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内容
目录
1
2
3
4
2019年全国卷
现代文阅读
2020
八省联考现代
文阅读
2021年新高
考现代文阅读
备考
2020年全国
卷现代文阅读
01 议论文相关问题的问法:
1.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2.论证结构是什么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
5.论证的方式是什么
6.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论证上有那些特点
可从: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层进式
对照式
总分式
并列式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文
驳论文
看清问法
如何应对
重在审题
分析材料以本论部分论证结构特点
关键词;本论 论证结构
和主要论证方法
关键词; 论证方法
第4题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现代文阅读(1—6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4.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 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 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 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 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
到5.81。
C.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 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2020年高考全国卷1现代文阅读(1—6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4.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
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
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
系的不适应问题。
D.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
级注入“数字动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
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
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
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年适应性考试八省联考现代文阅读(1—5题)
双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事业,要将这些思考引
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
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
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让马车大
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法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广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主观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主观题·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
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
分值
题型
难度
散文部分
1、2019、2020年
21分
2、八省联考19分
1、2019、2020年一
篇论述类文本家一篇
实用类文本,5个选择
题,1个主观题
2、八省联考只剩一篇
实用类文本,即非连
续性新闻文本,3个选
择题,2个主观题
1、2019、2020年1—5题的
选择题相对新高考来说,难
度低一些。尤其1—3题题
型老套,老师们都摸索出了
顾虑。4、5题也基本能从
文本里找到答案
2、八省联考,新高考题型,
难度加大。下面详细说一下
新高考
1、1——3题,需要整体感知,每个
选项在文本里面不再完整找到,更多
整体推理,更强调阅读能力和综合能
力
2、第4题片段提问,往往对某一材料
提问。第5 题针对整个文本进行概括
提炼。甚至拔高式总结概括
备考方向:
一、双向阅读,精准审答,答好客观题
1、整体感知意识
“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
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
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
贯彻与落实。要求学生对文本形成一种头脑3D效果
2、结构思路意识
以往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很少关注文本的组成,往往孤零零的地分析某个语
段或某个语句:很少注意语段的数量,更不分析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统观高考试
卷上的论述类文本,往往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总-分”结构。只有了解了文本的
结构思路,才能更好的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3、逻辑关系意识
一篇论述文,主体部分可以是并列结构,也可以是递进结构,还可能是正反对
比关系
4、语句分析意识
要有一句话意识,即句末点号意识。要有“解剖一只麻雀”的决心,分析句与句
之间的逻辑关系
5、信息转述意识
如果说前四种意识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意识,那信息转述意识就是
解题需要强化的意识。高考试题的选项设置都是在信息筛选与综合的层面上做文章
2019、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年 2020年
《理水》——鲁迅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
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
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
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
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越野滑雪》——海明威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8.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
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
的心理。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
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
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
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
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八省联考现代文阅读
《国文教员》——金克木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8.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结合文本
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9.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
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分值
题型
难度
散文部分
1、2019、2020年
15分
2、八省联考16分
1、2019、2020年文
学类文本,1个选择题,
2个主观题
2、八省联考现代文阅
读2,2个选择题,2个
主观题
1、2019、2020年第7题的
选择题是考察内容和艺术手
法,难度低一些。8、9题
主观题考察小说常见题型,
多年来,老师们都摸索出了
大部分规律。题型比较老套
2、八省联考,新高考题型,
难度加大。下面详细说一下
新高考
第6、7题把老高考的第7题的内容和
艺术手法分开来考察,难度不大
第8题往往针对文本二提问,相对简
单,答案有一部分文本里能找到
第9题变化太大,难度也最大,需要
综合两个文本,进行拔高式总结概括
分析比较:
2021年联考的现代文阅读语篇参照了2020年山东卷,分为现代文
阅读I和现代文阅读II,不再区分和标明“论述类文本”“实用
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
多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语篇都是三大类文本——论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这是着眼于阅读的客体即文本本身而
设计的。近年高考理论研究从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新的三大类
文本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文学类阅读能力和古诗文阅
读能力(此划分方法和检测思路的科学性先存而不论),这是着
眼于阅读的主体即考生的自身能力。几年前的理论研究如今已经
变成命题现实,2020年山东试卷和2021年联考试卷就是从考查阅
读能力方面选定阅读语篇的,三大类文本压缩成两大类文本,即
现代文阅读I和现代文阅读II,前者包含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
本,但每年呈示一种文本,可此篇也可彼篇;后者只有文学类文
本,要么是小说,要么是散文。
备考方向:
2021年联考,两份试卷,两篇不同文本,《国文教员》
和《秋雨》难易不一,何以同在联考试卷中出现?姑且
不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大力训练高中生的鉴赏力,
尤其是联想力、想象力,提升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细
致性的品质。正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指出的: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
思维的重要特征。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
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他们具
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
推测、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具备探索新方法、积极
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把发展高中生的各种基础
思维和高品质思维放在阅读教学和阅读备考训练的重要
位置。
命题新格局及教学启示
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选用
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
性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问题设计更综合,强化素养立意的考查意味。
①浅表思考的消解
②模式化阅读的消解
加大文体知识教学,重构阅读的知识体系。
强化文本深度阅读,重构阅读的专业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