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意象诗话
1 《沁园春•雪》
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
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一、课前导入
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
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雪在诗篇里是诗
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
雪》。
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1. 关于词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固定
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
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
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
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
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
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
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语气来朗诵。但,是不是
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要用稍带批评的
口吻来朗诵。
3.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 1936 年 2 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
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 年在长沙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
大地,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 11 年后,也就是 1936
年 2 月,毛泽东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他于雪
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满
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
的心声。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
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并迅速
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你知道上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下阕重点写的是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古代英雄,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继续思考:
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
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
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
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一答: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问题二答: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
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问题三答:下阕评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古代帝王,又评论了今天
的人民大众。分三层:第 1 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第 2 层从“惜
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第 3 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三、品读词的上阕
1.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
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
成趣。
2.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
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
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
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
泼,景色壮观无比!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
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
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
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花翠柏,郁郁青
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4. 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作者在上阕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诗人王
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沁园春•雪》就是借景来抒发革命豪情的代表作。
四、品读词的下阕
1. 当年柳亚子先生读过这首词后,曾经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
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同学们想想看,它是由哪两句演化而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联系上下阕的内容,分析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一个“引”字巧妙地由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
今人物的评论。
2. 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
这些英雄的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
雕。
3. 第二层紧扣一个“惜”字,“惜”字统领第二层。这一层涉及了很多历史知识,
如何理解“惜”字包含的意味?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们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同
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
文学才华欠缺的不足;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
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 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
全词,这是点睛之笔。
5.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
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拓展:全词主旨句除突出表现了今朝是由无产阶级大众来主宰世界的主题之外,还有
赞颂及总结历史经验的意思。毛主席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
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山舞原驰 红装素裹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小结
1.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
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
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
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
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 1590 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 2000 首以上,凭记忆手书
的有 117 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了多首诗
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完成课后练习。
(2)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来%^#源:中&教~网]
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积极的调动不尽如人意。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
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
要引导学生从上片说到下片,而是将上下片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
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会更好。 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
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2 我爱这土地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一、课前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
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
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谁愿意说?
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
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 ”,这个句式来说话好吗?
(生看图片)
师适时解说:1997 年香港回归,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8
年的中国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让世界为之惊叹! 2009 年的阅兵式,
强大的中国国力接受世界的检阅!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承办的世博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
大的一次世博会,百年世博,展示的人类文明的辉煌。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
因为我的祖国 ” 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 60 多
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
惨痛教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 1938 年的《我爱这土地》。(屏
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屏显)
他在 1933 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
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
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
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
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
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
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
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
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屏显)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用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并用心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开始吧!
2.指生朗读,指生评价
师:诗中有一个词语形容诗人的情感程度很深,谁找出来了?(深沉) 师:那针对
这一种情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呢? (整体来看我们应该用激昂的、深沉
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谁能点评一下这
位同学的朗读。
3.教师范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首诗,大家想不想听!
4.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再把语速放慢一些,饱含深情的给大家朗读一遍。
五、品读悟情
师:其实,要想通过朗读把听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必须真正的理解诗歌。我们说:
“作诗本乎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悟情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情感的流露。我们说: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
达的情感。
师:这首诗写于 1938 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
师:其实早在 1931 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已经践踏了我们的国土。谁愿意把这段背
景资料给大家朗读一遍。
(屏显)知人论世:早在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
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
黑、
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 年 7 月 7 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
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 年 12 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
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抗争。
师: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
法抹去的民族之痛。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
(屏显)勿忘国耻 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
师: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了南京,进行了长达 6 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致使 30 多万同胞惨遭杀害。南京这一座六朝古都,成了一个血腥的人间地狱。看着这样
一组照片,此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
生答
师: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生:我一
定会誓死报国。生:反抗报仇,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做亡国奴。作为诗人的艾青,他也坚定的涌进
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是借助哪
些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
朗读诗歌,先自主思考,如果有疑难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
具体形象)
明确: 意象
暴风雨打击的土地 -----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 -----郁结在人们心中的悲愤(强烈愤怒的中国人) 无止息的激
怒的风 -----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生
死眷恋土地的鸟 ---- 对祖国挚爱的诗人 ?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 河流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风 ——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 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
形式”,诗人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所借助的具体形象在文学上叫做“意
象”。
(屏显)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师:
它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感,那么在文学上他就称之为“意象”,那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师:那么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
写法叫什么呢?
生:象征
师:我们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曾经学到过这种写作手法,那么诗人所借助的这几个意象
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使用象征这种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
之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要使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我
们就能够想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那“土地上的河流汹涌着悲愤”它象征着什么?
你能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谁?
生:当时人们心中的悲愤。
师:人们心中的悲愤就如同河流一般汹涌着。 师:那“无止息的激怒的风”你能联
想到什么? 生:
师:这种“激怒”无止息的吹刮着,刚才咱们同学看南京大屠杀图片的时候,老师注
意到很多同学的眉头紧锁着,神情凝重,可见你的心中也充满着一种愤怒,对不对?这种
愤怒代代相传,不会停止。“无止息的吹刮着”不用“吹拂”而用“吹刮”,你感受一下,
程度一样吗?
这种愤怒非常强烈。那这三句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去读?
生:悲愤
师:谁能带着强烈的愤怒再给我们读一下。 师:那黎明的温柔它又象征着什么? 生:
光明的到来
师: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那么黎明无比温柔,
而且还是来自林间的,在这里他为什么不用太阳这个意象呢?
生:仅仅是胜利的曙光,但是人对胜利仍充满着渴望。 师: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我们说:“黎明来了,胜利还会远吗?”那我们再读这
句话时候,一定要读出深深的向往之情。闭上眼,仿佛就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太阳,谁愿意
给大家读一下这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句话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2.诗中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只鸟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
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师: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可以用哪个成语可以形容?
师:至死不渝。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借助意象抒写的淋漓尽致,这种爱不仅来
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当时全民族普通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是当时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师板书)
3.谈谈第二节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主题升华,感情深化,呼应标题。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爱国者目睹满
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练和升
华,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爱的深切。
师:我们要饱含深情的去读才能产生动情的效果,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再一次感受
一下诗人的深切的爱国感情。
鸟生与死 眷念土地
我爱这土地 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 爱得深沉
完成课后练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
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
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 乡 愁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
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
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
唤。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是当代台
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指定学生诵读全诗,看谁读得好,教师作简要点评。
3.全班齐读。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小组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
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亲情)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家愁(爱
情)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
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抒发了
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
绪祖国,着笔惊人!所以,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
的主导情感不仅仅是乡愁,还有对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4.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
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
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 E-mail。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5. “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
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
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
“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
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6.(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
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
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
庄严正大。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
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乡愁这个主题的?大家能背出来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象余光中的这首“乡
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最后,让我们一齐
来吟诵这首深情的恋歌,再一次体会诗人内心涌动的思乡爱国情感。
乡愁
余光中
(1)背诵《乡愁》。
(2)完成课后练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认为朗读非常重要。因为《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
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
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非常喜爱,学习的积极性很
高。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一、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
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
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
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
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
二、自我研学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国
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 年
4 月 5 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
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
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娉婷..(pīng tínɡ) 鲜妍..(xiān yán) 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í nán) 轻灵..(qīng líng) 柔嫩..(róu nè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
帝王的礼帽。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
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
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
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
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
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 特点: 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
等等。
2.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
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一行中诗
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
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
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
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
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四、当堂演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
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
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云烟 百花——绘画美
天真 庄严——建筑美
呢喃 喜悦——音乐美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
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
负责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
计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
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最大最快发展。
5 我 看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教#育%*网]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一、课前导入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
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 诗人、翻
译家。
(2)背景链接
从 1937 年 10 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
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 年 6 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
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
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
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 (rùn) 沉醉.. (chén zuì) 凝.望 (níng) 忧戚. (qī)
枉.然 (wǎng) 飘逸..(piāo yì) 勃.发(bó) 摇曳. (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
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
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
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 当堂演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
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
对万物的期待。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 4 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
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
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
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