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乡愁——“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随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河南省信阳市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
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贫困县工作的扶贫干部在《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
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
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
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
上,诸如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
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
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高三(1)班“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②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
③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一篇随笔。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属于言论型材料,它摘自一位基层扶贫干部的心得文章材料摘自原文中末尾两段。
前者谈论自己扶贫工作积淀的“泥土味道”,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密切联系,让他形
成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了坚忍,从
容,收获了家国情怀。
后者谈自己对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奔小康工作进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小结与
反思。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有“家国情怀”“脱贫攻坚”“奔小康”“创业致富”“乡村生
机/乡村活力”等。
审读材料,立意构思,须整体感知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围绕其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
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来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表达自己的观
点,阐述理由;或者抒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想。
题干给出三个可供选择的写作任务:演讲稿、书信、随笔。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写作情
境,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角色,也提示了读者对象。
考生须依据给定的写作交际情境与文体类别来完成写作。
写作“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的一篇演讲稿,重点须从当下乡村现实与青年
的担当、使命的关系来立意,可以论说当代青年如何去关注乡村的进步与问题,思考乡土
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可以就老百姓思维、村民立场等视角,来阐发当代青年如何
去触摸乡村,从而激发自己热爱家乡、改造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
伟大情怀与使命担当。
参考立意
1.当代青年要学舍触摸乡村的喜与悲,体会乡民的爱与痛,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2.乡村是脱贫奔小康的基点,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去扎根、改造、发展。
3.在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时代热潮中,当代青年大有可为。
4.热爱祖国,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乡土.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美化家乡开始。
素材积累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
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
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读杜甫,
我读懂了家国情怀,他告诉我们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
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
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
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2.读懂“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 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
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
和使命感。读懂家国情怀,原来它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
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
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
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
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
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3.读懂“家国情怀”,原来它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
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读懂“家国情怀”,原来它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
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
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读懂“家国情怀”,不是
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
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范文展示
乡愁
——“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随笔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
一时无两”。而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这
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
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
我的精神世界里。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
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心中与日生长,攀援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我是被父
母呵护的花骨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
开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人儿扎堆的城市。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
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
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
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 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
一口新鲜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
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
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余光中写《乡愁》,40 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诗不
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它早已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共鸣。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国度,在回
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两行清泪,打湿衣襟。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
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看,《乡愁》是中华儿女盼望
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喊。《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
阶段。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随着城市版图的扩
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
模样,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居住大
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乡愁》始终以其巨大的感染力,
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感。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
的风风雨雨。余光中写《乡愁》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乡愁是具象的,
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不去,
抵达了我的心魂深处。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从开始接触《乡愁》这首诗到现在,
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这一个希望——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相
信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