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福建省三明市 2021 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 5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
读书人”,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
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
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
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
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 . . . . 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
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
《典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
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
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無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
化基因。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
演绎的细腻情境。
B.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
交织的宏大场面。
C.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
交织的宏大场面。
D.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
演绎的细腻情境。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
增删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4 分)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3 分)B(B 项与原文都是比喻。A 项夸张,C 项对比,D 项借代和设问)
19.(3 分)A
20.(4 分)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福建省泉州市 2021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 5 月质量监测(五)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沉寂已久的天地,顿时
欢腾起来,热闹起来。在这样的季节里,万事万物包括心灵在内,无不感动和激奋着。
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
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
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 ① ”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 “ ② ”
了。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满眼葱茏了。阳光如果再眷顾
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B.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C.①春风花草香 ②城春草木深
D.①城春草木深 ②春风花草香
19.下列各项中,与“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
项是(3 分)
A.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B.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8.(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古诗句最恰当的一项,答案是 B。
考生要答对该题,首先要掌握选项中四个诗句的含意,其次要对文段的内容有正确
的理解, 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横线前“立春一过”“惊蛰一
来”“雨水节气刚落地”等词句和相关的景物描写,提示横线处描绘的是早春小草的景
象,①处所描绘的小草景象应该突出“早”的特点,从①处到②处,应表现出小草的生
长变化。选项中的四个诗句都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名句。“春风花草香”一句出自杜甫的
《绝句二首》,意为“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描绘的是早春的花草香,但“早”的特点
并不突出,不适合填入①处;“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意为“春天来了,人
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描绘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中的荒芜残破,与本文段所描
绘的早春美好景象不符,不适合填入①和②处;“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的《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意为“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
却显得稀疏零星”,突出早春小草刚刚萌发时的特点,适合填入①处; “浅草才能没
马蹄”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为“春草刚刚好没过马蹄”,描绘的是小草长到
一定的高度,但又没有很茂盛的景象,从时序来看应该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后, 适
合填入②处。综合以上分析,只有 B 项符合要求,是本题答案。
19.(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答案是 C。
例句“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出自材料第 2 段,主语蒙前省略,为
柳树新芽,该句前半句把柳树新芽比作“小米粒”,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手法;该句后
半句说柳树 新芽握成小小拳头,是把柳树新芽当成人来描写,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所以例句兼用了比喻 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A 项“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
鼓声一阵急,一阵缓”出自材料第 1 段,把春天比作大鼓,运用了比喻手法。B 项“再
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
着青青的烟雾了”出自材料第 2 段,该句前半句用“嫩黄”代指蒙前省略的主语“柳树
新芽”, 运用了借代手法;该句后半句中的“青青的烟雾”指新芽长成的柳条,这里只
出现了喻体,省略了本体“柳条”和比喻词,运用了借喻手法。D 项“比了西洋的
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出自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该句把
中国长诗与西洋的中篇诗作对比,又把它比作“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兼用了对比和
比喻两种修辞手法。C 项“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
的眼”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该句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运用了拟人手法;说
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手法。C 项兼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
修辞手法,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是本题答案。
20.(3 分)
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
改对一处给 1 分。
【评分说明】
①没有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只写出修改意见,不给分。
②改对一处给 1 分。
③“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也可修改为“叫人产生向往之情”。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本题要求写出修改后
的句子。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三处语病。“阳光如果再眷顾
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一句,考察后面两个分句的句意,整
句话的主语蒙前省略,应为前文说的“远山”。所以“阳光”不能放在本句的句首当主语,
而应该把“如果” 放在句首,让“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作为“远山”在什么情况下
“满眼斑斓”的前提。
“一段时候”数量词和名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一段时间”。
“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中的“好生”意为多么、很、极,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如“好生 奇
怪”“好生痛快”等,它后面接形容词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不用再接名词,所以应该
删除 “之情”。第二种改法为保留“之情”,把程度副词“好生”改为动词“产生”,构成
动宾结 构的短语。
综合以上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
生向 往”或“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产生向往之情”。
福建省莆田市 2021 届高三 4 月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古典舞在刚柔相济之风姿中隐喻着 的曼妙形象和含蓄力量的美感,体现出
中国哲学以静制动、关注心性的内倾性特点和精神,在 之情态里寄托着艺术追求无
限向往永恒歌颂生命的高远情怀,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标示中国古典舞高洁的艺术品质和唯美
的艺术追求。以诗情画意之意境创造出一个超越凡尘、清新自然的心灵世界。以 的
独立而崇高的人格,追求诠释了艺术美的真谛。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从社会生活的常态中超
然选出,以清空曼妙的艺术追求和境界创造了无限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的关的世
界。在 的文化承传中,以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表达着生命的精神和气韵之美
的光芒。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舞蹈也是就生命本身悟道的节奏。以生命活动作为中
国舞蹈的内涵,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放,实现终极意义的超
越。而这个过程也是舞蹈的气韵之美的实现过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以静制动 德容兼备 超然物外 孳孳不息
B.以柔克刚 德容兼备 超凡脱俗 孳孳不息
C.以静制动 形神兼备 超凡脱俗 生生不息
D.以柔克刚 形神兼备 超然物外 生生不息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内涵,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放,
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
B.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
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
C.以生命活动作为中国舞蹈的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
解放,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
D.以生命活动作为中国舞蹈的内涵,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
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
B.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C.在记忆中,这里的野花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水渠结冰了,雪花盖满了大地。
D.如果说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第一组,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
的;以静制动:以冷静的态度对待纷乱的局面。根据语境“中国古典舞在刚柔相济之风姿中
隐喻着”。第一处横线应选填“以柔克刚”,这就自然排除 AC 两项。第二组,形神兼备:
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等,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德容兼备: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都
非常好。根据语境“之情态里寄托着艺术追求无限向往永恒歌颂生命的高远情怀”,第二处
选用“形神兼备”,这就排除了 AB 项。第三组,超然物外:指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
置身事外。超凡脱俗:指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语境“独立而崇高的人格”,第三处横
线应选用“超然物外”。第四组,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孳孳不息:形容工作勤奋,
努力不懈。根据语境修饰“文化承传”,第四处横线上应选用“生生不息。故选 D。
18.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个毛病:一是整个句子缺少主
语,应将第一个停顿改为“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内涵”,排除 CD;二是介词缺失,应
在“追求”前加“在”,排除 AD;三是宾语缺失,应在“解放“后加上”的境界”,排除
AC。故选 B。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引起下文,解释说明。
A 项中的要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 项中的破折号表示引起下文,解释说明;C 项中的破折号
表示意思转折或递进;D 项中的被折号表示转析。故选 B。
福建省 2021 届高三 4 月诊断性练习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晚期新石
器时代出现的箸,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
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国人最普通的日常餐具
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
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
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
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成双成对,生
活快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3 分)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
贯。
(2)本题主要考查双关的修辞,应了解双关的概念,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不合逻辑和句子成分残缺赘余,应结合句子具
体分析。
【解答】(1)根据“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
观”可知括号要表达的是:筷子很普通,但是蕴含深意,再来看四个选项的关联词。A.“不
仅仅……还……”为递进关系,连接的应该是同一性质的词语。而“寻常之物”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应该存在转折的关系,排除 A 项。B.“不仅仅……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语句不通顺,排除 B 项。C.“虽……更……”,“虽”表示让步,而“更”表示递进,不符
合语境,排除 C 项。D.“虽……却……”表示一种转折的关系,符合“寻常之物”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的关系。故选 D。
(2)双关,文中的句子“生活快乐”中的“快”与“筷”谐音,送筷子就是祝对方生日快
乐。A.比喻,国势如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B.拟人,“护”和“送”,
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手法。C.“双关,“晴”和“情”谐音,“有晴”是“有
情”,“无晴”是“无情”的隐语。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
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故选 C。
(3)在原句中,“与”作为连词,前后的词性应该一致,由原句连接了“箸”“……的出
现”以及“……的使用”可知,词性不同,可修改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
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与”还可以作为介词,可修
改为: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
使用密切相关。
答案:
(1)D
(2)C
(3)示例一: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
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示例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
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
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
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
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
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
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
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
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
格式的一致性。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1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峡谷里不比外面,一般花木还没从冬眠下完全醒过神来。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以不凋
的浓绿,泼洒着阳光照耀不到的半坡峡谷,也顺势染出山石裸露的阴阳向背,很有些前人笔
墨神韵。( )崎岖路旁,一枝桃花竟先于山外开了,至于岩缝小草,蓬蓬枯叶间
钻出细密的芽尖儿,旁边蚯蚓吐一堆儿湿润的新泥。
这一切,簇拥着峡谷里大大小小、滔滔滚滚的石头,点染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石林,当
然也映衬着清清浅浅、澄澄澈澈的泉水。我踏着泉声杖而行,山路也随之左曲右折,一步高
似一步。而每一步,都有寻觅不得的鸟鸣长一声短一声轻一声重一声地随伴。直至杏花暗山
花明,泉水尽山路穷,自是峡谷尽头了。
尽头不是峡谷的收笔,反而是一道绝胜风景。 , 。 。 , 。
常言水滴石穿,飞流非水滴,经年累月,竟把壁底冲击成一凹石潭!
在这一派明净的山水中,舒展心境,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生长于石林壁上,与这山与
这水与这天地,相悠游相偎依相守望。在人与自然的交接中,精神也健旺了起来。
18.下列对语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其中“不管”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松树不管半坡峡谷和山
石裸露的阴阳向背,执意要染绿山野的倔犟、霸道。
B.“大大小小、滔滔滚滚”“清清浅浅、澄澄澈澈”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峡谷中自然景致
的特点,又极具音韵之美。
C.文中句式灵活,有“杏花暗山花明,泉水尽山路穷”短句对仗,也有“而每一步,都有寻
觅不得……”的长短句错落。
D.“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运用想象,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迷恋,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相融相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 语句,表达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杏花一树树的,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脚步轻盈而令人迷醉。
B.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C.散散落落的一树树杏花,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D.远远近近的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让人迷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壁上时有山石突,白练无奈地被分割为几缕
②但很快恢复了常态,瞬间就飞落壁底了
③山顶一瀑水流,冲出一凹缺口
④遇风踅来,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
⑤急邃地轰然天降,直挂黑黝黝绝壁,如一条白练
A.①⑤③④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8.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
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
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
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 项,对“不管”的理解有偏差,“不管”
的应是峡谷里气温比外面低,时令节气似乎比外面要来得晚这一气候特点。“执意要染绿山
野的倔、霸道”理解错误。故选 A。
19.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
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文中“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以不凋的浓绿……”和“一枝
桃花”的句式来看,应为“一树树杏花”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排除 ACD。故选 B。
20.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
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
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
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
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从原文看,需要排序的句子着重描写的是峡谷中的瀑布,其中
①④⑤三句都写到了“白练”,根据文意⑤中“如一条白练”一定在前,可排除 A、B 两项,
根据句④中“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可判断此句应在①后,排除 D。故选 C。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2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在南极洲和冰盖之间画等号。南极洲整个就是一块千古不化的巨
冰。 ,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冰盖使得南极洲成了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
居民的大陆。
冰盖无疑是南极最奇丽的景观。它横在海面上,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看去像一
只冰淇淋蛋糕盛在蓝色的托盘上。而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在冰盖顶上燃烧,恰似点燃了
一支生日蜡烛。可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危险的。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
的孩子,( )要去品尝它的美味。一旦你受了诱惑与它亲近,它就立刻露出可怕的真
相,显身为一个布满杀人陷阱的迷阵了。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英雄葬身它的腹中,变成了永
久的冰冻标本。
伴随着一阵闷雷似的轰隆声,冰山从冰盖的边缘挣脱出来,犹如一艘巨轮从码头挣脱出来,
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它的造型常常是( )的,像一座漂移的海上宫殿,一艘豪华的
游轮。不过, ,而是海洋的宠儿。时而可以看见一只或两只海豹安卧
在某一间宽敞的头等舱里,( ),一副帝王气派。与人类的游轮不同,这种游轮不会
返航。在无目的的航行中,它不断地减小自己的吨位,卸下一些构件扔进大海。最后,伴随
着又一阵轰隆声,它爆裂成一堆碎块,渐渐消失在波涛里了。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
可称( ),而这正是造化的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跃跃欲试 富丽堂皇 悠然自得 善始善终
B.跃跃欲试 金碧辉煌 悠然自得 从一而终
C.摩拳擦掌 富丽堂皇 泰然自若 从一而终
D.摩拳擦掌 金碧辉煌 泰然自若 善始善终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连用几个独具特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冰盖的形状、颜色和整体样貌。
B.洁白的“奶油”“冰淇淋蛋糕”和蓝色“托盘”,构成充满梦幻和童话色彩的图画。
C.“横”和“刀切的截面”力携千钧,让人感受到冰盖美景背后潜藏着的恐惧和冷酷。
D.这句话描绘的图画与下文的“生日蜡烛”,都是南极最“奇丽”景观的生动表现。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3 分)
18.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
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
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
“跃跃欲试”形容内心急切地想试一试。“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振奋、
跃跃欲试的样子。根据下文的“品尝美食”可知,应选“跃跃欲试”。第二空,“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
光彩夺目。陈述对象是“冰山”,应选“富丽堂皇”。第三空,“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
适。“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从下文(一只或两只海豹)“一副帝王的做
派”可知,应选“悠然自得”。第四空,“善始善终”从开始到结局都很好。比喻事情做得
很完满。“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从上文“它的结
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知,应选“善始善终”。分析可知,A 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 A。
19.C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
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
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C 项,“让人感受到
冰盖美景背后潜藏着的恐惧和冷酷”分析不正确,从“横”和“刀切的截面”来看,的确能
给人“力携千钧”之感,但难以从这样壮观的景象联想到“恐惧和冷酷”。故选 C。
20.①剩余的陆地少得可怜(答“少的可怜的陆地”亦可) ②它的乘客不是人类的显贵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处,从上文“南极洲整个就是一块千古不化的巨冰”可知,这里几乎没有土地,从下文
“可以忽略不计”可知,剩余的土地很少,此处可填写:剩余的陆地少得可怜。第二处,上
文把“冰山”比作豪华邮轮,乘坐豪华邮轮一般都是人类的显贵。从下文“而是海洋的宠
儿”中,可以推知,上文要填写的应为:不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它
的乘客不是人类的显贵。
福建省新高考 2021 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 3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
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
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
样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
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 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
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
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
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
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
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
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8.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
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这里强调
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排除 B 项、C 项。“栩栩
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
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
排除 A 项。“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杰出的,超出一般的。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
超出一般,用“卓越”。“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
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
之间的对待关系。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
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故选 D。
19.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A 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
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B 项,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 项,
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D 项,改后逻辑上不连
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
概括说明其“美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
宜变换顺序。故选 C。
20.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
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
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段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
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
运用了比喻的额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
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
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
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
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
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