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冲刺 130+必备课本知识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一)
《沁园春.长沙》
1、意象即融合了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等。《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其中万山、层林、漫江、雄鹰、游鱼、万类等意象,描写角度多样,做到了远近、高低、动静、点面结合,
将湘江秋景图丰富化、立体化、生动化。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几句话的正常语序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诗歌
的语言为了平仄、对偶、押韵、强调等需要,往往会倒装。为了凝练和灵动的需要,也常常会省略。
《雨巷》
1、诗歌采用一韵到底、词句反复、首尾复唱等手段渲染了人类一种永恒的惆怅——“失落的忧伤”,这些
手段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诗无达诂,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人们就有“理想说”“佳人说”“自我说”等多种理解。
《再别康桥》
1、新月派崇尚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整齐舒缓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逐节换韵、首尾复唱
以及一些叠音词的使用上;建筑美表现为每节诗于参差错落中见一种整齐;绘画美表现为每节诗中都包含
着一幅富有色彩和动感的画面。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话将“悄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含蓄而有节制地将别
情推向了高潮。
《烛之武退秦师》
1、“退”是全文的核心行为,围绕“退”字,全文可划分为“待退:九死一生”“议退:君臣一心”“智退:
唯利是图”“亦退:走为上策”等四层。
2、烛之武退秦师采用了攻心术:郑既知亡(削其戒心)——亡郑薄秦(引其防心)——舍郑利秦(使其动
心)——晋尝背秦(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
3、文章波澜起伏,四起四落:围郑(一起)荐烛(一落),辞曰(二起)许之(二落),夜缒(三起)乃还
(三落),请击(四起)亦去(四落)。
4、许多谋臣侠士都具备有大义(忠君爱国、扶弱济困)、大勇(临危受命、临危不惧)、大智(深谋远虑、
能言善辩)三个特性。
《荆轲刺秦王》
1、易水决别是一个经典的场面描写:它既有重点人物的详细描写(荆轲悲歌),也有面上的群体勾勒(皆
白衣冠、皆垂泪涕泣、皆瞋目);既有正面的人事描写,又有侧面的景物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也有情
感的发展变化(从生离死别的悲凉到同仇敌忾的悲壮)
2、荆轲刺秦王失败有其必然性(秦统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个人也不能力挽狂澜),也有偶然性(所待之
人未来,被催促着仓促上路;剑术疏),不管怎样,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永远都
是可歌可泣的。
《鸿门宴》
1、鸿门宴上波澜起伏:范增举玦暗示(一起)项羽默然不应(一落),项庄舞剑欲杀(二起)项伯翼蔽沛
公(二落),樊哙怒闯军帐(三起)项羽赐酒赐彘肩赐坐(三落)
2、项羽是文章的主人公,对他作者既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一些正面描写,也采用了一些人物比如刘
邦、范增、樊哙等人的侧面烘托与对比。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还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3、项羽与刘邦对比,一个骄矜自用、优柔寡谋,一个善于用人、隐忍多谋,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鸿门宴
上,楚汉相争的胜负已初见端倪。不过,项羽即使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也同样会失掉天下,主要是因为
他任人唯亲、不得民心(坑杀 20 万降卒、火烧阿房宫、自立西楚霸王、背约杀害楚怀王),但尽管如此,
太史公还是将他列入了帝王“本纪”,就是因为项羽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知情重义,勇敢无畏(巨鹿之
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极有气节(不肯过江东)……
4、项羽是一个失败的政客,却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站在云端,俯瞰众生。他的高贵与尊严是长在骨头里
融进血液中的,谁也征服不了。这样舒展的生命,这样壮美的人生,不能不让人大快大慰,大钦大敬。有
人说,项羽是因英雄而失败,刘邦是因成功而英雄。易中天说,项羽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
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有人说,“项羽们”用生命完美了国人心中的道德律,填补了因失败而空虚的情
感寄托,满足了集体性对生命的冷漠和对道德宗教般的狂热。
《记念刘和珍君》
1、“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些反复在文中出现的话,往往隐伏着文
章的思路和情感所在,再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句话也是如此。
2、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的笔墨,这种笔法大开大合,好处就是可以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
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爱国力量、反动势力、庸人、自己)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为纪念创设背景,渲
染气氛。
3、作为纪念性质的文章,此文堪称典范。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悼念祭奠死者、呼唤警醒庸人),其次
记述刘和珍君(追述生平事迹、先概写再详写遇难经过),揭示事件意义(劝诫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
4、作者没有采用全景式写法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而是采用“纪念刘和珍君”的方式来纪念“三一八”
惨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写镜头式的写法,比全景式写法能更细致更深入更真切地反映惨案的各种情况,
比如请愿者的身份、形象,段政府的凶残暴烈,惨案之后人们如何深切地悼念逝者等。
5、社会参与与社会担当: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强调“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出于社会责任感,刘和
珍君等才会去“欣然请愿”“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出于社会责任感,程毅志君才会正告鲁迅先生还是
为刘和珍君写一点文章罢;出于社会责任感,鲁迅先生才会再三撰文猛烈抨击中外杀人者、警醒庸人、慰
藉真的猛士;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毛泽东同志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倡导“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艾青才会将赞美诗呈给保姆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千千万万苦难而善良的劳动人民,夏
衍才会做足两三个月的“夜工”,经过深入调查考证,写下不为人所知的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章通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的“风神潇洒”“热心肠”。先生的“热心肠”不仅表现在他
治学的认真严谨上(整整齐齐抄手稿),表现在他讲课的激情洋溢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涕四交流中张
口大笑),更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上(讲《箜篌引》想到戊戌变法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讲《桃花扇》想
到当下的“国破家亡”,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到国家的“收复失地”)。先生的“热心肠”最终也影响
了学生梁实秋。
《别了,不列颠利亚》
新闻采用了现实场景(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与历史背景(每一个仪式背后的历史内涵)有机融合的写
法,今昔对比,揭示了每一个仪式、每一个场景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概括了香港的百年沧桑史,暗含了今昔对比,在平实冷静的叙
述中暗含了欣喜,语言富有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文章开头一段描绘了布热金卡美好和平的景象,并采用“这真像一场噩梦”“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等
反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人间地狱”的强烈愤懑,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眼前的优美景象而忘记了过
去那段可怕的历史,这是一种“乐景哀情”的写法。
2、本新闻突破了“零度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与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
的主要内容来写,是篇主观性很强的报道,可谓独辟蹊径,在被认为“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了大新
闻,宣扬了“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理念。
3、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种反讽的手法,表明任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
《包身工》
1、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了主、副两条线索,也就是新闻事实加背景材料的写法。主线是新闻的事实材
料部分,以时间线索,叙述了包身工的一天;副线是新闻的背景材料部分,补充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来龙
去脉。这样主副线相交织,使得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相当于镜头与解说词的关系。
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
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就既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2、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段描写了包身工这个群体。既有
对这个群体概括性的叙述,全面表现,也有对芦柴棒、小福子、一个不知名的人的重点描述,全面而深入
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飞往太空的航程》
《飞往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
时、具体、生动地给予报道的新闻体裁。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这篇通讯的
导语部分是前三段,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再具体说明“神五”的发射时间、地点和意义。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史的航程。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时,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才能逐渐培养对生活的敏感。
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索。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要发掘感动点、
关注细节,其次要提炼素材、发掘素材的意蕴,再次要整体构思、注意好详略。
《记叙要选好角度》
角度即视角,也就是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真实自然,
但表现受限),第二称视角(亲切抒情,但必须配合第一人称一起存在),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灵活,但缺
乏亲切感)。注意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时如果还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就叫“全知视角”,如果没有人物心理
活动的刻画就叫“半知视角”。三种视角可以综合应用。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先用“你”直抒
对大堰河的深情,再用“她”客观地表现了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视角交换使用时要注意过渡和交
代。
《写事要有点波澜》
社会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再加上“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预期,因此写人叙事上
就要写出一点波澜来。常见制造波澜的手法有:扣人心弦悬念法、节外生枝误会法、出奇制胜巧合法、出
人意料陡转法、曲径通幽抑扬法、烘云托月铺垫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
不能哗众取宠。
《朗诵》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朗诵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演性。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二)
《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这样主
景和副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
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
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
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
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
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既写出
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
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
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
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
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
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 12 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
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闲),“静”(环境、心境的宁静),“悲凉”(颠沛流离、饱尝风霜
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
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
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
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江南,秋也是有的;但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从语言看,动词
“凋”“来”“显”、形容词“慢”“润”“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
节奏的作用,而且“慢”“润”“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
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颇不宁静”是情线;《故都的秋》“清、静”
是物线,“悲凉”是情线;《囚绿记》“绿”是物线,“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
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
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植物
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氓》
《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恋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的离歌,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军谣……《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
直陈其事,多带有排比性的叙事,如《氓》中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决绝的叙述,《采薇》中的“薇亦作止”
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的叙述;“比兴”往往是“甲像乙,甲亦引出乙”,比如“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既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也用斑鸠贪吃桑葚引出下边女子对不幸婚姻的叙述。采用
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可避免平铺直叙,也有暗示作用,让线索似断实连,还有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可
激发联想,鲜明形象,丰富意蕴。
《采薇》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思乡之苦和爱国之情纠结在一起的戍卒形象。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既强化了
戍卒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也一咏三叹,使行文富有旋律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形象蕴藉:离别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
仿佛亲人难舍的手,前途未卜,我心伤悲,是乐景哀情;回来时,大雪纷飞,路阻且长,饥渴难当,百感
交集,家事难料,步履踉跄,是哀景哀情。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还构成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其
悲。
《离骚》
1、抒情主人公因抱有“鸷鸟不群”“方圜不同”“异道不安”的理念,“九死未悔”“溘死不为”“体解未变”
地“好修”,好美德与美政(蕙纕、揽茝、修服、步兰皋、驰椒树、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
缤纷、芳菲菲),而他遭逢的时俗却是“工巧”“改错”“追曲”“周容”,群小(众女)又“嫉”“谣诼”他,
君主(灵修)又“浩荡”而“不察”,因此他只有“离骚”了,只能“独穷困乎此时也”。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君”。对于屈原抱石沉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脆弱,或主张他隐忍待发,楚材晋用,应该
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尚节操只有在君王能帮他
力排众议下才能得以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又不想随波逐流的话,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们的死继承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
1、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变为“牛郎织女”,变
为“双飞蝴蝶”,变为“相鸣孔雀”,变为“血泪沈园”,这些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会采用一
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的收尾,能为文章增添亮色,说明美好终将会战胜邪恶,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
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
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赏析:从服饰到容颜到姿态作了夸张性渲染
性地铺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兰芝的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她想将最美的形象留给丈夫,也想向婆婆
暗示自己的无辜与坚强,同时为下文众多的人提亲也作下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开头采用“芙蓉”“兰草”等意象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和感情的
纯洁,为全诗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意境,同时乐景衬哀情,为下边相思苦情做了铺垫。古人常会折柳采花相
送,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生活情调简朴美好。
2、“还顾望旧乡”的主人公可能是男子,也可能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有可能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是他在涉江采芙蓉,他在“所思”,他在“望旧乡”,他在“忧伤”。如果是女子,就有可能是一个留在“旧
乡”的女子,是她在采芙蓉,想寄给那个“在远道”的男子,她边采还边在想象那个男子也在“还顾望旧
乡”(这叫“推己及人”法,从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着笔,更能体现自己的相思),从而发出了“同心而
离居”之叹,这样通过想象虚实结合,就更拓展了意境。
《短歌行》
1、诗歌四句一节,逐节换韵,又两节为一层,逐层推进。全诗“忧”与“思”的情绪循环往复,既忧人生
短暂,大业未竟,又思贤才到来,一统天下。
2、诗歌采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四处语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
野之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一处事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采用典故,总的来说会有语言简练、
含蓄蕴藉、文采斐然、突出意旨的作用。
《归园田居》
1、诗中的寻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为何能透露不寻常的美呢?就是因为这寻常景中融入
了诗人闲适安静愉悦的心情,是诗人精神田园的外化,因此透露出迷人的光辉,这是情景交融的化境。诗
人的语言平淡自然,写景叙事多用白描,却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2、对待陶渊明的隐居我们需辩证看待。一方面,他的辞官归隐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可以让人洁身自
好,保持精神独立,人格尊严;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就不能消极地靠“独善”
和“归隐”,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回
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人生出入的自由,而“平
淡自然”也成了他们心中最高尚的艺术境界。
《兰亭集序》
1、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我国古代,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
认为道德仁义远较生命个体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而
道家对死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局限性,但道家最终采用自然混沌的理
想境界消解了生死差别,又显得太消极。而东晋的王羲之,也执着地探索了人生真理,他认为“一生死”
是虚诞的,“齐彭殇”是妄作的,“死生亦大矣”,死就是死,死了万事皆空,不可能复生,生就是生,生就
要奋发有为,不可混沌度日。因此他努力地为字为文,以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本文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乐“良辰美景”到痛“美好易逝”到“悲死
生亦大”,而且行文也一破当时的骈俪藻饰之风,采用骈散结合、自然清新的语言书写。
《赤壁赋》
1、本文是苏子与客月夜泛舟赤壁时一次关于生命、宇宙思考的对话。其情感同样有一个变化过程:赏美景
而乐,闻洞箫而悲,叹须臾而哀,说不变而喜,去烦忧而笑。其中的主客问答既是赋体本身特征,也可看
作是苏子本人悲观面与乐观面的矛盾斗争。苏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变与不变、须臾与永恒、得与失等都是相
对,与其为这些无所谓的事烦忧,还不如尽情地活在当下,活在眼下的清风明月里,超然物外,随缘自适。
这种想法虽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的味道,但对刚刚从牢狱中走出来被流放到荒僻黄州的苏轼来说,
已属难能可贵。
2、苏轼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又中年丧妻,可谓命途多舛,但他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
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顺境时能够以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在遭遇
逆境时又能以佛道思想出世,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去顺其自然地适应现实,化解苦闷,因而他便成了人
生的不倒翁,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的修为,也使得他的文境和人境都邈不可攀,这也可看作一
种“穷而后工”的现象。
《游褒禅山记》
1、王安石的这篇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不同,它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它不重在记游,而重在说理,前面的记
游仅仅是后面说理的一个铺垫和引子而已,因而前边的记游也会因后边说理的侧重而详略不同。
2、作者在游记中阐述了“尽志无悔”“深思慎取”的道理。他认为要想达到“非常之观”,实现人生的远大
理想,成就人生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具备“志”(坚定的志向)、力(充足的体力、不懈的努力等)、物(客
观凭借)的三个条件,其中“志”是最重要的,“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
础。而且在治学过程中,对一些传闻材料不可不深思慎取,务实求真,千万不可轻信盲从,以讹传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劝学生抱定宗旨、端正学风,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敬爱师友、改善校风,劝老师改良讲义,只列纲要,
迫使学生潜修,计划学校筹集款项,添购新书。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其在演说的针对性、演说的逻辑性和演说的语言感染力上给我们以启发。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
1、悼词是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用于对逝者的哀悼。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
点明悼念对象,介绍其生前简历、逝世时间、原因、享年等;二是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
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三是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来纪
念逝者。因此悼词往往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
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马克思认为我们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景物自身特征(由物种、地域、时令决定的),要用心观察,如实描摹,妙用修辞,绘形传神,
还要抓住情感特征(由修养、心境、情趣决定的),要融情入景,提升意境。
《学习描写》
描写包含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景物等的描写,描写可以使客观事物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
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抓住特点,要带有情感色彩。
《学习抒情》
抒情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寄托,可以跟记叙、议论结合在一起抒情,也可以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在语言
表达上,可适当地运用排比、设问等手法增强抒情效果。
《学习虚构》
虚构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
《演讲》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情感,收到打动、
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并运用适当
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逻辑结构要
清晰连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张弛
有度,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
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激发
听众的感情,等等。第五,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听众的情绪,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和心灵对话。第六,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要根据演讲的内容,把握好演
讲的情感基调,能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
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文化。运用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危言危行、细大不捐),谦敬错位(蓬
荜生辉、鼎力相助),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秦晋之好),褒贬失当(雨后春笋、趋之若鹜)。
《修辞无处不在》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包括语音修辞(叠
韵、双声、叠音、押韵、平仄、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等),词语修辞(炼字,比喻、拟人、借代、
比拟、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语句修辞(倒装、整散、长短、反问、设问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祖先的字),妇人称姓,贱者有名无氏。
2、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圣诞节、复活节),或是节令上的(春节、元宵节、
中秋节、重阳节)。节日的风俗除了单纯自然原因外,还有民众心理上的因素。孔子说,百日之劳,换来的
不过是一天的快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啊。有张有弛,才不会觉得生活单调。
3、中华民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点,中华大地是黄色蒙古人种的故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今天中国
人的共同祖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一起发展成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三)
《林黛玉进贾府》
1、前五回的序幕作用:交代了木石前盟、贾府人物、贾府环境、社会背景、全书总纲。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以林黛玉的行踪、见闻为线索为视角介绍贾府人物,描
写贾府环境。情节有一次小高潮即初见凤姐,最高潮是初见宝玉。
3、贾府环境与“别家不同”表现在外观宏伟、布局考究、陈设华贵、仆从如云、礼仪繁复上。
4、人物出场方式各异。贾母直接出场,她是黛玉最亲的人,她出场可以带动一大批女眷出场。王熙凤是先
声夺人、众星捧月式的出场。贾宝玉最后出场,是前文做足铺垫渲染后单身直入地出场,而且安排他两次
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看宝玉,惊怪面熟;第二次出场宝玉看黛玉,笑叹面善。这样就写出了两人的心灵
感应。两位舅父不出场,可以避免重复。
5、文章不断切换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写意与工笔交错,同时也可反映出观察
者的性格。如众人看的是身体,凤姐看的是容貌,宝玉看的是神韵。
6、塑造贾宝玉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先抑后扬。
《祝福》
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称视角相结合的叙述角度和倒叙的结构
方式来展开情节。
2、小说采用让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倒叙写法,既能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引发读
者深思,也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奠定全文冷峻悲凉的基调。
3、小说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么一个封建思想浓厚、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封闭保守落后、人们冷漠自私
麻木的小镇中来演绎,寓示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里。
4、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鲁镇的人们以封建礼教为
刀枪,自觉或不自觉地虐杀了她。
5、小说之所以“祝福”为题,一则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二则祝福是小说的典型环境,三则增强了文章
的悲剧性。
6、小说之所以选择“我”这样一个有新思想、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但又软弱无力潜意识想逃避现实矛盾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一则“我”可作见证人,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二
则因为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审视出鲁镇人们的麻木冷漠和祥林嫂的悲剧,同时通过“我”这样的人都
在逃避,就更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
7、小说通过画眼睛手法突出了祥林嫂的遭遇。从“顺着眼”的善良安分到“眼角带着泪痕”的遭受打击到
“直着眼、瞪着眼”的精神麻木到捐门槛后的“分外有神”到不让参与祝福的“失神”到行乞时的“间或
一轮”,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
《老人与海》
1、桑地亚哥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勇敢、刚毅、坚强的硬汉子形象。他与鲨鱼进行了五
个回合的搏斗。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从世俗的眼光看,桑地亚哥
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么样艰苦卓
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
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与鲨鱼的抗争
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只要自己以一颗自
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3、小说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4、行文具有海明威特有的简明、清新、干净的电报式风格: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没有过
多的描写、多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多用鲜明生动的动词、意境含蓄凝练。
《蜀道难》
1、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意味,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三次出现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蜀
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样一咏三叹,不仅强调突出了主旨,而且形成了回环往复
的音乐美,形成了全文的咏叹基调,每一次咏叹出现就标志着诗意的转换和抒情的深化。
2、诗歌开头就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噫(yī)吁(xū)嚱(xī)”的前
呼后拥中,在实词“危、高”无以复加的渲染中,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强烈咏叹的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
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3、诗歌写山高路险,既有正面描写,比如“高标、百步九折、扪参历井”等,更多的是夸张性的侧面衬托,
比如“六龙回日、黄鹤不过、猿猱愁攀、以手抚膺”等。
4、本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的三个特征是强烈的抒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因为诗
人热情的咏叹,所以飞流惊湍、奇峰险壑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大胆的想象表现在诗人其实
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蜀道之难之险全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尤其是还采用了很多神话传说比如“蜀王开
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更添了蜀道的神秘色彩。而大胆的夸张在诗中更是比比皆是。
《杜甫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安史之乱”后,都是诗人晚年流寓夔州时,都是写于秋天,都表达了悲秋中的
漂泊感,都抒发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诗风都沉郁顿挫。可以说诗中的悲秋,不但是
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可用一首小诗表达:
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触景思故园】
形象为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诗眼为“故园心”。名句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最突出的
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整个巫山巫峡之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
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怨朝廷】
形象为王昭君。诗眼为“怨”,借古来咏怀(既讽今又伤己),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对比: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青冢”与“黄昏”的对比。首联先声夺人,用
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诞生的惊天动地。
《登高》【重阳登高忧家国】
形象为秋江景色,诗眼为“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名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将对偶、叠音、视听结合融合其中更添其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最突出
的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动
静结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
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形象写照。
《琵琶行》
1、内容思路:从时间角度: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
琵琶青衫湿;从音乐的角度:送客闻琴、应邀弹琴、感言弹琴。
2、叙事详略: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写琵
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3、音乐描写: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听
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
难写,就如同写“月光”一般。诗歌同样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段来写。正面描写表现为采
用大量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玉、莺语、冰泉、银瓶、铁骑、裂帛)和一些拟声词(如嘈嘈、切切、
间关)等进行描摹,侧面烘托表现为用听乐人的情绪(主人忘归客不发、别有幽愁暗恨生、东船西舫悄无
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气氛的渲染(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衬托乐曲强大感染力。
4、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如“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
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5、情感描写: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将诗人和琵琶女形象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共同沦落的遭遇表现为:都来自京都,
都才能出色,都落魄失意。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
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6、名句欣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
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
《寡人之于国也》
比喻说理: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
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
统治者的不尽心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
治者的虐政。
气势充沛:文章多用排偶句式,如第 5 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
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
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构严谨:三个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
机的整体。整个行文的论证思路也堪称典范: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比喻说理: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
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行王道
分论点一:王道之始(三组排比)不违农时、不入洿池、以时入林 (养生丧死无憾)
分论点二:王道之成(四组排偶)树之以桑、畜养猪狗、勿夺田时 (黎民不饥不寒)
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懂教化知礼义)
分论点三:王道之心(比喻对比)
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对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残忍
用“非我也,兵也”比喻“非我也,岁也”的荒唐
《劝学》
1、论证范本
提出问题(是什么):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为什么“不可以已”
原因一:学习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胜于蓝、冰寒于水、直木輮轮、受绳则直、金就砺利、人学知明)
原因二: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思不如学、登高博见、登高见远、顺风闻彰、假舆马致、假舟楫绝、善假于
物)
原因三:学习需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学习需要坚持(骐骥一
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学习需要专心(蚓用心一,蟹用心躁)
2、总分关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提高自
己、改变自己)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都很大,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方法
是积累、坚持,态度是专心,那也意味着不能停止。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3、比喻论证: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
容易接受,共有 20 个比喻。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
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
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
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
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4、排比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
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
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5、现代意义: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
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
等等。
《过秦论》
1、史实论据
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
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
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
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对比论证
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
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
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
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更加强调了作者的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排偶句式
文章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
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
《师说》
1、对比论证
2、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4、整散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
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
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5、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
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
强烈。
《动物游戏之谜》
1、动物游戏假说包括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等,动物在游戏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
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
2、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
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
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
后总结。
3、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比如“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
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
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宇宙的边疆》
1、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
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2、电视解说词
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
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
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
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
想象(情理扩展)。
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
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介绍顺序
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当然,按人类对
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
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
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
“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
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
突出。
2、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
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3、文章传达了科学精神。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
满乐趣的。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立论的角度:要小巧、要准确、要新颖、要深刻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1、论据的选择:准,具有针对性;真,具有可靠性;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新,具有鲜活
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时代气息)
2、论据的使用:
裁,概括论据
理,分析论据
①正反分析法:“没有……,而是……”“不仅没有……,反而”
②假设分析法:“试想……”“如果(倘使 假如)……,那么(就)……”“若无……,怎能……”
③因果分析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④引申类比法:“都如那样”“......尚且如此,……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此类推”
缝:组合论据
排比组合:“从……到……”“当……的时候”“无论……还是……”
对比组合:正例、反例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记叙的不同,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文体特点本来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在长
期写作实践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写作记叙文的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所以要尽量写得形象
生动,而写作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服读者,首先考虑的自然是说理的需要,而把生动放在第二位。所以
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1、称谓语:谦称、敬称、雅称、俗称、婉称、绰号等;
2、禁忌语:避讳、习俗、场合等
3、委婉语:避讳、请求、批评、拒绝等
4、客套语: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吉祥语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2、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3、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解读不同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评价》
1、学习途径
2、学习计划和习惯
3、学习内容
4、学习个性
高中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四)
《窦娥冤》
1、窦娥是一个苦命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她的反抗精神表
现在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她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
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三桩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表明自己的清白,冤情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斗争矛头更加明确,不
可颠倒。三桩誓愿的提出都是先宾白,再用曲词强化。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
而抗争的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并且都运用了典故,用明君、忠臣、贤媳作比,强调自己
蒙受的冤情之真之深,也暗示了自己三桩誓愿都能实现。三桩誓愿的实现都借助了超现实情节,突出了窦
娥的反抗精神及其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惩
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使得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
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3、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窦娥冤》中有三个层面的矛盾冲突:1、社会冲突(高利
贷盘剥、流氓恶霸的横行、吏治腐败);2、道德冲突(改嫁与守节);3、意志冲突(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
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
4、曲词特点: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
同。如《滚绣球》,抒情性:悲愤地质问天地(直抒胸臆)、痛切地指斥天地(高亢激越)、大胆地否定天地
(满腔怨愤);音韵美: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强化情感、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雷雨》
1、课文里显在部分的情节是午饭后一段时间里发生在周家客厅里的事情,即周朴园、侍萍相认,周朴园和
鲁大海之间的冲突。潜在部分的情节主要是周朴园、侍萍年轻时的婚恋纠葛,发生于三十多年前无锡周公
馆里,这是从周朴园、侍萍的对话中逐步透露出来的,没有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这种处理是很巧妙的,因
为可以使剧作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的矛盾冲突集中、紧张,戏剧效果很强。
2、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
情绪。③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④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3、矛盾冲突: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一往情深,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是惶恐不安,周朴园对“面
前的”侍萍是严厉冷酷。他怀念的是已经死去的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是
自私虚伪的。
4、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自私、虚伪奸诈、态度强硬的封建资本家形象。鲁侍萍是一个历经磨难、勤劳善良、
刚强自尊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5、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同的人物语言不同,但都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
化而发展变化。比如周朴园→盛气凌人,鲁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等。且富有动作性:能表
现内心活动,能推动情节发展。
6、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听
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
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她感情上受了刺激,是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
周萍本人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
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感受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
《哈姆莱特》
1、情节推动:在比剑现场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
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
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
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2、人物语言: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
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这话对以后剧情的发展
就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
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3、哈姆莱特是一个善良忧郁、优柔寡断、勇敢机智、幽默诙谐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优柔寡断在全剧中的表
现为: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
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
会。他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过于相信个人的作用、思想的力量以及浓厚的天命思想,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过
于强大。
《望海潮》
1、主题:这是一首投赠、干谒(求见)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
自然环境之秀美、都市经济之繁荣。
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是对杭州情况的总写,总写它的“形胜”“都会”“繁华”,
为下边铺叙做准备。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杭州的现状,是实写,那么第三句就是从纵的方面来
写杭州的“自古繁华”,是虚写。因此这三句就是纵横结合、时空结合、虚实结合。
3、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
“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
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
的景物。“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
节的美景。
4、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
典诗歌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如《望海潮》开头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是总写,是“点”,接下来就从市井面貌、自然景观、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重湖叠巘清嘉”是粗笔勾勒,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铺叙,是“染”。《雨霖铃》中“多
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个具体的意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是染。
《雨霖铃》
1、主旨:诗眼是“伤离别”,上片写别时情景(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是别后想
象外),是实写,下片写别后想象,是虚写。全篇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想象别后的孤独凄凉就
更能加重离别时的忧伤,感染力更强。整首词的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交代了送别的节令、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凄切的蝉声、暮
色中的长亭、刚停的急雨,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渲染了一种凄清沉郁足以触动离情别绪
的气氛,奠定了“伤离别”的基调。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主要用白描手法写别时情态,“无语凝噎”更胜“嚎啕大哭”,更显难分难
舍。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是对别后情景的想象,采用的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写出词
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话之所以动人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词人能寓情于景,借
景抒情,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
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的形单影只、孤单惆怅的心境。词人以
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内容:通过描写眼见的“大江、赤壁、乱石、惊涛”等壮美之景,联想到“千古风流、一时豪杰、当年
公瑾”等风流之人,抒发了“多情善感、早生华发、功业无成、人生如梦”的苦闷之情。具有怀古诗的通
常思路,即: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通常怀古诗的主旨有三种倾向,怀古伤今(昔盛今
衰)、借古讽今(讽谏当朝)、怀古伤己(壮志难酬)。本词属于怀古伤己类。
2、豪壮情调表现在:1)写大江,融合千古兴亡;2)写赤壁,写得雄奇壮丽,写景时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声色结合。3)写周瑜,写得雄姿英发,不仅与赤壁并称,容貌才华雄姿英发,而且用小乔衬托他的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还与自己对比:一个青春年少,一个早生华发;一个幸福美满,一个屡遭不幸;一个东吴都
督,一个团练副使;一个功成名就,一个怀才不遇。
3、层层来烘托:写千古风流人物是为了烘托赤壁豪杰,写赤壁豪杰是为了烘托周瑜,写周瑜是为了烘托自
己。
《定风波》
1、本词采用了双关(风雨)、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通过途中遇雨吟啸徐行的一
件日常小事,表达了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三句是说,一身野服打扮远比官服车骑轻便自在,而且已
是“竹杖芒鞋”了,还害怕失去什么呢?“轻”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谁怕”,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
就是着蓑衣在风雨中度过来的,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最简单的装扮就足
以抵抗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了,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靠自己也能走过艰难险阻。“任”有任凭、
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这三句充满了艺术
的张力。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所以“借酒浇愁”,“却”字说明自然天气、政治气
候变幻莫测。这三句含有哲理:阳光总在风雨后,危机中有转机,祸兮福所倚。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
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
上。可谓一语双关。“归去”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绪。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1、主旨句是“无人会,登临意(一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心意)”,为了表达这个主旨,词人先用“江天
空阔”“远山愁恨”“落日残照”“断鸿哀鸣”等景物烘托自己的孤寂愁苦,再用“看吴钩”“拍栏杆”等动
作表现自己虽有雄心壮志但志不得伸,最后用张翰思归、许汜求田、桓温北伐等典故依次含蓄地表达了自
己不愿归隐、不愿谋私、生怕虚度的心情。三个典故依次采用反问句(季鹰归未?)、推测句(怕应休见,
刘郎才气)、感叹句(树犹如此!),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2、上片以景物烘托为主。俯瞰江天,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秋色无际,浩渺壮阔;眺望远山,
苍翠高耸的山如玉簪,层层叠叠的山如螺髻,千姿百态,十分秀丽。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只能触发词人
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曲折有味。再添上楼头落日,孤
雁哀鸣,视听结合,苍茫悲凉。落日又喻南宋,孤雁又喻词人,可谓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3、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
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
句,写境极悲凉。“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
“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
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词中采用五个典故,采用典故的效果是: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增加文采、丰富内涵、拓展意境。五个
典故依次表达的内涵是:孙权始置京口(要抗金复国)、刘裕起兵北伐(不苟且偷安)、宋文帝北伐失败(要
有备而战)、拓跋焘建立行宫(要图谋恢复)、赵王使者探望廉颇(叹无人问津)。全词唯一一句写实的句子
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2、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上都是地点加怀古,意境都很雄浑壮阔,主旨都为怀古伤今。不同点是苏
词多直抒胸臆,意境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多用典故,意境含蓄蕴藉、沉郁激愤。
《醉花阴》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菊来喻人,但全篇不见一个“菊”字。
“东篱”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却隐去“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把酒”的“酒”字之
前,本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
“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他花的香气。“黄花”也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
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
一层。同时用乐景衬哀情,也表现出自己无语独酌的寂寞。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既是全词的名句也是全词的高潮。女词人于前面谨慎地矜
持地把自己对丈夫缠绵、热烈的爱都隐藏在含蓄的暗示和雅淡的言语中,可到最后又忍不住要直抒胸臆:“莫
道不销魂”,她终于说了“销魂”(词眼)二字,点出“伤离别”的主题。接下去忽又咽住不说了。才说的
“销魂”,未免太露。于是逼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了遮盖自己被相思折磨
得消瘦了这句实话,偏要说西风吹开了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那思妇比起瑟瑟的黄菊,似乎还
清瘦了几分。为什么?那就不待言明了。而且这两句用菊花自比,造句新警,创意出奇。内容上,一则显
示了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一则暗示在别中的憔悴和期待。手法上,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
都芳洁憔悴,创意极美;二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
用人瘦胜似花瘦对比,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
收之感。
《声声慢》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词构成了三句话,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
到内心情感,层次清晰地概括了词人在靖康之难后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奠定了全词悲凄的基调,统率
了全篇。“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
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
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
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2、借景抒情,铺叙言愁,化“愁”为象: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3、两首词愁情的异同:写于早年的《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生离之愁,相思之愁,是闲愁;写于晚年的《声
声慢》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死别之愁,身世之愁,是浓愁,它的含义更丰富,更厚重。
意境方面也不同。《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
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拿来主义》
1、驳论文思路
本文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
主义”,这样一是因为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是绕
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三种“主义”拿来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
也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
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2、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第一段中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等事例。
2)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尼采: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发疯而死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煤矿丰富、只是送去不拿来、 沦为乞丐
注意:类比论证是用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鱼翅 吃掉(占有、吸收) 喻文化精华
鸦片 送药房(存放、批判性地吸收) 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 送、毁掉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 走散(毁灭) 喻封建文化
作者通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千字文就将一个抽象难懂的道理——如何批判性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
讲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
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
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
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2、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
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
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3、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
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热爱生命》
1、生之本质在于死: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
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
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
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
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1、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像一根苇草一样,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命。
2、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
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3、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
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条》
文章开宗明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接
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作者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这些条条是人们过正常
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个人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
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等。作者进一步阐释,十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
实践于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当你
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
集体精神。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典型事件与矛盾冲突: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
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
强暴。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
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秦赵之间和廉蔺
二人之间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秦赵之间的矛盾使得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这样,秦赵两国矛盾发展
的结果,又构成了廉蔺矛盾的前因,秦赵矛盾暂时缓和,使得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得以突出。但为了解决
秦赵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御敌、一致对外,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2、对比衬托:用赵国君臣的“计未定”来对比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还有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
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
3、个性化的语言:蔺相如在秦廷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
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词锋犀利,刚柔
兼施,又轻重恰当,是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廉颇在将相和中,先前的
话表现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的话不多,却坦诚
直率,可敬可爱。
《苏武传》
1、前后“矛盾”的行为:苏武活了八十多岁,而《汉书》只重点写了他出使并羁留匈奴的十九年。在这十
九中,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却并不矛盾:全
是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2、典型环境: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
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
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
一展风采。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中写到三次劝降:卫律威逼利诱地招降、匈奴幽禁流放地招降、李陵语重心长地
劝降,在劝降中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和说辞不同,苏武对两人在措辞和态度上也不同,人物语言都显得
相当个性化。对卫律的劝降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对李陵的劝降则采用绵里藏针、有理有节
的方式。
4、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
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张衡传》
1、文眼贯穿:“才高于世”是文眼。才高的由来:先天禀赋、后天实践。才高的表现:善属文——通五经、
贯六艺、《二京赋》、《思玄赋》;善机巧——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灵宪》、《算罔论》;善理政——心思缜
密、机智果断。“才高”也导致“德高”,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敢于说“不”——不好、不行、不就、
不应、不慕,却常忧国事——敢于讽谏、收擒奸党。
2、点面结合:先整体概括(面)了他的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介绍特长时与他的官职相联系,表明他是因
特长而做官,而做官也是为了有利于科学研究。再着重介绍(点)了候风地动仪。介绍候风地动仪时,不
足二百字,却在精简平实中透出情致。介绍顺序依次为时间、材料、外形、构造、原理、效果、评价、验
证、使用等。
3、组织材料
经纬结合: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括了张衡六十二年中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经,叙其一生;以
善才为纬,统率题材,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
叙议结合: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介绍候风地动仪时,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详略结合:介绍张衡的文学、科学、政治三个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
详写,其中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
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
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为次。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是指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
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晰。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就是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改变顺
序。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
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常见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就是一种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可以直接驳论点;可以通过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来反驳论点;也可以驳论证,指出对方的论据虽然真实,
但不能证明论点。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要全面,不要片面;要发展,不要静止;要联系,不要孤立。
《辩论》
辩论具有驳诘性,辩论双方对同一问题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辩论具有应对性,辩论不仅要阐明自己
的观点,驳倒对方的观点,而且还要不断应对来自对方的质问与反驳。此外,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还表
现出一种互相激发、相互牵制的关系;辩论双方言辞激烈但又出语谨慎,尽可能不给对方可乘之机。敏捷
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是辩论取胜的前提,而准备是否充分则是辩论胜败的关键。
《逻辑与语文学习》
1、概念: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与概念之
间主要有全同关系(窃与偷)、包含关系(学校与中学)、交叉关系(青年与学生)、矛盾关系(战争与和平)、
反对关系(黑与白)等。
2、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同一命题可用不同的
语句来表达,比如“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也可以表达成“这个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3、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常见的有三段
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二难推理(寓言《自相矛盾》)、议论
文的论证过程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等
4、逻辑规律:同一律(不可中途偷换概念)、矛盾律(两个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须要否定一
个)、排中律(两个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须要有一个是真的)。
《走进文学大师》
要消除经典的隔膜,对经典多一些尊崇和耐心;要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要细心领略大师文章的风
格魅力。
《影视文化》
电影与电视合称为“影视艺术”。电影艺术经过了从记录到叙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
名著改编成影视,并不只是原著的视听“插图版”,而是不同艺术媒介间的创造性“互译”和再创造。好莱
坞大片最重要的特征是类型化。国产影视也在不断显露生机。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
长篇章回体小说。
2、小说以地点为线索梳理情节为:沧州遇旧(序幕)、天王堂买刀寻敌(发展)、草料场交割沽酒(发展)、
山神庙报仇(高潮结局)。
3、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在其间充分表现出林冲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林冲
性格既有软弱动摇、委曲求全的一面,也有正直善良、刚强侠义的一面,后者最终战胜前者,促使他走上
了反抗之路。(徐徐语文坊)林冲的遭遇和思想变化充分表现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4、对风雪的描写是小说的重点。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
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还有大量侧
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
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风雪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小说着力刻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套己(穿、用、行、住、思)、套人(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吵
架事件、滚楼事件)、套死(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社会)。
2、别里科夫是一个封建保守、胆小多疑、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极力维护现行专制秩序的卫道士,
全城人都怕他;但他也终日战战兢兢,一是因为他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二是他恐惧变革而逃
避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
3、小说采用了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
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
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
本质。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
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徐徐语文坊)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会找上他。
《边城》
1、《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可谓作者的“理想国”“桃花源”“园田居”,其间充满了农业文
明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作者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一个“傻头傻脑”的“乡下人的打算”。
2、环境美:山明水净、民风淳朴(端午赛龙舟捉鸭子、中秋赏月对歌、元宵舞龙灯耍狮子、傩送托人送翠
翠回家、祖父和商人互不要钱)。
3、人性美: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纯真可爱、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傩送是一个英俊善良、勇敢能干、风
趣幽默的茶峒汉子。爷爷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尽职、重义轻利的苗家阿公。
4、语言美: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
透露出田园诗情。且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例如: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
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非
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归去来兮》
1、“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陶渊明的作品和他的人格。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说:“做
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虚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表现这种爱好人生的情感
的就是陶渊明的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29 岁出仕,历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 3 次,做官时
间总计不过 4 年。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2、本诗有两条线索。叙事线索:归思、归途、归家(居家乐、庭园乐、郊野乐)、归心。抒情线索:自责
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3、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诗风:从情感表达上来说,因为诗人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所
以能将感情表达得准确含蓄,打动人心。(徐徐语文坊)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
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将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
意境。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
然纯净之美。用典如亦如己出,毫无斧凿痕迹。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
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
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
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天色
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滕王阁序》
1、全诗扣题。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洪府(第 1 段:洪州地势、宴会宾主)、秋日登滕王阁
(第 2、3 段:楼阁壮丽、山川胜景)、饯(第 4、5 段:宴会盛况、人生感慨)、别序(最后两段:再述遭
际、盛宴难再)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骈偶、四六、藻饰、用典。因为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对现实与人生的新的感受
认识,真情实感贯穿,就使得骈文的四六句式及骈偶形式有了充实的内容,变得灵动起来。在这里,王勃
已不是戴着骈文的锁链跳舞,而是随心所欲地驾驭种种骈俪文规范,为自己要表现的内容服务。
4、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滕王阁的景色:“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
势的景色。“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鹤汀凫渚”以下四
句则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披绣闼”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云销雨霁”以
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远的天地。“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
妙的乐曲。这样从远近、上下、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
5、《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
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
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
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徐徐语文坊)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士
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关心
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
《逍遥游》
1、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
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
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
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
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
“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2、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多用寓言。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
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
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3、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毛泽东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
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
力量的一种象征。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寄寓了自己的感情。
《陈情表》
1、陈情于事、文笔委婉:作者将自己孤苦无依的苦情、对祖母的哀哀孝情、对朝廷优礼有加的感激之情以
及报效朝廷的忠情都自然巧妙第融入到对皇帝的陈述之中,融入到叙事当中,浑然一体无雕琢之痕,使人
感到作者既是在陈述事情,又是在处处抒发真情。(徐徐语文坊)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
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2、文章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这些都得益于作者
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至今许多新鲜贴切、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成语如“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仍口耳
相传,被广泛应用,可见本文影响之深远。
《咬文嚼字》
1、这篇课文贯穿了一个思想,就是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咬
文嚼字”是什么?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一是可求得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
练与吻合:句式不同,感情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二是关系到字词联想意义
的使用:善用联想意义,文章就丰富蕴藉;滥用联想意义,就会陷入套板反应。怎样“咬文嚼字”?当以
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咬文嚼字”强调创
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如果为了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
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阅读快餐类作品可“不求甚解”,阅读经典作
品,尤其是文学类,还必得“咬文嚼字”。两者可结合,读书开始时可“不求甚解”,以后逐步“咬文嚼字”。
《说“木叶”》
1、这篇文章借说木叶来谈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木叶”之所以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跟“木叶”
的特征有关:它含有“落叶”的因素;它微黄干燥,含有舒朗清秋的气息。“木叶”“树叶”概念无几,形
象千里。
2、“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比“木叶”更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
而且连“叶”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因而更空阔、悲凉、凄清。“黄叶”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木叶”中,“木”微黄干燥,有舒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这样舒朗与绵密交织,是一个
迢远而又情深的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谈中国诗》
1、中国诗早熟,抒情诗出现得异常早;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社交诗特别多,宗
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比如,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
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徐徐语文坊)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
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
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框架结构,体现了中国
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
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有很多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
法式,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
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作为生物的社会》
1、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
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但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
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
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2、这篇科学随笔有着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
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
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徐徐语文坊)再次,对生物
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
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宇宙的未来》
1、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
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
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
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
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徐徐语文坊)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
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
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
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深刻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其次,写的深刻的主
要方法有: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等。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写得充实,大前提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多观察,多读书。不同的文体对于内容的充实、丰富有着
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议论文要求论据充实,说明文要求资料丰富,记叙文则要求形象丰满。如何把现有的
资源挖掘出来充实文章内容呢?可以通过联想挖掘材料,挖掘材料时不可忽视细节,还要善于分析。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有了深刻的思想,还需要优美的文字去表达。讲究文采并不是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
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通常人们都感到写作比阅读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
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写作就是这样用思想开路的艰苦劳动,也就是创新。创新不等于猎奇,也不
等于只写新事物。写作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新,二是材料新,三是表现形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