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来~
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来&
源:#~中教*@网]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m&]
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
1.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每每谈及童年,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联
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描写时,不少
同学却面露难色,不知从何写起……怎么办呢?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让我
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说不定它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悟出
不少写作的真谛呢!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桑椹(shèn)皂荚树(jiá)油蛉(líng)蟋蟀(xī 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
攒(cuán)珊瑚(shān hú)豁(huō)脑髓(suǐ)书塾(shú)渊博(yuān)
蝉蜕(chán tuì)窦(dòu)秕谷(bǐ)金叵罗(pǒ)锡箔(xī bó)
2.理解词义
(1)倜傥:洒脱;不拘束。
(2)拗:弯曲,弯转。
(3)确凿:确实。
(4)菜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地。
(5)轻捷:轻快敏捷。
(6)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7)相宜:适宜。
(8)方正:正直。
(9)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10)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
(1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1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作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
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
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毛泽东主
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背景连接
这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北京文教界五十人拟通
缉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
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三、学习指导(二)
整体感知
1.从文章的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点拨】文题中出现的两个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曾经生活、学习
过的地方。题目用“从……到……”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又表明
文章是按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百草园,二是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你能找到下列哪些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展示)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课文哪些段落写百草园,哪些段落写三味书屋?
【点拨】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1—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第 1 段):介绍百草园的总体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第 2 段):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物。
第三层(第 3—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第 7、8 段):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 9 段):写“我”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过渡段)。
第三部分(第 10—24 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第一层(第 10、11 段):写“我”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二层(第 12—16 段):写“我”提问“怪哉”一事并阐明自己的想法。
第三层(第 17—23 段):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和先生教“我”读书的情形。
第四层(第 24 段):写“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本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点拨】观点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
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
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观点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来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以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观点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
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
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朗读第 2 自然段,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些详写,有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点拨】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的详略安排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
如对菜畦、石井栏、鸣蝉、云雀等作者只是点到为止,通过罗列这些景物,交代了整个百
草园的背景,渲染了一个有趣的环境氛围,对“泥墙根一带”详写的内容进行了烘托。而详
写的内容又能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
多,突出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文章第 4 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段文字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
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长妈妈所
讲的这段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并使
“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还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一个
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3.第 7 自然段中,作者写捕鸟方法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点拨】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
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表现了儿童顽皮、活泼的特点,以及冬日里百草园
的乐趣。
4.怎样评价三味书屋的先生?
【点拨】对这位先生应一分为二地看,先生是私塾教育时代的老师,其教育思想和教育
方法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
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种教育思想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
先生仍有可亲可敬的一面。如打戒尺、罚跪是私塾管理学生的方式,但先生有戒尺却不常
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这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而且先生对学生
很和蔼,对“我”渐渐好起来,这些都说明了先生仍是值得尊重的。
四、拓展延伸
1.文中具体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
【点拨】百草园的景色和乐趣,如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美女蛇传说、雪后捕鸟。
三味书屋的生活,如私塾学习、询问“怪哉”一事、上课时的游戏等。
2.这些生活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试说出理由。
【点拨】对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最感兴趣。百草园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的
童年生活乐趣,百草园这个荒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
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
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快乐。
1.围绕你童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
2.课外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
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
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
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
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似乎要省力些。om@&]
语文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包
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即能激发学生兴
趣,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
是一门学问和一种艺术。
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机会。
“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和写作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
“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
10* 再塑生命的人
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内容, 说出她称莎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的原因。
3.通过朗读、揣摩文章语句(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c@om]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内容, 说出她称莎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的原因。
1.通过朗读、揣摩文章语句(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一、课前导入
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人,她的传奇人生,照
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
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指导(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感慨(kǎi) 搓捻(cuō niǎn) 疲倦(pí) 怦怦(pēng)
惭愧(kuì) 碎片(suì) 拼凑(còu) 浸满(jìn)
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忍受。
(3)小心翼翼: 形容谨慎小心,一点儿也不敢疏忽。
(4)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做同样的事物谈论。
(5)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6)不求甚解:多指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解,了解,理解。
(7)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8)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9)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
聚集成团。
(10)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3.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 —1968),19 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
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
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
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美国的马克•
吐温说:“19 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她的主要著作有《假
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4.背景链接
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
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 岁,海伦•凯勒考
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
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 14 部具
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
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
文 !”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 1—3 段):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 4 —13 段):莎利文老师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点拨】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二)深层探究
1.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从学习识字开始教海伦?
【点拨】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莎莉文老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教
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
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莎莉文小姐不仅
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2.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点拨】(1)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
手上拼写“doll”。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
她也学会了拼字。(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
“water”这个字,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
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点拨】“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
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
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
莎莉文老师正是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
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
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呢?
【点拨】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
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
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
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
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5.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点拨】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莎莉文
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
术家。
6.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
你得了到哪些启示?
【点拨】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
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
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三)语言品味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
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点拨】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
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点拨】用比喻的修辞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的航
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3.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点拨】这句话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
和“杯”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愿望,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参透物理
后愉悦的心情。
4.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点拨】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
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
洋溢着美丽。
五、拓展延伸
1.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你所了解的其他的“海伦·凯
勒”的动人故事吗?(可以结合多媒体图片了解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
事迹)
【点拨】示范: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
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
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
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2.收集微笑面对挫折的名人名言。
【点拨】(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2)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培根
(3)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
渊。——巴尔扎克
1、课下认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om]
并用一生学习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安妮·莎莉文老师无私的奉献精
神。
2、收集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人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的《再塑生命的人》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在教此文时为了突出这两个人物,并让学生深入了解她们,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
作者对话。
在分析莎莉文老师时,我打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第一天的一段文字:
“在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善良的、温和的、友好的人们,是他们使我的生活变得有
价值。首先,我想长久地凝望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是
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我家,给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为了将她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我不
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找出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活生生的例子,
她就是靠这些完成了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使她能坚定面对困难的坚
强个性和她经常向我展露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与上段文字一起
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们得出结论就既快又完整了。
通过读这段文字,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更全面、更透彻。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深
处,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的本质与灵魂。
11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4.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照反省自己。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照反省自己。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
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
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 20 篇。内容以教育为主,
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
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
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点拨】“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
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
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点拨】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
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点拨】(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
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学习指导(一)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
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
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
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
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
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
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
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
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
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
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
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
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四、拓展延伸
1988 年初,75 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
《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点拨交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
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
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
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