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趁着: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 道芷阳间行(抄小路)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 臣活之(使……活,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六、句式变换 1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2.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 加彘肩(省略“于其”)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十、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东——南——北——西 十一、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故事情节: 宴前(项羽坐失良机):无伤告密 范增说羽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项伯说情 宴中(项羽再失良机):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宴后(项羽纵虎归山):沛公出逃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破斗 沛公除奸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左司马,官名,掌军政事务。正因曹无伤掌军政事务,他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正因他掌握军政事务,所以他的话也就显得较为可信。 古人一日两餐,“旦日”是一大早,本不是吃饭时间,却要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这说明什么呢?项羽急不可耐, 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一个急躁武夫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范增是项羽的最重要的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尊怀王之孙为帝就是他的主意。他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句句进言欲置刘邦于死地,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可见他老谋深算。 项伯夜访张良算不算“义”?因个人私交而坏项羽大事,轻信刘邦谎言。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臣子,更没想着帮侄儿恢复楚国江山。后来他更是处处为刘邦说话,在刘邦称帝后他还封了侯。此时他已经具备内奸的雏形了。 两个“为之奈何”现刘邦之惶恐。 “鲰生说我”足见刘邦的狡诈,这本是他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