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 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要求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
治治病”。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唐太宗就提出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的主张。这主要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选用良吏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简法轻刑
2、唐朝和西汉相似的地方是( )
①开国皇帝都是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 ②两朝都出现过治世局面
③两朝都有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往来 ④都城都在长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3、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
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4、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统治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6、以下能准确地概括隋唐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
A.文明初露 B.分合无常 C.繁荣开放 D.国运衰退
7、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国
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从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8、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 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9、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为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
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推行科举制,重用贤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0、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
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开创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唐朝的长安城有非常严格的布局,其中繁华的商业区在( )
A. 皇城 B. 宫城 C. 坊 D. 市
12、唐玄宗重用人才,他任用的著名宰相主要有( )
A.房玄龄、杜如晦 B.姚崇、宋璟 C.魏征、杜如晦 D.李林甫、杨国忠
二、解答题:
13、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
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
后能树碑立传,而她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1)毛泽东评价的皇帝是谁?历史上把她的统治称为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学知识,说
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
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 A 3、D 4、C
5、D 6、C 7、 B 8、A
9、 B 10、D 11、D 12、B
二、解答题:
13、 (1)武则天; 贞观遗风。
(2)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要
看他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所起的作用,一分为二的原则。
14、(1)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措施: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
薄赋,发展生产.
(2)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3)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4)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
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