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山中学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完成)
【提示:小红同学在准备期中考试时,进行了延伸学习和深度学习。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卷一
一、小红在复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关键,于是开始了积累与运
用的学习旅程。(12 分)
1.默写。(10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
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之相近
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
显祖《牡丹亭》)
2.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 )(2 分)
A.杏林分种逢春茂 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 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 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 楼观道德浸润深
卷二
二、小红在复习《六国论》时,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物,于是查阅了《宋史·苏洵传》(甲
文),重新细读了苏洵《六国论》(乙文),并找到苏辙的《六国论》(丙文)和李祯
《六国论》(丁文)进行拓展。下面请大家阅读选文,完成题目。(33 分)
(甲)
①苏洵,字___。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
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
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见其书,奏于朝,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
(乙)
2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丙)
①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以为必有可以
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
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
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
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丁)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
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
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
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乃欲责以长保纵
亲,以相佐助, 可得哉!
②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
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
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
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
(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
[注]①刘:杀戮
3
3.解释加点字。(2 分)
(1)始速.祸焉( ) (2)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遂除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传》) B.批大卻(《庖丁解牛》)
C.暴霜露(苏洵《六国论》) D.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例句: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A.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B.作《师说》以.贻之
C.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7.可填入丁文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 分)
A.其 B.岂 C.何 D.然
8.请将乙文和丙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9.从甲文看,苏洵,字_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 (2 分)
10.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乙文和丙文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4 分)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立论角度 都从六国的灭亡角度,来总结教训。
分析原因 (1) (2)
论证方法
(3)
(4) /
现实意义 在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要求积极抗敌。
11.分析丁文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2.李桢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3 分)
13.有人说,清代李桢《六国论》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谈谈你的看法。(4 分)
4
卷三
三、小红在翻阅目录的时候发现教材选录了王安石一文一词,很有意味,于是查阅了相关
资料来帮助理解。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和诗歌,完成题目。(20 分)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①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
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文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
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
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
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
所周知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
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
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
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们动了手脚,他完全不
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②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胖太太大感意外。
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
样想?”
③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
知道。
④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⑤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⑥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
样?”
⑦第二天朋友们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
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⑧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
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上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
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
就向他劝导几句。
⑨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5
⑩王安石立在那儿未作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
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
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
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⑪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 20
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是因为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
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
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
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成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就
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还位
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
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
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附: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後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
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4.王安石,号__________(1 分)
1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
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
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 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
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C.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
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
知的“怪人”王安石。
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
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6
16.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
(3 分)
17.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
意”。 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3 分)
18.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
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即然。苏洵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苏洵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
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4 分)
19 简要分析首联“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
20.下面这首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4 分)
卷四
四、小红深知广泛阅读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题目。(15 分 )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
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
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
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
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
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
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
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
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
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
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
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
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
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
7
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
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
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
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
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
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
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
“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
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
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
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
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
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
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
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
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
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
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
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
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
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 年第 2 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
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
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
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
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
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
8
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
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
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
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21.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 “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2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23.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
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 60 字。(4 分)
24.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
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5 分)
卷五
四、小红通过认真复习,信心满满, 请你和她一起完成下面的作文吧! (7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哲学家波普尔说: “科学进步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知,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 写成议论文;(3)不少于 800 字。
9
参考答案
卷一(12 分)
1.(10 分)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表里俱澄澈
(4)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2.(3 分)D
卷二(33 分)
3.(2 分) (1)招致(2)排除
4.(3 分)B
5.(2 分)A
6.(2 分)C
7.(2 分)B
10
8.(6 分)(1)既然这样,那么六国的土地有限,而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越
多, 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得分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
足;愈,更加。)
(2)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得分点:委、休息、阴等)
9.(2 分)明允。博学多才
10.(4 分)(1)弊在赂秦(2)未厚韩亲魏以秦(3)假设论证(对比论证)(4)引证
(喻证)
11.(3 分)设问,强调六国灭亡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情;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六国不可能互相扶助,合纵灭秦;引出下文六国皆想统一中原所以自取灭亡的议论。
12.(3 分)作者先指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
肉强食。然后假设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再假设六国能得到帮助,也能像
秦一样统一中国。最后指出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打相互欺诈相互威胁,其实与秦国所做无
异。以此论证六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不是秦国有罪。
13.(4 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
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
百姓。
卷三(20 分)
14.(1 分)半山
15.(2 分)B
16.(3 分)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17.(3 分)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
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
治绩斐然。
18. (4 分)略。(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
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
理,持之有据。)
(可结合林语堂先生在该文其后写的一段评议性文字分析,对此问题的理解有参考——
“他一段自己韬光养晦历程,颇难了解,因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时机到来,他必可为国家
做大事。若说他壮年这段时期已经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础,是合乎情理的说法。也许当
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他觉得不能胜任,因为那时朝中有年高德勋学识渊博的文臣,
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等人,这些人都会以锐意的改革侧目而视,都深得人
望,是以使抱有新见解的后起之辈无从发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时。但是,从心理上看,
恐怕另有一个理由。王安石那样气质的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的外
11
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师担任一项官职,那一段短短的时期,他
曾和同僚争吵不和,做事错乱失常。他想变动成规,照自己的想法办事。吴桂和张方平都
记得与他为同僚或为属下之时,遇事都极难与人合作。”)
19.(3 分)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难守成的奇怪历史现象,
引发怀古之情;抛出问题,为颔联议论做铺垫。
20.(4 分)《金陵》诗借《黍离》《麦秀》之歌,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将一切付之酒杯的伤
感之情。《桂枝香》一词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时
时”“至今”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
饰太平,寻欢作乐,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
满情绪。
卷四(15 分)
21. (3 分)D
22.(3 分)C
23. (4 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
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 分)材料一:①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
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淡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
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
(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