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网络生活,媒介素养-2021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与精要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3 网络生活,媒介素养-2021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与精要解析

ID:688016

大小:39.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3 网络生活,媒介素养 【命题预测】 话题界定:网络生活,媒介素养 网络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青年人应如何面对、利用网络,是一个不能回避且十分重要的话题。命 题抛开大的社会热点,从一个侧面切入青年的生活具有很大可能性。 【话题阐释】 高考作文要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2021 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向大会提 交的提案是《全面注重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他注意到自 2020 年暴发疫情以来,各级领 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应对新闻发布政务公开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各个专门分工的领 导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发声,所以他认为应该把媒介素养作为各级干部的标配。其实,不只是干 部,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也应该是一位合格公民的标配,每位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否 则将难以立足于社会。另外,只有所有的公民都开始拥有媒介素养,讲好中国故事才可能成为现实。 高考作文要引导教学。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继续秉承高考引导教学的考核目标,对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 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进行考查和引导。 【高分提示】 对于网络的认识要辩证,既要认识到有利一面,又要看到问题一面。思路要清晰,认识要 深刻。现象——危害——原因——办法,逻辑清晰。 如果有任务要求,比如给有关人或部门提建议,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分寸。 【认识提升】 一、禁止手机进校园 事件: 2021 年 2 月 1 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 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通知》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 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 堂。 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 供必要保管装置。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分析: 2 (一)大部分表示支持和赞同 “早该如此,支持!”“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差,赞成!”“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如今的学生天 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刷抖音,沉迷手机的越来越多,影响成绩。”在采访中,不少家长纷纷对教育部 这项举措点赞。 “这个确实要禁止,手机很容易让孩子分心。”市民张莫华先生称,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尚在形成 的小学生而言,将手机带入学校很容易影响正常的学习,而且也容易滋生盲目攀比之风。 “手机布置作业不好,有时候加班忘了跟孩子说作业,孩子就没做。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自己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 “中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校期间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他们户外活动相应减少,有可 能会对他们的视力、颈椎、腰椎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 学与课程管理中心主任李祥对这项举措表示支持,他说,过多地使用手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 维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非常必要。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表示,如果不准小学生带手机,就不能及时联系到孩子,一位家长便称, “我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每天他自己上学、放学,他带着手机,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他,确保他的安 全。” (二)如何落实 疏堵要结合,与家长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引导家长和学生辩证看待智能设备利与弊,规范学生使用智能设备时长和方式。此外,学校还开 展了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教师也不在微信群、QQ 群上布置作业,不在群里讨论个别学生情况,不 强制家长打卡、接龙,通过家校合力共同营建良好智慧学习环境。 “首先要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但也要科学管理。”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互联网+教育”是时代 发展的必然,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服务社会、促进成长方面仍有很多 需要做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沉迷网络 材料:近日收到一个孩子妈妈的来信,她痛心疾首地告诉笔者:这段时间,因为 11 岁的孩子要用 手机上网课、写作业,所以她把手机和密码都交给了孩子。没想到的是,孩子开始沉迷于手游,不到 一个月花费了 1 万多元。 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 1.69 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3.7%,农村未成年人 的上网比例也高达 89.7%。但是,未成年人的网络技能主要用于娱乐游戏和聊天购物,硬件知识、网络 学习等基本素养相对缺失。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3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停课不停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 素养上的短板。一般而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由同学、朋友、家长等渠道来完 成,缺少正式教育容易带来过度沉迷的隐患。 解决办法——网络素养教育 在现有课程体系之下,网络素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被全面、合理、科学地纳入义务教育的各 个阶段,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还无法完全满足需要。因此,有必 要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通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等灵活而深入的方 式,提升网络素养。 其实,放眼全球,网络素养教育并非新鲜事。在英国,在网络普及之前,与网络素养教育相近的 媒介素养教育就已得到关注。如今,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经相当成熟,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教 育全过程。“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紧密联动。” (一)培养自律 在疫情中很多同学展示出自律品格。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初级中学七一班女孩郭翠珠借村部 Wifi 上网课;青岛市崂山区的 9 岁小学生李始峰,在老家临沂沂南县过年,因发生疫情未能回青岛。山坡 下的家中无线信号被遮挡严重,为了学习不掉队,小男孩在距家不远的山坡上搭棚子坚持上网课。 在长久的居家防疫中,也有一些孩子的惰性和不自律原形毕露。一名七年级新生家长自曝疫情期 间孩子借上网课之机,偷用他的网银用于玩手机网络游戏,耗资一万八千多元。因家长是村干部,期 间忙于组织干群抗疫,无暇顾及孩子学习,而不自律的孩子竟然荒学业于游戏中,令人叹息。 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 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 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段例】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人类面对的问题,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疫情证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有效应对社会危机的关键。 在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 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教育在思考中前进,且行且探索。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 “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形成一个共识。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教育最核 心是 4 个字——赋权赋能,不能把网络妖魔化”。 家庭在孩子网络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至关 重要。“应当将家庭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首先让父母懂网,学习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 4 放友好的沟通。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帮助孩子 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就学校在网络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对青少年来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自我教育, 要让他们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自己去认知和感受。所以在我们小学,会用班会课的时间与孩子们探讨网 络时代的优势与弊端。” (三)社会责任 在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正如“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 坛”参与者发起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倡议》》所倡议的:“相关行业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承担 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网络空间和健康网络内容的社会责任;全社会应合力缩小数字鸿沟,以网络素养 教育带动教育扶贫,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社会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护青少年的天性,引导其借助网络,培养起通用的学习能力。” 腾 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说。 三、网络暴力 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社会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明星捐款、确诊病例、公车 坠江、校园欺凌……在这些事件中每个人都有自由言论的权利。可是往往有些“键盘侠”不明真相, 认为正义和自己同在,用偏颇的话语企图让更多人卷入一场场网络口水战中。这类事件有一个特殊的 名称——“网络暴力”,即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它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形式 为:网民对某一事件发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谣 言歪曲事实真相;网民在网上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等。 网络是社会的缩影,网络文明取决于社会文明。良善友好的网络,是广大网民之福;戾气横行的 网络,是广大网民之祸。我们应及时勒紧“网络暴力”的缰绳,让“消音的手枪”不再成为伤害他人 的工具。只有人人恪守社会公德,懂得慎独自律,才会有更文明、更健康也更安全的网络世界。 【分析】 角度一,别把“网络暴力”和“言论自由”划等号。“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是一个人人都有 麦克风的时代,而极具杀伤性的言论经过互联网的投射后,更如同一把“消音的手枪”,无声无息间就 能给人带来名誉的损害甚至致命的伤害。例如,新冠疫情中,20 岁女孩不幸感染,因其个人轨迹出入 了酒吧等娱乐场所,就被一部分好事者揪住不放,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对象;疫情期间捐款的明星成为 了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的对象,不捐被骂,少捐被骂,捐多了还会被骂。又如,“郑州空姐遇害案”中, 受害者不幸罹难却被部分网友诋毁侮辱;四川德阳女医生遭人诬陷,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自杀身亡…… 一桩桩悲剧告诉我们: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倘若任由网络暴力潜滋暗长,那么谁都有可能成为被伤 害的下一个人。自媒体时代,人人能“发声”,人人都有“麦克风”,让我们用好手中的“麦克风”,传 递“中国好声音”,真诚地希望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自觉恪守网络言论自由的底线:律己、敬人、崇德、 5 尚法、爱国。 角度二,网络时代更需慎独与自律。“慎独”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立德、修身之法,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体现出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网络是一个虚拟世 界,很多人认为说了再难听的话都没人知道自己是谁,干了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没人认识,于是肆无 忌惮的在网络的世界里横行。因此,网络时代更需要我们的慎独与自律。尤其是频繁使用网络的青年 一代,更要牢固树立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管和约束的情况下,也能自觉恪守各种 道德行为准则。 角度三,对抗网络暴力,需要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网络暴力本身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1000 条留言回复里有 900 条出言不逊,当然可以视为一场规模不大的网络暴力,但如果把这 900 条恶劣言 论放到 10 万条留言中,那就是微不足道的细沙。比如,韩国发起的“善意回帖”运动,已经让越来越 多的青少年树立起友善和谐的网络观念。只有更多理性人士在网络上积极发声,才能让网络暴力消遁 于无形。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网络社群里,也许都无法彻底消除暴力因素,但把暴力逼到见不 得人的死角,是每一个社会建设者的美好愿望。 【例段】华盛顿有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魔鬼就趁机而入。”时代越自由,我们越要恪守言论 自由的底线,在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仍然还有人性的谴责和灵魂的拷问。“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 是无辜的”,在网络世界里,请让我们少一些污言秽语,多一些自尊自重,少一些伪装吹嘘,多一些自 律自省,少一些恶语中伤,多一些和煦善良。网络时代需要慎独,让我们共同树起一道自我约束、扬 善抑恶的防护墙,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世界。(两则名言的引用恰到好处,“三少三多”的对比增 显气势,结尾的呼吁突出了主题) 四、网络谣言——理性辨别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 月 26 日主持人白 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 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 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 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 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不能讲真问题,不能 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 重要力量。 【主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简易。但也给人们带 6 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不信谣不传谣”由于人们分辨不出“谣” 而难以做到,各种“反转”屡屡出现;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网上交流的人们日益情绪化,理性的声音被 情绪的宣泄淹没,人们动辄“互撕”,站队骂架时有发生,语言充斥暴力;人们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 被各种“投喂”信息包围,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人们的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 浮躁化、娱乐化…… 校团委举行“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 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分析: 试题材料先概说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但重点讲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挑战。材料中列举了 三种挑战,这三种挑战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第二种挑战就是人的主观因素, 人们交流情绪化, 网络交流变成情绪的宣泄,甚至发展为语言暴力。但这些又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这个客观因素激发了 人性恶的一面。第三种挑战,纯属客观因素,网络运营商的“投喂”信息,使人类总被互联网牵着鼻 子走。第一种挑战既有客观因素“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也有主观因素,人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挑战虽然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应对挑战埋怨客观是没用的,我们也不能与时代隔绝, 我们与其埋怨客观不如改变自我,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试题要求在校团委举行的“信息时代青年人 的媒介素养”主题研讨会上写一篇发言稿,其实也暗示了应对上述挑战的路径是提高青年人的媒介素 养。完成此写作任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时代青年人应该具备哪些媒介素养上。可采用先破后立的方 法,哪些媒介素养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应该给予批驳,然后再从哪方面提高媒介素养,以适应信 息时代的需要。 改造我们的网风 ——论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远超 时代的发明,人的发展并没有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步。我们看到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地表达,网上“互 撕”、骂架、语言暴力时时可见;个人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谣言满天飞;人 们的思想被网络平台的“投喂”信息牢牢控制…… 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各种挑战,诸多挑战中的客观因 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青年人所要做的是反思网络时代我们落后于科技的网风,并改 造之。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要理性,杜绝语言暴力 7 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知识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的全民免费共享成为可能, 人类应该从此将走向高度理性。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非但没激发人类积极向上,不断求知的正能量, 反而释放了人性诸多阴暗的负能量。网风反应人的“网德”,青年人要从我做起,改造网风,首先学 会自律,如果说网上交流有一条万万不能越过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语言暴力。网上讨论问题, 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讨论交流变成站队骂架,观点的碰撞变成 语言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做到表达有责任,自由有担当,言论有边际,让理性的交流取代 情感的宣泄。要真正做到理性交流除了具备“网德”之外还要有“网能”,判断力便是一种重要的“网 能”。 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真伪 “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种网上交流应有的“网德”,但是由于人们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而难 以做到。信谣传谣古已有之是,《穿井得一人》就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这样一则信谣传谣的小故 事,有人打出一口水井后,说“穿井得一人”, 认为可以节约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 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 挖井不可能挖出活人,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做这样的智者,这样的智者应具备的的能力是 判断力,做出判断要尊重常识,懂得常理,注意研究客观实际,再据此以严谨的态度对事情“审”而 “辨”之,我们才可以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畅游。 培养多种兴趣,拒绝信息“投喂” 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为人们提供了无限选择,这是对人们判断力的考验,但是我们发现摆在我 们面前的信息,永远是我们想看到的,能让我们愉悦感的,因而我们看不到真实世界,我们怎么可能 对事物有理性客观的认知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平台有关,这些网络平台根 据网民的兴趣定向“投喂 ”,长此以往,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低下。因此我们时时保持警惕,培养广泛 兴趣,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平台定向“投喂”的猎物。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更新日新月异,影响我们的不正网风这里难以尽数,未来还可能出现新 的问题,作为未来主人的青年人应该不断改造我们的网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