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90065

大小:62.9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安徽省各地 2020-2021 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 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 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 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 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 并向每一个人示善。 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 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 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 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 2 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 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 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 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可是店主告诉她,由 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 店主说,“再见。”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 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 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 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 成了自由人。 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无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有条理,这也便于读 者接受理解。 B. 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其 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 C. 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的遗 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 D. 小说最后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了 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 3 8.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 小说 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答案】7. C 8. (1)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女性的形象。她 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被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 焦头烂额; (2)阿曼达虚伪贪婪,她想要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全额赔偿,最后千方百计最终无法实现其获赔全款的如 意算盘,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 9. (1)在情节上,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貂皮降价”的伏笔, 既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2)在人物形象上,阿曼达最后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她为物所累,无法摆脱的形象,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3)在主题上,阿曼达最终无法实现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并且以近乎荒诞的 结局收尾,深刻地讽刺了如阿曼达一类爱慕奢华却又虚伪贪婪之人,批判了当时社会 “物欲最大化”腐 朽思想。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 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 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 项,“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 的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说法错误。“金钱是万恶之源”并非是本文的主题, 本文所表现的是对于人性虚荣和贪婪的批判。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 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 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 4 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 津的东西”“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 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 节来得太快了分析可知,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女性的形象。她 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被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 焦头烂额;结合“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 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 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无事。她必须有一件貂 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分析可知,阿曼达虚伪贪婪,她想要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全额赔偿,最后 千方百计最终无法实现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生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小说的结局独 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加以分析。在人物形象 上,结合“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 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你要记住,保险政策 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分析可知,阿曼达最后的“爆发”,进一步 凸显了她为物所累,无法摆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情节上,结合“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 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分析可知,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 “貂皮降价”的伏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主题上,小说塑造了阿曼达这一人物形象,她爱慕虚 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以近乎荒诞的结局收尾,深刻地讽刺了如阿曼达一类爱慕奢 华却又虚伪贪婪之人,批判了当时社会“物欲最大化”腐朽思想。启发读者思考人生,原来追求财富,享 受奢华,不惜铤而走险,只能葬送一生幸福,深化了主旨。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 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 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 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 5 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 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 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 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 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 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麟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一它 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一-都 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 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 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②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 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祥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 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 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 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 (1847 年),《新莱茵报》(1848- -1849 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 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老实说, 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③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 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 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 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 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④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节选自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5.第①②两段划线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简要回答。(3 分) 6 16.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 分) (二)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修补古籍的匠人已经 15 年了,到今天他还遵循一条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 浆糊。’ ②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裱褙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的粘贴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 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黏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和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 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方得以保存。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③老范早上 5 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 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富有 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 ④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打浆糊要学 3 个月,就是看他耐烦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依 旧没有完,下一步是选纸。 ⑤师父也不教徒弟怎样选纸,就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各种各样的纸....徒弟把一张张纸铺 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做比对。一开始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父说,这些,还有这 些,都很合适。老范说,翻开古籍,再看看。 ⑥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纸,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 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导致补纸在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 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 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待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会有微妙的色彩过渡, 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⑦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韧性完全一致的纸,就会受到师父表扬吗?未必。老范眯了眼睛觑了半天, 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纸拨到一边,反而挑出了与之相近的一张纸。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 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 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平整、松软、敦厚,就像经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 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⑧找到修补材料之后,就要着手修补。修补时,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 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 都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捶平、压实、 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⑨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 7 在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 50 岁左右时锤炼出这等气场, 着实不起。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8 年 3 月 20 日) 17.文中第②段划线句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为什么?请简要回答。(3 分) 18.文中的“老范”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19.文章结尾引用了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中的一些语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 分) 【答案】 (一) 15.(3 分) 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1 分)。第①段划线句,有力地论证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 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一观点。 第②段划线句,概述众多实例,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 首先是- -个革命家” 这- -观点。(2 分)(意对即可) 16. (4 分) 承上启下。(1 分)紧承上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引出下文各国政府资产者都忌恨与污蔑马克思的内容。 (2 分)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结构严谨。(1 分)(意对即可) (二) 17.(3 分) 示例:①自己熬制浆糊,精细用心,反映了老范对自己工艺的自信;②自己熬的浆糊,纯粹,明 净,黏性高,訒性足;③使用自己熬制的浆糊,可以融人新旧纸页的纹理,保存古籍的气 韵。(答对 2 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8.(4 分) 示例:①勤劳耐心,每天早起亲自熬制浆糊,保证熬制浆糊有良好的品质;②-一丝不苟,修补 8 古籍的用纸,老范让徒弟反复比对,寻找能用的,最后还亲自挑选合适的;修补古籍,更是严谨精细;③严格平实, 老范带徒弟,不论是打浆糊选纸张还是其他几十道工序都体现了他的严格和平实;④见识不凡,老范培养徒弟 的方法,以及老范“修旧不能如旧”的一番解释,可见老范不同- -般的眼光。(答对 2 点即可。若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亦可) 19.(5 分) 示例:①总括老范修复古籍技艺的高超;②卒章显志,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老范工匠精神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③结构完整,引文与文章题目相呼应,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因此更为完整;④深化主旨,引文结尾, 要言不烦,同时表明修补古籍历史传承的内涵,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的传承。(答对 2 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省黄山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共 15 分)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 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 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 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 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 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 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 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 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 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 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 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 9 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 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 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 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 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 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 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 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 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 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 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 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 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 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 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 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 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 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0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 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 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把冷峻的历史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 实,艺术风格独特。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7.B 解析:B 项错误在于,小说此处着力表现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重点表现的是奶奶对萧胜 的关爱 8.①“奶奶”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如为孙子做衣做鞋。②对亲人充满疼爱之情,如“奶 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④坚韧(坚强)面对苦难生活,如拖 着病体支撑家庭。(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9.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 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②表达出讴歌至真亲情主旨: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妈妈 用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③刻画出奶奶节俭、关爱亲人的的人物形象,奶奶让爸 爸把黄油带回去,不舍得吃黄油④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小说展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 背景。(每点 2 分,共 7 分)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线轶事 徐怀中 陶坷和刘毛妹从小住一个院,是相互看着长大的。在户口本上,刘毛妹登记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十足女 11 性的名字。刘毛妹生得白净,头发鬈鬈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文静得像个小姑娘,院里的人都喜欢喊 他“毛妹”,喊来喊去这就成了他正式的名字了。 陶坷家搬离小院后,与刘毛妹一直没有联系。后来,陶坷听说毛妹的爸爸刘伯伯在运动中死得很惨, 而毛妹的妈妈则表示会和这个“大叛徒”划清界限。 入伍到了新兵团后,陶坷意外地遇到了刘毛妹。随后又有几次见面,陶坷感觉到,同她一起长大的这 个年轻人已经变得完全陌生了。那一对眼睛,朦朦胧胧的,失去了原有的明澈光亮。他很不讲军纪,常常 是解开两个纽扣,用军帽扇着风。无论说起什么事情,都是那样冷漠,言语间带出--种半真半假的讥讽嘲 弄的味道。 陶坷有几次试着给他一些劝告,道:“我看见一篇文章上讲,‘不能因为第一次飞翔遇到了乌云风暴, 从此就怀疑有蓝天彩霞’。你因为不相信有蓝天彩霞,干脆剪掉了自己的翅膀,太悲观了吧,别悲观,我 们都需要振作起来。” “我也在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请正视现实,不必以海市蜃楼里的绿洲,覆盖地上的沙漠’。” 刘毛妹逼视着陶坷。 “我不是样板戏里的女主角,‘站在高坡上,伸手指方向’,教导你‘向前看,再向前看!’你心里 有岩浆,喷出来好了……” 刘毛妹嘲弄地笑笑说:“你还是依赖于幻想。我不再需要依赖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需要,我希 望能得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陶坷说不通他,扭头走了。从此他们再没有见面,也没有通过信,直到—— 对越反击战,一次战斗结束后,陶坷默默地跟在抬刘毛妹的担架旁边,听一个小战士讲刘毛妹牺牲的 经过。“昨天攻打三号高地,我们二连是主攻,营里要配一个步话机员给我们连。别的几个步话机员都争 着报名,刘毛妹不作声,在一边抽烟。他心里有数,配属给主攻连,肯定是要技能过硬的,报名不报名也 是他的事儿。可不是吗,最后营里派了他,跟我们突击排上去了。“我们本打算偷袭,可是到了高地下面, 踩响了地雷,副连长只好命令我们强攻。冲过第一道堑壕的时候,副连长牺牲了,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 出发前副连长指定了一排长做他的代理人,刘毛妹找到一排长,跟上他继续往上冲。不一会,一排长受伤, 流血过多,也不行了。刘毛妹又跟着副排长前进。副排长拿着话筒,正和指挥所通话,重机枪一阵风地扫 过来,他当下牺牲。步话机也被打坏,不能再用了。指挥中断,部队就有些稳不住了。三班有几个战士, 12 把钢盔压得低低的,遮住了自己的脸,要往下撒。步话机员,啊,也就是刘毛妹,呼地冲上去,一脚把走 在前头的一个踹倒了。他直直地瞪着他们,火光下看见,那两只眼睛好瘆人哪!三班的几个人不敢再动了。 刘毛妹跳到堑壕上面,大吼一声说:‘大家不要慌,现在听我指挥!’ “当时我嘴上不说,心理却嘀咕着,你能行吗?不是干部,又不是党员,只是个步话机员!” “看样子硬冲是不行。刘毛妹分派了两个战斗组,从两侧佯攻,故意弄得竹子哗哗啦啦响,吸引敌人 火力。他带着部队,顺环形壕绕到高地背面,突然发起攻击,冲过了最后一道堑壕。 “不想刘毛妹胸部和腹部受伤,右腿也被打断了。用了七个急教包,才包住了他那些伤口。同志们要 背他下去,他说什么也不干。我强把他背起来,他在我肩膀上狠咬了几口,我只好把他放下来。讲好了让 他在原地休息,等我们一离开,他就拖着一条断腿往山顶上爬。后来我去看,他爬过的地方茅草铺倒了, 草上染着大片的血。一个越南兵看高地已经完全失守,隐藏在一蓬竹子里,呼唤他们的炮群,想把我们主 攻连全部盖在高地上。正赶上刘毛妹爬到这里,他悄悄挪过去,--下卡住了那个报话兵的脖子。那家伙抡 起手榴弹,砸在刘毛妹下巴骨上。可他硬是不松手,等我们赶上去,敌人报话兵已经完了。刘毛妹把敌人 的机子调了一下,拿起话简想要呼叫。下巴骨和牙床砸得稀碎,哪里还能叫出声来。他发出唔唔呵呵的声 音,可以猜得出,他在向指挥所报告:‘二连占领三号高地!二连占领三号高地!二连…… “他丢下话简,正了正军帽,把长头发掖进帽子里,又扣好了风纪扣。认真地整过了自己的军容以后, 他闭上了眼睛,像是过于疲劳,他一下睡着了,就那样睡着了。” 陶坷清洗过遗体之后,数过了伤口,大大小小挂花四十四处,这个数字,正好是毛妹的年龄乘以二。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刘毛妹的介绍,突出了他幼小时文静的特点,与后文他的眼神朦胧、不讲军纪形成了鲜明对 比,暗示他曾经历过很大的痛苦。 B. 陶坷与刘毛妹的对话带有明显的书面色彩,也显出了特定年代的印记,这样的学生腔,非常符合他们这 样有较多文化的青年的特征。 C. “你能行吗?不是干部,又不是党员”属于心理描写,以战士们的不信任对刘毛妹的英勇果敢与较高的 指挥能力进行了有力的反衬。 13 D. “挂花四十四处”“是毛妹的年龄乘以二”,使伤口的数字和年龄并列对 照,突出了英雄的受伤之 重、年龄之小,给人一种悲壮感。 5. 小说中的青年战士刘毛妹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关于刘毛妹牺牲的故事情节,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效果? 【答案】4. C 5. (1)信念动摇,精神苦闷,外表冷落,但又不甘沉沦;(2)渴望温暖,竭力探索真理; (3)技能过硬,是配属给主攻连的不二人选;(4)有责任有担当,在指挥员牺牲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指挥部队取得胜利;(5)英勇顽强,身受四十四处伤,临死还掐死了一个敌人。 6. (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效果:(1)“听一个小战士讲”,使故事成了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了小说人 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能产生动人的力量。(2)这样写便于凸显小战士的心理活动, 直接表达对刘毛妹的看法,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之情。(3)刘毛妹的牺牲是小战士亲眼所见由其讲述, 情节会更加细致、具体、生动。 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 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 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不多, 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 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 14 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 200 个 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 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 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 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 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 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 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 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 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 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 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15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 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 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 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 的主题是吻合的。 B.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 心会有性命之忧。 C.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 特点与人生追求。 D.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 们的认同与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 趣、相得益彰。 B.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 动着情节发展。 C.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 16 明的人物形象。 D.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 秘感和可读性。 8.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案】6. B 7. D 8.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 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 上。 9.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 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 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 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 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 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 果的预判。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 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 17 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 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 接描写入手。2.从侧面描写人物。3.从细节描写入手。本题题干是“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 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本题,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结合“这些个饼,没半 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 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结合“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 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分析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结合“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 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 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以上都是对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的侧面描写。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 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本题中,对小说的题目“留 一饼”内涵的理解,结合“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 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 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 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了,老牛 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分析可知,“留一饼”是老牛 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结合“‘留一 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分析可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结合“待 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 18 “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结合“年到古稀的老牛, 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 ‘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 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点睛】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是为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 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 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 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 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 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 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安徽省滁州市 2020-2021 学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 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 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 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 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 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 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 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 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 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 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 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19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 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 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 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 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 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 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 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 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 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 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 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 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 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 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 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 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 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 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 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 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 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 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 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 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 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 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 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C.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 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D.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 20 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8.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6 分) 9.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 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7.D(“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表达错误,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离开花园的原因是害怕。) 8.(1)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2)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 受害怕与压抑。(3)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每点 2 分) 9.(1)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 却渴望更多的自由)(2)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3) 内心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每点 2 分)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节选)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 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 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 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 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 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 棱的石骨。 21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 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 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 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先前用泥造的人,只是怪模怪 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 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 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 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 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 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得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 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里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 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 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 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 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 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掺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 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 的大树来点芦柴垛。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 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 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 闪电。 22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 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 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 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以自己用 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 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①,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 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注】①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2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情节想象大胆,使 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 文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人们狼狈不堪,与小说 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C. 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石头,有些人看见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写出了 人类的自私、狭隘。 D. 文中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 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23. 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 23 24.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题深刻而丰富,他能洞察并揭示社会、人性最深刻的东西,让人警醒。你能从文中 读出哪些丰富的主题?请结合小说分析。 【答案】22. D 23. 形象特点:勤劳、善良,具有担当和献身精神的人类圣母形象。小说主要通过以下 方式塑造女娲形象。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的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②环境烘托, 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的形象。③小人物的衬托,通过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衬托 女娲形象的高大。 24. ①赞美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②批判了民众的愚昧、自私、忘恩负 义。③通过民众的行为,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