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ID:686658

大小:340.9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一、课前导入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 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 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 园烧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 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 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 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书信格式 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迹 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 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3.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明确: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 等。 4.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明确: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5.“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 明确:被两个强盗--法兰西、英吉利毁了 6.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洗劫,放火,行窃 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确:小额尔金(对照书下注释,区分两个额尔金的所作所为) 8.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谴责的态度 9.他是用很激烈的言辞从正面谴责的吗? 明确:不是,是用反语(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称“倒 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10.雨果使用了哪些反语? 明确: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赞誉 11.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明确: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 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12.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 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 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13.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 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明确: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 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反映了他是站在人类的立 场、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 1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 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拓展延伸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 步? 七、结语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 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 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 护自己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完成课后练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读文、读人、读出自己。掌握 了这个方法,就好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雨果先生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反语嘲讽,何等睿智;正直无私,何等珍贵。其实这也是我们全班同学写给雨果先生的一 封信。 8 论 教 养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课前导入 生成问题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 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 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 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 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 语言学。1938 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 年,在列宁格勒大学 任教授。1971 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 年,他开始重新 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 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彬.彬有礼(bīn)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 矫.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 (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 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 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 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3) 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 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 的表现形式之一。 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 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 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 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 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什么是教养 论教养 无教养的表现 具体论证,深入剖析 有教养的表现[中国教育#出& %版 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面的学习 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提升教养不仅是对 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时,学生们也学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写法。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 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 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 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 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 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 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 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就 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 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 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 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 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 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 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 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 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 (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2.词语解释。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 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 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 (第1——6自然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 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 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 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 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 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 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 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获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 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6.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 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 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7.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第二课时 五、文本细读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 所措? 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 话对人的 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 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 积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 措”是 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 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 得不露痕迹。 ④在怎样的 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 明确: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二)阅读第7-8自然段 ①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之时,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 足够的容量,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 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爱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 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 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 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此种修辞方法的 运用,使得作 者笔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开,奇英缤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 感的力量。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动又悦耳,在扩大感染力的同时,必 然会增强说服力。如文中将“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再如文中“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 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③“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 境。 (三)第9-13自然段 ①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 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 么? 明确: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 年的时光,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时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 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 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②大多数人在谈到工作时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作者认为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腐蚀 作用,上文中有这样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来,并举出生活中的 例子? 明确:在谈工作时表情是乏味麻木。这是因为找对了工作的幸运儿不多。其“濡养”或“腐 蚀”作用是“快活和充满创意”或“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③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如同“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找寻”? 明确:主要靠自我寻找,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象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 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④为什么你很“难预知将来”?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明确:很难预知,是因为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还因为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 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 环,也许会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当我们“可能已耗费半生”,“费事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 纯可爱的本质时”,还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明确:当我们可能“耗费半生”,“费时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 的单纯可爱的本质时”,我们还要在“精神小屋”,“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 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⑥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 什么?为什么? 明确: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 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⑦“鸠占鹊巢”、“桃代李僵”在这里分别指什么? 明确:“鸠”与“李”这里代指“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四)阅读第14-17自然段 ①为什么作者会说安放我们自身好像一个怪异的说法? 明确:之所有“怪”就是因为人们根本还未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而是住着 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是不正常的。 ②文中16自然段说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 明确:我们所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的喉咙都囔过的,别的手指圈划过的、 世界万物。 ③文中16自然段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明确: 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找不 到自己曾经 生存的证据”。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④文中17自然段开头说“如果真是那样”,这里的“那样”指的是什么?“如果真是那样”, “我们的精神小屋”又会怎样? 明确:“那样”即第16自然段中鲜明对比的有关情况。“如果真的那样”则“我们的精神小 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 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 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五)阅读第18-19自然段 ①为什么说“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明确: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个人而言, 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②文中“我们……但我们……”这一组排比句指出了 什么? 明确:指出我们建筑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分别是:拥有健康、庄严、努力、 真诚。 ③当我们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后,应当再如何? 明确:不妨扩大疆域,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六、主题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 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 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 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变化,他们明白了这里的“自身” 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 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