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整本书阅读,领悟人生-2021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与精要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6 整本书阅读,领悟人生-2021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与精要解析

ID:690169

大小:54.3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6 整本书阅读,领悟人生 【命题预测】 话题界定:整本书阅读,领悟人生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阅读教学最受关注的热点,很多教师也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益尝试。阅读是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整本书阅读对碎片化的阅读的弊端有着重要的矫正作用。在整本书阅 读中,读者同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感悟人生。高考作文关注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 进行引领,突出了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又达到“立德树人” 的效果。 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涉及两个单元 《必修上》的《乡土中国》(侧重社会阅历,文化传承、反思方面) 《必修下》的《红楼梦》(侧重文化经典对人生的影响) 【高分建议】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只是有些同学没有对书本的要义进行思考,没有将书本上 的思想与自己的人生发展、时代发展相勾连。当然有些同学对于自己读过的书可能淡忘了。我们也可 以选择两三本(即使没有正本读过),对该书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精彩细节做出梳理,并想一想该 书对自身发展的启迪。 在写作时,要抓住“感点”,投入情感,写出人生感悟。 【认识提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经 典是学生们绝美的精神底色,是为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 一、阅读经典,打好精神的底子 “经典的阅读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回头’顿悟的历程,它一直是人们通向心灵圣殿的重要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并在其中锻炼语感。” 在感觉焦虑时,我就会想到《老子》‘重为轻根,轻为躁君’这句话,以此劝导自己不要急躁,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体验让我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 “那是属于我的思想成长和交流的黄金时期。在那里,我与竹林七贤相会,他们的做人风格至今 影响着我;在那里,我得见文明古国繁盛的端倪,也一窥古代大地上重重争端背后的根源。正是这一 席席精神的盛宴,让我记得思辨、自省……” 以读书为引领,打好精神的底子,为终身发展奠基。 二、读书规划人生 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李氏山房藏书记》)这是说,要使自己成为孔夫 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因为,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 人的人生。 童年是一个人读书、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这时,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常会情不自禁地、不 断地向外部世界发出一个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充满好奇的问号。由谁、用什么将他引进 科学的殿堂呢?由父母、由老师引导他读书,在读书中唤醒他天生的才能,回答他心中的一个个问题。 英国著名作家托玛斯·哈代幼年阅读《圣经》,阅读神学著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幼年对学校传授的 中世纪学说越来越不满意,课外阅读了大量杂志,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朱熹 5 岁时,他父亲就带他到 云根书院、星溪书院读书,接受了严格的儒学启蒙教育。 读书的第二阶段,是通过广泛阅读,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和爱好中发现自己的未来、 选择自己的未来。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究竟认知了什么,它既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 2 自我发现的工具。”22 岁那年,哈代去伦敦学习建筑,除攻读专业外,还去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听课, 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并尝试写作;笛卡尔从公学毕业后,决心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理性解 决科学问题。他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以至音乐都有研究的兴趣,并 且接触到了各方面的学者;朱熹受到的“四书”教育,也就是二程理学教育,使他认识到人应当常存 敬畏,不可怠懈,提高警觉,永葆清醒境地。 读书的第三阶段,是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只有当科学能够渗透到整个教育中去,而且通过教 育渗透到人们的人生观中,人们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科学为其终身职业。”(贝尔纳《培训科学家》)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斯温伯恩诗歌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论著思想影响下,哈代对 宇宙、对人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久即完全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写出深刻反映社会矛 盾的《还乡》和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成为 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 笛卡尔批判了经院哲学,建立了自己的认识方法和哲学体系,从此,哲学研究开始重视科学认识的方 法论和认识论,从而成为 17 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朱熹则通过圣经贤传成为中国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从哈代、笛卡尔、朱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读书规划人生的启迪,认识到了读书的重 要。 三、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个世上,大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书一样,能给到我如此丰富又实在的帮助。它 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像一个比肩同行的伙伴,给我及时的 安慰和鼓励。 也许读书这个行为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它能提供一份内在的精神滋养。它 让我们活得足够阳光和积极,无论白天的工作多忙多累,也拥有治愈自己的能力。它也让 我活得足够坚韧和勇敢,无论遇到什么烦恼和困扰,也不会感到悲观和绝望。它更让我活 得通达和智慧,无论面对任何重要的抉择,也很少会去抱怨和纠结。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路上,读书都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只要你打开书,沉浸在书的世 界里,你可以诉说,可以倾听,也可以沉思或者自省。如果说工作和生活是为了让我们不 断地去适应社会、了解他人,那么读书恰恰是为了更多地去理解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 并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觉得心里难过了,就去看一些正能量的书,在他人的励志故事中获得让自己更强大的信 念和支撑;觉得有困惑了,就去看一些有思想的书,在哲人的开解点拨中慢慢领悟人生的 智慧和真理;觉得生活无趣了,就去看一些有意思的书,在旁人的精彩经历中不断拓宽自 己的视野和眼界。 你读进去多少书,它就会回馈你多少好处。也许你偶尔会感觉到读书无用,那并不是 因为读书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可能是你读得不够耐心、不够诚恳。只要你肯踏踏实实地 去读,即便是利用许多零碎和闲暇的时光,慢慢地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天地正在变得越来 越辽阔。 四、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 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 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 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 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 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3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 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 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 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 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 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材料精选】 1.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 年 10 月 22 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 砖石满地,但有 3 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 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 感动。 2.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 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 “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 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3.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 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 2000 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 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 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 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 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关于经典文化的时代名言】 【王蒙谈“经典”】 (1)网络文学并不能代替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学作品。 (2)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 展。 【莫砺锋谈“经典”】 (1)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非常宽广的胸怀,我们愿意吸纳接收外来文化但是在中族的发展过程中,本 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主流,一定是基础。 (2)杜诗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人生教科书。认真阅读杜诗,可以提升你的境界。 (3)苏东坡留给我们的作品,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恰恰是他在逆境中表达人生思考的那些作 品。 (4)我觉得像杜诗、苏词这样的作品,真是经典。它们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能指引我们走好人生。 【孟京辉谈“经典”】 (1)艺术家有对经典重塑最朴实的权利。有时候可以疯狂地开一些玩笑,有时候也可以在经典里撒 一个娇,也可以陷在它给你的迷雾里面。但是经历了所有这些风景之后。你会发现这条路变得更加有趣 4 (2)作为一个导演,需要选择作者最深刻的思想投射在不同时代的影子。当我们现代人面对经典的时 候,必须有一个豪迈的态度,不能亦步亦趋地来片面地理解公众所共同理解的东西。 (3)很多人把当代戏剧的创作说成是对经典的破坏。其实我们不是在破坏经典,而是重新去好好地读 经典本身,然后从里面把它更多的能量带出来,最后放入我们自己想要放入的新生的东西。 【叶嘉莹谈“经典”】 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 韧的美德,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强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 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 文章链接:读书“三境”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 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 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 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某种意义 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 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 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 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 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 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 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 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 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 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 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 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 魂的生活方式。 忘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气质的涵养源。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将人的认识区分为“见闻之知”和“德 性之知”。“见闻之知”说的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而“德性之知”则指向内在的精神涵养。刘勰在《文心 雕龙》有言,好书奇文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读书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一些新东西,增加见闻 之知,更在于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浩然正气 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 化的气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 书页,捧卷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我们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5 【主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 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 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校刊《奋斗》举办“毕业寄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 章,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 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材料突出了“整本 书”这一读书问题,而不是泛指一般的碎片化阅读问题。 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布置了多重具体任务。 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也就是学校的学长,在面临毕业的关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行文应吻合高三毕业生的身份特点,体现出“毕业”的相关信息。 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入校时间相对短,需要对高中学习生涯进行规划、 设计,“我”要给他们送上劝勉、激励、祝福、期待、叮嘱、建议等。 文章用途是向校刊《奋斗》“毕业寄语”征稿活动投稿,应体现出“毕业寄语”的特点,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寄语是指“传话;转告话语”。 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读过的“一本书”(非一篇文章,或某位作家),可以谈 阅读这本书内容的启示,也可以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方法的启示。行文时应出现具体的书名, 且考虑受众对象,选择书籍的内容应积极向上。 要求“谈谈读这本书的感受与思考”,更适合写成议论文,也可以穿插叙事或抒情。 总而言之,考生须围绕“读书(读整本书)”这一核心话题,给学弟学妹送上“毕业寄语”。 范文 一本大书伴终生 (标题暗含题目驱动任务——整本书阅读)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一本好书,一本大书,确实能守望人的一生, 使人激扬前行,为奋斗赋能,为勇气加持。(完成题目驱动任务之一——向《奋斗》校刊投稿)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俨然有古人阅读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遗风。但今天 的全民阅读,大多是偏消遣式的碎片化阅读,与正襟危坐的学场少有兼容。碎片阅读,切割了 时间,也消解了深度学习、思考的氛围。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则处在碎片阅读和应试阅读的双 重夹击下,那种沉心静气、修身养性的阅读,已和我们渐行渐远。(完成驱动任务之二——体 现“碎片阅读时代”的背景)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大书伴人生。人生是需要扎实地读几本大书,来安身立命。(完 成驱动任务之三——整本书阅读)在此,我就自己回归传统阅读的感受,与高一高二的学弟学 妹们做一点分享、交流。(完成驱动任务之四——寄语学弟学妹) 整本书阅读,确实耗费时间和精力,但里面或有生命的黄金,一辈子的矿藏,以及我们走 过的和即将要走的路。我建议各位学弟学妹,抽出宝贵的课余阅读时间,读读路遥的《平凡的 6 世界》。(完成驱动任务之五——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出现具体书名) 这是一本真正的大 书,百万字的篇幅,堪称“大部头”,为无数读者点亮明灯,映照出“大写的人”。我读这本 书,眼睛一次次被泪水打湿,而内心则逐渐地变得清明。 《平凡的世界》教会我,只有阅读,才可以像孙少平那样,虽然没有月光,但内心依然皎洁; 只有阅读,才能超拔流俗,从单调琐屑的“一地鸡毛”中诗意地栖居;只有阅读,才会拥有平 凡而不简单的世界。 或许你会发问:作业都写不完,哪来时间读百万字巨著?其实,可以利用碎片的时间,来 读完整的一本书。我读《平凡的世界》就利用了很多个周末加很多节自主阅读课。此外,少刷 一道高考题,少做一次低质量作业,少写一篇凑字的周记,把时间交还给潜心的阅读,读一本 大书、好书,有何不可?(继续落实驱动任务三和五——谈整本书阅读的心得) 学弟学妹们,卓荦全凭弱冠争。我们即将毕业,而你们完全可以利用好中学时光,透彻地 读几本大书,来打下“精神的底子”。正因为如此,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多次赠书并寄语莘莘 学子,要读整本书,读大书,从《万古山河》到《南渡北归》到《乡土中国》,尤其是在碎片 化阅读时代,读大书,就是为了对抗浮躁,磨砺心性,涵养人格。 让我们重温史上最温暖的阅读场景:凌晨四点半,哈佛学子都在读着厚厚的大部头著作。 彻夜灯火,书卷多情。这里是电脑、手机的故乡,却最决绝地放逐了碎片阅读;最现代的国度, 却有着最古典、最传统的阅读。 学弟学妹们,让我们回归传统阅读吧!让风吹动书页的呢喃,成为世间最动人的天籁。让 这满页的墨香,浸染我们厚实的来年。(结尾再劝勉,体现“寄语”特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 潮流,聚焦《尚书》《论语》《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 国力量。 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故事:公元前 215 年,秦始 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 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 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 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 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品读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很荣幸作为班级代表,在此读书节交流会上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品读文化经典,彰显中国 力量”。 古往今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最忠贞的朋友。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典籍, 无论是对古人抑或是对当下的我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儒家的孔孟之道绵延千年,魏晋的不屈 风骨光耀后世,繁荣的唐宋文明横亘古今……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潮流中,他们仍然屹立不倒,影响 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原因何在?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 7 文化经典,教我们为人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规,圣人训。”脍炙人口的典籍,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被播撒善良的种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教导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节 约粮食人人有责的良好习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 我们做君子应该有涵养,不怨怒;做学问学思相宜。《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对我们为人处事学习方 法的教导,古今典籍带给人们的力量,不可磨灭,典籍中的思想与智慧结晶,是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 的精神财富,彰显着独一无二的中国力量。 文化经典,帮我们悟强国之理。 《阿房宫赋》中有言:“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 君。”爱惜人民是立国之本。《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生活无忧 是社会治理、天下太平的必要条件。瞩目当下,我们享受着各式各样的便民政策,人民的幸福指数节 节攀升,不正是最好的印证吗?中国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而群众的力量与典籍的教导息息相关。传 承文化经典,描绘国之篇章,彰显中国力量。 当国家走向富强,我们青年一代决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冲在最前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从来不是空口而谈,作为习总书记口中最有生气,最积极 的一代青年人,应汲取典籍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以青年之力彰显中国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 民族之林的最坚实的力量。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 经典之光普照今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见证了《三国演义》的深谋远虑,我们领略了《孔子语录》的儒学智慧,我们感悟了《人间 词话》的诗意绝伦……典籍的思想和智慧之光,穿过历史的雾霭,重重照进华夏儿女心中,化作永不 枯竭的力量源泉。 今天,让我们重读文化经典,追溯普照今世的经典之光。 传承诗意,彰显中国淡雅情怀。 重温典籍,带我们回首男耕女织的美好:或是“种豆南山下“的朴素心情,或是“相与步于中庭” 的月下徘徊,抑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淡泊情怀。 文化经典中的诗意在李子柒手中化为中国让世界着迷的魅力,他用镜头记录水稻的一生,稻花香 里话丰年;马踏山,不负春光好时节,似那般“妖童怨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的浪漫, 是文化软实力,白岩松慨叹李子柒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中制作美食,以一种令人羡慕的方式享受生 活,这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正是来源于典籍,又化作中国的文化力量,散发浓郁的诗意。 传承爱国,彰显中国骁勇精神。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雄心,今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的壮志。文化经典中的爱国力量激励万千中国人民为国献身,读过《三国演义》,我们震撼于徐庶、甘 宁、孔明等人的为国赴死。读过《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感叹于七心灯前, 怀着兴复汉室,忠于国家的执念。这缕爱国之光传递给逆行疫区的白衣天使,传递给擎炬渡江的卫国 战士,也传递给守岛卫国 32 年的王继才……化作每个人保家卫国的力量。 传承协作,彰显中国携手共赢的理念。 8 翻开《六国论》,读到“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品评墨子兼爱非攻,品赏《孔子语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难发现,典籍中的协作之光,已然化作如今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历史洪流的沉浮,我们携手共进,“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不以邻为壑,凝心聚力共担风雨,同舟定能绝江河,共舆方能至千里。 同学们,“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希望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那般苦学经典,传承诗意情怀、爱国精神、协同理念。怀着对前人的敬仰, 我们也更有勇气和力量。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化经典之魂 助民族之力 亲爱的同学们、听众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经典之魂,为民族之力”。千秋万载,唯石不言。传统文化经典如同历史 浪潮中的巨石,时光不会将其消磨殆尽,反而使它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典籍里的中国》中有这样一 个故事: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尚书》护送回山东,在秦始皇的重压下,他的妻儿相继死去,但最终 成功护住了《尚书》,使其得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续传承。为何他们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他们传 承了精神、思想、智慧,将经典之魂化为了个体的力量。 以经典之精神,化为坚韧力量之本,伏生作为儒学博士,与常人不同之处,乃是其接受了丰厚的 文化传承。他明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于是即使面对绝境,他也未尝向现实屈服,交出《尚 书》,他明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他面对钱财、地位诱惑,也未尝低头,经典中“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乃是他的力量之本。揆诸历史,惨遭宫刑的司马迁、膑去 双膝的孙膑、流放北地的苏武,不都是秉持着这种精神才于苦难中获得力量的吗? 以经典之思想,作为气节力量之源,伏生坚信着儒家思想能利万物,方使其在围追堵截中顽强不 屈数十年,而后世的一方囚室中,有人挥笔写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 节”。以经典中的浩然正气为力量之源,乃是伏生与文天祥的共通之处,更是无数历史风流人物的共通 之处,他们坚守着各异的思想,却为相似的目标努力着,最终也得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经典之智慧,成为科技力量之刃。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是二进制的源头; 神话里的嫦娥、屈原的《天问》成为我们探索宇宙的动力之接续;“高峡出平湖”是三峡蓄洪发电工程 的基础规划;“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嫦娥系列和“海斗一号”的灯塔引领。经典凝聚的是 无数先辈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变成了今天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无穷动力。) 以经典之智慧,成为力量之刃。可想而知,伏生若没有千百年经典传承的智慧,该如何从兵劫中 逃出生天,在虎视眈眈下藏好经典,朝山谒水,叩史问经。历数各朝人物,皆以智慧为刃,《史记》中 无数英雄,皆成为后人的一面明镜以明得失;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多少学子为国事奔走高 呼,一本《孙子兵法》亦成为后世抗击外敌的重要武器……将经典中的智慧化为力量之刃,方能所向 披靡。 将经典中的精神、思想、智慧融合,化为经典之魂。若抛弃经典的传承,纵有日月齐辉之才,昭 昭明星之德,其终会在时代更迭中化为泡影。而每个人传承经典,将其变为自己的力量,千万股这样 的力量汇聚起来,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或许这就是中华之力。 在远去了鼓角铮鸣,黯淡了刀光剑影的现在,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有义务传承文化经典, 彰显中国力量。十八载风云激荡,狭缝求索,三千里雷霆失色,龙腾星河。大潮滂滂,大国泱泱,以 中华经典之魂,为中华民族之力! 9 (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无限繁荣,科技无所不能的时代,文化的力量历久弥坚,宛如空谷传响, 绵延悠远。在科技经济跟上西方发达国家步伐后,真正能够较量见出分晓的就是文化。从这次疫情来 看,中医医学典籍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彰显,中国“和而不同”的担当道义进一步体现,中国“当仁不 让”的正气充塞天地。这一切都写在中国的典籍里,代代相传,亘古传响。我辈读书人,更当传承文 化典籍,彰显中国力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