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ID:686680

大小:998.1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初步 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2.阅读《史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 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 的灿烂的文化。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 一、导入新课 利用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 2.会说出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知道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 王朝 的产生。从此, 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 亳 。商王 盘庚 时迁都到 殷。 纣 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 牧野 决 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史称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_血缘关系__远近和功劳_大小,将宗亲和 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 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起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_分封制_”。 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国人暴动___”,厉王逃亡。到_周幽王_时, 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灭亡:公元前 771 年,西周王朝被_犬戎族所灭。后来,__周平王 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西周疆域广大,而当时通讯和交通手段极其落后,这必然 使周王难以直接对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 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 2.分封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 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 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3.分封制能保证周王 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吗,为什么?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交通不便, 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有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 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五、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 P12-14 页。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在反思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文本阅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述“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时,直接将夏朝的特点及国家要素提出来,形成提纲 要点,让学生直接到课本寻找答案,这只是简单的信息辨别,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和概括能力。我认为,授课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从文本中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的逻辑层次。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 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 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 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 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 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 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 四、导入新课 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五、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六、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由青铜 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 铜器。 出现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 用途: 饮食 、 祭祀 、 军事 。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 发展到 礼器 ,成为 身份地位 的象征乃至 权力 的 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 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 巴蜀文化。 2. 甲骨文 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 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商朝__朝开始。 甲骨文以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等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文字仍是以 象 形 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 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 基本结构 ,很多字体至今 延用 ,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清末的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 起他的好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 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 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五、课堂小结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 甲骨文记事. 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 P15-17 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国家的建立和历史变革,第 5 课是本单元的第 2 课, 主要讲了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由图画文字慢慢演变成的象 形文字,它主要是用来占卜的,当然其中还记录了很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活动,所以我国有 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充满魅力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成的。在讲甲骨文的 知识点时,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 育: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与汉字相关的律诗 绝句、对联等是汉语言独特的语言形式。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东周的概念、历史分期和“春秋”名称的由来。掌握春秋时期以来铁农具和牛耕 的出现为特点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 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 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网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 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 七、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主要有哪几个王朝,他 们什么时候建立的? 西周时怎么灭亡的,东周又是怎么开始的呢?让我们来学习第 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新课: 771 年,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族所灭,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建立了东周。 前 期 : 春秋时期(BC770 年—BC476 年) 后期:战国时期(BC475 年—BC221 年)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 770 年开始到公元前 476 年结束,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而得名。 八、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东周的概念、历史分期和“春秋”名称的由来。掌握春秋时期以来铁农具和牛耕 的出现为特点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 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 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 九、自主学习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农具的出现 提问:回忆一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前面我 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表明我国进入了铁器 时代。 提问:铁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当时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2.牛耕的出现:提问:使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毕竟人的体力有限,怎样解决 人拉犁翻地时体力不足的问题呢? 阅读教材 P27“相关史事”,分析一下牛耕出现在什么时候,想一想它的出现有何重大意 义。 牛耕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 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内容总结一下: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给当时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变化?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春秋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周的天子日子却并不好过,这是为什么呢? 二、王室衰微 课堂活动:“西周、东周变化的对照表”中的信息(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总结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总结,东周王室衰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辖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 (2)直接管辖的军事力量日益缩小,逐步丧失兵权; (3)周王室财政拮据,财力、物力、人口减少,不得不仰赖诸侯国的资助。周王室的统 治势力大减,诸侯国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自为政。诸侯国不再定期纳贡,天子反而仰赖 于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请同学们分析教材 P28“材料研读”,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此时国家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室衰微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条件,诸侯争霸反过来又加快了王室衰微。春秋时期是我国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再服从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 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国,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种诸侯之间的争 霸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三、诸侯争霸 阅读教材P28,思考问题: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2)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 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 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相互之间不断展开激烈的争霸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 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目的。 1.原因:争当诸侯首领——霸主。 2.目的:强大的诸侯国欲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3.争霸的基本情况: 播放视频《春秋争霸》,了解春秋争霸的概况。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诸侯争霸的实质----政治上:号令诸候----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4.争霸的过程: 5.对春秋争霸的评价 四、课堂讨论 春秋争霸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五、课堂小结 (1)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4)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 P18-20 页。 “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 习。 本课中,我多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感受到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 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兴 趣与热情。实验证明:历史课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历史课和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 理想。 在这节课上,让同学们进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 和探究历史学习的空间。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去,去主动探索知识。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 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2.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 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 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 和国家认同感。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 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导入新课 利用《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对比图片,思考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国是怎么来的?“战国七雄”是指哪 7 个 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板书课题)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 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 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 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 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二、自主学习 (一)战国七雄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学生明确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各自都城(师教给学生识 记地理位置的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韩魏,东南西北上中下) 2.师讲清楚“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学习战国时期著名的三场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链接图片《马陵之战壁画》) (幻灯片 7)和长平之战(课件)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 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 么?(A 反对战争 B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原来 500 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 300 人就够了,余下 200 人我该让他们做些 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问题 2: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 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 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 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 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 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 13 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 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 13 5.看《商鞅舌战群臣》图,感受商鞅改革阻力重重 6.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7.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 质值得我们学习? A.说明“诚信是立国之基”的道理。 B.讲求诚信、不怕权贵、勇于创新。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赏罚分明,注重法治。 8.合作探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 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 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 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 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出示“李冰父子塑像”图和“美丽的都江堰”图,让学生整体感知都江堰造福人类。 2.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播放视频,了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从而引导学生归纳都江堰 的作用。 3.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 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 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4.教师总结:都江堰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 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 府之国”。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经受了 2008 年的大地震。这样 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2000 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我懂得了 。 四、课后活动 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21-23 页。 “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 习。 本课中,我多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感受到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 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兴 趣与热情。实验证明:历史课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历史课和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 理想。 在这节课上,让同学们进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 和探究历史学习的空间。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去,去主动探索知识。 第 8 课 百家争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孔子及其他思想家的主张,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记住百家争鸣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2.列表比较诸子百家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情景剧表演切身体会各学派的 主张。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树立良好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十、导入新课 利用《论语》导入新课 十一、展示学习目标 1. 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道家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顺应自然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_道德 经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仁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 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以德治国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 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有教无类__”,促进 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道德 教育和__文化知识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 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论语__》一书。孔子的 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 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百家争鸣__”。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归纳“百家争鸣”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墨子:墨家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人民互 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2)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 非正义的战争。 (3)荀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庄子:道家的代表,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 持 独立的人格。 (5)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五、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1.老子 2.孔子和儒家学说 3.百家争鸣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 P24-26 页。 思想文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了解历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相对 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显得过于理性、抽象,而且呈现形式也 比较单调,往往是一些人物的观点罗列,缺乏生动的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 于教师而言,且不说如何教学,就是要把握这些思想、文化大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也 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还 是常有的事。如何改变思想文化课教学中的两难境地?我结合刚上的七年级历史 11 课《百家 争鸣》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师的教 对于初一的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进而形成对“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 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哲学观点的初步认识是不容易的。我用通过通俗易懂的 语言、深入浅出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 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 中设计五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 引导学生参与每个环节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使学生从历史知识中感悟到“学有所用”。 二、学生的学 诸子思想博大精深,就一个孔子国家专门成立“孔子研究院”,国际上有多少专家、学者 穷其毕生精力在学习、在研究!而我们要在一堂课里,让七年级的学生了解儒、道、墨、法、 兵五个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那也只能、只要求教学点到为止,当然我不是说,教学中只要 罗列观点,死记硬背,而是努力使观点从情景中反映出来,能结合社会背景,理解认同,甚 至把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时代,成为那个争着发表观点的人。为此,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热情的参与到每个活动环节中来。 三、美中不足 我所设计的五大环节中,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是最吸引学生的活动。特别是第三环节, 学生能踊跃参与到活动大讨论中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但所设计的问题为了不“禁锢”学生的 思想设计得开放一点,讨论的过程用时也较长所以上课时间掌握不是很到位。第四环节不仅 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由于时间关系有大部分的学生难以完 成名片设计。 当然课堂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想协商的结果。真实的课堂总会带着些无奈与遗憾,我将在今 后的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去实践自己的教学理想,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