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ID:686654

大小:307.1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古典小说 21 智取生辰纲 1. 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了解施耐庵和《水浒》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古今含义。 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难点)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 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勇夫’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 拍案叫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又称《忠义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中许多剧情都是妇孺皆知的。本书结构严整、以官 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三、检查预习、复述课文 四、分析小说情节[来源:学§科§网 Z§X§X§K] 1.生辰纲是什么?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 之财。[来源:Z*xx*k.Com]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一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小说题目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 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人物的就是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找出小说中的环 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 第二课时 一、揣摩体会、合作探究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 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 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 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 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 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 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 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 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 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 了“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 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 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 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 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 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 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 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 是动弹不得。 2.杨志最终失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 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 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时间及次数,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 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 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等,以上诸多方面都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 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 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4.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 节有什么帮助? (1)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2)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3)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5.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 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冈 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 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 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 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 示人物命运。 二、教学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 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 “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文章围绕“生辰纲”而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 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说说你的看法。 《智取生辰纲》是从文学名著《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 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 跌宕起伏,饶有趣味。整节课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 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 智慧带来的乐趣。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 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 有效信息,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范进中举》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 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 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 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 绾.了(wǎn) 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ūn) 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 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 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 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 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 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 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 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 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 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 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 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 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 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 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 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 20 岁开始应考,考了 20 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 于在 54 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 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 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 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1)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l~2 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 的情况。 ①第一层(1 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 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2)第二部分(3~11 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①第一层(3~5 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9 段):写胡屠户治疯。 ③第三层(10~11 段):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二)深层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见板书设计。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 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交流点拨】(1)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现世宝”“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 中举后:“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 喷头” 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通过对比,对人物进行准确、逼真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表现胡屠户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 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逢迎,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这节课, 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品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想想 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交流点拨】(1)中举之前 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语言描写) 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 现只是“摸门不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 有丝毫反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 成因: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 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 有得到。因此他的性格才会被如此地扭曲。 (2)中举之后 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 20 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 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 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好!我中了!” 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④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语言描写) ⑤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语言描写) 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语言描写) 性格:世故圆滑 【教师点拨】①典型意义: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 入木三分。②成因: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 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 2.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交流点拨】中举前: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 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唾沫,他 还“唯唯诺诺”。 中举后: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 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 “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交流点拨】由极度不自信、自卑到喜极而疯,但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本质的善良,更 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科举制度的罪恶之大。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 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 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 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交流点拨】嫌贫爱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来巩固和扩 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的发展做铺垫。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交流点拨】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互相舞弊的事实。 (教师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 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 境。) 8.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 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 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 (二)写法探究 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交流点拨】(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 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 20 岁 开始应试至今已有 35 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 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 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 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 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 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 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 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 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不要出现所写 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通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通过品读,体会本文的艺术手法,对讽刺艺术有较深的认 识。学生对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难以理解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 疯”。 23 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初步学会详略得当、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 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 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 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 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 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 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 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 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 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 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 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重视学法的指导,从 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 一大遗憾。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来%源#:zz@step.*com&]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来源 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插播视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 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 篾.片(miè) 发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溆..(liǎo xù) 岔.气(chà) 促.狭(cù) 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 1715—约 1763 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 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 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 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 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 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 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开头——“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李纨笑劝道——又放了一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结尾):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 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 导演这场“笑”剧? 【交流点拨】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 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取笑,以哄贾母开心。 4.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 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 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 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交流点拨】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 刘姥姥在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 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 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 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 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2.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 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 弄人的性格特点;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 束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宝玉 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 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 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 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强的过他。’……也照样换 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老刘, 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 出大家’。”“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 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 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平日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 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 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 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并不带丝 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 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 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 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 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1.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请说说分别写的是谁?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 唇未启笑先闻。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3)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4)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交流】(1)王熙凤 (2)林黛玉 (3)薛宝钗 (4)晴雯 2.课后阅读《红楼梦》。 重点突出,抓住了细节描写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注重读写结合,学 以致用。 由于学生对原著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理解刘姥姥人物形象在全书中的作用,同时, 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难以解读全文的深刻内涵。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