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

ID:686705

大小:12.83 MB

页数:9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月夜忆舍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 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 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 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 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 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 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 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 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 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 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 传来孤雁的哀鸣。 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 乡的月亮更明亮。 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 听到他们的消息。 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 旧战乱不能太平。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 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 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 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 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 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 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 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 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 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 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 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 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 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 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 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 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 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 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 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字文房,汉族, 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 诗人。德宗建中年间,官终 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 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 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 (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 的一个深秋。 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 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 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 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 代令人伤情。 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 阳缓缓斜倾。 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 吊有谁知情? 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 何天涯飘零!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 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 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 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 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 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 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 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 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 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 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 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 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 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 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 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 所谓“言外之意”。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 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 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 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 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 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 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 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这幅 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 “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 息和感情色彩。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 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 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 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 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 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 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 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 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 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 醒的感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昌黎先生集》。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 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屈、 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 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 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 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 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 离京八千里路程。 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 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 之身还顾惜余生! 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 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 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既本 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 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 严惩亦无怨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 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 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 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 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 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 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别妻儿时 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 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 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 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 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 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 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 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 “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 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 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其诗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 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 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 “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 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 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 “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 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 人心的力量。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 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 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 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 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 称“温韦”。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duó hú zhǐ fú  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 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 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 墙,触景伤情。 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 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 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 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 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 的共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 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 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 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 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 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 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 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 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 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 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 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树的叶片 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而这时候, 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 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 “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 行”二字。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 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 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 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 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 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 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 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