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
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
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古风》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
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
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
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
9 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 9 课、秦朝的统一)
二、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自主学习
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
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
固统一”字样) 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
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
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条件(课件显示)——根据时间情况,可以简略讲解 首先从秦国来看,商鞅变法是重点,
它奠定了秦国雄厚实力的基础。变法后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力量都得到了发
展,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同时,秦国使用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在以前“连横”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远交近攻”
的策略,即先打败及削弱靠它最近的国家,如韩国、魏国,而暂时对东部较远国家姿态友好,
并用大量金钱财宝贿赂其豪臣,从内部对它们以瓦解。 其次,从六国及社会发展来看,六个
国家不团结,被秦国各个击破。而在七雄争夺土地、人口的漫天战争中,人民忍受的是难以
言说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渴望和平、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是人民的心声,也是时代发展
的要求。 那么,毫无疑问,灭六国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国的肩上。而此时,秦国的国君—
—嬴政确乃能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英雄。
二、巩固统一(课件显示)
1.政治措施(课件显示)(15 分钟) 秦王打下了江山,成为了统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统治
者,他内心喜悦啊,觉得自己创下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前所未有的伟业,于是,他要
通过各种措施来证明他的伟大,他的崇高。
(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 首先,从称号着手。他觉得称王已经不能显示他的
威严了,他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 那大家
想想:秦王最终选择的是何称号?(让学生议一议,然后齐答) 是的,选择的是“皇帝”这
个称号。为什么呢?因为秦王嬴政认为他“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把前人用过的最尊
贵的称号“皇”和“帝”结合起来,号称“皇帝”,从此,便有了一个新词,一个封建国家
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这个称号将最高统治者神化及圣化了,他一直沿用了两
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不仅要自己当皇帝,而且要让他的子
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伴
随“皇帝”的产生,还有一些列的制度生成,如,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大臣们称皇帝
为“陛下”,皇帝下命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点:皇
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物将由他一人决定(这是皇帝制度的
第一个方面,请在书上作下重点符号)。
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
由皇帝裁决。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那怎么办呢?
(生:找帮手) 是的,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帮手,有自己的左膀右臂来辅助自己。那大家想想,
他将在中央设置什么职务?或者你是秦始皇,你打算设置什么职务来管理国家的方方面面
呢?(让学生讨论下,然后叫小组派出代表回答)
(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经过考虑,秦始皇准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看看他们分别管理什么?丞相管理行政,太
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
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的“百官之首”。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有人帮着始皇管理中央了,那还需要行政机构
管理地方啊。围绕地方究竟应该实行什么制度,中央的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
看看 51 页的小字部分,我找同学分角色朗读下(学生朗读)。 好,现在大家告诉老师,秦
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是的,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
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从此,西周
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
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记住几个
特别的“郡”:最北边的是“辽东郡”,最南边的是“象郡”,最西边的是“陇西郡”。而
我们重庆当时属于“巴郡”,四川成都带属于“蜀郡”。
接下来,我们看看 51 页旁边有“议议”,问我们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那我们想
想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分析整个国家行政机构的特点(对照课件):首先,皇帝有绝对的
权力,也就是说,从决策到行政、军政、财政等大权,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他集国家的权力
于一身。那么,这样一种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把它叫做“专制主
义”政体,它与民主政体相对立。 其次,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独立性强不强啊?不强,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它都要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书上说了一句话:
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并且,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命令。这个“绝对”就体现
了自下而上的集权特征。所以,我们把这种地方受制于中央的管理体制叫“中央集权”。
所以,归纳起来,此时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以说,秦
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自秦开创后,我们历代封建王朝都基
本沿袭了这种政治体制,所以,它对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过渡:政治制度建立了,国家要正常运行,还需要有“资金”啊,于是赋税征收等提上
了日程。
现在,大家将你们制作的或搜集的战国时期各国钱币拿出来,大家现在就相当于原各国
子民了,我派一位“大臣”到各地方来收税。 (情景设置:一学生以“大臣”的身份收上大
家准备好的钱币,有刀币、布币、蚁鼻钱及半两钱等,然后上来汇报:“报告长官,各个地
方的钱币都不一样,换算起来极为麻烦,您看,我们收税存在有极大困难。百姓们也常常因
为钱币不一样,贸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下官还发现每个国家的度量衡也不一样,买卖
和征税困难重重。下官觉得应该将这件事禀告皇上,将货币及度量衡统一,才能更好达到我
们大秦国的统一。”师答:“此言即是,马上本官就禀告皇上。”)经研究决定,秦始皇巩
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出台。
2.经济措施(课件显示)
(1)统一货币(课件展示)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都不尽相同。韩、赵、魏通行的是布币,齐、燕通行的是刀币,楚
国通行的蚁鼻钱,秦国用的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
这就给人民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极为麻烦的现实问题,于是,统一货币势在必行。那么,
那一种货币将成为统一国家的货币呢?当然是原来秦国使用的“秦半两”,除了它是秦国曾
经使用过的货币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如它更便于携带,不会“脱颖而出”;另外,它外圆
内方,符合中国人的观念。 (逐次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及展示同学们制作的货币。)
(2)统一度量衡(课件展示)
度量衡是指度制、量制、衡制的总称。度是指计量长度的器具,如“尺、丈”;量是指
计量容量的器具,如“斗、升”;衡是指计量重量的器具,如“秤”,“秦陶量”就是一个
计量容量的量器,“秦‘八斤’铜权”就是一个衡器。 而当时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都不一
样。如战国时期有四把铜尺流传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其中 1 尺最长的是 23、1 厘米,最短
的是 22、3 厘米。那想想,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买布,能要到一样长度的布吗?
这里就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
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所以,统一度量衡很有必要。
于是,秦始皇便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使用。 统一货币和统一度
量衡都是使“度同制”的体现。 过渡:接着,还有一样东西需要即时统一,那就是文字,它
属于文化措施。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课件显示)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屏幕上的“马”和“安”字,书上 53 页也有,
看看有多少种写法? 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那大家想想:
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
吗?(学生答:看不懂,不利于交流)正因为这样,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
——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请看屏幕,小篆很漂亮,写小篆就像画画一样,要
写好,很慢、很难,于是,后来,一种更方便、更简洁的文字——隶书便慢慢流行开来。了
解统一后的这两种字体便是。
除了统一文字这方面的文化措施外,还有别的文化措施,如“焚书坑儒”,它将在下节
课学习,所以这里就不详解了。下来之后,大家便思考下: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有何作
用。下节课我让同学起来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便是:秦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方方面面措施及
作用。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12-14 页。
通过这节课,我的讲课反馈总结反思如下:
一、学生能完成这些知识点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2.能识记统一的意义。
3.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掌握不好的有
1.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意外收获
能提出秦统一的原因并能解答一部分。
四、遗漏的知识
书上提到的长平之战几乎不看。
五、总结如下
1.学生的合作注重的是阅读和任务,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2.学生的合作局限性在于知识面窄。
3.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引导不到位。对于突破本课难点统一做的不到位。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重点知识落实不到位。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
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
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
代更替的规律。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
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四、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
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
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
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
代更替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
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
“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
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 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
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 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
建立了什么政权 ?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
力和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 207 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
容二虎”,怎么办呢?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四、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
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31-33 页。
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后半截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教学语
言缺乏渲染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够娴熟等。我想,作为历史老师今后还要多读书,提高
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品位,多去钻研学术类的著作,还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综合提升自己的
教育教学水平。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与技能
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
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
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
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文景之治。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汉祖起丰沛,承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做的《咏
汉高祖》中的诗句。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
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一、导入新课
复习楚汉之争的历史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
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西汉建立
公元前 202 年,_刘邦_建立汉朝,定都_长安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轻徭薄赋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休养生息__政策,注重 农业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
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_汉文帝_和__汉景帝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
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
严刑苛法,提倡_勤俭治国_,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
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文景之治_”。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 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
以身作则。文帝在位 20 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
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这种措施叫作“休
养生息”政策。
我们来总结这种政策的内容,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让士兵还乡务农;③将奴婢释放为
平民;④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⑤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文帝景帝减轻赋税和徭
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五、课堂小结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2.休养生息政策
3.“文景之治”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34-35 页。
通过历史图片、表格、视频、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
解释的方面。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
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
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去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实,使整个课堂
更加生动有趣,提供学生学习积极性。随堂练习题可以巩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也可
以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和改变教学模式。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与技能
1.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培
养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参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
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
永恒的任务。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
的作用和影响?
五、导入新课
利用《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导入新课。
六、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
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诸侯王 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_也发展起来,
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
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
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刺史_制度,监视 13 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无为而治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
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__忠君守礼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太学,以儒家的《诗》
《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
构。
影响:从此,_儒学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五铢钱。还在全国
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政治
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
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
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
通往西域的商路。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
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五、课堂小结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
1.“推恩令”的实施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盐铁专卖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36-38 页。
整堂课基本上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我也自觉整节课的条理非常清晰,学生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对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整节课的把握上。还存
在一些不足:
(1)课堂思考和讨论没有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由于对学情把握不准,有点高估学生的
能力,学生的回答与预测的有点差距。、
(2)问题设计的梯度、层次不够合理,未能达到兼顾水平、能力有差异的同学,满足不
同层度学生的需要。
(3)史料运用不够充分,如果在评价汉武帝措施时能充分运用史料,效果会更好。
(4)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更深一步的升华:除了让同学理解维护国家的巩固和统一的重要
性之外,如果能给学生总结出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要治国无非就是处理好君臣、君民、民
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以后的历史会更有帮助。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
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
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
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
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光武中兴
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
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他就是光
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
中兴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
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
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
崩瓦解_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
了东汉的统治。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
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
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
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黄巾起义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39-41 页。
1.方向性问题:本课历史跨度大,历史专有性名词多,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清东汉
兴与亡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了解重要事件节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2.方法性问题:通过历史图片、表格、历史歌谣、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
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方面。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
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
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3.专业性问题(微表达——学科重点、有效方法、感悟心得)
依据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增强历史说服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和重要途径,但是史料实
证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也是有局限性的。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
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
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
和坚强意志。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
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
的?
一、导入新课
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
调。
1.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
为_西域_。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 汉朝 使者、商人接踵西至, 西域 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长安 通过 河西走廊 、今 新疆 地区,运往 中
亚、西亚 ,再转运到 欧洲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 海上 交通要道。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
发,沿海岸线南下,穿过 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到。
3. 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
(1)时间: 公元前 60 年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 西域都护 。
(3)意义:今 新疆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 班超 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3)班超派 甘英 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
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
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五、课堂小结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
2. 丝绸之路
3. 对西域的管理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 P42-44 页。
一、教学中体现了对话教学理念,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采用问题教学
法、分组探讨法、小组合作、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师
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重新整合材料,突出重点,把本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张骞通西域,第二
部分为丝绸之路,其中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和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这一子目
并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紧紧扣住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溶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比如从张骞身上学到的哪些优秀品质,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对西域的管理,增强
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
《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
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
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
七、导入新课
利用华佗的故事导入新课。
八、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
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
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九、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蔡伦__总结前人经验,改
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伤寒杂
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治未病_”理论,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
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五禽戏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
说中的_黄帝__到__汉武帝_时约 3000 年的史事。
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张角 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
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张陵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
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_印度__。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
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 传入中国。东汉__明帝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
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两汉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两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
成就既是两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两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两汉文化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
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两汉文化的发展。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
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两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
2.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4.道教和佛教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 P45-47 页。
本课的内容不多。但逻辑性不太强,如何呈现给学生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具有逻辑
性的课堂,就必须寻找一个线索将课本重新编排,所以我用华佗的故事这一主题引入,并重
新整合教学内容,这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