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春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中国&^教~育#出*版网]
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
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
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
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学习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lǎng)润 钻(zuān)出 嫩(nèn)绿 眨(zhǎ)眼 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wǎn)转 蓑(suō)衣 稀疏(shū) 抖擞(sǒu)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
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
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
等。
4.背景链接
1927 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
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
善其身”。本文写于 1933 年 7 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
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这这对春天进行
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点拨】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部分(①~自然段)盼春,第二部分(③~⑦自然
段)绘春,第三部分(⑧~⑩自然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深层探究
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
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点拨】示例:(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
“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
句古诗。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
句古诗。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可配“若有人知春
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句古诗。
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点拨】(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
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盼春
山:朗润
总体轮廓 水:涨
太阳:红
绘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 春花图:花争春
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赞春 三个比喻句 姑娘:美
青年:力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风、春花、春雨、迎春五幅春天
的图画。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任选一
种)
【点拨】甲生:我为春山写了一首诗:“刺骨的寒气已被东风吹去,迎来的是一篇五
彩缤纷的美丽。那可爱的花儿争着展示自己,给翠绿的山们披上了一件花衣。啊,亲爱的
山儿!你们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啊,美丽的山儿!你们手拉手又成为了一道靓丽
的风景!”
乙生:我选春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
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呵,河流醒来了!它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每一条
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
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
开犁播种啊!
丙生:我选春日。春姑娘来了。清晨,太阳在鸡鸣的催促声下,慵懒的伸伸胳膊,微
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红红的光束射过来,像年轻的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你。太阳刚
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
瀑布。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第二课时
一、原文引入
上一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朱自清
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对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使各种图景
跃然纸上。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当我
们进入《春》的艺术境界中,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二、学习指导
(一)语言品析
品读课文,寻找文章的语言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
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提示:你可以从修辞、炼字、韵律等角度
加以探究!)
1.修辞美。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位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点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
廓。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点拨】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点拨】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点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
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点拨】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
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
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三句的顺序,从“娃
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强调了它的“新”“美”“充满活力”。
2.炼字美。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点拨】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点拨】“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
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
春草的色泽。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点拨】“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点拨】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第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
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点拨】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6)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点拨】“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
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
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韵律美。
阅读文章后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
【点拨】(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地、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美感;
(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
味和节奏感。
(二)写法探究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顺序) 写作手法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
远
动静结合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与开头呼应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的烘托了迎春图。
(三)体验与反思。
《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
应该怎样去做?
【点拨】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
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
④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图景美---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情状
结构美---“总分总”式;巧妙的构思
情感美---盼-爱-赞
修辞美
语言美 炼字美
韵律美
春 烘托
手法美 呼应 正面与侧面结合
动静结合
写景方法灵活 虚实结合
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请从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中搜集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点拨】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可取之处: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
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
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
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
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
还要细心。
2 济南的冬天
课题 济南的冬天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
2.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
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2. 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 合
作、 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掌握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运
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继续训练朗读, 掌握重音和
停连的要领。
难点 通过朗读, 赏析、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抓
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朗读音频、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比较阅读法。
第 1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同学们,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 你脑子里出现
了哪些画面? 你能借用
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来描绘吗? (学生各抒己见)
参考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北风
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毛泽东《 沁园
春· 雪》
是啊, 一提起冬天, 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北风怒号、
白雪皑皑、 万木萧条的画面, 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
同的, 尤其是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 更是别有情趣, 那山、
那水、 那阳光、 那白雪… … 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
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 到济南
去感受一下其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学生的实
际 生 活 出
发, 调 动
其
回 忆 与 联
想, 提 高
学
生参与课堂
的积极性。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老舍简介。 (生齐读)
老舍(1899—1966) ,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北京人, 满族,
作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
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26 年在《
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等。 1929 年离英回国, 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 青岛山东
大学教授。 1946 年赴美讲学。 1949 年应召回国。 1951
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其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 运用地道的北京口语,
富有幽默感, 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其代
简要了解老
舍先生的生
平, 及 其
写
作风格。
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和话剧《 龙
须沟》《 茶馆》等。
基础梳理
背景探寻
老舍于 1930 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
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 年之久, 对山东有深厚的感情,
并将山东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该文是老舍先生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介 绍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解课文。
字词归纳
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
梳理字词。
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zhù)
镶(xiā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水藻(zǎo)
①响晴: 晴朗无云。
②设若: 假如。
③贮蓄: 储存, 积聚。
④空灵: 灵活而不可捉摸。
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
例: “济”是多音字, 用在水名、 地名中时, 读“jǐ” ;
意为“过河、 救济、 帮助” 时, 读“jì” 。 另外, “济
济”连用时, 读“jǐjǐ” , 形容人多。
通 过 检 查
预 习 情 况,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 文 中 的
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听读课文, 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指导】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冬天显得太过冷清凄凉, 尤
其是北方的冬天, 更是飞雪飘飘, 寒气逼人。 那么, 济南
的冬天是怎样的呢?就请跟随我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
(教师放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
读课文。
要求: ①听清字音, 读准每个字, 注意儿化音的读法;②把
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
提出问题: 听读课文, 说说冬天的济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
象。
2. 讨论, 感知全文。
(1) 文章的标题能否换成“冬天的济南”? ( 学生思考、
讨论、 展示,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
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
定地域的冬天,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
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冬天的
济南”的重点落在“济南”这个地方上, 重在景象; “济
南的冬天”的重点落在“冬天”这个时令上, 重在感觉(精
神) 。 文章题为“济南的冬天” , 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
初 步 了 解
朗 读 要 求,
通 过 不 同
的 朗 读 方
式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指 导
学 生 通 过
朗 读 课 文,
分 析 课 文
结 构,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文章
神) 的角度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
(2) 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学生思考、 讨论、 回
答, 教师引导总结)
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 伦敦的重雾、 热
带的毒日比较后, 给人的感受是: 无风、 响晴和温晴, 天
气暖和安适, 三面环山, 山是温静、 隽秀的, 水是绿色、
澄澈的, 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3)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分析概括, 教
师总结)
具体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晴;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再写城外的远山———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
水色———不结冰, 清澈透明。
作者描绘山景, 描写水色, 寓情于景, 既表现济南冬天之
美, 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表达出一种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怀。
(4) 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请讲述理由。
( 学生四人 1 组分组讨论, 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
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理由: ① 济南三面环山,
像是“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②山是阳光朗照, 薄雪覆盖;
③ 水是不结冰的, 清澈透明; ④ 济南人的表情、 感觉、
幻想及心情从侧面表现出了济南的“温晴” 。
(5) 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的不同, 给文章分段, 并归纳大
意。 ( 学生结合文中描写的景物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 1 段) :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通过与北
平、 伦敦、 热带的对比, 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 2~7 段) : 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第 1 段) : 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 2~7 段) : 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
课后作业
1. 熟记本文生难字词的读音、 写法和含义。
2. 熟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段落, 并体会其
表达效果。
第 2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
的总特点。 如果说朱自清的《 春》是一幅油画, 那么《
复 习 上 节
课 内 容, 引
济南的冬天》就是一幅水墨画。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欣
赏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水墨画,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
看看这幅画“妙”在何处。请大家找出作者描绘济南山水
的句子, 读一读, 谈谈自己读后的印象或感受。
(生找, 生读, 生谈, 师导)
出 本 节 课
内容。
研读赏析
一、课内赏析
1. 本文的语言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 生动的词语。
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几句中, 作者十分讲究
用词的凝练生动, 写树尖之雪用“顶”, 山尖之雪用
“镶”, 山坡之雪用“穿”, 这就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
晰, 色彩斑驳。
(2) 优美的句子。
如“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一句中的“睡”“唤醒”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老城人格化, 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
意味, 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
(3)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一句中的“卧”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错落有致的小
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烘托出
一种恬静安适的气氛。
2. 学生齐读第 4 段, 就以下内容品析研讨。
(1) 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学生回答)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 全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教师分析引导)
本段第一句是总起句, 接着分写山上、 山尖、 山坡、 山
腰, 最后总结, 因此全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
中间几句是第二层,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
(3) 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叙述原因, 教师点评)
【示例】“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儿上顶着
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 将树尖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 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矮松的形态。
(4) 你对全段的朗读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自由表达)
【示例】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 而且
要读好首尾两段, 其中的“最”“呀”“就”“吧”“太”
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尤需注意。
3. 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 反而把冬天的“温
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请同学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先
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归纳)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
雪等景物。 “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借
要 求 学 生
在 朗 读 的
基 础 上 自
主 品 味 文
章 语 言, 在
教 师 的 启
发 下 让 学
生 深 入 探
究 课 文 内
容, 理 解 文
章 的 深 层
含 义, 引 导
学 生 在 比
较 中 理 解
文章。
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
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
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用
拟人手法描绘了雪的娇美。
写山景依照山上、 山尖、 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 有层
次地把各个部分的雪的光、 色、态展现出来。 读者感受到
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 而且是雪的情韵, 画面色彩的鲜明
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 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 以全
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 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 映衬一道儿
暗黄; 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研读赏析
二、比较探究
自主探究, 圈点批注 5、6 两段, 想想《 济南的冬天》在
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 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更喜
欢哪一篇? 说说理由。 (学生自主阅读, 谈感受)
两篇散文都是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 春》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迎春等五幅图画, 体现了春“新、 美、 力”
的特点。 而《 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 拟人手法,
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 雪后的小
山、 澄清的水等图画, 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四季景色, 美
不胜收。 可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你发
现了美, 感受到了美, 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不妨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
表达出来吧。 请以“ 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入地名; ②仔细观察, 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 抓住景
物特征, 模仿课文, 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 篇幅短小, 构思精巧, 语言优美。 学习这样的
美文, 既能让学生得到辞章之美的享受, 又可使学生得到境界之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领略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 以及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 设计了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在研读赏析等环节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
行赏析, 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反复研读课文, 教师在他们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上,适时地予以引导, 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技巧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
法,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进行赏读, 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
描写冬天的古诗句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 对雪》
*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李贺《 马诗》
*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问刘十九》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 别董大》
3* 雨的四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理清行文结构,
2. 概括四季雨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结合重点句子,体会并说出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生活感悟能力。
1. 概括四季雨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结合重点句子,体会并说出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生活感悟能力。
一、课前导入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
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
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当代著名诗人刘
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美妙绝伦的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的“雨的四季”,诵读文章,领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
美,以及不同季节的雨的美。
二、学习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mì)高邈(miǎo)粗犷(guǎng)
莅临(lì)干涩(sè)一脉情思(mài)
咄咄逼人(duō)
2.解释词语。
(1)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2)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到。
(3)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 年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
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
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其诗集《无题抒情诗》曾获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
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4.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散文》1989 年第 4 期。略有改动。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
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作者秉持超时空的田园心态,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
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
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请你
说说作者把四季的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者把春雨比作一个娇媚的少女,把秋雨比作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这
样写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深层探究
1.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丽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一句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复苏的蚯蚓,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小草的生机。
(3)“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
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
了作者对雨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 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1)调动感官显色彩。如描写春雨,作者从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
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觉(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
嗅觉(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
特点。
(2)巧用修辞绘神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
雨的不同妙趣。
(3)按照顺序分层次。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
(4)融情入景巧抒情。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不管是哪个季节的雨,都融
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
我喜欢雨{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粗犷
秋雨:端庄而沉静
冬雨:自然而平静}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我们再来想一想,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所熟知
的类似的写雨的文章还有哪些?
【点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学生可回答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
等篇目,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这是一篇美文,可谓音韵美、意蕴美、境界美、人性美四美合一。在进行教学时,我
以读为指引,在初读时采取多种方法形式,让学生充分领会美文的意蕴。然后又对美文进
行了品读,以学生有感情朗读为核心,再加以对佳词妙句的欣赏品析,目的是品味语言,
进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能从修辞、写法、感官等多角度进行品析,为以后的写作
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古代诗歌四首
1.识记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
2.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
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课前引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
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
识。
二、学习指导(一)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
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
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
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
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
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
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 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
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
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
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
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
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
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
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
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
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
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
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点拨】第 1 层(1~2 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 2 层(3~8 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 3 层(9~12 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
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
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
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
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
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
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
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
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
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
自己的情感呢?
【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
下的宏伟抱负。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 ——借景抒情
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课前导入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
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
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
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的消息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
关切的诗篇。
二、学习指导(一)
1.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闻:听见。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指降职(古人以右为上)。
寄:付托;寄托。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李白与杜甫
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3.背景链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当时王昌龄从江
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点拨】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
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降职。这首诗是作者因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的,目的在于
抒发感愤,对友人寄予慰藉。
2.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点拨】痛苦、凄楚、愁闷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
【点拨】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作用:(1)点明时令为暮春时节。
(2)渲染了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
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多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一般诗文,写景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
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本诗也是如此。
3.“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
的悲痛,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意。
4.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点拨】“愁心”即对远行偏远之地的朋友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
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渺茫而愁。
5.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点拨】(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
望月人思乡怀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
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
好友。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
乡、怀旧、念远之情。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点拨】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牵挂
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
过五溪——迁谪之远
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
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
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
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
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
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
的乡思愁绪。
(二)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
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
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
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
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
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抒
尾联:思乡之情 情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
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
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
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
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
了《天净沙•秋思》。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
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
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
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
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
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
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
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
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
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
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
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
凄苦愁楚之情。
(二)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
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
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 9 个形象,9 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
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
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
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
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
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 ——夕阳 断肠人
1、背诵这四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
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
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