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事出反常必有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事出反常必有妖

ID:688093

大小:2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事出反常必有妖 目录: 1、1.6 亿天价片酬,背后的猫腻。 2、12 小时挣 41 元,这位处长为何感叹“钱太不好挣”了 3、以“零容忍”态度治理虚假诉讼 4、熟鸡蛋返生?侮辱了谁的智商 5、不能在教育上动“歪心思” 评 1.6 亿天价片酬:令不可破,法不可违,人要做好 原创 梁言品 人民日报评论 连日来,某艺人 1.6 亿天价片酬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有人举报其涉嫌偷逃税,对此, 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受理案件,正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查核实;北京市广电局启 动调查程序,约谈涉事企业负责人,全面核查相关剧目制作成本及演员片酬。该艺人也回 应称,愿意接受并配合一切调查。 截至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相信会有一个全面严肃的调查结果,会给公众和社会一 个权威合理的交待,会借此上好一堂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法治课。 一直以来,演员片酬问题备受关注。1.6 亿片酬、日薪达 208 万,闻者无不骇然。值不 值暂且不论,畸高片酬或许涉嫌触及“限薪令”。近年来,广电影视领域出台一系列举措, 以“限薪令”为重点,治理“高片酬”现象,其目的是让更多资金用于制作,鼓励出精品、 创佳作,引导行业良性发展。这是行业规范,也是行业底线,倘若触及并违反“限薪令”, 无疑是在玩火自焚,拿到手的畸高片酬不仅烫手而且一定会烫伤。 因此,严格核查,依法整治,坚决执行“限薪令”,严厉惩治突破高薪底线的行为,既 是维护禁令的权威性,也能更好助益行业、净化风气,同时是对艺人的一种保护。在这一 点上,决不允许有任何妥协、含糊的余地。 法律的事,务必交给法律。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税收权威性也表现为强制性、无 偿性和依法征税所具有的固定性。纳税光荣,偷逃税可耻。在影视领域,通过签订“阴阳 合同”等企图偷逃税的行为不仅存在,而且此前已有被查处案例,罚款超 8 亿元。殷鉴不 远,警钟在鸣!如果一边拿着天价片酬,一边偷税逃税,于理不合、于法难容,也必将受 到法律严惩。 对此,北京市广电局态度明确,将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持续强化监管,严厉打击“阴 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等行为。纳税义务没有例外,法律面前没有特殊,行业健康 人人有责。待到查明真相时,守法者不究、违法者必查,也只有依法查处违规违法的企业 和个人,让法律真正“亮剑”,才能更好整饬乱象、治病救人、促进健康。 艺人是公众人物,承担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应该有公众人物的样子。此次天价片 酬曝光后,很多人在讨论一个问题,“天价片酬是否影响学生的职业观”。这从一个侧面说 明,公众人物行为合不合理、正不正当,对社会价值有着潜在影响。换言之,公众人物的 言行举止,也是一种价值输出,应该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公共价值引领从来不是小事, 污染社会风气、扭曲价值取向,只会自毁前程,这样的艺人终究会被淘汰,悔之晚矣! 有人说,艺人要做个大写的“人”。日前,中国视协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发出《电 视艺术工作者要遵纪守法恪守艺德底线》的倡议,指出:“无德莫谈艺,遵纪守法是艺德最 基本的体现”“对于没有艺德的艺人,社会决不会为其提供发声露脸的机会”。奉劝那些“问 题艺人”们三句话:令则行,禁则止,切勿试探着“打擦边球”;法应敬,律要畏,千万别 有以身试法的侥幸;艺有术,道有德,请努力做个德艺双馨的艺人吧! 12 小时挣 41 元,这位处长为何感叹“钱太不好挣”了 原创 梁言品 人民日报评论 12 小时送单,只赚了 41 块!这不是专职外卖小哥的“战绩”,而是一位干部的“成绩”。 这位干部是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的副处长王林,他变身外卖小哥,体验生活,最后累 瘫在马路牙子上,感慨说“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这是真实故事,出自纪录片《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片子一经播放,很多 人从中读出了各自感悟:“钱不好挣”“看得挺辛酸的,也挺真实”“只有真的去体会才能理 解”……送外卖赚的钱,是辛苦钱。倘若不亲身体验,很多人难以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人们的感受反映出对一个职业的尊重,也满怀着对改善这一职业群体境遇的期待。 实际上,纪录片拍摄的是北京市“局处长走流程”专项活动的情况。单就纪录片的看 点而言,不只在换位体验,更在于换位的是谁。如果普通人当一天外卖小哥,在感受工作 的辛苦后,或许以后点外卖时会更包容,这改变的是个体对个体的理解。如果是领导干部 换位,感受同样深刻、理解同样透彻,而这改变的可能是对一个群体的政策。 走流程只是起点,如何通过政策调整优化服务管理、支持保障才是重点。外卖小哥知 道王林的真实身份后高兴地说,这样的走流程“对我们这个行业真的帮了大忙”!同时,体 验了外卖小哥和网约车司机工作的王林,了解到不少真情况、聆听到不少真心话,这些都 成为北京市人社局研究制定《支持与规范新就业形态》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带 着使命下基层,想着问题走流程,再把百姓心声与诉求带回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给出解 决办法,才是“局处长走流程”的目的,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递的价值。 由此应思考的是,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怎样才能办好办实?“听不如看,看不如 干!”领导干部走出去、沉下来,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在走提升公共服务、为民务实办事 的群众路线。干百姓之所干,与“百姓师父”同吃同住同劳动;急百姓之所急,遭遇困扰 百姓的真实难题,才能将心比心,将从百姓身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为帮助、服务他们的 切实可行的政策。 俗话说,“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好办法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好服务不是凭 空形成的,需要有人民的视角、人民的情怀。实践证明,通过“局处长走流程”活动,领 导干部发现了不少问题堵点,逐步优化了许多公共服务。王林在纪录片中不无感慨地说, 政策的制定只有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才能避免“一刀切”。这也启示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百 姓心为心,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才能当好“老百姓的官”。 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篇自述中写下的话:“7 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 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无论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共产党 的干部只要“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就会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有人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共情才能共鸣,共鸣才能同 心,同心才能共振。奋进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问计问需于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才能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 以“零容忍”态度治理虚假诉讼 张璁 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套路贷”的新闻时常引起关注。一旦落入“套路贷”陷阱, 被害人常常被逼得债台高筑,其背后往往潜藏着虚假诉讼。据统计,虚假诉讼中有 24.65% 的案件涉暴力催收、高利放贷、虚构债务等“套路贷”手段,有 19.05%的案件为黑恶势力 或犯罪集团团伙作案。整治虚假诉讼乱象,从源头斩断相关利益链条,已是当务之急。 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从表面上看,当事人通过法律手段“伸张权利”,实 际上却是为了个人的不法目的。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恶意利用国家司法制度进行虚假诉讼, 或虚构案件事实,或捏造法律关系,或伪造诉讼证据,炮制出假案子、假讼争。近年来, 虚假诉讼案件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花样翻新、隐蔽性强,给司法机关的识别和防范带来 不小的困难。 虚假诉讼的危害不可小觑。虚假诉讼不仅浪费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而且侵害国家 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诚信,妨害了司法秩序。特别是民间借 贷纠纷案件,往往因其事实简单、成诉的证据要求低,容易通过虚增借贷金额、伪造支付 痕迹、恶意制造违约等手段形成虚假诉讼,从而达到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以法律的名义行不法之事,虚假诉讼损害的是司法权威和公信。虚假诉讼之所以 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在于参与者中往往有法律行业“圈里人”。这些人知法犯法,把国家治 理的公器变为牟取私利的工具,无疑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 治理虚假诉讼乱象,必须有“零容忍”的法治态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 确“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 假诉讼罪,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刑事打击。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文件和司法 解释,构建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长效机制;2020 年,全国检察机关纠正虚假诉讼 10090 件,对涉嫌犯罪的起诉 1352 人,同比分别上升 27.9%和 6.5%。从立法到司法的一系列组合 拳,提高了虚假诉讼的违法成本,压缩了虚假诉讼赖以生存的非法利益空间,保障了当事 人合法权益,维护了司法公正的形象和公信力。 对于虚假诉讼,关键是要行治本之策。一方面,对症下药,提升法律从业者职业操守, 遏制其唯利是图、钻法律空子的苗头。对此,《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 见》明确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将依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通过建设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让虚假诉讼成为“过 街老鼠”人人喊打,并将相关人员列入黑名单,而且要有经济上的惩罚措施,才能压缩虚 假诉讼的生存空间,实现司法可信赖、正义可期待、权利可保障。 熟鸡蛋返生?防止“反智”,需要涵养科学精神 原创 常盛 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河南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发表的关于熟鸡蛋返生、煮熟绿豆芽反生 发芽、物体隐形传输的论文引发广泛争议。在文章中,学生们利用超心理意识能量的方法 使得鸡蛋返生,试验者则在意念下传输 GPS。春霖学校曾举办“第六感大赛专项教练培训” 等,包括“特异制动(意念拧钢勺)”等项目。目前,郑州市人社局已介入调查,吉林省新 闻出版局也派工作组进驻相关杂志出版单位调查,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这些观点,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也有悖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常理,带有明显的“反 智”色彩,其荒谬荒唐,本不值一驳。但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公然“反智”,竟能以“论文” 形式发表在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比如其中一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 化雏鸡的实验报告》发表在《写真地理》杂志,这本杂志是由吉林省新闻广电局主管、吉 林省舆林报刊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国家正规出版期刊。这样的“论文”如何通过相关 的审稿程序?这背后有无利益输送?进而言之,该校推出的伪科学培训课程是否涉嫌欺 诈?这种伪科学培训灰色利益链是如何形成的?该校长的头衔与荣誉是否真实?又是如何 得来?这些都需要调查清楚,不只是为了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也是为了给科学、给知识 一份尊重。 客观而言,近年来国家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多重量级成果,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也得 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饶是如此,类似这种带有“反智”色彩的荒谬观点仍不时冒出。比如 有教授提出“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湘西”等。这些“反智”观点有一些共同特点,比 如论证过程看似借用了科学方法,但其实逻辑推导、实验论证都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观点 结论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与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形成巨大反差,由此博 得关注。这些都说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让科学精神入脑入心、走进生活,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 从“熟鸡蛋返生”涉事各方的反应来看,要防止“反智”、普及科学,首先要真正理解 何为科学精神。很多发表“反智”观点的人,恰恰因为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因此才会以“科学”之名、行“反智”之实。科学精神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现实可能性来自对客观性的追求,主观能动性则体现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或者说,科学精 神可以体现为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两个方面。实现科学创新确实需要进行大胆设想,但这 种设想要基于已被证明的科学原理、科学范式以及科学发现,不是“反智”观点那种违背 原理、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且科学假想还需要经过科学理论的推导、科学实验的验证、 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而不像“反智”观点那样未经严格论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 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 学方法”。今天,科技创新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还需要攻克关键核 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允许“反智”观 点在公开学术刊物发表,不仅不利于提高民族的科学素养,而且会降低中国科学界、中文 期刊的学术公信力。这说明,还应继续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 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五四运动把“赛先生”请进来已逾百载,我们应该接力让科学精神继续在中国大地生 根发芽。从社会舆论对“熟鸡蛋返生”的反应来看,秉持科学精神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相 信随着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法治意识的增强,类似这种“反智”的观点会越来越少,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 不能在教育上动“歪心思” 原创 沈逸林 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两则与学校有关的“经济新闻”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个是湖南某中学小卖 部招租拍出了 320 万元的“天价”,被网友质疑“谁来买单”;另一个是安徽某中学要求学 生花近六千元买平板电脑,被家长反映到了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经过调查核实, 前者小卖部招租已正式终止,确保校园商店设置合理、标价合理,后者不仅清退全部已收 费用,而且予以通报批评、集中整治。 应该说,两件事的进展和走向都回应了舆论关切、得到了妥善处理,但此类事件还是 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320 万元承包三年的出价,意味着一天的纯利润要 达到 5000 元才能保本;售价 2000 多元的平板电脑,捆绑销售教辅软件后飙升到 5800 元后 分期收取。糊里糊涂的经济账,让不少家长老师直呼“看不懂”,更对此心生疑惑:教书育 人的学校,要不要营收创收?书声琅琅的课堂,能不能兜售推销? 答案显而易见。从表面上看,学校小卖部的拍卖程序合法合规,似乎并不违背“价高 者得”的市场规律;学校推广平板设备的努力,大体上也符合教育科技化、智能化、网络 化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租赁成本过高,极易导致商品价格和消费成本失真,最终买单 的是封闭消费场所下的每一个学生;声称可以自愿选择,却把购买平板与否与分班挂钩, 施加隐性压力诱导学生就范……长此以往,原本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知识殿堂,就有可 能滑向营销飞起、套路横行的嘈杂市场。 这样的摇钱树不该有,这样的生意经不能念。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 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教育部等 部门也多次联合发文,“学校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作 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三令 五申、反复强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根除乱缴乱收、强买强卖的生存土壤,斩断巧立名目、 花样百出的交易链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算“大账”、算“长远账”。教育的投入,不是“花多 少”的问题,更要看方法和理念、精力和能力倾注了多少;教育的产出,不是“挣多少” 的问题,更要看健康的灵魂、合格的人才培养了多少。每个从事教育、服务教育、延伸教 育的人都有必要认识到,教育不是只重利益、不顾效益的买卖,也不是只看眼前、不看未 来的生意。学生不是牟利的工具,也不是可以随便薅的羊毛。在学生身上“打算盘”,在课 堂之上“动脑筋”,都有悖于教育的初心、违反了教育的规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 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 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 决改到位、改彻底。”踏踏实实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别总想方设法在营收创收上动歪心思, 才能还校园一片澄宁,还教育一片净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