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议论深刻起来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求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深
入分析事例或现象。
【教学重难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联想推理、溯因求果、辩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事例,让学生的思考和议论不
断深刻起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 出示四张教室卫生脏乱差的照片,提问:看到这几张照片,你想到了什么?
找两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和总结:刚才两个同学谈的都挺好,前一位提到教室卫生差,后一位提到
文明素养;一个谈的是现象,一个谈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简释深刻
议论的深刻是指什么?1.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2.达到内心感受程度最大化。
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讲求议论的深刻,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将从现象达到本质的过程表达出来,由浅入
深,我们议论文的行文中就是要表现这样一个走向深刻的过程。
三、向古人讨要技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向深刻呢?出示 PPT: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
《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来由的考察告诉了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了学习立业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的道理
……
古人常用的这种方法叫什么?(明确并板书:以小见大)
四、 思维旅行
我想同学们此刻一定有一个疑问,我们在议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
1.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出示 PPT):
商纣王叫工匠做一双象牙筷子,箕子知道后忧心忡忡:“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
知,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想一想,你觉得横线处萁子说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商纣王叫工匠做一双象牙筷子,箕子知道后忧心忡忡:“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
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
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 《韩非子.喻老篇》
提问:你能分析出箕子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思维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吗?
引导学生注意:象牙筷子——玉器啊——山珍海味——盖楼阁
学生讨论后得出:推理联想,由事推理。
教师讲授:(1)推理联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理方法,我们在议论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联想、相似联
想和相反联想等。事实上,随着联想的拓宽,议论的广度也在扩宽;而拓宽议论的广度,也是一种深刻。
(2)除了推理联想,我们还常用“溯因推果”的方法达到深刻,“溯因推果”就是分析原因、推求结
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议论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2.思维训练
(再次出示课前展示的照片) 由这几张照片,你联想到了社会中那些事件或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预设“演员黄渤在微博中晒出了的中华烟盒照片”、“埃及 3500 年前文物卢克索
神庙被刻上汉字”、“中国大陆游客卢浮宫水池泡脚”等事件)
请学生用“溯因推果 ”(问“为什么”)、“辩证分析”(说“但是”)的方法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不断追问,让议论走向深刻。
提示:要求对现象进行提炼升华,升华到有关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深刻的道理。
3. 片段练习
请同学们针对刚才我们讨论的话题,拟写一个标题,并写一个小片段,力求体现出深刻。
(学生分享,学生点评)
五、出示范文,展示并分析议论的深刻过程
人民日报: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
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
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
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
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
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
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
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
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
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
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
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
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
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
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
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
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
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
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
位。
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
“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 ATM 机的一米线旁,
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
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
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
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