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ID:686656

大小:310.19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游目骋怀 10 岳阳楼记 来源%&^@:中#教网]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培养高尚情操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 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ww~w.z%^zst&ep.c@om]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 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 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 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 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 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来 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 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 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 16 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 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二)整体感知[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g)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g)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g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 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 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 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 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 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 1 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 2 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 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中国 教育*出&@^#版网]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三)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一部分(1 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来源~:中*^教网&%] 第二部分(2~4 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 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来 &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二层(3~4 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 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 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四)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 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 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 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来源:z^zste%p#.c@o~m]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 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 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 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 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 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 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 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 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 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 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 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 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 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 随谁去呢?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 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 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 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c#om~]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 3 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 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 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 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 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 “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来源:@%中&#教~网] (第 4 自然段的特点与第 3 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 3.4 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 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 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中国教^#育出~&版%网]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 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 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 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 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 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 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 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 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 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 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 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 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 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 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 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岳 阳 楼 记 叙述 作记缘由 描写 抒情 景物 概述外景 引起下文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迁客骚人, 登楼有感 淫雨霏霏,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喜气洋洋 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 文字。 【交流】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 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 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朗读文章,解读文章,欣赏文章,分三部分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语言 特色及深刻内涵。 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理解上,少有对文本字词的关注,这对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利。 11 醉翁亭记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常见的文 言知识。 2.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 1.亭子现况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 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 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 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布局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 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 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 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 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3.历史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 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 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 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 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 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二、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 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 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 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 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 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 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中又有 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三、文言知识 (一)虚词注解 “而”的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五)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七)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 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 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五、课文分析前提问,学生自学,整体感知后边思考: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 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6.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8.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 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乐”字。 2.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 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 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 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 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具体表现在: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 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 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 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 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8.答案略。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教师检查翻译情况,给出译文供校对。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 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 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 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 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 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 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 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 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 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 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 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 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二、教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一)课文脉络: 第一段: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写人游琅琊之乐,分为四层。 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 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伛 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 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 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 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 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慰的 复杂心情。 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 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 叙事物,但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 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 下棋的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 面前无拘无束,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太守 内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 绝对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 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 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过了一些时候,照在山间的夕阳映着回去的人们。散乱,归, 从,去,精确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宴散和宾客随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们已兴尽而返,飞 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在树林阴翳之中飞鸣了。 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 政治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这证明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多么不公正。 作者在公务之暇,带着众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也排遣了失意郁 闷的心情,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深刻含义。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 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 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 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 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三、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 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四、教师总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 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 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 “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 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 “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 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详见第 7 题) 3、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 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 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 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 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 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五、教师指导背诵: 可以根据内容要点,将一段分成几个层次来背诵。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 处? 【交流】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 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 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 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 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 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 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从此案例中, 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地感知文章的特色。 12 湖心亭看雪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课前导入 导语设计 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 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 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 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 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 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 nán 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 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舟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 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 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 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 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 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 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 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 1 自然段。 (5)齐读第 2 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 3 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 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 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 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 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 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 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 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 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 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 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 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 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 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 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 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 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 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以朗读穿插全文,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通过朗读把握文意,有利于提 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探究性问题比较详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wo@~m] 重能力训练,缺少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把握,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 13 诗词三首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 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 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 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 路难》。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 42 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 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 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 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 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 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 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 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 致地欢乐吗?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停” “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 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 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 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 “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 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 旁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 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 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 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 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 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主题理解 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 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 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 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 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 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 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是 柳宗元。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 柳”。他是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 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 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 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 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 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 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 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 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 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 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 理? 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 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 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 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3)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答案示例: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 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 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心 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 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 “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 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 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示例二: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 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改革、 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 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 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写法探究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 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 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 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 作品。 五、课堂小结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 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 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 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 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 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 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 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 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 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 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 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 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答案示例: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二)研读分析 1.主题理解 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突破重难 (1)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案示例: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2)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 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我欲乘风归去”可以体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诗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 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 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案示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 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 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 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 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 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 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 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 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 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 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 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 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 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 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 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