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之审题立意专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练习及规律探究,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及任务
要求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全面、准确、深
刻理解材料含义,审准写作的具体要求,明确
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选好下笔的
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
作文。
1、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
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
料。
[典型引路]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
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
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
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
加,仍不屈事微敌。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 ,人间
重晚晴 。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 互求法 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典型引路]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
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
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
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
文。
[具体解读]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马玉祥与
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
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
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
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
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
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
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
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
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
的目标。比如你欣赏老黄牛还是千里马,我们的时代需要老黄牛的精神,也需要千里马
的速度度。因此,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
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典型引路]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
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
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
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
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具体解读]
我们可以用反弹琵琶法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
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
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
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质疑的文章,如果角度
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方法四 筛选立意点,找准适合点
一般来说,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
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次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立意角度
具有多样性。也因此,在进入写作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找准
最适合的立意点。
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注意:
1.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
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
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
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2.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
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
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3.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
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
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典型引路】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
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
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
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
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
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
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本材料的 主角 是 乌鸦 ,而不是 老鹰 。
面对 乌鸦 的行为,涉及到 牧羊人 和 孩子 两种不同的评价。
1、牧羊人:“ 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2、孩 子:“ 它也很可爱 啊!“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 东施效颦 未尝不可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考生可从这些不同的立意角度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立意
点构思行文。
方法五 由表及里,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
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
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
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典型引路】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
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
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
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
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
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
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
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
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
深刻,准确。
方法六 探究寓意,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
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
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 理 ,然后再将这
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典型引路】
《淮南子》:”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
泽而渔,不焚材而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
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解读]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
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
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
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
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
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
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
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
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
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方法七 自由评论,见仁见智
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
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
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典型引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
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
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
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
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
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
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
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
了。
二、方法操练,熟能生巧
练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
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
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 水仙花 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
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自主 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
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探究寓意,道理升华法。
材料中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是
一个比喻,富有寓意。
面包 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
的物质生活;
水仙 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
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 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 ?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
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
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
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练习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
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
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
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
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
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
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
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
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
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对象分解,多向思维法。
材料涉及到 老人、 年轻人 、胡杨树 等几个对象。
①从 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 这一点分
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
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 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
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
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 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 这一点上分
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
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练习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
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
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
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
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
满了喜悦, 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
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由果溯因法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
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可以有以下
立意: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
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练习4
【材料】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
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
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
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
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
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
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
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找关键词句法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
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学生很容易找出这
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 “好奇 ”。材料三次用到
这个词语,“ 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 ”,“ 鞋匠
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 ”。
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
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
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练习5
【材料】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
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
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
第五天 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 以果溯因法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井里捞鱼—— 原因
两条大鲤鱼 三条鲫鱼 几只米虾 空白——结果
通过 “这是为什么” 的分析,能较快速明白材
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
获。
练习6
【材料】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
都用热烈的亲吻。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
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由表及里,提炼本质法。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
想起“ 口蜜腹剑 ”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
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里不一。
练习7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
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
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
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
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
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
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
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
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
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
是1966年出生的。
【审题立意指导】多向辐射法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
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
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
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
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
科学领域也要 “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可以择优进行写作。
练习8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
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
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
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
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
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
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
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
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
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
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
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
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
人举起了枪……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
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
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
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
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
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
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
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
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
正考验。
练习9
【材料】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
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着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
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
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
困难,学会法语。
我的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
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
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
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
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
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练习10
【材料】①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我的审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指导】寻互补法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
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
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
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
“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