型作文也可以说是新材料作文在增加具体情境写作任务后的“升级版”),考生在审题立意 时,首先要从材料整体着眼,不过分纠缠局部细节,否则就可能出现偏题、跑题问题。整 体感知不仅是为了确认作文主旨,更是为了在写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了整体感知, 才能将材料的导向读出来,将命题人的指向搞明白。 2 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有多种类型,面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审题立意时的切入点是有差 别的。下面按其呈现形式简要将命题材料分为两种: 1、单一型材料 这里的单一型材料是相对组合材料而言的,指独立而完整存在的单则材料。首先,审 材料,明确材料性质,概括材料中心,分析材料内涵;其次,审读任务,解读任务指令; 最后确定立意。 [典型引路]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 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 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 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 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具体解读] (1)审材料 ①材料性质:叙事加议论。 ②材料中心:春秋时期齐桓公、鲍叔、管仲三人都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高远的格局,每 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 ③材料内涵:准确分析出三个人物的品格,再从人物品格中提炼出写作的主要方向, 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2)审任务 ①情境任务:班级读书会——明确了写作者身份。 ②写作对象:三人中感触最深——选择一人详写,对比其他二人。 ③写作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④文体任务:发言稿。 (3)立意角度 ①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广、任人唯才; ②鲍叔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管仲才能出众、目光长远、以国为重。 3 2、组合式材料 近几年,词语组合、语句组合式命题材料成为高考作文的新亮点,相对单一材料而言, 组合式材料无疑扩充了考生的思维容量,适当加大了审题难度,这让部分考生望而生畏。 实际上,组合式材料作文题的立意也是有法可循的,前提就是先逐条分析题目提供的材料, 寻找相关点。作文题提供的多则材料编排在一起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一则材料也 会有其特定的指向。没有一则材料是摆设,它们都是有效能的文字,所以既要看出它们 的共性,也要分析每一则材料的特性。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准材料间的整合点,千万 不能感情用事,切忌触字生情、望文生义;更不能一意孤行、率性而为。一定要将材料 全部看完,在对其进行逐个分析、通盘考虑之后,找出它们的共同指向,再结合自己的 理解,将这一观点明确起来。如果不这么谨慎,很容易将作文的主题曲解、写偏。 其基本方式有以下两种: 1 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 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典型引路]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 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 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 ,人间重晚晴 。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 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 互求法 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典型引路]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 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 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请 你 联 系 时 代 的 特 点 来 谈 谈 自 己 的 看 法 , 写 成 一 篇 议 论 文 。 [具体解读]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马玉祥与 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 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 4 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 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 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 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 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 为 什 么 要 当 元 帅 这 些 问 题 , 才 能 有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 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 生的目标。比如你欣赏老黄牛还是千里马,我们的时代需要老黄牛的精神,也需要千里 马的速度度。因此,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 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②相对叠加法 对于观点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各执一点的材料,审题时要将各观点叠加互补。 具体操作方式: 第一,分解材料,多向发散 对材料要学会分解,分解成每一个小个体后,多向发散。多向发散就是对分解出的每 一则小材料从多方面发散思维,选择自己有想法的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深处挖掘,聚焦组合 对分解出的每一则小的材料,从多个角度向深处挖掘,在挖掘时问个“为什么”,就 是询问命题者选取这则材料的用意、目的何在,以此来挖掘深意。 第三,解读任务,综合立意 任务型作文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开 始作文。任务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相同、相反、 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和概括后,再根据具体的写 作任务,整体理解材料,“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相对叠加”,确定立意。 另外,此类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如 2017 年全国卷 Ⅰ。对于种情况,仅立足于某个句子行文都是不妥当的,尽管选取了两三句但不能将其有 机关联起来,这样行文也是偏题的。因此,审题立意时要综合分析,找准联系。有的并没 有明确要求立足哪些语句,如 2020 年全国卷Ⅱ,但三则组合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 内在联系,并且写作任务已经明确了主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材料的 关联明确了,立意就不成问题了。 [典型引路]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 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 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具体解读] 第一,分解材料,多向发散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但需要先深挖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深意。 (1)单独立意 ①一带一路:隐含了富强、创新、自由、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立 意。 ②大熊猫:隐含了友爱、开放、协调、绿色、生态保护等立意。 ③广场舞:隐含了健康、追求、和谐、文化等立意。 ④中华美食:隐含了传统文化、创新、共享、健康、绿色等立意。 ⑤长城:隐含了文明、传统、爱国等立意。 ⑥共享单车:隐含了科技、开放、和谐、共享、绿色等立意。 ⑦京剧:隐含了传统、文明、国粹、传承等立意。 ⑧空气污染:隐含了发展、创新(避免空气污染)、科技、和谐、绿色等立意。 ⑨美丽乡村: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绿色、和谐等立意。 ⑩食品安全:隐含了健康、安全、科技、创新、和谐、绿色等立意。 ⑪高铁: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富强等立意。 ⑫移动支付:隐含了科技、创新、发展、富强、开放等立意。 第二,深处挖掘,聚焦组合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 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按“任务指令”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共同方面立意。 (2)聚集组合立意 ①由“长城”“京剧”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 ②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 ③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热情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④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谈谈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 网中国。 ⑤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谈传统与传承、传统与流行等。 ⑥将“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勾连,谈文化悠久与严峻现实。 6 ⑦将“长城”与“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发明、创造、创新等。 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论述过度追求 GDP 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 唤。 第三,解读任务,综合立意 任务一: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感性叙说, 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有利于引发考生的 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两三个关键词”意味着选择单一词语或多于三个词语的组合属于偏 离题意。 任务二: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帮助外国青年”强调写作的对象,“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指个体,写 作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同时,“帮助外国青年”还包含了语言得体的问题, 要根据“外国青年”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和文体形式(如书 信)。 “读懂中国”,首先作者自己要了解中国,用“两三个关键词”体现考生视野下的中 国:历史悠久、科技进步、发展迅速、生机勃勃、热情好客……“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 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地了解。 任务三: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要求选好关键词”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这些词语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想象力, 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下。 “有机的关联”,这是文题的“关键指令”。这些词语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不论怎 样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 应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个词语围绕同一个中心展开。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怎 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3)综合立意 根据不同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将 12 个“中国关键词”进行分类,因为合理的逻辑分 类能够从作文立意角度恰当选择词语的组合方式。 从积极与消极角度分类。积极方面的有一带一路、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 车、京剧、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消极方面的有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中性的有广 场舞。 从传统与现代角度分类。传统的有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等,现代的有一带一路、共 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 7 从社会学角度分类。国家战略(政治)有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经济类有共享单车、移 动支付,文化类有广场舞、京剧,科技类有高铁、移动支付,生态环境类有大熊猫、空气 污染、美丽乡村,民生类有中华美食、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 材料的关联方式决定立意的思维方向。选择哪些词语进行组合决定着作文的立意,决 定着作文呈现的思维方式,也决定着考生文体的选择。 ①同中求异 a.共享单车+食品安全:共享单车使用者存在着诚信缺失、文明缺失的问题,可以与 食品安全中的诚信问题并提,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来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谋 划策,添砖加瓦。 b.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 GDP 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②异中求同 a.长城+一带一路:由长城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但民族积贫积弱入笔,过渡到当今中 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平和的心态走向世界,体现民族自信。 b.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中国治理空气 污染的坚定决心,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民族价值共识。 c.共享单车+空气污染:中国近年来的空气污染让国人谈霾色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 每一位国人的努力;绿色出行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而且每一位中国人也愿意为减少污染 做出贡献。 ③相对叠加 a.长城+京剧:讲讲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向世界介绍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 b.高铁+移动支付:写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介绍中国领先的科技水平。 c.一带一路+高铁:可从高铁成就、影响,结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向外国青年介 绍中国制造的辉煌成果及美好前景。 d.广场舞+京剧:可以向外国青年说明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雅俗共存,古典与 时尚同现,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 (方法二) 把握命题重点,精准解读抓关键 一时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时,不妨找一找材料的重点。所谓材料重点,就是体现命 题者意图的关键元素。 有些材料有明确的层次性,其中的议论阐释性的句子或反复出现的句子,常常有暗示 材料中心的作用,如 2015 年全国卷Ⅰ。 有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事时,明显流露出某种情感倾向,立意时就可从体现 材料情感倾向的关键语句入手(如以下这则材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8 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 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有些材料是围绕关键词展开的,立意时就应关注相关修饰限定词语,界定关键词语的 内涵,如 2018 年江苏卷。 抓关键元素作用在于,当我们锁定了宏观方向之后,为我们提供进一步缩小范围的 科学依据,对大话题进行合理收缩,让自己的观点能落在实处。抓好关键,就是解决文 章从什么地方入,从什么地方出的问题,为审题立意打开了一扇窗口。 [典型引路]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 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 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具体解读] (1)审题立意 关键词: 器 (2)立意角度 ①角度 1——“器”的工具性:包容万物、形式与内容统一。 ②角度 2——“器”的辅助性:要善于借助外物成事。 ③角度 3——“器”与人的关系:要有器量、气度,兼容并包。 ④角度 4——“器”与国家的关系:人可以成为国家栋梁,肩负使命,成就梦想。 (方法三) 思维发散,合理推想求创新 如果觉得根据前两种策略的分析仍较难确定立意,或者认为立意不够独到和深刻,不 妨冷静下来,用发散思维想一想,独特的立意点或许就会“扑面而来”,这独特的立意会 让作文在“千人一面”中显示出“唯我不同”。尤其对寓意型材料作文,没有合理推想, 难有审题立意的准确和深度。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是对写作“发展等级”“有创新”提出的具体要求。推理指 能突破思维定式,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与思考;想象指既要大胆,想人所未想,又要合 理,有现实基础。善于运用正向、反向、求同、求异等思维方式,就会发现新问题,找到 新角度。具体来说,就是面对材料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可以抓住其某个方面、某个特点 或某个因素,进行辐射状的多向思维。 [典型引路] 9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 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 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 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具体解读] (1)多向思维之因果思维:寻因导果,执果索因。 为什么“沃德是正确的”——因为沃德是统计学家。 参考立意:尊重科学规律,对科学的、正确的观点要有所坚持。 (2)多向思维之对比思维:寻找异同,触其本质。 英美军方: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惯性思维。 统计学家沃德: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逆向思维。 参考立意:尊重客观现实,走出定式思维;现象和本质。 (3)多向思维之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另有所得。 统计学家沃德: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逆向思维。 参考立意:坚守自我,不要被表象迷惑。 [典型引路]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 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 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 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具体解读] 我们可以用反弹琵琶法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 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 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 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方法四)筛选立意点,找准适合点 10 一般来说,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 结论,因次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立意角度具有多样性。也因此,在进入写作时还要进行 适当的筛选,找准最适合的立意点。 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注意: 1 .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 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2.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3.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 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典型引路】 (2006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 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 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本材料的 主角 是 乌鸦 ,而不是 老鹰 。 面对 乌鸦 的行为,涉及到 牧羊人 和 孩子 两种不同的评价。 1、牧羊人:“ 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11 2、孩 子:“ 它也很可爱 啊!“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 东施效颦 未尝不可 2 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3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考生可从这些不同的立意角度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立意点构思行文。 (方法五)、由表及里,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 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 带哲理性的观点。 【典型引路】 1987 年,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 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 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 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 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 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 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方法六)、探究寓意,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 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 理 ,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典型引路】 12 《淮南子》:”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 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 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 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 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 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 如弃学经商等。 (方法七)、自由评论,见仁见智 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 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典型引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 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 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前两局 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 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当然,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我们在具体 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三、方法操练,熟能生巧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 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 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 水仙花 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 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13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探究寓意,道理升华法。 材料中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 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 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 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 ?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练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 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 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 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 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 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 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 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审题立意指导】对象分解,多向思维法。 材料涉及到 老人 年轻人 胡杨树 等几个对象。 ①从 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 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 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 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 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 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 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 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练习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 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 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 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 你正应配有这种 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由果溯因法。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可 以有以下立意: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4 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练习 4、【材料】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 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 2400 多 15 年。18 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 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 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鞋匠的好奇使 一个被信奉了 2400 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找关键词句法。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学生很容 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 “好奇 ”。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 好奇心使他 写了一张纸条 ”,“ 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 多年的谬误 ”。再加材 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 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练习 5、【材料】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 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 什么也没捞到, 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以果溯因法。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井里捞鱼—— 原因 两条大鲤鱼 三条鲫鱼 几只米虾 空白——结果 通过 “这是为什么” 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 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练习 6、【材料】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16 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由表及里,提炼本质法。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 口蜜腹剑 ”这个成语,这一组合 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里不一。 练习 7、【材料】2002 年 8 月 20 日,3000 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 誉主席--97 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 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 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 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 36 岁,全是 1966 年出生的。 【审题立意指导】多向辐射法。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 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 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 36 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练习 8.【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 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 “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 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 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 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 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 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 17 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 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 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 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 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 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练习 9【材料】①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 就着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 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 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 18 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 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练习 10【材料】①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寻互补法。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 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 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审题立意强化练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