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 23 课 内战爆发
1.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及全面内战的爆发;知道解放区军民粉碎国
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
2.使学生了解、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
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
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
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重庆谈判及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生活就要实现了。但和平的生活真
的会到来吗?出示挂图,请学生辨认是哪两个?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的两个对手——毛泽东和蒋介石坐到了一起。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走到一起是为什么?结果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3 课:内战爆发。
知识点 1 重庆谈判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
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蒋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
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
呢?
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
判。
3.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有效信息。
时间:1945 年 8 月
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1945 年 10 月 10 日,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
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
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
4.教师讲述: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 年 1 月 10 日,政治协商会议
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
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教师强调: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
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知识点 2 国民党发动内战
1.教师讲述:1946 年 6 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
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教师强调:国民党凭借着强大的优势,向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1946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2.教师讲述:1947 年 3 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
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知识点 3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教师出示:《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问:在敌人占明显优势
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
项目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兵力 430 万 127 万
装备 美式装备(飞机加大炮) 日伪步兵武装(小米加步枪)
控制地区人口 731 万多平方千米,3 亿多 228 万多平方千米,1 亿多
外援 美国援助 没有援助
学生回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要在战
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要求。
学生回答: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教师强调: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我反
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3.教师提问: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国民
党重点进攻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陕北、山东
说一说: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
学生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
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
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4.教师讲述: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
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教师提问: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
就被人民解放军挫败?
学生讨论回答:一是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二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领导;
三是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四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
时间:1945 年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的签订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6 年 6 月
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自卫反击 制定了正确的歼敌方针和原则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内
战
爆
发
这节课内容有三个子目: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
反击。上课过程中的情景一幕幕象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思考着不足的改进。
重庆谈判这一子目讲课,自我感觉不错,上得比较成功。上课过程中充分
地利用讲学稿和课件的影视短片,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例问题,运用谈话法,
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相结合,配以集体朗读重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背景下,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
的重要原因有哪些?(个别学生回答)
为使发动内战有效进行,蒋介石耍了一个什么阴谋?这一阴谋的真正目的
是为了什么?(集体回答)
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能不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为什么?
(集体回答)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个别回答)
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到了什么协议?
(集体回答)然后集体朗读双十协定的内容。
学生在讲学稿和课件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从而顺利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最后,我通过精简的归纳把这部分
知识升华到一个高层次:蒋介石虽然通过谈判为他发动内战赢得了准备时间,
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尤其是向全国人
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蒋介石
如再发动内战,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被全国人民所抛弃!其政权的败亡
也将不可避免。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
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
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更好。对于问题的不足,自己还要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
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
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
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
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
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然后通过学生自
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
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
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
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
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
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
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
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
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
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
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
能力。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
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
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 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 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
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
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
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
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
房屋、粮食和衣物。
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
于 1946 年 6 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
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
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
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知识点 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 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
灭国民党军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
2.教师讲述: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时间 指挥
者
参战部
队
主要战役
地点
歼敌人数 敌人起义
地区
结果
辽沈战
役
1948
年 9—
11 月
林彪、
罗荣
桓
东北人
民解放
军
沈阳、黑
山、锦州
47 万 长春 解放东北
全境
淮海战
役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 月
刘伯
承、邓
小平、
粟裕
等
中原、华
东野战
军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55 万 解放长江
中下游以
北广大地
区
平津战
役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 月
聂荣
臻、林
彪、罗
荣桓
东北、华
北人民
解放军
张家口
新保安
天津
52 万 北平(北
京)
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
4.辽沈战役经过:
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教
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
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
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淮海战役经过:中间突破,分段包围。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司令员
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
支持分不开的。
6.平津战役经过: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教师提问:党中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
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了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7.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应民心,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
到人民的支持;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力增强,士气高昂。
9.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并播放渡江战役视频。
讲述: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
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
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
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会
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
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
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
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
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
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
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
欠缺的。
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
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
成绩有所提高。
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
握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培养了学生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
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
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
复习课要注重知识落实,让学生掌握好。因此,应依据课程标准精讲精练,有针
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
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
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 25 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
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
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
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3.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
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
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
的影响
由现在的民族企业华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导入。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指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所创立的工业企业。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
回味!本节课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学生自主环节)
1.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
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
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
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
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
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
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学生合作探究环节
【探究一】依据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
(提示)兴的原因:(1)“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辛亥革命的推动(或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3)“一战”的影响(或帝
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探究二】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特点:(1) 总体上比较落后(2)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3)
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知识点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生自主环节)。
1.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
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
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
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
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
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
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
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二)学生合作探究环节
【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答案提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
政府推动。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本课涉及经济内容,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设
计中突出材料选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
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
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
力和水平。
第 26 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
响。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 46 秒,但是 60 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
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学生:聂耳。
教师: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
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
民族的抗战意志。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
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那么,
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
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知识点 1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第 125 页新式学堂的兴办)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时间 学校
洋务运动期间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
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
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多媒体呈现: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
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1903 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存在约 1 300 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
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
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
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学生: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
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
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今天,
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
周报、晨报、晚报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
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看书思考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
发展。
学生: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
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知识点 2 文学艺术的成就
1.教师: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
学生:(看书,归纳)
① 看小说
教师:鲁迅在 1918 年 5 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它以特有的深刻性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
的呼声。《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 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
的典型形象,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② 观画展
材料一 蒋介石 50 岁生日时,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请其为蒋画像。他毅然回绝道:“我
对给蒋介石画像不感兴趣!……至于我的兴趣,则在抗日救国,假如抗日民众要我为之画像,
我将不胜荣幸!”
材料二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教师:《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巨幅国画。作于 1940 年左右抗战时期。取材于《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的故事。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
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
必胜的信念。
③ 听音乐
(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
思考:(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
学生: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展示: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
“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教师:《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1935 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
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 年人民代表大
会上写入宪法。
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④ 看电影
(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什么?——1905 年的《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 年《歌女红牡丹》。
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赵丹、周璇。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会,
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引用
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
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对材料的数量、长短、深浅的把握,以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
高,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教 育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教育事业
新式学堂的
创办(京师
大学堂)
科举制废除
《 申 报 》
《新青年》
《 解 放 日
报》
商 务 印 书
馆
齐白石、徐
悲 鸿 、 聂
耳 、 洗 星
海、赵丹、
周 璇 等 艺
术 家 和 影
视明星
新闻事业 文学事业 艺术事业
《逛人日记》
《阿 Q 正传》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