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 藤野先生
1.在记录个人阅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线索把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穿起来。
2.借助小事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3.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4.生命匆匆,应该学会感恩,牢记恩师的情谊。
1.了解鲁迅留学阅历及其救国梦的不断探索与更变的过程。
2.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1.解读鲁迅文学语言中个别语句的字面意思。
2.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留学环境中的鲁迅的动态思想。
3.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
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
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
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预习巩固
1.作家作品
1881 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 年病逝于上海。原名
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
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
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
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
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
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阿长和》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
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 年到东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 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
4.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 年 10 月 12 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 1904 年夏
末至 1906 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
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 年 3 月,22 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
年 8 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
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
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
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 1906 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
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
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 20 年后的 1926 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
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
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
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
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
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听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
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
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 4—35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
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
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5.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四)课堂小结
1.了解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双线结构
藤野先生
在东京(1~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4~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抄写字词
2.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 6—10 段,找出有关描写
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
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二)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
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
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三)过渡: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的,耳朵听到的。读到此,
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
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
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
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四)学生朗读 11—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
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 6—23 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
人物的神态
藤 野 作 者
(1)衣着简朴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
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当面订正解剖图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
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
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
文,寻求救国之路。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的惜别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 ——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
助
(1) (2) 两件是详写,(3) (4) 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
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
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五)读到此,老师有一疑问,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就行为,
非常平凡,做着老师该做的事。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老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那么,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关系。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
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
“东亚病夫”,所以,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
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
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
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感受了这份跨越国籍的师生情。一位优秀的教
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似乎课文学习可以结
束了。真的可以结束了?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文中却旁逸出许多其他内容呢?
是大作家的败笔,还是另有目的呢?
添改讲义 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
文。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分析修辞的作用,分析关键句段的含义
(一)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
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
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
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
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
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
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
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
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
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
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三)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
“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
生有何关系?
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
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没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
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
别的社会背景。
(四)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
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曰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
新的信仰。)
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
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五)词语赏析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
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
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六)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
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
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6.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
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六)总结提升
本文主要通过写作者与日本友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
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
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短文。 (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正确、 流利、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思路和线索; 体会作者的感情; 品味文章的语言。
第一课时, 我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 第二课时, 我以分
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品味语言为主。 设计课程条理分明,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 此外, 本课的教学不仅仅注重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还强调学生对文本特征的把握,
有利于学生对回忆性散文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 但因为本文篇幅较长, 需要完成的教学
任务比较多, 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 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
定困难。 所以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
7 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议论、抒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
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
思念、敬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3.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
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第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高的爱,因此关于母亲的比喻也比比皆是。大家说说有哪些?(学
生讨论、回答)
是的,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母亲是绿叶,
我就是鲜花;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
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朱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二、辅读资料
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
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5 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
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 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
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
军长。1930 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 年 10 月,参
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
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4 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届人大后,
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三、默读课文
同学默读课文,在生字词处标上记号,思考课文的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
四、正音释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妯娌..(zhóu li) 勉强.(qiǎnɡ) 迁徙.(xǐ)
慰勉..(wèi miǎn) 溺.死(nì) 衙.门(yá) 私塾..(sī shú) 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着..(mán zhe)
2.解释下列词语。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俭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五、小组交流,全班研讨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 2~15 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
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2~8 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 9~13 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 14~15 段),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节也
可归人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 16~17 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
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分析课文
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
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1.老师范读第一节,此段情深意切,要求学生认真体会。
提问: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引导学生把握“我爱我母亲”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
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情地朗读第一节。
2.指定一两位学生朗读 2~15 节。要求感情充沛,以情带声,尽量声情并茂。读后
教师可请学生加以评论,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然后教师再略作评点。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关键
性语句找出来。
此类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
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这
些语句分别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就形成了母亲的完整
形象。教者可指明,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3.讨论:以上提取的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并加以简单分析。
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
花”,“还能挑水挑粪”,这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是母亲
性格中所特有的宽厚仁慈,宁可自己吃苦受难,也要帮助别人。然而,她对豪绅地主的欺
压、衙门差役的蛮横更加反感了。爱憎又何等分明。
“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
培养作者去读书,想靠儿子成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压迫。在作者求学期
间,“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后来“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
同盟会”,投身于进步事业,这些都足以表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儿子走上革命道
路。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更加支持儿子从
事革命,“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
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又充分表明了,作为一个劳动妇女,母亲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吃苦
耐劳、默默奉献的美德。
1.熟读最后四节,为下节课完成背诵任务做好准备。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用铅笔直接做在书上。
第 2 课时
一、探究后四段内容
探究问题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探究问题 2:请你谈谈对这两节深刻含义的理解。
作者用了两个段落,两次强调“我应该感激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
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使作者懂得了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锤炼了革命意志。这些精神财富是他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作者深情地写道:“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
困难吓倒。”“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
上最宝贵的财产。”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分不开的,作者对母亲
的赞颂,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感激;对母亲的感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赞颂。
探究问题 3:作为全文的结尾,第 16 节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二、探究课文在选材、组材、详略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探究问题 1:文章先后选取了那些材料,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
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重点详
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
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
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探究问题 2:作者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
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
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
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同时注意时间的纵向发
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
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
通。
探究问题 3:文中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为什么?
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分
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以议为
主,结合抒情。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
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
亲的高度。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四”。
2.背诵 14~17 节。
《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是
一篇感情真挚、 文笔朴素的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
育和影响, 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这篇文章的语言
通俗易懂,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 学习的难度不算太大, 所以本文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
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老师从旁指导、 点拨的形式。 本文在学习引导上, 主要从回
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着手, 既关注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即关注叙事事件与
“我”的存在) , 也关注文本写作风格, 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 同时有利于
深化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认识。 由于作者母亲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其特殊性,当代学生在充
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 对“勤劳一生”以及“苦难中的母子情深”难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出于此客观因素, 本课的教学在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上, 还有待改进。
8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
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
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
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
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
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辅读资料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
剧、传记、散文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
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
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
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
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
《少年》《青年》。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磁带)或者选学生读(要求:听或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
2.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书下注解中有,教学时勾画)。
3.学生默读课文,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4.要求学生再一段一段地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合作,可以
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你们已经对文章中第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都知
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中的第二部分就侧重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所以希望同
学们能够用心走进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5.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四、深入研读文章
(一)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5 段),体会文章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1.写托尔斯泰的胡须和头发——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此比喻中有夸张,注
意多体会。
脸庞多毛——植被多于空地;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
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须发——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
—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2.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狮子鼻。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找出描写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
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
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
憎。小结: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其外貌丑陋的一
面。
4.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
军人、乡绅、马车夫、农民)。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
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形成强烈的
反差,给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身材矮小敦实;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1)这个段落删除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承上启下,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自然段,
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2)联系课后第一题回答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反复刻画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貌?作用
是什么?
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
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
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 6-9 段),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那一对非同
寻常的眼睛的。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
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百
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
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探究文章内涵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一方面托尔斯泰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
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与愿违的时候,这
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
途中——启发学生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
六、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
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
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
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
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有计划地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复
活》, 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家的风采。
《 列夫· 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传记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为俄国大文
豪列夫· 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
特征, 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不仅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还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也进行了探究。 但
由于课时的限制, 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缺乏详尽的认识, 因而可能对文章
的理解只能点到为止, 不能深入。
9 美丽的颜色
1. 了解文中记述的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 感受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表现
出的坚韧忘我、 淡泊的人格魅力。
2. 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3. 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
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
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沸腾(fèi) 咽喉(yān) 溶液(yè) 触目(chù) 踱步(d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 :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 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1867 年出生
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 年在和
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 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学奖。1906 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
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 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 年 7 月 4 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
恶性贫血而去世。
(三)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
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
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
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 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
样?
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
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
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 20 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
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认真细致阅读本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
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
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
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
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
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五)探究写法,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这样
安排有什么好处?
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
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
姿。
2.再次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
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
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
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
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
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
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
你受到的最大启发。
我受到的最大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
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欢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绩谁最好,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
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 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你觉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写一篇读后感。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 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搜集有关居里夫人
的资料, 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 从而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以
及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入手, 层层递进, 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居里夫人的
高尚品质, 还让学生了解到传记文学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 在人物
形象分析上略显单薄, 以后还要在课堂的整体把控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