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轮冲刺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三轮冲刺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ID:688172

大小:87.85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三轮冲刺备考】2021 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1.两类知识 回顾新课标近几年高考试题,高考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命题考查主要包括两大类 和四小项。即:两大类是指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学科知识,其中历史学科知识 包括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注意:政治上敏感的问 题不会命题考查);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和史观、史学思想、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期、 史料鉴别等);中学教材中阐释片面、观点过时内容(或师生固有的认识)的纠正等。 具体分析如下: (1)高中教材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高中教材所有的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 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其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及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常考的重点知识就是主干知 识,多数题目设置多为主干知识题。 (2)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 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 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最 新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 包括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 2.命题视角 高考命题解决了“考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考”的问题。这主要涉 及考查方式、试题题型、试题构成及体现的命题特点等方面的问题。新课标高考命 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综合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 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原则不拘泥于教 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征,隐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强调了历史 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同时 注重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和现实问题历史的追溯及乡土教材的命题考查。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公元 5~3 世纪)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 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 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 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 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 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 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 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 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 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 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 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 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 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 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 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 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角度 1 政治转型的本质 1.(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三新起点联考)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现的一处东周 时期平民墓葬群,普遍出土了只有西周贵族才能享用的随葬青铜礼器。这反映了东 周时期() A.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B.洛阳率先进行变革 C.礼乐秩序遭到冲击 D.贵族政治体制颠覆 [解析] 依据材料中“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现的一处东周时期的平民墓葬群, 普遍出土了只有西周贵族才能享用的随葬青铜礼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 了东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即平民对礼制的僭越,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反 映了礼乐秩序遭到了冲击,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宗法 制走向解体,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已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仅 通过材料中“洛阳发现的一处东周时期平民墓葬群,普遍出土了只有西周贵族才能 享用的随葬青铜礼器”不能得出“洛阳率先进行变革”的结论,排除;D 项,贵族 政治体制的颠覆出现在秦郡县制在全国推广以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C 角度 2 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表现 2.(2019·河南新郑模拟)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 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 从中收取地租。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 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 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平 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 C 项。小农 经济突出了自给自足及家庭式经营,A 项与题意不符;B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中 的“破产平民”转化为佃户,而非自耕农,交租对象为地主而非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C 角度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3.(2015·山东卷)《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 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主 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 B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 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 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 C 项正确;道法 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主题二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17~18 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 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 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 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 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 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 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史家争鸣] 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 则几乎是十年一变。”这里的“未变”,主要是指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 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 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 [特别提醒] 1.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从经济总量上看,当时 中国在世界大国中,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是,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自给自足,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更没有机器生产。 2.明清时期的商人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 地主,甚至是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财、以官护商”的循环,这是明清时 期商人未能成为瓦解封建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 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 角度 1 深度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 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 息,故 C 项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 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 制加强的表现,首辅权力并未失控,故 A、D 项不正确,B 项正确。 [答案]B 角度 2 多维角度探究明清时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2.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 137 名,其中徽、 晋、陕籍者 106 名;共取举人 286 名,其中徽、晋、陕籍者 213 名,均占 70%以上, 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被彻底打破 B.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解析]A 项“彻底”两字太绝对,材料只针对的是徽、晋、陕籍者,而不是全 国,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盖皆商人子弟”可知,徽、晋、陕籍者的商人广泛 享有科考权,故 B 项正确;C 项“各”字太绝对,故 C 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政府 对徽、晋、陕籍者的学生录取比例高,没有讲到要控制这些商人,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3 理学的世俗化 3.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 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 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解析] 材料中提到关羽的形象千年后在民间认知和艺术形象中的变化,根据 “千年之后”可知是在宋代,而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是在汉朝董仲舒改造儒学的 前提下完成的,故 A 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国家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 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人们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反映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正是宋明理 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关羽的实际形象与戏曲艺术中形象大相径庭,反映出文学 艺术对历史人物性格在再创造,而没有体现真实的历史,故 D 错误。 [答案]B 主题三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 的痛苦转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总体特征] 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 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 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 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 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 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 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史家争鸣] 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主张“当时西方是 19 世纪及 20 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 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 代化”。由此可见,西方的冲击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提醒] 1.推动中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 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 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具体 表现为: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 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 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 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 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角度 1 新民主主义革命 1.(2019·福建省高三质量检测)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 年 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 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 年 12 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 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解析] 材料信息未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故 A 项错误;据材料“1937 年 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 年 12 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并联系所学知识 可知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影响,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故 B 项正确;材料没 有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2 新文化运动 2.(2019·、东、高三二模)陈独秀 1916 年撰文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 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 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 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陈 独秀宣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 A.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 B.批判北洋政府的专制 C.反思清末民初的政治 D.探讨民主宪政中国化 [解析] 从“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 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的主要目的是唤起民众的民主意识,以实行真正的政 治民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批判北洋政府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 是对当时中国民主宪政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认识,以便解决,故其目的 不是对清末民初的政治的反思,故 C 项错误;从“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 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 根本之条件”,可知作者探讨实现民主政体的方法,没有提及民主宪政中国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角度 3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3.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 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 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 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解析] 民国三十六年为 1947 年,此为解放战争时期,白话文运动是在 1917~ 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 进步,故 B 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 C 项错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还未被推翻,故 D 项错误。 [答案]B 主题四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沧桑巨变 (1949~1956 年) [总体特征]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而言: (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 年)、经济建设(1953~1956 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 (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 工业的长子”;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 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 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 政策走向成熟;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 位。 [新视角] 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 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 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 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 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 深刻影响。 3.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 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 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 4.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初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对当 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角度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化 1.(2019·陕西安康高三模拟)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 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 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 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 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 [解析] 材料侧重表达的是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 展的不平衡,故 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 B 项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 C 项错误;毛泽东对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 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 关系的想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角度 2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历史渊源 2.(2015·海南卷)1956 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 1957 年温州 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 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 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 70 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解析]A 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2 年才明 确,故 B 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 1978 年以后才开始,故 D 项错误;四川、 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 1978 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 了借鉴。故 C 项正确。 [答案]C 角度 3 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思想界现状 3.(2015·四川卷)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 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 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解析]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 A 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 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倾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 B 项正 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 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4 改革开放前的中美关系 4.(2014·福建卷)下图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解析] 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 1972~1978 年出现波 折,这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有关,故 A 项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但从图示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 B 项错误;中美 贸易在 1972 年~1974 年属于发展阶段,文革结束以后是在 1976 年后,虽然也是属 于发展阶段,但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故 C 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 1971 年,与材料显示时间“1972~1978 年”信息不符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主题五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转型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总体特征]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 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 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 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 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 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 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 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 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关系。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 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视角] 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1)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1958 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结论:尊重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产关系:1958 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4)建设道路: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 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 照搬外国经验。 (5)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 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6)外部环境:对外开放,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世界多极 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营造 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特别提醒] 1.本次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没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 都无法比拟的。 2.本次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 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 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3.本次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 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 验。 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 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积极化解 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角度 1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 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 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解析] 由材料中选举使村委会主任重视投票人的利益可知,农村基层民主选 举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故选 B。 [答案]B 角度 2 新时期农村体制的改革 2.(2019·江苏海州模拟)21 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 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 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解析] 据材料“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 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村经济 改革深化,故 B 项正确。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变革, 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面对国际市场冲击,故 C 项错误。农村经济改革深化 不是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3 邓小平理论 3.(2019·模拟)1990 年,邓小平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 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 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不 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意在说明() A.要与时俱进代表人民利益 B.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D.要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向前看 [解析]材料“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说明了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长期不能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失去较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所以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主 要强调发展生产的重要性,而不是代表人民利益、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解 放思想向前看,故 A、B、D 三项排除。 [答案]C 主题六 17~18 世纪欧美社会的转型 [总体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具体而言:三件大事—— 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转型表现: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 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 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 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 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 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 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史家争鸣] 美国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写的《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世界近 500 年来 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中心的转变: (1)第一次转变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5 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与 殖民扩张,在 18、19 世纪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急剧加速。 (2)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美国的崛起,认为美国 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权力中心,20 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 时间是由美国主导的。 (3)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21 世纪加速进行, 也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 的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特别提醒] 1.欧美 17~18 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 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 17~18 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 内涵。 2.18 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制度,欧洲大陆却盛行君主 专制,人民与封建君主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欧洲大陆国家反封建的要求更为强 烈,这是启蒙思想在法国发展进入高峰的原因所在。 3.英国之所以首先在 18 世纪 60 年代爆发工业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国内 外市场扩大、资本市场发达、自由劳动力充裕、工业技术较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4.欧美近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义 思想发展的产物。反过来,近代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 展,科学与经济、思想之间是相互促进、交替上升的关系。 角度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 1.布罗代尔在《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 于 15 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 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 C.工业革命兴起 D.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解析] 由关键信息“疆界”“奇迹”可知,材料强调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 响,即新航路开辟之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不是单单讲美洲的发 现,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工业革命和“蒸汽时代”都侧重于经济,C、D 项错 误。 [答案]B 角度 2 英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2.(2019·山东日照模拟)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 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首相和内阁权力的增多,而权力的增多必然会提高内 阁政府的办事效率,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适合美 国而不适合英国,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政党政治,选项 C 不 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B。 [答案]B 角度 3 运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 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 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经典力学。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英国由专制走向民主,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1687 年,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 个理论之中,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故 D 项正确。 [答案]D 主题七 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先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表现: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 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 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本主题是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主题,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复杂 影响,一般要求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客观地看待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 [新视角] 1.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加强世 界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 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 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 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从纵向和横向的视角审视工业革命 从纵向发展来看,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和 劳动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发展。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 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横向发展来看,欧美进行工业革命后,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 美国家日益贫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初步形成。 [特别提醒] 1.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本质上是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 法制化,经济上的商品化、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这些内容几乎是所有经历工 业革命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2.科技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 一线的工人和技师,其发明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 科学家,其发明主要依靠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 3.当今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对其负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上,巨大的生产力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阶级的 贫困化,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第三、生活上,工业革命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疏远 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四、环境上,环境破坏严重,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生存 根基;第五、军事上,强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了两次世界 大战的灾难。 4.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的三股进步潮流,都是工业 革命的产物。 角度 1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官员财产申报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 年,议会通过《净 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英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 A.《权利法案》颁布实施 B.责任内阁制的完善和议会改革 C.工农阶级的武装斗争 D.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的影响 [解析] 《权利法案》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扩大议会权力,与对官员财产的申 报进行立法无关,故 A 项错误;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官员财产申报进行 立法的国家,1883 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对官员财产申报进行立法得益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完善和议会改革,故 B 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涉及对官员财产申报进行立法,与工农阶级的武装斗争无关,故 C 项错 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2 政府在科技革命中的角色定位 2.(2019·安徽省最后一卷)1814 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集成 了前任数十种专利技术,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他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于 1825 年举行了通车典礼,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蒸汽机车的发明反映了英国() A.最早建立起专利保护制度 B.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C.改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用人制度和政策的灵活多样 [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对各项发明专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史蒂芬森 可以利用前人的专利技术,从而发明出新的交通工具,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 他国家对比,不能反映英国是否是最早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的国家,故 A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蒸汽机的应用,故 C 项排除;用人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排 除。 [答案]B 角度 3 从不同角度研究工业革命 3.(2019·广东省惠州市调研)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 “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有社会变革学 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解析]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 B 项正确。 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 A 项不正确;工业革命的历 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 D 项排除。 [答案]B 主题八 20 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 [总体特征]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 世纪,人类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 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20 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 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经济运行机制中如何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 预两个经济杠杆方面,要求学生认识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要充 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尽量避免两者存在的问题。 [新视角] 整体史观下的“经济全球化” 目前在中国对全球化的理解有三种且代表三种不同的全球史观。第一种认为全 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 体性发展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 新形式或新的发展阶段;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美国化。上述第一 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是一种 整体史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这种观点的核心是“欧 美中心论”;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核心是“美国中心论”。 [特别提醒] 1.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是 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显著特点,两种社会制度 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2.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单纯地依靠政府的计划来发展经济, 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这一误区 的修正。经济大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来调整经济,罗斯福新政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修正。 3.20 世纪的变革本质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不公、战乱不断等问题的回应 和解决,这是现代史观对世界现代史的解读,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 20 世纪 的结论。 4.从 20 世纪上半期的混乱到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体现了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要求。 角度 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 1.观察下表,美国各税种比例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解析] 材料信息涉及美国政府税种比例的变化,并未涉及减轻贫民负担,完 善社会保障,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逐年下降,消费税 逐年上升”可知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个人所得税 和企业所得税逐年下降,消费税逐年上升”不能说明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2 以经济政策调整为视角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2019·山东德州高三模拟)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 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 280 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 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 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 A 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 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 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 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3 运用全球史观全方位认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 3.读下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 世纪 90 年 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 形的顶点。图中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解析]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中、俄仍是制约美国的重 要力量,同时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材料信息“美 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结合“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可知,B 项符合题 意。 [答案]B 主题九 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 [总体特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读 15 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衰 背后的原因是本主题的目的所在。这里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 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 应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话题。总结 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国 崛起和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视角] 1.俄罗斯(苏联、俄国):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 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 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2.德国: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 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 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 3.美国: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 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特别提醒] 1.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普遍经验。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了民 主共和制,这些都为本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迅 速实现了工业化。德国因为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而使崛起之路夭折。 2.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期。英国充分利用了新航路开辟的机遇,却未能充分利 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美国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二 战后的有利地位,建立并强化了自己的强国地位。 3.经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基础。英国曾经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长期处 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 4.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英国曾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的领头羊,美国和德国则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 先。 5.主要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1)英法关系——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时而对立时而联合。 (2)英德关系——长时期是相互争夺的对手,目前是同盟关系。 (3)美日关系——从 19 世纪末起,是争夺远东优势地位的两个主要国家。 (4)法德关系——在近代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争夺,并形成“世仇”。 (5)英美关系——长期争夺世界霸权,18 世纪曾一度形成敌对关系,一战后、 二战后期、二战后,两国一直都是同盟关系。 (6)美苏关系——二战前是敌对国家,二战中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二战后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代表世界势力的两极。 角度 1 英国的崛起 1.(2015·天津卷)茶叶于 1650 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 每磅售价 6 至 10 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 2 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 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解析] 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寻找 主要原因应该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角度考虑,故 A 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 例》主要涉及到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由于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 C 项正确;1750 年英国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角度 2 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2.杰拉尔德·M·迈耶指出:二战后“美国通过自己创造国际货币弥补逆差这种 途径,获得了一种对实际资财的‘自由’主宰权,也可以用这种资财扩大购买外国 货物、劳务及资产”。上述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杜鲁门主义的全面推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D.关贸总协定的签订运行 [解析]A 项是政治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体现出二战后美国可以利 用新的经济制度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资产,说明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依 据材料文字“主宰权”可知,美国依靠所控制的经济货币体系搞经济扩张,布雷顿 森林体系的建立符合题意,B 项正确;C 项主要面对的是欧洲国家,材料主要反映 的是美国,排除;关贸总协定是贸易协定,不符合题意,排除 D。故选 B。 [答案]B 主题十 中外城市化的历程 [总体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城市的功能、规模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 尺。城市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是人类由农业为主的 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加速城市化的战略部署,城市化再次成为学 术界探讨的重点,也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 在对外开放方面,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 区。这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实验,取得了 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特别提醒]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客观环境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强大,推动近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工业化,前者的推动力是政治因素,后者的 推动力是经济因素。 2.城市永远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一般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或者一个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点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是相同的,城市在推动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人口压力过大、交通堵塞 严重,这说明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发展小城镇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角度 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城镇化 1.《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整体而言,中 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 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 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隋唐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的限制,城市化是凭借政治强力,确立起 社会中心的地位,市镇城市化有限,故 A 项错误;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弱化,市镇日渐兴起,故 B 项正确;宋元时期, 从发展形态来说是城乡并举型城市化,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从发展形态来说是 市镇主导型城市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2 新中国的城镇化 2.下图为中国 1952~2008 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 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 1962~1965 年间。三 年经济困难是 1959~1961 年,时间不符,且人口减少与城镇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 关系,故 A 项错误;1960 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 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 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 B 项 正确;上山下乡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至 60 年代而展开,70 年代末结束,时间 不符,故 C 项错误;这一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3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 3.下表是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数量统计表。造成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 1800 年 1850 年 1900 年 1950 年 1970 年 1984 年 大城市 数量 0 2 10 29 142 225 A.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进程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民 D.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百万人口城市数量增长主要在二战之后,工业革命 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高科技产业为代表,不需 要大量劳动力,所以不会促进人口大量增长,故 B 项错误;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 民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不具代表性,故 C 项错误;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需要 大量劳动力,且在二战后兴起,符合材料描述,故 D 项正确。 [答案]D 主题十一 人类的思想解放潮流 [总体特征] 历史上,凡是重大进步或者转折关头,都有相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旧思想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所以要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传播新思想,为社会的变革做好思想理论准备。古今中 外的思想解放潮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密切相连,归纳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规律 是解读历史的重要一环。 本主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试题命制综合性强、分值高, 学生应该重点复习。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 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 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 “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 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特别提醒] 1.思想解放潮流一般都直面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思 想解放潮流直面的是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势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直面的是封 建顽固势力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当代的思想解放直面的是个人崇拜和僵化的体 制。 2.任何思想都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洞察这些思想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是理 解这些思想的关键,理解他们是为谁而解放,为谁而呐喊,这是一个学习的重点。 3.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会出现激烈的论战,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候这种 辩论起到了传播新思想、打击旧势力的作用。 4.思想解放永无止境。人类之所以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是因为历史不断发展, 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先进的思想会逐渐落伍,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必须打破 它们才能推动历史继续前进。 角度 1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 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 B.“性恶论”的言论 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 D.对真理的追求 [解析]“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 性,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 A 项正确;性恶论是法家人性论的 主张,故 B 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知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人们通过教育 接受知识,提高德性,而“认识你自己”只强调人的理性,并没提出具体的手段或 方法,与题干意思不符合,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真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A 角度 2 西方的启蒙运动 2.(2019·江苏模拟)“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 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解析]材料一方面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另一方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和 所有人的自由是并存的,即人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 这与“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的观点相近,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人具有与 生俱来的自由,而非没有真正的自由,故 A 项错误;法律在约束而非放纵自由的泛 滥,故 C 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角度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3.在近代中国,五四时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的尊严、自 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其中所体现出的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源,培养文 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 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放弃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解析] 列强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文化侵略,A 项错误,排除;当时中国依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项错误,排除;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 项错误。 答案为 B。 [答案]B 主题十二 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总体特征] 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 政治体制差别很大,没有绝对正确的世界唯一的政治模式,但是,各种政治模式相 互交流、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政治体制是政治模块讲述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其中,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新视角]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 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 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流浪等),缓 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 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 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 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 20 世纪世界范围 内重要的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 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特别提醒] 1.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分权制衡:中国古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普遍采 取分割丞相或者地方权力的措施,其目的是“分权于下、集权于上”,是专制制度 的表现;西方近代民主国家也采取分权制衡的原则,一般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其 目的是“分权于上、集权于民(下)”,是民主制度的表现。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政治制度必然与一定的经济相适应。雅典 的直接民主制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海洋文明),近代西方民主制建立在资 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建立在农耕经济的基础 之上(农耕文明)。 3.从整个世界历史长河看,民主政体经历了“君权神授”(一般是专制政体)― →“主权在民”(一般是民主政体)―→“人民管理”(一般是社会主义政体)的演变, 国家的主权和管理权逐渐下移。 4.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最好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最好的政治制度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 角度 1 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确立 1.(2019·江苏盐城模拟)1896 年 7 月 1 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 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 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B.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 D.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解析]“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 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体现了德国法律对私权和法令限制范围之内人的 自由平等权利的保护,而国会通过的法律则是主权在民的一种反映,故选 D 项;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的君主立宪制下,联邦议会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他受制于德意 志帝国皇帝,故 A 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中的规定没有体现容克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军 国主义的色彩,故排除 B、C 两项。 [答案]D 角度 2 美国政治体制确立 2.(2019·河南模拟)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 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 的法律。这说明() A.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 B.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 C.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 D.各州有权拒绝法院的裁决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 的制衡;根据材料可知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材 料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而不是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排除;材料没 有涉及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而是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排除 B;D 项说法错误,各州政府要服从法院的裁决,排除。 [答案]C 角度 3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探索历程 3.(2019·洛阳高考模拟)1988 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 法律草案 66 个,制订行政法规 197 个,依法行政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确立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C.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D.“一国两制”构想取得进展 [解析] 据材料“国务院……”展现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加快,体现了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所以 B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材料时间;D 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主题十三 人类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 [总体特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模式不断变化,人类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不断增强。从物资短缺到生产过剩,从小规模的生产活动到社 会化、专业化生产活动,人类逐渐摆脱了物资匮乏的束缚,对人类的政治制度和精 神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农耕经济和工业生产上,要求学生认识工业化 出现的背景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新视角] 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朝增加到 8.5 亿亩,清朝又增加至 11~ 12 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视 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从生态史观的角度来看,开发“边际土地”是由 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 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 的科技水平。 [特别提醒] 1.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匀速的,而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相较于采集 渔猎时代和农耕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出现晚,历时短,但其创 造的生产力是巨大的。 2.人类社会生产对自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采集渔猎经济对自然界影响很小, 农耕经济对自然界的影响加大,工业经济则破坏了自然环境,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从这一角度说,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对工业经济的修正。 3.采集渔猎经济和农耕经济的问题是生产不足,造成物资短缺危机,这是生 产力落后造成的;工业经济的问题是生产过剩、环境污染,造成物资过剩危机,这 是生产力提高造成的。 4.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采集渔猎经济时代没有科学技术之说, 农耕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于社会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生 产最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主要的资源。 角度 1 农耕经济模式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 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 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 国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改变了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B.直接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使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解析]“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指的是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保守性, 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 C 项。 [答案]C 角度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 2.(2019·洛阳模拟)1959 年秋,我国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 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 年中央正式承认农村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 D.意味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调整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政府致力于纠正“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B 项属于十一届 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政策,排除;C、D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角度 3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模式 3.1932 年 12 月,罗斯福在美国《自由》杂志上发表的《释“新政”》一文中 说:“代表着各种人口与利益的美国经济生活,可以通过华盛顿政府英明公正而适 中的全国性领导,达到和谐之境。”罗斯福在新政中落实这一思想的做法是() A.全面整顿美国金融业 B.加强了社会保障措施 C.废除了自由主义政策 D.实现了国家完全干预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实现全国的和谐。要实现社会 的和谐,就要缓解社会矛盾,制定社会相对稳定的保障制度,故答案为 B。A 项是 罗斯福新政的一项措施,与社会保障无关;C 项说法错误;D 项错在“完全”两字, 市场的作用依然存在。 [答案]B 主题十四 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总体特征] 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市场和政府(计划)是调节经济发展状态的两个最重要 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孰优孰劣众说纷纭。本主题试图从 历史的角度分析两者在不同的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 本主题是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对的基本问 题,如何平衡市场和政府两者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新视角] 从不同视角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对欧美:攫取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率先迈入文明时代。(文明史观) (2)对亚非拉: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极大地 冲击了当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 于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近代化史观) (3)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全 球史观) [特别提醒] 1.中国古代的官营作坊、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国营企业都存在效益低下和腐败的问题,它们的优点是服务于国家的利益,有 利于国家的控制。相对而言,私营经济则效率较高,但是,不利于国家控制。 2.市场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但是,盲目性强,易 激化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政府计划的优势在于能够协调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但 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3.从 20 世纪的历史看,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加强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 用,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分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 相互借鉴的趋势。 4.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社会制度的依据,过度强调任 何一面都是错误的,斯大林体制体现了计划经济的消极一面,而 1929~1933 年经 济危机则显示了自由放任的消极一面。 角度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确立 1.到 18 世纪,亚洲和欧洲发生了餐桌革命,玉米和马铃薯的食用量比重大大 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 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 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的结果 [解析] 材料讲述了 18 世纪亚欧人饮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新航路 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表现,而不是实质,A 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B 项错误;经济和物质的交流使亚欧的 社会生活发生改变,这是材料反映的根本内容,C 项正确;英国率先于 1840 年前 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与此题时间不符,D 项错误。 [答案]C 角度 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2.(2019·临汾市考前模拟)下图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西方发挥主导作用 B.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从自由无序到有序 D.全球化不断加强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国家与其他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比, 无法表明西方发挥主导作用,故 A 项错误;世界市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体现不出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 发展趋势,故 B 项错误;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都实 行自由贸易,没有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20 世纪 90 年代的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体现出世界经济逐渐向制度化和体系化有序发 展,故 C 项正确;全球化不断加强是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特点,不是对本题图示 内容的全面概括,故 D 项错误。 [答案]C 角度 3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3.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市场化没有直接关系, A 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从 1984 年开始,B 项不能涵盖材料的时间范围,排除; 从 1979 年到 2003 年,中国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 项正确;21 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项不能涵盖材料的 时间范围,排除。 [答案]C 主题十五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体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 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不仅仅是当代中国人之梦,更是近代以来 的中国梦,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民族独立、民主富强,这是 中国梦的主要内涵。 本主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高考的重点,高考考查非常密集,近代主要集中在中 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上,当代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的成就上。 [新视角]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几种观点 (1)一种是以武力为代表的,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一般兴起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一是新中国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具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政府动员能力 强;二是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有利于实行赶超战略;三是当时工 业化的压力;四是资源短缺等。 (2)一种观点是以陈甬军为代表的,认为其原因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其中经 济内在发展动力——工业化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其主要 因素,当时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的选择道路。 [特别提醒] 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 1894 年兴中 会成立章程中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1)1840 年到 1949 年:找到复兴之路, 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2)1949 年到新中国建立 100 周年:完成现代化第三步 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指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 家。 4.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孙中山使中国人民觉醒了,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了。 5.“中国梦”的启示:“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 建党和新中国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 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角度 1 鸦片战争——中国梦遇挫 1.(2019·甘肃兰州实战考试)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 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 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解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销售英国的工业产 品,掠夺中国的原材料。材料中的观点明显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故 A 项正确。 [答案]A 角度 2 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2.(2019·武汉调研测试)右图是 1916 年李大钊赠给友人的一副对联,它典型地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力图() A.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 B.承担起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的使命 C.启蒙工农阶层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D.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 [解析]1916 年我国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改造社 会,图中的“著文章”和“担道义”正反映了这一意图,故 B 项正确。图片不能反 映“唤醒民众”,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故 C 项错 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角度 3 改革开放——中国梦正在成为现实 3.下图为 1992~1996 年中美 GDP 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经济因模式变化使增速趋于合理 B.知识经济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 C.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急躁冒进的趋势 D.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时期 [解析]1992 年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也随之趋于稳 定合理的发展,故 A 项正确;知识经济使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其不利于美国经济增 长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中国经济急躁冒进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90 年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发展新时期,故 C 项错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是 70 年 代,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主题十六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总体特征]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达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思想,指出:“要加强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 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是在中外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中外制约权力的措施上,是隐性的社会热 点问题,高考考查比较密集。 [新视角] 权力约束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 中,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 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特别提醒] 1.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制约上,以确保君 主专制;西方近代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对执政者的权力制约上,以确保民主, 防止专制。两者的性质不同。 2.专制的缺点在于决策的不科学性,优点在于效率高;民主的优点在于决策 的科学性,缺点在于效率低。对权力的制约是永恒的主题,但是,没有唯一的方式, 中国当代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既要考虑效率,又要防止专制。 3.分权制衡是制约权力的普遍做法,这既是中国古代皇帝制约臣下的惯用做 法,也是西方制约最高统治者的做法。 4.中国古代对皇权制约的欠缺是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思想家们提出的限制 皇权的思想大部分不具有强制性,仅仅凭借皇帝的自律和道德,很难防止暴政的出 现。 主题十七 人间正道 [总体特征] 2019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招待会 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团结的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巩固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 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 远航。”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很多问题上有了更多 国际话语权,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互动显著增强。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机遇,但也 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需要在党中央的坚强 领导下妥善应对。 [新视角] 新课标要求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历史课 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这体现了历史 学科的家国情怀素养。2019 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多处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如 2019 年全国Ⅰ卷第 41 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的钢产量变化情况,2019 年全国 Ⅱ卷第 29 题考查 1919 年各界团体的爱国觉悟。考查角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考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中国对世界经济 增长的贡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2)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 进程加快的原因,中国顺应和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策略。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中 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考查“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中国倡议 建立亚投行的战略意义,中国打造一系列双边、多边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实践。 [特别提醒] 1.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2.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范围的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 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3.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影响力 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期,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 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角度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019·广州模拟)下图反映了《中国财经报》公布的 2016 年金砖五国和其他国 家的相关数据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金砖五国的人口总量、GDP 总量、互联网零售额均在 世界范围内占重要地位,这说明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变化明显,选择 D 项。其他国家 不能简单等同于发达国家,排除 A 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 B 项;材料没 有体现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排除 C 项。 [答案]D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