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90083

大小:45.1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年 21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卷用黑色水性笔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比较文学,有时也称世界文学,是一个融会贯通多学科、多语言、多文化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对象为 至少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此外还常常涉及哲学(尤其是欧洲大陆哲学)、美术、电影、 音乐、建筑、政治、历史、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宗教等不同人 文社科领域。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大范围扩展文学的研究领域,带来更深的思想成果。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 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 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摘编自网络百科知识) 材料二: 作为一门跨国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当今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对话、互鉴、 互补的重要平台,然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权力长期被欧美学者所主宰,中西学者在话语体系上是不对等的。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将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相结合是 时代和学科使命的双重诉求。 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是让教师具备中国文化立场和对中国文学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 引领和示范作用。接下来,也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凸显出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的价值意 义。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 摘编自褚慧敏《比较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 材料三: 新一轮课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启用,教材在选文和编排上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 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①从影响研究的方法看语文课文的选材:教材选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 母亲》 作为散文诗二首并列。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性”,冰心作为文学的“接受者”深受文学“放送 者”泰戈尔的影响。 2 ②从平行研究方法看课文单元结构的编排:平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 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强调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 文学进行研究。新版教材就根据这一思路,在第五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品《猫》、《鸟》,外国作 品《动物笑谈》以及中国古代作品《狼》;在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寓言四则中,安排了《赫尔墨斯和雕 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③从跨学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选课文: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比如《天净沙· 秋思》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情感进行结合,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将语言空间 和物理空间在意境中融合,较好地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摘编自胡依灵 牟学苑《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文学元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形式,可以融会贯通多种的文化、学科和语言,也被叫做世界文学。 B.比较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在研究学术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文 化自信的培养。 C.只有教师具备中国文化立场和对中国文学的自信,学生们才能获得相关领域的文化自信。 D.教材里并列出现《动物笑谈》和《狼》,是为了平行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等文本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比较视域”是对传统单一学科视域的颠覆,比较视域更崇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得到不一样 的发现。 B.“国家软实力” 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及对外政策等不太容易量化的指标。 C. “放送者”,在文中描述的是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对其他文学创作者造成“外来性”影响的个体。 D. “科际整合”是不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3.根据材料中的观点,下列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如何影响鲁迅的同名小说。 B.江宁织造曹寅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C.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如何受到元杂剧《赵氏孤儿》 的影响。 D.白居易作品如何影响了日本的《源氏物语》。 4. 有人把三个材料按照一二三的顺序组成了一篇文章,请概括各部分内容并分析他这样做的内在结构依 据。(4 分) 5.根据三个材料,分析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比较文学元素的作用,并以材料内容举例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桔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随着 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 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 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3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 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 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 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不一会儿,火车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 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 ——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 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 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 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 停地传进我的耳际。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 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 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 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 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 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 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 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 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 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 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 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 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 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 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 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本二: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 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 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 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 S 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 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 S 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 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 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 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4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 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 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 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 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 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6.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桔子》中乡下姑娘坐错位子,穿着邋遢和开窗户的一系列表现,让“我”对她的评价不断降低。 B.《桔子》中的“我”最后忘却了一直侵扰着自己的世间纷扰,得益于小姑娘展现出的“人间之善”。 C. 《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行为,让他在“我”的心目中变得高大,并带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D. 《一件小事》中的老女人,明确是故意来讹诈的,所以“我”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中,引以为戒。 7.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件小事》虽然是小说作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真实的生命感悟。就像《雷雨》中的 家庭关系也能联系到作者的现实情况一样。 B.两篇小说中的“我”都被感动了,但芥川作品里这种感动更加朦胧,而鲁迅笔下的感动则更富于现 实性,有比较明确的教示作用。 C.比较两者,鲁迅的作品多用白描式的写实手法,修饰很少,在感染力上明显逊于另一篇作品,也不 如鲁迅先生自己后来的作品《狂人日记》。 D.两篇作品都成功地折射出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两者相似处不少,同时由于创作者个性气质、艺术 趣味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之处。 8.《桔子》这部作品中,对色彩的使用颇为鲜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点,请根据文本进行相似性方面的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 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 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 阕,改建宁崇安县。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 5 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 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 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 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 “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 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 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 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 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之病。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 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 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 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 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B.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C.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 其心 D.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总角,字面意思是儿童束发为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与《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 年龄不同。 B.行在,文中指陆九渊路途中居住的地方,也称行在所。北宋沦亡后,宋高宗在杭州设立临安府,也称 之为行在。 C.主簿,字面意思是管理文书簿籍,属各级主官属下的佐吏。唐宋以后职任渐轻,陆九渊初为官吏时, 官位较低。 6 D.丁忧,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后世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文中也可称“丁 内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未能得到父亲 回答,于是苦思冥想,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怀谋略。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 中原的方略;上殿陈奏五论,赢得好评。 C.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到白鹿书院为 学子讲授《论语》,听者深受感动。 D.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税额,荆地民风民 俗为之改变,他也因此受到各部门的举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2)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 14.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 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 、 16 题。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①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②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 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③。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 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释】①三山:指福州。②楚狂:指春秋时楚国狂人接舆。接舆曾在孔子面前唱歌,嘲笑他政治上到处 碰壁。③“门外”二句: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壬子年辛弃疾以福建提点刑狱被召,由福州赴临安,在新知好友为他饯行的宴会上作此词。 7 B .词的开头,将《长恨歌》和《短歌行》化入诗句,向友人倾吐爱情的失落和渴求知己之情。 C .词的上阕,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以及洁身自好、勤修美德、不随世俗俯仰的决心。 D .词的下阕,前三句表露出用世与遁世的矛盾,接着谴责了是非不分,轻重颠倒的病态社会。 16. 辛弃疾的词善于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荀子认为“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 ”; 韩愈也认为应该放宽从师的标准,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 ”。 ( 2 )毛相林 43 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 时 7 年铺就一条 8 公里的“绝壁天路”。这开路的艰难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 。” ( 3 )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美来呈现并不容易,诗人们常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音乐, 如“ , ”就是用比喻来表现音乐的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 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 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 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 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 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 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 是 。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B.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C.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D.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8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 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 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 。汉乐府诗《孔崔东南飞》 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 。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故祝颂之辞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 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 。《报任安书》 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 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 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22.分别概括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疾呼: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材料二: 百年后,2021 年 4 月 25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习总书记谈及新时代美育时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 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 “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 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9 21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文中提到的是“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选项中扩大了所指的范围。 2.D 自然科学的说法缩小了文章中想表达的含义。 3.B 选项里的研究属于作者背景考察,非比较文学范畴。 4.(1)材料一从总体上解释了比较文学的含义,材料二分析了比较文学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材料三展示 了在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下对教材的安排。 (2)三个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逐步深入”或“由抽象到具体”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解释相关问题,所以,可以这样组成文章。(每点 2 分,对三个材料内容的概括不必过于详细,分析三者 的关系更为重要) 5.(1)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融入比较文学元素,可以扩展文学研究的宽度,借助比较文学自身的跨学科特 性,让更多学科的内容综合为语文学习服务。比如《天净沙 秋思》的相关解读。 (2)恰当安排比较文学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比如国外作 品与国内作品的平行编排。(每点 3 分,每个点的内容都应该是从材料一二中总结出来的,举例方面要求 不唯一) 6.D 文章中无法证明是故意讹诈,而且“我”记住这件事也不是为了引以为戒。 7.C 艺术手法不同,不能完全代表手段高下。另外,《狂人日记》也应该早于《一件小事》。 8.(1)作品前半部分色彩一直是阴暗的,“天色阴沉”“浓黑的空气”等,用冷色基调呈现出阴郁沉闷 的氛围。 (2)“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带来了鲜艳明亮的橙色,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这变化给人带来了心情上 的变化,给予人美好的希望。(每点 2 分,举出其他色彩相关例子也可,比如从小姑娘身上不搭配的各种 颜色读出身份区别和心情的烦躁等) 9.(1)两篇小说情节展开方式相似。故事都是主人公轻视对方到被对方感动。 (2)小说人物设计相似。小姑娘和车夫都是不被人关注的底层小人物,但他们身上都闪现了巨大的人 性光辉。 (3)小说的主题设置相似。都是从身边小事中领悟到人性的温暖、社会的正气,从而改变了“我”内 心对现实的不满、麻木和厌倦。 (4)两篇作品都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可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性,方便读者进入到作品营造 的氛围当中,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都可) 10.C“不用学规”,谓宾结构;“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定中结构。 11.B “文中指陆九渊路途中居住的地方”错。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12.D “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意思是“陆九渊又罢 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 不是“关闭集市”。 13. (1)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关 键点“四集”,四方汇集;“恃”,依靠;“虞”,忧患,各 1 分,句意 1 分。) (2)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关键点“诚”,如果、果 真;“是”,这、此、自;“归”,归向、归附、同流合污,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或树立始终追求道义般高远的志向);②要善于反省,正直自勉(或善于 自我反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③要内心专注,身体力行(或忠于志向,坚定不移地践行)。(每点 1 分) 【解析】找到原文,逐条概括。 10 ①“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这就 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 ②“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善于反省,正直自勉; ③“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内心 专注,身体力行。这样就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 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 八年(1172),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 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且自己想不明白(其 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 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 陈述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皇帝诏令他 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 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 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 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 他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 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 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一 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 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绍熙三年去世,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 相会,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知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 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 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疾。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 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 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 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 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 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 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 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11 15.B 上片一开头,是以悲歌长吟的语调,说明自己有宣泄不完的重重怨恨;只能长话短说,把它剪裁成 这首小歌词。并非化用《长恨歌》与《短歌行》。也并非抒发爱情的失落与渴求知己的心情。A 项是对题 目的解释,其中“新知好友”可从“乐莫乐新相识”读出。C 项上阕“长恨”直接抒情,“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写出自己在政治上四处碰壁的不遇之悲,接下来三句化用屈原的诗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勤 修美德。最后两句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与时俯仰的决心。D 下阕前三句“一杯酒”与“身后名”表露出 积极用世的功名心与消极遁世的享乐心的矛盾。(典出《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 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也?’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谓当今社会,许多事情都被轻重倒置了。谴责了是非不分轻重颠倒的病态 社会。(典出《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16.①“富贵非吾事”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1 分。写出作品名或者原句 都可得分。)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无意富贵绝不妥协的态度。(2 分) ②“归与白鸥盟”化 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此心吾与白鸥盟”。(1 分。写出作品名或者原句都可得分。)表现了词人 清高自首的态度,以及厌弃官场,向往归隐的意愿。(2 分)17. (1)善假于物也 师之所存也(2)地 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 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 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如有同学答成“女娲炼石补 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亦可,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可得分。) 18.D(本题考查学习辨析并使用近义成语的能力。)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 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与“人工智能技术”搭配,应选“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主语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 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故选 D) 19. 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求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 型”,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 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 项,前一句是被 动句,后一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CD 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颠倒了,排除 CD 两项。 故选 B) 20. 示例: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 同步的速度发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1.中途易辙,“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的主语是“俄罗斯”,语意未表达完整, 后面主语却变成了“‘张小明’记者”。所以可将“在”移至句前,让“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做句前状语;2.残缺介词,应是“以……速度发布”,所以应在“并”后加“以”。) 21. ①“信”指使者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12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每空 2 分) 第①处的句子和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前一句解释了“书”,此处肯定解释“信”,根据后面举的例子,可 以确定“信”的古代含义应该指“使者”。第②处后面有“如”,说明该处是总括句,下一句是解释句, 解释的是书信的格式。由此可以确定第②处当是说书信有固定的格式。第③处和后面的例子与分号前的句 子形成对立关系,说明汉魏魏六朝的书札格式和明清以来的格式是不同的,具体的不同之处就在“先写作 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22.①古代的书信文化十分讲究礼仪。 ②古代“书”“信”的区别、书信的格式。 ③古代书信的别称。(第一段、第二段各 2 分,第三段 1 分) 23.作文立意说明: 材料一既说明了体育的重要性,又阐释了美育在人格精神陶养及形成高尚人格方面的意义,要求以“强 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要关注体育和美育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能从二者之间的关系 论证更佳。美育可以和人格精神、立德树人联系在一起阐发。 材料二从方法论的角度同样强调体育和美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 解读论证。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