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
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
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
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
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
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
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
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
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
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
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
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
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
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
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
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自主学习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
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
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
情境)
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著名的是黄巾军起义,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
一方的军阀。黄河南边的曹操和黄河以北的袁绍,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
混战。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渴望
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袁绍当时势力很大,一心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我们共同观看两个课本剧。(有学生表演)
情节一
人物:曹操 谋士甲 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
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曹操:可袁绍大军
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 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
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
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当胜券在握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某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
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
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
斩了。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
堂上的主人。)
2.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师:咱们来看一下两军交战的情况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于 200 年统率 10 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
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
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
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
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
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总结官渡之战的状况。(学生回答略)
(培养学生构思创新能力,知识迁徙能力)
师生总结: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3.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 207 年,终于统一了北
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 53 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师生总结:(曹操的雄才大略,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学习,指出让学生学习其优点,摒弃袁
绍刚愎自用的缺点)
教师讲述: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
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二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
在 207 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很快发展,
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 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 20 万
人,号称 80 万,孙刘联军不足 5 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讨论:在赤壁之战中,谁会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白战争
胜败有多种原因,应全面归纳)
教师总结指出: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
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
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
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
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总结赤壁之战的状况。(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优势的曹军为何失败了?
1.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3.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教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
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因此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
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曹操退回北方后,在公元 220 年病死在洛阳。曹操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立的? 开国君主分别是谁?
教师: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
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教师:孙权派将领卫温曾经到达夷州,夷州就是今天中
国台湾。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神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
得到成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49-51 页。
反思:
《三国鼎立》所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解的途径很
多,学生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带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运用历史地图来增加较的直观性,向同学出示了《东汉末年军
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生从图中体会东汉末年的战乱纷飞,引出袁绍和曹操为争夺北方最
高领导权而进行的官渡之战。运用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的战争形势图,培养了学生运用
历史地图来学习历史。
由于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了解很多,所以知识点我不去做过多地讲解
和重复,我将重点放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探究上。决定战争胜败的因
素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还没有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上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要求学生自
主学习,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向小组汇报并讨论探究,这种小组探究方式既能锻炼学生自
主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二者有很多的相同
之处!相对于官渡之战,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要更多些!学生的储备知识很多。所以,
对于赤壁之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来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找出官渡之战和
赤壁之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战
胜方胜利原因、战败方战败原因等列在中间,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列在两边进行对比,
教会了学生比较战争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三国鼎立
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自主看书找出魏、蜀、吴得建国三要素即建国时间、开国之
君、都城,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错误的三国鼎立示意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出现 。
四、小结 利用歌谣小结:
二 00 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 O 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本节课内容较多,
课堂环节分配欠合理,学生记忆时间较少,课堂小结仓促。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出西晋速亡
的原因;通过研习史料增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
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些什
么?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司马懿的故事导入新课。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认识民族融合的事实。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西晋的建立
263 年,魏灭蜀。 266 年, 司马炎 自立为帝,该国号为晋,以 洛阳 为都,史
称西晋。司马炎就是 晋武帝 。西晋统一: 280 年,西晋灭 吴 ,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 晋武帝 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封王为
了争夺中央政权,起兵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
影响: 西晋从此衰落;大量人口纷纷南逃,形成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浪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 魏晋 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西北的 氐族 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 陕西关中 ;蒙古草原上的 匈奴 族和羯族,由
北向南迁到 山西一带 ;鲜卑族一部分迁到 辽东地区 ,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 陕西 内迁的各族人口,已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十六国:从 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
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十六国 ”。
4. 前秦: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 前秦 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 苻坚任用 王猛 为
丞相改革。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师总结:八王之乱时,中原人口味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在中原任何南迁的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
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皇帝的昏庸无能,使得国家矛盾重重,八王之乱后,统治更
是虚弱。由于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
不久又称帝。刘渊死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 311),刘渊子刘聪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
史称“永嘉之乱”,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五年后,匈奴兵攻入长安,俘了晋愍帝,
西晋正式灭亡。一年后,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从此开始了
更加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五、课堂小结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建立
2.八王之乱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4.前秦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52-54 页。
通过这节课,我的讲课反馈总结反思如下:
一、可取之处
1.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导入课程,自然亲切,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问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3.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5.师生互动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有些欠缺。
2.部分内容设计较深,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有些高。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
关的书籍,增加知识储备以提高教学水平。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
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2.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
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江南
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发展?
四、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
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
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五、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
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三、自主学习
一、东晋的兴亡
师: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在晋惠帝时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
民族也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西晋的统治就此结束。第二年,东晋建立。
师:阅读课本第 89 页“东晋的兴亡”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东晋是如何建立的?第
二,如何理解“王与马,共天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1)司马睿于 317 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地主王 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
地主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
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 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
共天下”。
[多媒体展示《东晋形势图》
师:阅读课本第 90 页的“相关史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并讲解:东晋建立之后,
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
原、恢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建立后,进行了多次北伐,先后有祖逖、刘裕等人的行动,收
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师过渡: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而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想统一南方地
区。南北方之间曾展开过多次征战,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
结果如何?
生:东晋战胜前秦。
师: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
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荆扬晏安,户口殷
实”的意思是荆州、扬州社会安定,人民富裕。
师过渡: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
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淝水之战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但是东晋
统治者腐朽软弱,无心真正北伐统一全国。420 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历史
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二、南朝的政治
[多媒体展示南朝地图和南朝政权的更迭表]
师:阅读课本第 90 页南朝的政治一目中第一、二段的内容,问:什么是南朝?南朝相继
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里?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哪个?
生:420-589 年的 170 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
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南朝政权更迭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宋[ 刘裕 420~479 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502 年
梁 萧衍 502~557 年
陈 陈霸先 557~589 年
师:阅读课本第 90、91 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为什么会处
于劣势?
生: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
益败坏;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师过渡:宋、齐、梁、陈期间,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故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师:《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作答,教师点拨总结:
不同:司马迁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交换不发达,人烟稀少;《宋书》则认
为江南地区富饶,经济发达 。原因:汉代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
开发。
师:阅读课本 91 页“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内容,回答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 全国
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江南地区为什么会得到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生:(1)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北双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2)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
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水稻育 秧移栽;麦稻
兼作,双季稻;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
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
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生产的纸不仅质量精
美,而且数量很大。
商业: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南朝时的 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
师补充: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
础。
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生:引进先进的技术;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经
济合作与交流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问题,重点是江南地区
的开发,我们要认识到今天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安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反对战争,爱护和平。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55-57 页。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
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
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
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
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
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
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
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
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
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导入新课
利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淝水之战:
383 年,前秦王 苻坚 不顾反对,企图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大军在 谢安 与前秦
军前锋对峙。最终打败前秦军,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4 世纪后期,游牧阴山地区的 鲜卑 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94 年,迁都 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汉语 ,禁用鲜卑语;以 汉服代
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习汉礼;鼓励鲜卑贵族和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和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
大融合 。各民族不仅在 经济上密切交往,在 文化 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
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 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 物质文化 和 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 隋唐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2.北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方民族大融合。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58-60 页。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
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以及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
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教学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的主体
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
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
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
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
贡献。
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 300 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
哪些杰出的成就呢?
六、导入新课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
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
代开始修凿的?
七、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
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
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
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
贡献。
三、自主学习
一、贾思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