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芦台一中、静海一中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芦台一中、静海一中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ID:690070

大小:77.7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7 页)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 出题学校:杨村一中 静海一中 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4 分) 一、(本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不期而遇,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 ),这便是乡 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 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 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 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 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 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 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 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 人们( ),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废寝忘食,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 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 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 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 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 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寞 汗牛充栋 背井离乡 记忆犹新 B.寂寞 汗牛充栋 流离失所 历历在目 C.落寞 浩如烟海 背井离乡 历历在目 D.寂寞 浩如烟海 流离失所 记忆犹新 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7 页)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 懂得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B.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 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C.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 记住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D.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 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2 月的清晨,重庆 10 余万群众高举“舍身为人民,热血铸警魂”等字样的横幅来 送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临危受命....的英雄周鑫。 B.虽占有备位“总统”的战略优势,但她的言行一再前合后偃....,不仅失去了主导局 面的先机,还沦为各方都不讨好的境地。 C.如果老师对课文讲解得过偏过细,那么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出现目无全牛....的现象。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在很大程度上,自然 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4.下面所列文学常识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 司马迁 西汉 编年体 樊哙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雷雨》 曹禺 现代 小说 蘩漪 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窦娥冤》 关汉卿 元代 元杂剧 蔡婆婆 血溅白练,六月飞霜 D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法国 戏剧 奥菲利娅 生存还是毁灭 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7 页) 5.下列选项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则为宾东 向,主西向。《鸿门宴》中项羽东向,表现了他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C.我国古代的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 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统称为“宫”。 D.望帝是古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 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故称“杜鹃啼血”。 二、社科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经典,还要关注文化仪式、文物等,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 代价值。德国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将语言交往记忆、对物的记忆以及模 仿性记忆融汇于此空间当中。换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语言交往记忆)上, 还投射在文物(物的记忆)和文化仪式(模仿性记忆)上。 首先,对话经典,建构记忆。经典无疑是走进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途径。以“孝”为例,孔 子高度推崇“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今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更需要多角度思 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讲人伦标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讲赡养之 孝;“恭敬”与“色难”是讲敬慕之孝;“无违”是讲礼仪之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是 讲继志之孝。所以,《论语》从人伦、赡养、敬慕、礼仪、继志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多层次 “孝”的概念。只有当我们立足经典文本,对之加以条分缕析,才能由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孝”, 走向孔子有着丰富伦理内涵的“孝”的概念,进而为继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孝”提供 依据和可能。 其次,参与仪式,体认记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提出,文化仪式如同转换器,一端是 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另一端是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孔子早就 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重大意义: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用规范性的、不断重复 的“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用孔子的话讲,即“不学礼,无以立”。礼仪 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这就把价值观念熔铸于“习礼”的行动当中。通过“力行” 礼仪,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最后,关注文物,丰富记忆。文物超越了普通物的实用和审美特性,使得原本隐而不显的 时间和文化变得清晰可见。无论是玉礼器、青铜器等文物,还是孔府、孔庙等文化遗址,都 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7 页) 是承载彼时思想的文化想象,是当代人们丰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如曲阜“三孔”遗址, 孔庙、孔林、孔府等都是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具象化体现,也是体验和感受孔子“诗 礼之教”的重要文化场域。如孔庙里有“金声玉振”坊,古人奏乐以击钟(金声)为始,以击磬 (玉振)为终,以金声玉振象征孔子对后世的“滋养”,与孔子“礼乐”教化思想正好吻合。又 如孔林有“子贡手植楷”石碑,形象地传达了弟子的“继志”之思。看到这些实物,再来读 《论语·公冶长》中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也。”感受必然不同。这些真实的文化物象对丰富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无疑独具价值。 (摘编自赵晓霞《由器见道》,《光明日报》2019 年 10 月)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传统文化投射在经典文本上的较多,投射在文化仪式和文物上的则相对较少。 B.孔子推崇“孝悌”思想,他从人伦、赡养、敬慕等多个层面阐释了“孝”的丰富内涵。 C.孔子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作用,坚持以“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 D.文物和文化遗址是承载当时思想的文化想象,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和重要文化场域。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对杨·阿斯曼“文化记忆”概念的认同,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条途径。 B.文章意在从建构记忆、体认记忆、丰富记忆三方面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 C.文章多处引用《论语》原文,语句内涵丰富,角度有别,有力地支撑了三个分论点。 D.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条并列展开论述,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对话经典、参与仪式、关注文物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目的是在多重印证 中建构当代价值。 B.如果不认真涵咏经典文本,条理清晰地分析其要旨,就很难准确全面地理解古人的 思想内涵。 C.“习礼”可以使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转化成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 感和想象。 D.到了“金声玉振”坊、“子贡手植楷”等场域中,人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思 想及其历史发展。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7 页)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 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 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 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 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 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 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 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 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 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 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 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 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 高一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7 页)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夷:平定 D.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迎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无故加之而.不怒 C.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吾其.还也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 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B.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 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C.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 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D.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 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 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这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热情款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 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留侯论》论述了张良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 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这是作者的创见。 高一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7 页) D.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 出现,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6 分) 四、(23 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 分)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2 分) (3)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7 分) 寄杜北山① 王镃②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①杜北山,宋代诗人。②王镃(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颔联,写途中所见,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晓” “夜”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B.颈联,“一江烟浪古今愁”化无形之愁思为有形之烟波,极言愁思之浓之广,与 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对写法”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 形,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本诗尾联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D.全诗既暗示了诗人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又传达了诗人国破家亡、思亲念友 之愁。 (2)请赏析诗歌首联。(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 (3)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7 页) (4)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 诸侯会盟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侍坐》中,孔子评价子路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老努尔旦和他的老马 阿瑟穆·小七① 星期天的午后,一场阵雨,秋高气爽。 布鲁尔没有午休,他在店铺忙乎。自从开了这家铁匠铺,他每天做的事就是打制铁马 掌和为周围牧民的马钉马掌。现在,他从蓝色油漆斑驳的架子上取下前几天打制好的几十 只 U 形马蹄铁,摆放在面前的长条桌上,像展览似的一个挨着一个摆成一条线。他是一个 精干的人,肩膀宽厚,露出的手臂上肌肉竖成一道道的,一双手很大。他用大拇指在马蹄 铁接触马蹄的那个面上一点点划过,遇到剐手的地方,他就拿起手边的钳子扳一扳,举起 锉子“咯兹——咯兹”地锉一锉,嘴里向外吹气,吹去锉下来的碎铁屑。他做事时很认真, 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 三点过了,他停下手中的动作,走到架子前,看着架子上摆着的东西,感到头脑发胀, 身体有些困乏,他想,该去架子后的小床上躺一会儿了。他这样想着,走到里面躺下,双 手枕在脑袋后面,闭着眼睛。 “布鲁尔!努尔旦大叔和他的马在外面,马掌坏了。”他的妻子阿依旦在店铺外喊了 一声。 “不在!我不在!”布鲁尔翻了一个身,对着墙,侧着躺在床上。 “老努尔旦——是努尔旦大叔,你知道的,如果你不起来干活,他会让你一年不好过 ——他唠唠叨叨的毛病,你知道多么让人头疼。”阿依旦在布鲁尔身边轻声说。老努尔旦 在周围邻居的心中就是那副样子。当着他的面,人们敷衍他“嗯,嗯,对,对”;背着他, 人们笑话他“唠叨,事儿多”。 “他想在这里啰唆,似乎不可能,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停了一会儿,布鲁尔慢吞 吞坐起来,伸了伸发麻的手臂,用手在眼睛上揉了揉,走到桌子前的椅子旁坐下。 老努尔旦出现在门口,他撑着头往里张望,细长而干巴的脖子从那大一号的外套中突 兀地冒出来。比起外面的光线,里面黑暗一片。他的身后站着他的老马,那是一匹和他一 高一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7 页) 样苍老的枣红色老马。 布鲁尔看了一眼老努尔旦和他的老马,声调低了下来:“努尔旦大叔,快进来啊!” “瞧,我没听错吧?”老努尔旦听到声音,摸索着朝里头走,嘴里不停歇地叨叨:“嗨, 布鲁尔,我早就听到你的声音了。你啊,别想骗过我,我耳朵绝不会比你差。布鲁尔,不 相信的话,你就试试看,如果你能骗过我,我就不是我了,那就是别的傻瓜老头了。哼! 你这个布鲁尔,还想骗我……”你听听,他讲话的欲望多么强烈。 “怎么了?需要我做些什么?”布鲁尔看到他进来,站起身问。 提起这个话题,老努尔旦的语速慢了下来:“哦,我的马儿……”他走到桌边,转身 指着门外的老马:“我可怜的老马,它没法走路了……我想,也许是马掌出了问题……” 布鲁尔瞄了一眼老努尔旦侧着的脸,看到他眼里涌出了一些亮闪闪的东西。 “噢,让我看看。”布鲁尔拿起手边一根手臂长短的小铁棍,往外走。老努尔旦快步 跟出去,俯下身子,伸出手,小心翼翼捧起老马的右前腿。这是一只骨骼粗大、长满黄茧 的干枯手掌。 布鲁尔摸着这条病腿,注意到这条腿热乎乎地发烫。他蹲下来,用铁棍轻轻敲击磨斜 了的铁掌。马儿立即畏缩了,腿在空中抽抖了几下,老努尔旦嘴里也跟着“咝——咝—— 咝”吸溜了几下。 布鲁尔低头仔细观察马蹄,发现一根钉马蹄铁的铁钉不知怎么穿透马掌的角质层,斜 插进肉里了。他用轧扁了的铁棍的另一端翘了翘那个钉子,立即有一股腐肉的臭味飘了出 来。 “噢,看!”布鲁尔指着铁钉让老努尔旦看,“都插到肉里了,一定很疼,已经化脓 了。” “哦,是啊,一定很疼。”老努尔旦看看铁钉,再看看布鲁尔的眼睛,“你说怎么办 啊?”边说他边轻轻抚摸老马的前腿,眼睛里的亮光更多了。 “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布鲁尔转身走进店铺,取出一把大号铁钳,活动了一下胳膊, 一下一下地捏了捏铁钳,动作不慌不忙,然后蹲下来对老努尔旦说:“来,把马腿抬起来, 我好拔掉钉子。”老努尔旦把马的病腿夹在两膝间,把马蹄往后往上轻轻抬起来。布鲁尔 的手只是在马掌前晃了一下,钳子上就多了一个黑黑的生了锈的铁钉。 这个过程,老努尔旦一直没有说话,他紧张地扶着老马的腿,眼睛红红的。直到知道 铁钉拔出来就没事了之后,才舒了口气。他俯下身子,盯着被布鲁尔随手扔在草地上的黑 色铁钉看了看。他觉得那个小小的铁钉怎么会那么可恶,是它让自己的老马一跳一跳走不 成路的,每挪动一步,马背上都会渗出一层汗水。他把手放在老马的脸上摸了摸,拍了拍,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7 页) 脸挨着马儿的脸蹭了蹭。这位平时将唠叨的能力发挥得炉火纯青的老头儿,就这样沉默着, 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老天有眼。”老努尔旦吁出一口气,“好呀,真好,谢谢,谢谢你了。我以为它这 辈子算是到此为止了呢。呃,就那么着做成老得嚼也嚼不动的熏马肉、马肠子……”他摊 开双手,嘴角朝下撇了撇,“要不就成了走路一高一低的老瘸子。就像这样……”他抬着 腿,肩膀一高一低地原地踏了两步。 他想努力说个笑话,让场面不要那么严肃。可是,在他的眼睛移到老马身上时,却一 点儿也笑不出来了。他看着马的病腿,带着伤感又怜爱的表情,好一阵子没说话。在他身 后,远处山体上,因为下雨生出的浓雾,不知何时缩小成一道闪闪发光的银带,在耀眼的 太阳下,转眼又消失了。 就好像知道主人为它操心了似的,老马转过头来,心怀感激地,痴痴地望着它的主人, 还用鼻尖蹭老努尔旦的脸,然后把头担在他的肩膀上。它和它的主人一样老,同时,它身 体里的坚定也酷似它的主人。本来,给马收拾蹄子这差事,最容易惹得马儿甩出蹄子踢人。 而它不同,它像是能够看穿主人心思似的,一动不动——它不会给它的老主人惹出任何麻 烦。 老努尔旦轻轻抚摸它的脖子,在它耳边吹了口气:“你看看,你还好好的,天也没有 塌,咱们回家吧!”他喃喃地说着,又转向布鲁尔,点了点头,转身往回走。老马侧头看 看他,一歪一斜跟在他身后。他和它都迈着摇晃的步伐,一瘸一拐,消失在灌木丛的后面。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 年 5 月 10 日第 15 版) (注)①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草原女作家。 1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面写老努尔旦说话很啰嗦,后文他在看马时,却 没有啰嗦,更多地表现出对马的关爱。 B.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在布鲁尔治疗马时老努尔旦与老马的状态,主要用意在于凸 显布鲁尔治病技艺的高超。 C.文章既写了与马相关的“哈萨克人”的活动,也从牧民的视角写出“马”的活动 与感受,表现出“马”在牧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D.文章写老努尔旦把马当作朋友、家人,而马也与主人心意相通,深刻地表现出牧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1 页(共 17 页) 民与马和谐共存的状态。 E.文章结尾意蕴丰富,“他和它都迈着摇晃的步伐”“一瘸一拐”“消失”流露出 牧民文化式微的无限忧伤。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要分析“老马”在文章中的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题(8 分) 19.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带有特定的意蕴。请仔细品读下列诗句,选出 其中“柳”意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3 分) A.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罗隐《柳》) C.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宋·晏几道《清平乐》) D.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20.《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有的版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有的版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请你结合“林黛玉进贾府” 的相关情节,就横线上的部分,你认为哪个版本的回目更好,写出理由。要求观点明 确,理由充分,语言流畅,100 字左右。(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②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2 页(共 17 页) ③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④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 的?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3 页(共 17 页)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第一空处,寂寞:孤单冷清;清净寂静。落寞:寂寞冷落。 第二空处,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此处的语境是指留下关于乡愁的文字资料特别多, 所以应该用“浩如烟海”。 第三空处,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流离失所,到 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根据下文,“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没有流浪,无处安身的意 思。 第四空处,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 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 眼前。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所以应该用成语 “历历在目”。 2.B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语序不当, 应为“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 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语序不当,应为“懂得乡愁,记住乡 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3.D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语境为周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牺牲,危难之际, 勇于献出生命,使用错误,应该用“临危授命”。 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此处用来描写言行,属用错对象。 目无全牛:指眼睛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部分都了如指掌,处理 起来极其准确熟练,并不是指“关注局部”之意。此处望文生义,当作学生无法看到全局 之意,错误。 4.C A 项应为纪传体;B 项应为话剧;D 项应该为英国 5.C 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式为主的称为“调”。 6.C [解析] A.从原文第一段“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上,还投射在文物和文化仪 式上”并不能看出,传统文化投射在前者较多,在后者较少。B.原文第二段“《论语》 从人伦、赡养、敬慕、礼仪、继志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多层次“孝"的概念”,《论语》 不能完全等同于孔子。D.原文第四段“无论是玉礼器……是当代人们丰富文化记忆的 重要途径”,文物和文化遗址本身并不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 7.B [解析] 文章并没有特别区分三者的不同功能。 8.D [解析] 到过这些遗址是感受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4 页(共 17 页) 9.C 夷:消灭 10.B A 项动词,到/助词,取独;B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C 介词,趁机/连词,于是; D 项代词,他/祈使语气,还是。 11.B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2.D 苏轼认为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程度。 13.(1)(3 分)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采分点: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变故;判断句。) (2)(2 分)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采分点:见,表被动;足,值得。) (3)(3 分)因此深深摧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 大的谋略。(采分点:折,摧折,挫败;忿,怨恨;就,靠近,可转译成“成就” “实现”。)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 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 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 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 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 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 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 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 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 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 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 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 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 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 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 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 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5 页(共 17 页) 文段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 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 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 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圯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 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 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物,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 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 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 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 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 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 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 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 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 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 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 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 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 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 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 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 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4.(1)C 项,尾联不是对写法,“却忆同登望海楼”是诗人的想象。 (2)拟人,将柳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2 分)“萧萧”写出诗人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韵律感。(2 分) (写出 2 点给四分,只写手法不分析不给分。) 15.前四句略,(5)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6.B E B 项主要用意在于凸显人和马在经历磨难时的坚定与忍耐,E 项流露出人与马 相依为命的情感。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6 页(共 17 页) 17.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2 分,答出两点即可)“精干”“肩膀宽厚”“手 臂肌肉一条条竖起”“手很大”等写出了布鲁尔常年打铁工作所具有的力量感;(1 分)“划过”“扳一扳”“举起”“锉一锉”“吹气”等动作描写写出了布鲁尔工作 的认真投入。(1 分)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1 分) 18.①与标题“老努尔旦和他的老马”相照应,把“老马”放在标题里,凸显老马的主要 地位。②线索作用,贯穿全文。全文围绕着给“老马”治病展开,通过“老马”串联 起所有的人物活动,使行文更加紧凑集中。③作者通过“老马”的状态描写,烘托了 老努尔旦的形象特点。④老努尔旦和老马的形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写出了人与马 在经历磨难时的坚定与忍耐,有利于表现文章主题。(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9.A A 项借登高城所见之柳抒发故园之思。 20.示例:①认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抛”字作抛弃讲,主观上由于难以抗拒的 原因被动放弃。回目的意思是林黛玉是客观上被动抛舍下自己的父亲林如海,主观上 不愿离开父亲。可以看出父女的情感,又有悲剧意味。同时“抛父”还可以制造悬念, 小女孩怎么能做出“抛父”的举动呢?吸引读者阅读。 ②认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好,“收养”意味着林黛玉的可怜弱小、身世凄凉,蕴 含悲剧意味,同时也暗示读者从此以后林黛玉将“客居”在荣国府,直至去世。言简 意赅。 评分标准:明确出观点 1 分,能从题目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如“抛”“收养”)2 分, 语言简洁、逻辑性强 2 分。切入点不明、语言表述欠佳或字数严重不足,酌情减分。 21.(36 分) 作文立意: 用心品读易逝的青春;青春无悔,生命无悔; 奋斗的青春最可贵;青春在砥砺中闪光。 [佳作展台] 青春仓促,奋斗无悔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一句话道尽青春的 脆弱易逝。但在我看来,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内在之美恰如醇酒, 历久弥香。倘若一味感伤,往往会使青春如流星般在泪水中划过,一闪即逝;但如果能擦 干眼泪,拂去伤感,以奋斗来充实青春,便能突破时间和现实的夹缝,让我们的青春无泪 也无悔。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与其面对逝去的青春,以泪相醉,不如抓住短暂易逝的 青春,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成长。青春仓促,唯奋斗 方能无悔。 董仲舒年少时研究《春秋》,在他人或吟风弄月,或寻芳探幽,享受大好时光的时候,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7 页(共 17 页) 他却能坚定如一,读书治学,三年间目不窥园,在学识和德行上让众人“皆师尊之”;李 密少年时有感时光易逝,拜师途中,以《汉书》悬于牛角之上,边走边读,不愿荒废青春; 宋濂少时求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乐在其中。这也为其日后成为明代“开国文 臣之首”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之成大事者,无不在短暂脆弱的青春时期就以不懈的努力奋 斗为自己的成长积淀资本,最终成就人生的无悔。 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说:“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 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风暴再多又如何?与其感伤抱怨,不 如让青春在奋斗中前行,在砥砺中成长。 杨孟衡的青春即如此。他七岁就因高压电击伤而双臂高位截肢,命运给他安排了一段 没有臂膀的青春,而他用奋斗取代了泪水。他用脚写字,练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书 法竞赛中获奖并入选全国书法艺术人才库;他热爱踢足球、游泳,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获得全国第六名;他重拾课本,逐梦高考,以当地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入中山大 学……他用少年的热血与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青春仓促,青年人往往把握不住,如指尖沙、梦中花,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决定青春 的长度,却可以拓宽青春的广度,增加其深度。当我们用点滴的奋斗让青春从感时伤事的 忧郁怅然向激昂奋进转变,用火热的激情与理性的思考让青春从肤浅变得深邃时,自然可 以无怨又无悔。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曾经的感慨,因其不耐久藏,更要珍惜奋 斗的时光。青春仓促,但奋斗无悔!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对青春的态度。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通过引用并化用名言直接点明主题——青春仓促,唯奋斗方能 无悔;然后以古人青春奋斗之故事进行事例论证;接着由古及今,借乔治·桑的名言过渡 到现在,以杨孟衡为例论证奋斗的青春才无悔;最后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作结,再次强调 主题,与标题呼应。文章事例丰富,详略得当,论证有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