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
语 文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
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
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
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
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
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
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
“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
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
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
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
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
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
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
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
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
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
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
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
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
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
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
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
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
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
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
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
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
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
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
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
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 分)
A.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
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
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
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
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 分)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酒 徒
芦焚①
黄昏不知从何处来,起初燃烧着这小城镇,橘红的光芒非常刺眼,渐渐沉入烟雾。黄昏是寂静的;又
仿佛很不安,有什么低声骚嚷着,极诡秘的样子。那低微的声息究竟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
去想它。情形似乎很不妙,也许要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了罢。然而还好,居民在打呵欠了,且咳嗽着,表
示从无意外降临。
在一切都照规的境况中,老人一拐一斜走来,在旅店门口下马石上坐了,等待意外的旅客,或载重的
远道牛车,讨几个酒钱。他肘节支着膝盖,两手捧住斑毛茸茸的头,颤巍巍抖着。面颊浮肿,网满血丝,
那极其坎坷的脸,倒象庞大而干瘪的番薯。眼是红烂了的,频频淌着泪,他不时用粗砺如石的手抹拭。夕
阳悄悄照耀四周,在他沾着草屑的发与胡须丛莽中燃烧。
“你又醉了,老朋友。”
旅店附设饭铺的青年伙计向他走来。“还不改改?浪当到老,醉八仙哪。”
“走,不要来缠我!”
“那么老婆跑了呢,那才舒服!”
伙计喃喃嘲笑着,走开了。
老人仍毫无所动的坐着。无论弄出什么乱子,这老人见惯了,从不发生什么感应。在他觉得一切都是
乏味的,只是人要这样那样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他只需要沉浸在一件东西里。那是酒。
二十年前,这条街有着非凡的热闹。那时老人尚年青,并不就叫作醉八仙,开一家旅店,乃祖宗遗荫。
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因之生意不同别家,特别兴隆。
上自过往商客,下自江湖私贩,凡从这地面走过的人,没有不晓得"么宾店子"的;就是常出门行脚的畜牲,
听见么宾这名字,也要竖起耳朵,记得他家水草新鲜香甜, 不愿投宿别处。
只是有一个缺点,太嗜酒无度了。又是爱结交三朋四友的人,整天只是醉醺醺的。可是根据祖传的习
尚,豪饮倒极其光荣。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
然而变化来了。一通火车,这条黄金的小瀑布塞绝了,聚汇七十二行的街,形同改道的河床,日益见
得空阔。
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
对于店子的倒掉,也不见怎么失望。他很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说是水流入海,水总还是有的,且
会回来。
但不曾回来。境况更坏下去了。
“大地方热闹,去喝洋油啊?”
“我,祖宗就混熟的地面,我舍不下!”
昔日情形不时爬上心头。他眨着那总是流泪的眼睛,满饮一杯,喃喃叹息道:“多么热闹一番景象!唉!”
事情总不大妙。愈是沉海的人,风浪愈爱打在他头上。原来离城镇不远的去处,正逢盛大集会, 么宾
踏着坚定的步伐,决计碰碰运气。不企图发横财,他明白,钱一多起来的人,便葫芦似的浮在水面上,人
情,义气全拨到算盘珠子上了。他看不起暴发户,那班人全是看钱等于钱的角色。至于么宾,他永远把钱
当成一杯酒的。
这天他有一件惊人的发现,田野竟青得迷人了;渡河时节,脚放在浅浅的水里竟那样舒服!况且又从
集会喝得醉醺醺的,转来的途中,乐得眼都花了,还哼着久久不唱的小调。
但踏进家门,又是一件惊人的发现:老婆丢下两个孩子逃了,孩子又告诉他同逃的还有他一个朋友。
他勉强抬起眼,好象极困倦了的,低低的道:
“那是罪过的,她是个好人……她会回来……”
然而,并不曾回来。只有时想起那拐走老婆的朋友,伸开两手,极愤慨的嚷一句:
“料不到竟是一个贼……上天会看见他!……”
星宿如水,城镇沉入梦里了,连就寝最晏的五香牛肉的叫卖着也转会家去的街。这是呼声起来了,声
音短促而悲哀,久久地颤抖着,宛如旷野的夜鸟。这是么宾。他醒来了,在暗中摸索着,吆喝声这街传入
那街直到找见蜷伏在街角的两个孩子。抱着他们的,一个个挨次亲着,他流着泪。停一刻渐渐平静下来,
觉得很害羞,用手抚摸着两个尚在梦中磕响牙的小脑袋,俯在他们脸上低声说:“现在回去了吧,唔?”
但第二天仍旧发起酒疯,仍旧殴打了他们。
么宾这名字被大家忘了,而他也把曾是店主的身份忘了,只有那长舌妇的卖酒婆娘因记性出众,不时
还唠见私奔的女人的事。
卖酒婆娘要算全城唯一的好人了,未免的主顾发酒疯,不惜孱入整桶的水。伊一看见老酒徒便开了叫:
“哎呀,喝得直是酒糟布袋了,醉八仙老爷!你知道你的虞美人儿怎么样逃的吗,你?”
“不要罪过……再打三两,唔?”
浑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簌簌把起酒壶,就嘴一饮而尽。麻疯症使他好久不用杯子了。
1936 年
(有删改)
文本二:
总之,各行各流的乡邻们聚集拢来,然后选出气味相投,生活样式相近,很如有面不大全者,使用取
甲长,补乙之短的办法,配合起来,画几幅素描。亦即所谓的“浮世绘②”的吧。这些东西有的象小说,有
的象散文,有的却又什么都不像,真没有办法。关于书的名目,最初想定的是《乡党》,后来觉得不妥,改
作《里门记》,但后来觉得还是不妥,终于决定“记”上面再“拾”一下,标明这里的不是专事所扬的传略,
也不是老牌的记事,而是随手从家门前捡来的鸡零狗碎,编缀起来的货色。
(注)①芦焚,即师陀(1910~1988),著名作家。“芦焚”,其英文笔名,意为“暴徒”,表明其反抗意
志。文本一为其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第一篇,文本二为《里门拾记》自序。②“浮世绘”中“浮世”
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开头着力于环境描写,描写出黄昏寂静、诡秘的特点,为主要人物么宾的出场作铺垫。
B.文本中的主人公么宾从一个大量豪爽的少壮店主成为一贫如洗的酒徒,既让人同情,又令人顿生人
事沧桑之叹。
C.文中关于二十年前的叙述虽写得简略,但依然可以想见当年街道的热闹繁华,店主人么宾“千金散
尽还复来”的豪爽之举。
D.文末么宾混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眼神中充满感激之情,凸显了卖酒婆娘对么宾的同情,表现了她
善良的品性。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马石”,是旅店前供旅人方便下马投店使用的,它既是一个时代烙印的标志,又表明么宾行乞的
对象都是当年自己帮助过的外乡人。
B.“把钱看成一杯酒”,么宾先前对于金钱的态度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及大诗人李白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洒脱是截然不同的。
C.店铺倒闭,妻子离去,人生境遇每况愈下,造成么宾悲剧命运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影响。
D.“虞美人”为《霸王别姬》中项羽宠姬名,文中虞美人是主人公么宾的妻子,两者都隐含了夫妻分别
的痛楚,传达的情意是一致的。
8.主人公么宾遭逢人生巨变,却始终嗜酒如命,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文本二芦焚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像小说,有的像散文,有的却又什么都不象”。你认为文本一是什么文
体,请说明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赵王
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
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
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
诏以北寇不许。于是遣司马刘矩领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中书令庾亮宣太后口诏,
进鉴为司空。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
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
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
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
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
遣御史持节护丧事。初,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
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
以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
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
过/百日必自溃矣/
B.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
过百日/必自溃矣/
C.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
过/百日必自溃矣/
D.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
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后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
“三军”与此意思相同。
B.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
也都是指的这个地方。
C.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后世有
时也成为虚职。
D.薨,古代用于指称诸侯之死,也可用于指皇后、贵妃之死,有时也指有爵位的官员之死,文中属于
最后一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郗鉴博学儒雅,能够洁身自好。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不愿混迹官场,与行为
不端的官僚保持距离,生怕玷污自身名节。
B.郗鉴重情守义,深得乡人拥戴。在遭遇饥荒时,他因为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推举为首
领,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C.郗鉴善于领兵,军事才能卓异。祖约、苏峻反叛,郡鉴机智果断,不顾诏令,率军东进,派刘矩守
卫京都,虽然遭遇败绩,但仍能保全而还。
D.郗鉴为国尽忠,深受敬重追念。他忠勇报国,被提拔为太尉一职;他卧病在床,上疏请求让位;他
去世后皇帝痛哭不止,为他举行隆重葬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2)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
14.郗鉴去世后,其外甥周翼是怎样尽孝的?他为什么这样做?(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赠田九判官
杜 甫
崆峒使节①上青霄,河陇降王款②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③。
陈留阮瑀④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樵。
(注)①崆峒使节,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讨安禄山时,任命田九为御史中丞、行军司马。②款,
叩。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叩塞门来服从,明皇诏翰应接。③嫖姚,原指霍去病,此借指哥舒翰。④
阮瑀,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曾烧山请他效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势高远,“青霄”二字语义双关,既指崆峒山之高峻,也指哥舒翰之战功非凡。
B.颔联表面以宛马食苜蓿而肥喻霍去病,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为后文张本。
C.颈联与题目照应,“陈留阮瑀”这一典故,说明判官田九是一个能识才、能荐才的人。
D.尾联承接颈联,在指出判官田九举荐之功之外,也非常明显地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
业的普遍规律。
(2)无论多么乐观的人都会有消极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及时行乐”的消极
之语。如“_____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
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
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
不开考古学。”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的发展形成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 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
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
B.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C.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19.下列各项中,和划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所谓“九坛”是指天、地、祈谷、朝日、夕阳、太岁、先农、先蚕
和社稷诸坛。
B.作家见闻的深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自有一种纯朴之美,此所谓“入之愈深,则其言愈质”也。
C.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通过认真学习总结,我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认识。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 ① 。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
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 ② 。2013~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
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
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 ③ 。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
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21.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四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
他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并没有放弃学业,相反更加努力,同时在别人的资助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
上高中时,他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废弃的猪圈,与母亲一起生活。考上大学后,他又“千里背疯娘上大
学”,通过打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他放弃外面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
了山区数千名贫困学生,其中有 47 人已考上大学。
班级计划举行“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
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
语文·全解全析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B A B D C B A C D C B
1.B
2.A
3.B
4.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
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
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答出两点即可)
5.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
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
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
系”错误,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中“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
言,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
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可知材料
一分析的是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辨析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
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错,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如果说增强和提升
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
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
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分析,可见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材料中重要概念能力。文中说“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
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
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B.“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
毕竟火烧圆明园是国家民族的一种耻辱。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严谨周密,主要体现在结构、语言、论证方
法以及材料选择上。解答本题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结构上:材料一第三段采用总分结构,结构脉络上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先概括再分析论证。开头提出问题“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及我们民族的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
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先列举神话传说说明“中国
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再列举儒家思想,“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然后是宋儒张载、明清
时期王夫之、顾炎武、林则徐,“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
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这是举例论证,典型事例,能充分地论证观点。还有
引证,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
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举“夸父追日”等事例、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我们民族文
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语言上:遣词造句极尽严谨缜密,例如“事实上”“可以说是”“就
是”“不就”“无不充满”“不正”等词语,均体现了表意的精准性,增强了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是同一种文化类
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
主体的不……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分析,主要从文化载体角度分
析,不同的文化载体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结合材料二“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
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
本开新的精神动力”等分析,要注意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用眼光来区分善恶美丑。结合材料二
“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
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
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
坚实自信”分析,主要从更新转化,吸收消化等角度分析,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
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结合材料二“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
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
能力”“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
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分析,
主要从反思、继承等角度分析,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6.D
7.C
8.巨变前:①大量和善,豪爽好客;② 根据祖传习尚,以豪饮为荣;③人情风俗,拥戴豪爽之人。
巨变后:①店子倒掉,老婆离去,处境每况愈下;②他对现状不满,只能以喝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与反抗。
9.答案(一):是小说,答案有完整故事情节(概括情节)、以塑造么宾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小镇在火车
来临前后具体环境描写来表现。
答案(二):是散文,用散文笔法叙述惨遭人生巨变、嗜酒如命的酒徒么宾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叙
述,小镇环境描写富有意境。
答案(三):是散文化小说,淡化了么宾人生巨变的情节冲突,么宾形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小镇环境描写
富有意境,情感抒发较为克制。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凸显了卖酒婆娘对么宾的同情,表现了她善良
的品性”错误,她并非同情,从“卖酒婆娘要算全城唯一的好人了,未免的主顾发酒疯,不惜孱入整桶的
水”“卖酒婆娘要算全城唯一的好人了,未免的主顾发酒疯,不惜孱入整桶的水”可见,她不过是利欲熏
心,又喜爱论人长短,才会那么说,也毫不善良。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表明么宾行乞的对象都是当年自己帮助过的外乡人”太过绝对。
来来往往的人那么多,不可能“都是”当年自己帮助过的人。B.“么宾先前对于金钱的态度与孔子‘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及大诗人李白‘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洒脱是截然不同的”错误。他在未曾
败落之前,对金钱的态度是与孔子、李白一样的,都看轻金钱,看重道义情谊。D.“两者都隐含了夫妻分
别的痛楚,传达的情意是一致的”错误。文中么宾的妻子是与人私奔,而《霸王别姬》中的虞美人是为了
激励项羽毫无顾忌地一战而自尽,两者情感截然不同。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在巨变之前,“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
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可见,他本人性格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根据祖传的习尚,豪
饮倒极其光荣”可见,根据祖传习尚,以豪饮为荣,也造成了他的饮酒无度;“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
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可见,人情风俗,拥戴豪爽之人。在巨变之后,“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
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事情总不大妙。愈是沉海的人,
风浪愈爱打在他头上”“踏进家门,又是一件惊人的发现:老婆丢下两个孩子逃了,孩子又告诉他同逃的
还有他一个朋友”可见,经济每况愈下,店子倒闭不说,老婆也跟人离去,他的处境越来越糟。“昔日情
形不时爬上心头。他眨着那总是流泪的眼睛,满饮一杯,喃喃叹息道:‘多么热闹一番景象!唉!’”可
见,他对现状十分不满,然而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喝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反抗。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文体特征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的文体,结合文体的
特征作答。如认为是小说,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为中心,来反映社会面貌的,本文塑造了么宾的形象,
通过么宾的处境在时代冲击后的巨大变化来反映现实,反映主旨,所以可以说是小说。如认为是散文,散
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笔法闲淡,不讲究情节布局,不讲究矛盾冲突,本文也正是散文笔法,对于人物
的命运并不突出强调其矛盾冲突的剧烈,而是以闲淡的笔法娓娓道来,颇有意境。当然还有第三种,如汪
曾祺等人擅长的“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但所用的笔法又是散文,突出特点是用散文化的笔法淡化人物
命运的巨大变化与矛盾,中心也是塑造人物,而在描写时常用散文化的笔法突出意境。
10.B
11.A
12.C
13.(1)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这活命的很多。(2)郗
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
14.行为:①周翼辞去县令的职务,②以苫为席为舅舅守丧三年。原因:③感念舅舅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
对自己的抚育之恩。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然后静镇京口”,“京口”是“镇”的宾语,不能断开,
排除 AD;“东道既断”“粮运自绝”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 C。本句译为:既可防止贼军越境逃跑,
又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来对付敌人。军进攻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
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百天,贼军就一定自行溃散。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以后军为尊”错误。应是以“中军”为尊。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不顾诏令,率军东进”错误。原文是说因为防
御北方的敌人,诏令不许他东进。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恤”,接济;“赖”,依靠;“全”,保全。(2)
“穷馁”,穷困饥饿;“以”,因为;“传”,轮流。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行为:由“解职而归”可知,周翼辞去县令的职
务;由“席苫心丧三年”可知,以苫为席为舅舅守丧三年。原因:由“翼追抚育之恩”可知,感念舅舅当
年在最困难的时候对自己的抚育之恩。
参考译文:
郗鉴字道徽,是高平金乡人。年少丧父而家道贫寒,博览经书,亲自耕作,吟诵歌咏不知疲倦。以儒
雅著称,不接受州府征召。赵王司马伦提拔他做掾吏,他知道司马伦有不忠的行为,称病离职。司马伦篡
权后,他的党羽都位至高官,而郗鉴闭门自守,不与其交往。当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
郗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
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举郗鉴为首领,带领一千多户到鲁地的峄山避难。咸和初年,担任徐州刺史。
等到祖约、苏峻作乱时,郗鉴听到消息,就打算率领军队东进。诏令因要防御北方的敌人而没有同意。于
是郗鉴派司马刘矩带领三千人作为京都的防卫部队。不久王朝军队大败,刘矩退兵回来。中书令庾亮宣布
太后口诏,晋升郗鉴为司空。郗鉴距离敌军很近,城池孤立无援而粮食断绝,人心惶惶,没有坚守的意志,
接到口诏后痛哭流涕,设祭坛,杀白马,面对三军发下誓言,郗鉴登坛慷慨激昂,三军争相表示献身赴命。
于是派将军夏侯长等抄小路行进,对平南将军温峤说:“现在贼军打算挟制天子向东进入会稽,应该事先
设立营垒,屯兵据守要害,既可防止贼军越境逃跑,又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
来对付敌人。贼军进攻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
百天,贼军就一定自行溃散。”温峤认为十分有道理。当时贼帅刘征聚众几千人,泛海劫掠东南各县。郗
鉴便驻守京口,并且统管扬州的晋陵、吴郡的军事,带领兵马讨伐平定了盗贼。晋升为太尉。后来因患病,
郗鉴上疏请求离职。不久郗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成帝朝夕在朝堂哭泣,派御史持节护卫丧葬事务。当
初,郗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当时他哥哥的儿子
郗迈、外甥周翼都还幼小,郗鉴常常领着他们前往就食。乡亲们说:“我们各自都饥饿困苦,因为你贤良,
想接济你,恐怕不能兼顾其他人。”郗鉴便独自前往,吃完饭,就把饭含在颊边,回家后吐出来喂给两个
孩子,后来他们都得以存活,共同渡过长江。郗迈位至护军,周翼任刻县令。郗鉴病逝后,周翼追念他的
抚育之恩,辞官回乡,以草苫为席守丧三年。
15.D
16.通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
推荐人才的赞许;通过写赠诗,表达自己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错,尾联明确地
称赞田梁丘善于发现、推荐人才,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荐自己。所以,尾联中诗人不是希望田九退隐,而
是希望田九也能推荐自己。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赞美哥舒翰之战功非凡,颔联暗指哥舒翰可与
霍去病不相上下。诗的前四句暂不提田本人,而是通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颈联的意思
是谁的水平能与高适争高低,田梁丘早早推荐了他。借用“陈留阮瑀”典故,称赞判官田九是一个能识才、
能荐才的人。尾联写哥舒翰部下靠您田梁丘的举荐而人才济济,我怎么能只想着退隐呢?诗人通过描述哥
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赞许,由此表达自己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
的渴望。
17.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新帖(贴)绣罗襦 双
双金鹧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繁、寡、帖(贴)、襦、鹧鸪。
18.C
19.B
20.(1)“揭露”改为“展示”等可以与“成就”搭配的动词;
(2)“发展形成”改为“形成发展”。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两段文字的内容来看,主要强调“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人
们……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即主要陈述对象是人们关注广汉三星堆,
而不是“中华文明”,据此排除 AB。
“不仅……还”是递进关系,意义更重大的“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应放在后面,排除 D。
故选 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引号是表示直接引用。A.“九坛八庙”是对一些建筑物
的简称,即特定称谓。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 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错误有二,一为搭配不当,“揭露……成就”无法搭
配,应该改为“展示……成就”;二为语序不当,“发展形成”不合逻辑,应该先“形成”,再发展,调
换两个词语的顺序。
21.示例:(1)新疆棉花是棉中贵族;(2)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3)新疆棉花洁白如雪。(两个即可)
22.①中国棉花看新疆;②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③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比喻句的能力。首先要筛选出新疆棉花的特点“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
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拟写比喻句。比如
新疆棉花“洁白光泽”,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洁白如雪”;“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以拟写出“新
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句式“天下棉花看中国”可知应写“中国棉花
看什么”,然后根据后文“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新疆”。第二空,根据“种
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可知,后句是前句的结果,据此推断出应写“棉花产量也不断
提高”。第三空,根据“早在 2018 年”“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可知,应填写采棉机早
就在新疆使用。故填写“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23.【例文】
让爱心满溢人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学习刘秀祥事迹的心得,我发言的主题是“让爱心满
溢人间”。
就如他在求学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帮助他那样,刘秀祥大学毕业放弃高薪工作,毅然回乡做一名教
师,并资助贫困学子。别人温暖了他的心,他又温暖了别人的心。
这个社会需要爱,我们都有责任让爱心满溢人间。
大家都知道,2008 年 5 月 12 日,那是一个让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伤疤烙印在
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口。就在那一天,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在四川汶川。这一次地震,
让无数人措手不及,在无情的地震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就在这一时刻,所有的人都展现出仁爱的
一面,他们都尽力去帮助那些受困的人们。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就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志愿者们和那些救
援人员,他们不愿意看着这些无辜的人们牺牲,他们在倒塌的房屋下挖掘着被埋的人。救援人员坚持着一
个信念——一定要救出孩子,而支撑着这个信念的就是“爱”。
记得有一个报道,一位解放军冒着被再次倒塌的房屋压在黑暗中的危险,准备再次冲进去救一个孩子
时,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劝他不要进去,他却含着泪水,对所有人说道:“求求你们,让我去吧!我还能再
救一个!”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所有的人都为他骄傲,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爱所感动。爱的力量,是那么
的强大!它像粒粒小小的微尘洒满人间,是它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以希望;它像缕缕阳光照
亮黑暗,是它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和帮助;它像滴滴露珠滋润万物,是它在我们最脆弱的
时候,给我们以坚强;它像声声春雷召唤春笋,在我们最迷惘的时候,给我们以指点……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就让爱洒满这人间。 是爱,让地震中的人们感到温暖;是爱,让无情的灾
难从世间隐去;是爱,让中国一直走到现在;是爱,让人间更加美丽……
爱是这么的伟大!它,化解了无数场灾难。爱,就是那么伟大!伟大到让人无法猜测,让所有的人都
为之敬重!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满溢人间,只要有爱的地方就不会有荒凉,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播下爱的
种子,让世界成为爱的森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式作文题。题目创设的情境是班级计划举行的“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具体的写
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对刘秀祥先进事迹的感受和思考。抓住写作任务是关键,明确写作情境是
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材料内涵则是难点。
角度一:家庭贫困,幼年丧父,母亲患病,刘秀祥把苦难视为“生活的一剂良药”,努力学习,改变了自
己苦难的人生,也尽到了赡养母亲之责。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以谈面对“苦难”,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
学习刘秀祥积极的人生观和他面对苦难的坚韧态度。
角度二:“千里背疯娘上大学”,刘秀祥不愧为新时代的孝行楷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既
是立身之根,也是治国之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言稿可以谈谈新时代青年学子如何传承并发扬“孝”德。
角度三:生活的苦难,不仅没有让刘秀祥放弃学习,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勤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
考上大学,毕业后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就业生活。从这一角度出发,发言稿可以谈谈知识的作用,知识就是
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角度四:刘秀祥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乡做一名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并资助众多贫
困学子。“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受社会之助,当反哺社会:刘秀祥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责任与担
当、爱心与奉献的涵义。
角度五:刘秀祥是新时代青年的光辉典范,在他身上凝聚了顽强坚韧、勤奋拼搏、至诚至孝、勇于担当、
不慕名利和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品格。发言稿可以谈以刘秀祥为学习榜样,争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立意】
1.苦难是生活的一剂良药。
2.孝既是立身之根,亦为立国之本。
3.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4.爱心需要传递,温暖社会要靠你我共同营建。
5.争做时代新青年,共圆伟大“中国梦”。
【素材】
1. 塞万提斯,西班牙 16 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
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 岁参军,在与土耳其的海战中,
左手致残。后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
需,后又蒙冤入狱,生活无着,当时一家 7 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
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
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2.她是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 22 年,
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女子高中是
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
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她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
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
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
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3. 关于直面苦难的名言素材: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
夫斯基)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歌德)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
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