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 5 命运共同体,文化认同
【命题预测】
话题界定:命运共同体,文化认同
引导学生体会“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大的格局观,高考命题有可能
引导学生去思考“命运共同体”这一话题,而它将与文化相联系,深入理解命运共同体则是一个热门的方
向。
【话题阐释】
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
同发展,都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
当前,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
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
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2012 年我国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种以应对人类
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体现中国人民博大包容的气度和关注未来、
勇担责任的情怀。这一理念对解决当今诸多社会问题都极具价值,对青少年形成大的格局观、提升人文素
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高分提示】
“命运共同体”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首先,要提升理论认识。要了解“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的历史
逻辑和现实原因,分析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与未来意义,探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认识上占据了高位,才能在作文中表现出应有的视野和格局,才能表现思维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成熟性。
其次,从多角度理解“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应用。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的关系方面,
都可运用“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理念,形成具体、真切的认识。第三,积累、选用素材。具体的材料、
形象化的表达,会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倾注感情,关注情境。感情可以促进我们主
动地感知、了解、思考,可以感染阅卷者,拉近与阅卷者的心理距离。高考命题常设置具体情境,在身份、
对象上也有具体的限定。写文章要善于结合情境,化大为小,沟通、交流。
【认识提升】
一、“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发展必然
命运共同体,即在相同条件下结成的命运攸关的集体,源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全
人类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同处于一个利益攸关的集体中,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
益支撑。
【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需求。它怀着对世界前
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整个人类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它超
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思路】
角度一,向历史寻找逻辑支点
在距今 3000 年左右的周朝初年,史伯提出了 “和而不同”思想。中国古代先人运用“和而不同”思想来处
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政治思想。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
2
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
天下。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政治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思想精华,通过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的不断追求而一直传承下来。
角度二,在时代中体味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奉
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来,党中央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
基本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 “天下为公”“天
下大同”等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联合国在 2017 年 2 月 10 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后又将其载入安理会决议。可以
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不断绽放思想光芒,其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将是永恒的。
角度三,在关照现实中领悟理论价值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
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
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这
与制约人类发展的诸如零和博弈、单边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解决世界性问题、全
球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角度四,在世界发展中寻求政治基础
“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
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 18 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
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这样那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这种思想理念。
【段例】一种优秀的文化不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且常常包含人性的温度,有其优秀的特质。中华
文明从不自囿于一族一地,而是以“天下”为思考单位,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
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
贵”,有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
种深厚的文化基因,正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密码。
中国先人的实践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智慧。如果遇到
分歧、争论和斗争时,都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社会就可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不同民族
和国家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二、“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应用
“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带有解决问题的背景,其价值也在于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它既尊重和观照
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单个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
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将这种理念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样的理论体系。如
我国就曾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出了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等
重大倡议。
【立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的是全球问题和挑战,体现了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追求。面对变
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
行方案。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中国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
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
角度一:人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
3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极端天气现象、土地荒漠化,多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有关。我们要同心协力,
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
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卫星图像显示,
2000 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 1/4 来自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惊叹“中国森林碳吸
收量对全球的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
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
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角度二:人与人,构成命运共同体。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武汉疫情爆发,无论
南北老幼,无分医生干群,各自贡献,共同担当。疫情面前,我们无论来自何地、无论身处何方,都是休
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
共。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中国人民万众
一心,同舟共济,一定能战胜疫情,取得抗疫胜利。
角度三:国与国,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共同抗疫
疫情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独善其身。病毒无国界,人类唯一的出
路在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在人类生命安全受到共同威胁之时,需要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慷慨大义,需要的是超越肤色、
种族、国别、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大爱情怀。
(二)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尊重和观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单个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
的开放战略。比如,在政治领域,要恪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
分歧和争端;在安全领域,各国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
领域,坚持互谅互让、诚实守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文明领域,既对自身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
又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开放包容和交流互鉴等等。
中国身体力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现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
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
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段例】世界乃是所有人共业所感。大洪水来袭之前,没有一滴水认为自己有罪;雪崩时,没有
一片雪花无辜。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你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亦是你我的一部分。当人类的
共同敌人新冠病毒迅速在全球蔓延时,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从积极推
动抗疫国际合作到提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揽子中国方案,从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到合力应对气候变化,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引领全球减贫合作,中国奋楫破浪,坚毅前行。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
4
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立意】
2020 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人类航船遭遇激流险滩。风高浪急之时,我们要超越国家、民族、
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摒弃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
旧思维,抵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
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推进,需要我们具有责任与担当,需要
将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让人类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思路】
角度一: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
抗击疫情,中国与世界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中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
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 150 多个国家和 9 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 34 个国家派出 36
支医疗专家组,发挥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优势……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生动诠释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联合国安理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疫情……正是在
全球抗疫斗争中,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角度二: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
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三届中国国际
进口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成功举办……中国以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助力世界经济走
向复苏。
“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
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在多边舞台上,中方
呼吁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开
放的贸易和投资,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角度三:共建共享是秉持原则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挑战,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
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
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
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段例】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具有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自
信、埋头苦干的意志。毋庸讳言,尽管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相伴而来的并不只
有鲜花和掌声,各种抹黑唱衰的论调也时有出现。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就拿共建“一带一路”来说,因为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
制造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回欧洲大港地位……中国以言必信、行必果的诚意和担当,坚定不移通过推动中国
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正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素材金库】
事例材料
(一)全球支援:“埃博拉战士”奔赴前线
5
2014 年元旦,凶猛埃博拉袭来,西非亟需全球支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国际力量及时介入,集中
优质资源,帮助受影响国家有效应对疫情。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仅世卫组织协调的国际行动中,
就有 40 个组织派遣了 58 支医疗队和 2000 多名医务人员赴非工。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同时提供
了直接的资金和物质援助。
2014 年 4 月起,中国向西非三国提供 4 轮防疫物资、粮食和现汇援助,总价值 7.5 亿元人民币。在抗
击埃博拉疫情中,中国先后派遣了 1200 余名军地医疗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
2018 年,埃博拉在刚果(金)卷土重来。上一场疫情中全球合作的成果,已用来帮助此次风暴中心的
人们。全球合作让我们快速部署、汇集资源、加速研发,挽救更多生命。
(二)2020 全球气候峰会
12 月 12 日,联合国、法国、英国、智利和意大利联合举办气候雄心峰会,纪念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达成 5 周年。
本次峰会中共有 45 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新承诺,24 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一些大型跨
国公司提出了具体减排行动,法国、德国等 12 个发达国家提出新的资金承诺。预计到明年初,占全球温室
气体排放量 65%、世界经济总量 70%的国家都将成为“碳中和”的一员。
中国落实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路线图,是对我国 2015 年所确立的 2030 年目标的全面更新和提
高,是中国气候政策的又一重大宣示,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重信守诺的责任担当。
注:《巴黎协定》是 2015 年 12 月 12 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 2020 年
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三)全球金融危机
2007-2009 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信贷危机,更于 2008 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
啸等,是一场几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早期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
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直到 2008 年 9 月 9 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多个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
或被政府接管,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
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四)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 2075 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
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
事。
在故事中,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
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这个故事虽然是科幻,但启迪人们人类的危机是现实存在的,整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
一心,更多的人具有为整个人类的利益而献身的情怀,人类和地球才能奔向更遥远的未来。
(五)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
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
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2020 年 11 月 4 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此次进博会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
举办的,展示了中国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为世
界经济带来利好消息。
6
进博会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一扇窗口,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药方”,有利于向最不发达国家分享发展机遇,助力最不发达国家拓展中国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
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六)浙江安吉余村的变迁
浙江安吉余村,一个曾经污染破旧的小村庄,如今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
展之路,好生态成为余村乃至浙江一张闪亮的名片。近些年“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深入人
心,我们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像余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和谐自然助力右玉脱贫
建设美丽中国要有利在长远的生态建设大手笔。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开辟出一条建设美
丽中国的新路径。右玉人敢于思长远,展未来,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代接着一代干,最终成就了把“不
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的辉煌大业。
点评;从绿荫连绵的塞罕坝,到青波荡漾的毛乌素,到绿进沙退的库布其,再到工业大院转变为城
市森林公园的北京市大兴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像保护
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融入灵魂血脉,挥锹铲土,还原绿水青山,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道理材料
(一)经典语句
01
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
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02
安全世界
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
本国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
03
共同繁荣
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
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04
开放包容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
行而不相悖。”
05
人与自然
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
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0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07
建设道路
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08
人民情怀
我们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
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
09
文明互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
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10
广交朋友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国愿广交天下朋友
(二)古今名言精粹
1.合则强,孤则弱。——《管子》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3.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汉·崔骃《达旨》
4.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
6.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清·魏源(一个人往上托举重物是很难举起的,众人一
起走路很容易走得快。)
7.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全世界各种文明如果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那么
人类社会就能和平有序、共同繁荣。)
8.汉字“人”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中国人
心中不灭的灯火。
9.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加缪 《西西弗的神话》
10.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施皮特勒[瑞士诗人]
11.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约翰·多恩[英国诗人]
12.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集》
【例题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建共享,一群
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
8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
助的命运共同体。
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有很多的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2)高中毕业典礼后,给长辈写封信,谈谈你报大学志愿及职业规划的方向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标题简洁精当,集中呈现写作重点,亮出观点。)
个群相融、命运共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毕业后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将与“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明确个体与群体的关联、融入生命的共同体中,是我们毕业生成长的
必修课;另一方面,在当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们作为这一特殊时代的青年人,必须思考
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拨开时代迷雾、开辟光明未来。树立个群相融,命运共同的理念,是我们的使命与责
任。(此段乃本文亮点之一,准确阐发了谈论个群关系的现实意义。亮出青年立场,发出青年声音,有的放
矢。)
个体与群体,是紧密相连、必不可分的。
个人可以是群体的引领者。在互联互通、精准扶贫的道路上,黄大发、黄文秀等人的名字熠熠生辉。
这些优秀党员干部各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群体走出贫困。群体可以是个人的帮扶者,是个人的
归属与支柱。正是无数父老乡亲的辛勤劳作,给予王丰华、秦玥飞等扶贫干部以信心和鼓舞,让优秀个体
发扬“君子通大道”的精神,挥就村村脱贫的传奇。(将材料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放入精准扶贫的语境中阐
释,对材料信息点的处理较为巧妙。)
个体与群体的血乳交融,引发我们青年一辈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当发挥“螺丝钉”精神,谨记《大学》中“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提升自我
修养,为社会进步发光发热。同学们,将来的我们,可能是通讯公司业务员、交通工程师,也可能啊站在
田埂、扎根乡土的干部。我们不仅是个体,而且是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战友、是扶贫攻坚事业的一员,请
不要忘记,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紧紧连接。我们坚信,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一个个群相融、命运与共
的共享中国将会建立。(在“青年何为”的语境中再次阐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落实了写作重点,又完成
了任务要求,流畅自然。)
当我们将个体与群体的概念放入到世界坐标系中,我们对应得到的参照物是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逻
辑上形成递进,由个体与群体关系,进一步向个体、群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阐述延伸,展现了较好
的思维品质,此乃本文又一亮点。)
个群相融,在此时表现为命运共同。这里的命运共同,一是指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早已成为“地球村”;二是指各国家间休戚与共、互助合作。
应对新冠疫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世界性难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凭一己之力挽盛世于将
倾,唯有携手合作方可开创未来。
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当今一些无视人类命运共同、挑起纷乱与冲突的极端行径,让我们摆
9
正认知、坚定命运共同理念,我们终将看到,各国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抵抗病虐、各国青年友好交流、各国
贸易兴盛、各国文化“万紫千红共争春”,一个和谐美好的命运共同体终将建立!(再次基于“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阐释,提出“青年何为”,贴合语境,掷地有声。)
让我们坚定个群相融,命运共同的理念,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人民论坛)
陈 凌《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3 月 07 日 第 04 版)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爱我中
华》,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外
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
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 5 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
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
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
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
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
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
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
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 56 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
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生动诠释着: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
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
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共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使各民
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
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
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