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0 三 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
领略三峡的风光。
二、辅读资料
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
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
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
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
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襄.(xiāng) 御.(yù)
溯.(sù) 湍.(tuān) 啸.(xiào) 属.(zhǔ) 涧.(jiàn)
2.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2)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3.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另外)
(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4.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从 )
自.非亭午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
绝. 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
5.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
(3)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第 1 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 3 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
色。
第 2 课时
一、复习导入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
光辉,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但是,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
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让我们
走进历史的三峡吧!
二、研读课文
1.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连绵、高峻。
2.请概括课文第 2~4 段的大意。
第 2 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急,交通阻断;第 3 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
景秀丽;第 4 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3.第 2 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
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4.第 3 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7.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
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
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
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8.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
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
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
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
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
描述,也是由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
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
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峡(美)
山——奇特险峻(高俊美)
水
夏——湍急(奔放美)
春、冬——清幽(清幽美)
秋——凄清(凄婉美)
本文之所以只用寥寥 150 余字, 就把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是因为作者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并采用大笔渲染的手法进行描写。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 写一个描写
景物的片段,200 字左右。
本文短小精悍, 学生较容易把握山水的特点。 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热爱祖国河山
之情也比较容易激发出来。 美中不足的是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次数较少, 很少有同学能够
当堂背诵课文。 以后文言文教学, 特别是这种短小精悍的美文, 要在课内引导学生多频
率、 多方式朗读, 由读而悟, 体会作者的情感。
11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 1 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
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
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
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辅读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
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
《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
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
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
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
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
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
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
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
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
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
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
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
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
四季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背诵课文。
2. 熟记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 2 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激情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
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课题)
二、辅读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
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
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
感慨。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suì) 未寝.(qǐn)
2.一词多义
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里;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
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
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
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
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
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
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
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
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
的《苏东坡传》。
描绘————庭中月色
――→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 短文二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 却十分优美。 对于本课文言文的教学,
我有以下思考:
1.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 文字简约、 语言精
深, 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 难以理解, 因而很容易产生厌恶情绪。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运用多种方法, 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 激发学生对知识
的探究热情。
2. 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课堂
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 在反复的诵读中, 学生能够感知文章的大意,
品味语言,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知识。
3. 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对“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 因为文
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 如果只着眼
于词句的学习, 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必然是舍本逐末。 对于第二篇短文
的教学, 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上, 并联系实际, 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
教给学生有益的启示。
12 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
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
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其实,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就会惊喜地发
现一条秀绝人寰的绿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之间。这就是富春江。古往今来,它倾倒了无
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尽的美丽传说学们,今天我们就可以一睹它的芳容了。一起来学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辅读资料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
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他有
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
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
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
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
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línɡ)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句号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
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流一下文中的文言词汇、句子: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
百
一百许里(数词,实指,一百)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百叫无绝(动词,断,停)
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表方位的名词,上面)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吾”)
B.急湍甚箭(“甚”后省略介词“于”)
C.互相轩邈(省略主语“其”,指树)
②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鸢者”)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文中以动写静,赋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势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无绝。
第 2 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奇山异水。上节课我们已对《与
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吴
均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
二、课堂研讨
1.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哪些句子是总写,哪些句子是分写?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后面部分都是分写。
2.分写部分先写水,再写山。那作者是如何介绍富春江的“异水”的呢?
一是从“水皆缥碧”到“直视无碍”,这是写它的清澈;二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这是写它的湍急。
3.“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该怎样理解?
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
者的感慨。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和语言美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
水乳交融。请反复品读课文,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其生平经历,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
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吴均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虽然后来朝廷也曾恢复了他
的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这种思想在本
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
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
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美景的
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2.讨论、探究本文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骈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
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和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来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是这篇游记散文主要特色。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列举文中所用的修辞
方法。
四、整体剖析,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和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虽然结构短小,字数寥寥,但构思精巧,写作手法丰富多样。值得我们在今
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
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
往自然的心态。(或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
景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静
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1. 背诵课文。
2. 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 写一篇游记。
《 与朱元思书》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骈体文”。 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两个最大
的成功: 一是在 45 分钟内,一直将朗读作为讲读美文的最佳手段。 在音频范读后, 采用
学生自由阅读、 个别读、 学生品读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感悟文意。 二是
还课堂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见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此, 我将“讲” 降
到最低程度, 让学生的“读”和“说”来主导课堂。 在课堂中, 我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让
学生各抒己见, 尊重学生的见解, 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情理的领悟。
13 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 1 课时 《野望》 《黄鹤楼》
一、激情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
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
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
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辅读资料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
《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
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
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
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 徙倚..(xǐ yǐ) 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
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
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
“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
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
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
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辅读资料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
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
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
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
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
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
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
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
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
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
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
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
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
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
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第 2 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辅读资料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
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
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
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
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
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
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
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
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
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
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
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
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
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
种豁达情怀。
二、《渡荆门送别》
1.辅读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
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
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
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
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
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别是一番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
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
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
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
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
情别绪。
4.小结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
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
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
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三、《钱塘湖春行》
1.辅读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
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
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
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
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
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
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
生丰富的联想。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
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
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
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
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
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
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
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
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
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
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
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1.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 从五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
诗意,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 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且, 稍不留神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让学生爱学,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①通过优美的语言、 配乐朗诵、 启发
想象等手段, 让学生在听、 读、 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② 在上课前, 有
目的地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 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 这些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理
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情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美中不足的是, 阅读方式还是较为单一,
以后可采用小组朗读、 男女分组朗读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