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福建省三明市 2021 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 5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 1128 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 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 “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 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16.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B(“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有误) 16.(6 分)
①意境沉雄悲壮。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
②情感深沉蕴藉。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③行文起伏顿挫。诗人的漂泊之感、遭际之难、岁月之思和家国之忧非喷薄而岀,乃曲
折而至。
(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他答案如从音韵、节奏方面回答,言之成理亦可。)
福建省泉州市 2021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 5 月质量监测(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时作者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
玉案,指古诗; 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
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16.《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
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
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本题选用杜甫的诗《又示宗武》作为鉴赏材
料。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时作者在夔州,是作者继《元日示宗武》之后又写的一
首示儿诗。可以说,杜甫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本诗中,
诗 人看到年方十五岁的次子宗武尝试创作诗歌,便及时表扬宗武的好学,并趁机发挥,对
宗武的 文化学习和行为规范给予教育引导,对宗武的成长成才给予正面激励。全诗如话家
常,其中的 教育引导之言对于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参考。
15.(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宗武学习与作诗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可爱好学的少年形象;三、四两句 写
诗人对宗武的教育引导,希望宗武能学习古诗,不要玩物丧志。“觅句新知律”的意思是宗 武
刚刚懂得诗歌的格律,而不是说格律诗刚刚出现,是当时的新潮流。事实上,格律诗是在南
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唐初宋之问、沈全期等人推广改进,到杜甫生活的盛唐
时 期已相对成熟完善,说不上是一种新潮流。B 项将“新知律”误读成“追新潮自学格律”,
然后再将“试吟青玉案”这一句牵扯进去,当作是诗人对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的劝阻告诫,
显然既不符合文学史常识,也是对诗句内容的误解。
五、六两句,诗人教导宗武生活要有规律,只有节假日才能稍微喝点酒,这样才能长好身 体。
之后六句,诗人勉励宗武饱读儒家经典,要以孔子十五志于学以及曾参、子游、子夏学有 专
长为榜样,最终升堂入室,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综上所述,可见 B 项理解有误,是本题
的答案。
16.(6 分)
①教育内容都涉及文化学习和行为规范。杜甫希望宗武饱读诗书,不要玩物丧志;孔子要求
孔鲤学习《诗》《礼》,以礼处世。
②教育方式都是相机而教、及时引导。杜甫看到宗武读书写诗,便趁机加以引导;孔子抓 住
孔鲤经过身边的机会,及时通过谈话进行引导教育。
答对一点给 3 分,其中总说 1 分,分说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考生答案应紧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具体说明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 孔
子教导孔鲤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考生答案如果不属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不给
分。
②考生答案应紧扣“相同之处”,分别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共同点,考生答案如 果
不属于杜甫教导宗武与孔子教导孔鲤的共同点的,应酌情扣分。
③考生答案不在本答案范围,但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的,可根据理由充分、阐述合理的 程
度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回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干中的限制与提示。题干不惮啰嗦,将考生本应熟知的“鲤对” 典
故作了详细说明,目的就是要给考生提供一个解题的抓手,考生应先解读“孔子独立庭院时,
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一段文字中所体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然后再回《又示宗武》一诗中,寻找与之相同
的相关内容。
“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显然表现了教育 方
式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教育引导及时。而杜甫看到宗武“觅句新 知
律,摊书解满床”,就写作《又示宗武》来教导,可见杜甫的教育也有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教
育引导及时的特点。
孔子教导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显然表现了教育的内容特点,《诗》
《礼》属于文化经典,学《礼》则主要学习行为规范。而在《又示宗武》一诗中, 杜甫教
导宗武要“试吟青玉案”“饱经术”“爱文章”,体现了对文化学习的重视;教导宗武“莫羡紫罗
囊”“暇日从时饮”,则是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因此,孔子教导孔鲤与杜甫教导宗武,在教
育内容上的共同点应是都涉及文化学习和行为规范教育。
【讲评建议】
关注诗歌的解读。
强调整体观念。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各部分(句、联、阕)的内容关系,读通诗歌的内容逻 辑、
结构层次等,综合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强调文本意识。要在整体把握内容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 进
而鉴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
强调读懂一首诗。要避免“扣帽子”,避免以“类”代“一”;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 表达技
巧等,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做到解读精细、用词精当。
关注答题的规范。客观题要引导学生认识试题的能力要求,根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原
则,结合诗句 具体内容加以辨析。主观题要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和表达关。答案力求做到
紧扣试题要求,结 合诗句内容,要点清楚,逻辑严密,表达流畅,书写工整。
福建省莆田市 2021 届高三 4 月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
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
②茆屋:茅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
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5.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
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议论”错误,
应为“抒情”。故选 D。
15.
【参考答案】①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青灯散发的幽光,使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烘
托出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西窗烛”是虚写,借助美好的景象(意象),运用联想(想象),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
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诗是一
首羁旅思乡之作,结合尾联“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可知,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
写的是深夜茅屋里的青灯,借青灯、茅屋烘托疏落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 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何
当”是什么时候,“剪西窗烛”是虚写,是联想归后的美好场景,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
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表达此时思归之切,寄托了
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
福建省 2021 届高三 4 月诊断性练习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岳州观竞渡 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间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①,独舞送阳候②。
鼓发南湖湛,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道。
[注]①盂姥:传说中的船神。②阳侯:古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五言排律描写生动,铺排有致,立体地再现了岳州竞渡的场面。
B.第三联用两个典故,交待竞渡习俗的由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诗人不畏热辣的阳光来现场观看竞渡,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D.本诗旨趣蓬勃向上,与王维《使至塞上》一样,也反映了盛唐气象。
16.诗中“竞渡”活动兼具竞技性、观赏性和祭祀性。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先要理解诗歌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就三个方面分别
举例作分析。
【解答】(1)C.“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错误,赞扬竞渡展现的朝气蓬勃,反映了
大唐盛世的气象,但并没有上升到与民同乐的境界。
(2)竞技性体现在如“双双竞拂流”,船只争相地在水面飞驰竞逐。如“鼓发南湖溠”,
鼓声震天,场面热闹。如“标争西驿楼”,竞渡的船只都争相往重点竞发。“并驱常诧速”
写所有的船只速度都非常快。这些都是体现竞技性的。
观赏性体现在如“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写船只的外在形象,像野鸭,在水面竞技,
场面壮观,很有观赏性。“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所有观赛之人一起唱歌应接船神,
有人起舞送别波涛之神,这样的场面极具观赏性。
祭祀性体现在“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交待竞渡习俗的由来,原来与屈原还有娥皇、
女英有关,是为了纪念这些先人。“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大家唱歌应接传说中的船
神,还有专门的人起舞送别波涛之神。
答案:
(1)C
(2)①竞技性(双双竞拂流;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
②祭祀性(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③观赏性(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译文:
画满花纹的轻舟,争先恐后地在水面掠过。小伙子们弯腰压低快艇,两边的
群山迅速后退,风景变化万千,他们手中的船桨快速飞舞,水花四溅。这个地方啊,遵循着
祭奠屈原的习俗,有着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百姓们齐声歌唱,迎接孟公孟姥,女子载歌载
舞,恭送波涛之神。他们从洞庭湖南的河道击鼓出发,终点的锦标旗则挂在西驿楼。为了夺
得锦标,选手们不怕烈日当头,全力以赴,一艘艘竞渡舟并驾齐驱,速度之快令人惊诧。
赏析:
《岳州观竞渡》是唐朝开元名相张说的一首五言诗,通览全诗,就是记载了一场龙舟竞速活
动,场景细节描绘全面具体,体现了岳州人民的生活热情。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1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
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 分)
15.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 项,“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想”,
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
有以诗代祭的意思。故 A 错误。故选 A。
16.高耸的庐山正对着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回忆了诗人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
运用夸张和想象,流露出豪情逸兴,气势壮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本题为前面给出观点,后面分析的题型。解答本题,
要注意前面的观点,即“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具
体分析颈联写了哪些景,叙述了什么事,哪些字词营造了壮阔的意境。颈联虚实结合,运用
对偶、夸张、比拟等修辞写出对往事的回忆。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写诗时偏不用实
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炼。出句用“南堕”“当”写出山势,
对句用“东来”“入”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运用比拟手法,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
成一体。一方面展现了二人当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面表达了王安石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庐
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襟,意境阔
大。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2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仙人名。③倒景:景,日光,在日
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其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
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D 项,“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赏析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
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
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故选 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
月,诗人想象奇特。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能力。本题要
求结合诗句对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加以分析。属于对前人评点进行再评价题型。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比如本题已经明确指出这首诗
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答题前,首先明确“游仙诗”
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游仙诗是以遨游仙
境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
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
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明确了什么“游仙诗”及“游仙诗”特点之后,精读整首诗
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写法等角度的特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
针对前人评价“游仙诗”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
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
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
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
想象奇特。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
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
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
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
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具体解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
作答即可。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3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
白居易②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问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③。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注】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死后追赠户部尚书。②自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③我知丘:孔子曰“后世知丘者《春秋》”;白居易自注:“《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点明自己和刘禹锡是诗坛相提并论的名人,虽有自夸之意,却不令人反感。
B.“绸缪”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意殷勤,“百年交分”则更表现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
C.第三句写诗人与刘禹锡有着同样的贫困与病痛,字里行间含有委屈与不平之意。
D.尾联说一代诗豪刘禹锡虽然去世了,但不久的将来,作者将在地下与之重逢欢聚。
16.诗歌颈联意蕴深刻,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但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D 项,“作者将在地下与之重逢欢
聚”理解错误,尾联中的“微之”指元稹,元稹字“微之”,不指白居易。故选 D。
16.前一句将刘禹锡比做英雄刘备,表明刘、白二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彼此惺惺相惜。
后一句意为白居易非常欣赏刘禹锡婉而多讽的诗歌风格,是其难得的知音。颈联分别运用了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语言典雅精练,从政治抱负和诗文唱
和两个方面颂扬了二人志趣相投,情意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鉴赏能力。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杯酒英雄君与操,
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叙了二人志趣相投的友情。前
一句诗人自注说:“曹公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借指刘禹锡。刘、
白二人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可谓志同道合,故以英雄相推崇。这是二人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
后一句则写禹锡诗婉而多讽,其微言大旨,自己能知之。这是指诗文方面白居易也是刘禹锡
的知音。从手法上来看,结合文化常识和注释可知,这两句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杯酒英
雄君与操”化用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作者在这里以刘备来借指刘禹锡,以曹操来
自比,以此典故来表明他们二人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志向一致。“文章微婉我知丘”化用孔
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据说孔子修完《春秋》,曾慨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
罪我者其唯《春秋》乎?”白居易自注说:“《春秋》之旨微而婉也。这是作者在表明从诗
文唱和方面两人也是知音,体现两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